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武威第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主备人马宏二次备课人单元(章)名称、课题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29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2、“中华水塔”之称的由来?3、三江源地区有哪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自然、人为原因),针对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4、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能力目标: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六大生态环境问题及五大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保护三江源的意义教法引导、读图、分析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课题(2分钟)由宋代词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导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二、出示学习目标(3分钟)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2、“中华水塔”之称的由来?3、三江源地区有哪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自然、人为原因),针对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4、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三、讨论及自学(30分钟)(一)、江河的源地,位置及“中华水塔”的由来1.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部,是源区、源区、源区的总称,为什么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2.江河的最初水源:一般是和的融水,和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器。

3.三最:三江源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是世界上地区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二)、保护三江源三江源的生态问题及形成原因教师问题: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加剧,严重、猖獗、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本区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呢?学生回答:草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2.造成本区生态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师:同学们总结的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片展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高原湿地的特点,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概况,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三江源地区作为高原湿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学会分析高原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高原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素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地区。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湿地类型、植被和动物资源;
3.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珍爱措施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珍爱自然资源的责任感。

二、导学内容:
1.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三江源地区的湿地类型、植被和动物资源;
3. 三江源地区的珍爱措施和意义。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任务一: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3. 进修任务二:了解三江源地区的湿地类型、植被和动物资源。

4. 进修任务三: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珍爱措施和意义。

5. 总结归纳: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作品等形式,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三江源地区的认识。

6.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线上调研,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珍爱工作。

四、导学评判:
1. 教室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
2. 进修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植被和动物资源等内容;
3. 进修态度:学生是否具备珍爱环境的认识和责任感。

五、导学反思: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三江源地区的认识是否有所提升?学生是否能够认识到环境珍爱的重要性?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何提高导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动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地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说出三江是哪三条大河的发地,理解“中华水塔”的涵义。

3.了解三江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三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描绘,确定三江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归纳三江的地形特征;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独特的自然环境。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地区成为大河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头。

3.列举实例,说明三江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建设良好人地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

2.三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教学难点三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活动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讲授新课播放三江地区的纪录片进行导入。

第一封信:赏三江之景很快,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青海省,名叫卓玛的藏族女孩的信。

来信的内容如下:你好!我是来自于三江地区的小朋友卓玛,很高兴认识你。

我的家乡位于青海省的南部地区,它是个很美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我还特地拍了几张家乡的风景照送给你,留作纪念。

呵呵,最后考你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的家乡为什么叫三江吗?回信:品三江之名师:欣赏完照片之后,小明赶紧找来了一幅中国地图,查找三江地区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小明找到原因吗?多媒体展示“三江地区的地形图”。

生:从图中,可以知道三江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区、黄河区、澜沧江区的总称。

展示阅读材料:中华水塔三江地区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塔一样,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不断地向中下游地区输水。

人教版八下第九章第2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八下第九章第2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探寻三江源(1)展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图(1)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位于北纬31°〜36°,东经89°〜102°之间。

引导学生读图分(2)析图认识三江源中的析,学会(2)三江源是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江河的源地——中华水塔(1)出示三江水源量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2•析图归纳:(1)长江总水量的25%,析图,学会用图,体现地图(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中同年平旳M木p廿布田中国r醺类型井布田追问:为什么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却能成为''中华水塔”呢?(3)分析三江源的水源来源:(4)出示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一一河流的天然调蓄器3•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1)合作探究一•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在地理学均来源于三江源。

习中的作用(2)读图发现:三江源地区流经降水量少,气候寒冷。

(3)交流讨论:①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②湖泊和沼泽的调蓄作用(4)读一读,理解湖泊、沼泽对河流的影响3.合作学习:(1)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2)说一说:到哪里去找采用问题引导式引习,明确目标,逐步提升难度,便于源头啊?难道这片沼泽就学生接受是河流的源头?搜集资料:1952年,黄河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1•思考交流: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鼓励学生读图,总结,体现源头区状况。

阅读下图,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并就下面的对话发表你的看法。

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2)合作探究二•追溯河源的过程中,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的黄河源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补充:①因为支流众多,找长度最长的、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在源头区,遇到图片所示的沼泽地,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很困难;②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了比较困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突破策略:通过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课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地图:准备三江源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3.文献资料:收集关于三江源地区的文献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在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一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进行宏观介绍。

由于该地区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所以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会唱不同民族的歌曲、会跳不同民族的舞蹈。

这样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课题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2.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

3.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探究、讨论和讲授等相结合,增加认同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难点】重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

难点: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教学活动说明:本课的教学思想为“分析——归纳——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感受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归纳保护该地区的意义和措施。

[导入新课]课件播放三江源地区的视频,配以“高原蓝”,感受那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画面,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的引领:同学们看到的这组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是哪个区域?这里有奇异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地下宝藏,灿烂的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许多未被揭露的自然奥秘,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吗?下面让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旅游团到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区。

设计理念及调控:1.创设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2.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江河的源地师:欣赏四幅图片——“大美三江源”地区图片。

生:欣赏交流。

(过渡)活动内容及形式:读“三江源地区”的范围及位置分布图,思考问题:1、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2、该地区的范围?生:读图交流讨论。

人教八下地理青藏地区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反思

人教八下地理青藏地区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青藏地区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课的教学结束了,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学反思都不失为一种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现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这一课时的地理教学反思如下: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属于区域地理,它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要求不仅要揭示自然环境本身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因此,我重点强调了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教学中的目标是:掌握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感受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法学法是:本课时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演示、讲述、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是:
1.课前回顾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寻路问津)出示目标学生自学
4.互动展示组内交流展示结果
5.质疑问难
6.小结本课
7.检测反馈一站到底
“一站到底”环节的安排,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在鼓励性小结中,大家都在依依不舍中结束本课。

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会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求得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装进透明的玻璃瓶,放入大海。

瓶子载着心愿飘向远方,看到的人越多,你心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后来,人们称这样的瓶子叫“漂流瓶”。

你见到过这样的漂流瓶吗?上海的中学生王刚在家乡长江口岸边就发现了这样的一只漂流瓶,瓶中还有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住长江头,亲住长江尾,愿与亲相识,互赏家乡景。

──青海:卓玛 QQ:……”好奇的王刚按照上面的QQ号码和青海的卓玛取得了联系,两人成了QQ好友。

我们和王刚一起去卓玛的家乡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漂流瓶的故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环节一:赏三江源之景
师:为了让上海的王刚对家乡有更直观地认识,卓玛给王刚发来了一段手机视频。

卓玛介绍说:“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

环节二:析三江源之名
承转:你知道卓玛的家乡三江源在哪里吗?
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出示三江源地的模拟景观图,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黄河源:
黄河源是指龙羊峡水库以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流域范
围。

涉及青海、四川、甘肃3省的6个州、18个县,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千米。

黄河源头的面积虽然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牵动着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发展。

长江源:
长江源,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

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脊梁”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神往的地方。

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澜沧江源:
澜沧江,在中南半岛又称湄公河,是著名的国际河流,东南亚第一巨川,亚洲第六大河。

源于青海,经西藏、云南出国境,向南流经
柬埔寨,于越南的南部注入南海,全程长4 500千米,中国境内河长1 612千米。

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

澜沧江源头区,地形独特,自然景观也非同一般。

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
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

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

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

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最终流入大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环节三:探三江之源
师:“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

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

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

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

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

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

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

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

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

环节四: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归纳整理: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青海的卓玛和上海的
王刚共同起草了一份倡议书: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

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

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活动展开学习,对事物的分析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倡议书的形式,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和人地和谐观。

总结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

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卓玛和王刚起草的这份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