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期末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作用——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
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
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
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
”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
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
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
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前言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与价值的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哲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中、西方在哲学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以比较的角度,试图探究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在或存在的学科。
在中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哲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于“实在”或“存在”的认识。
在西方哲学中,存在是一种本质,即存在就是实在。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是一种状态。
比如说,《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男女老少、善恶美丑,都是万物中的不同状态。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与行为的学科。
在中西方伦理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人普遍认为,伦理规范是理性的产物,可用推理证明。
而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例如,孔子倡导“人性善,而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人性本善,但在实践中容易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道德修养。
人性观中西哲学在人性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持有一个天赋性和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而无仁不可以为人。
”认为人的基本天性是善良的,而且善良是有规律,可培养和发展的。
相反的,西方哲学中较坚信人性本恶或者说人性持有原罪论的观点。
亚当斁子史崔认为人本性邪恶,需要受到外界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
总体来说,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伦理学和人性观方面存在很大的根本差异。
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虽然中西哲学存在很多的根本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将分别从自由、知识和正义探讨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
自由西方哲学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选择能力。
已成立的成立的十的自由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都生来是自由的,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人的这种自由。
这个观点也被一些中国哲学家借用。
二十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对自由进行了广泛、深入而有分寸的探讨。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小编提供的仅供参考哦!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

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2)中西方哲学思想异同论文篇二从中西方哲学比较中浅析“禅”的意境摘要:西方的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与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相一致,其形而上学的智慧,是即体即用,即刹那即永恒。
既超越又内在的,并不是要人们去执著于人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实体或逻辑的上帝,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化神奇于平淡,寓平淡于神奇。
关键词:禅;形而上;形而下康德曾经把人类的哲学探索划分为三大问题:(1)我可以认识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能够希望什么?[1]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的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
西方哲学对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的追问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里,无论表述方式是多么不同,他们都坚持终极世界与现实世界两界之殊异。
从中世纪到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把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存在”,日益引向脱离现实事物,超越于人自身的存在。
如果以西方那种以纯粹概念表达的超验性质的形而上学为标准,中国哲学并不存在那种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和形而下讲的都是人自己的活动。
《周易•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导出的形上与形下、道与器(气)的争辩虽然在文字上是最接近西方哲学的形上本体,而且在后来的演变中,特别是宋明理学中,也确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形上、形下之义,但归其要,形上形下之辩和道器之辩的“形上”和“道”从来都不是纯粹和抽象的概念和超验的存在,不是在概念中被把握的东西,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或说了悟到的。
形上与形下合而为一,是一体之两面,道与器相互涵摄,道以器显,器得道而成。
[2]?西方宗教中的神,创造世界而又居于世界之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此作了必要的修正,把神秘主义从迷幻的天空引降到坚实的大地上,主张在现实的生活中成就理想人格。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论文篇一[摘要]东西方两个文化世界的根本差别源于两种哲学传统:一是古希腊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
前者以个人为核心,强调理性与斗争;后者以社会、家庭为中心,强调整体与和谐。
当今世界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在加速,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在科学道德、文学艺术、中医西医、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中国的现代化,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将其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传统;生态文艺学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这是学术界对当今世界的描述。
其意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有两个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以及问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正在走向“一个世界”。
我们真的是在走向“一个世界”吗?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先生认为:“可能存在两种‘一体化’:一是由某一个超级大国凭借实力和霸权垄断世界的经济和政治。
一是靠民族宽容、文化沟通促成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和谐。
”[1](P266)我们认为,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地球两个世界——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哲学、文化和价值观(传统和现实)不同,虽然不一定会如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爆发“文明的冲突”,但激烈的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一、文化的两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许这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探究-结课论文

中西方哲学理性差异之我见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存在,来源于文化的差异。
就中西方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较多,通俗讲就是跟着感觉走,个性较内敛;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的较多,认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较张扬。
分析中西方哲学差异,可以从理性主义方面着手,其异趣也集中表现在理性精神的差异上。
一、纯粹理性的差异纯粹理性,指人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辨的问题,如康德所讲,纯粹理性主要包括本体论问题、事物起源、思维形式、存在意义等抽象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人由三部分组成:理性、灵魂、肉体,其中理性是三者中最高贵的、不朽的部分。
古希腊的哲学,理性即“爱智慧”,是对知识的追求,毕达哥拉斯的数、欧几里得的几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都是对世界本原的追究。
这种思辨探索,往往是非功利性的,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完美和绝对的追求。
正是这种追求,西方理性具有明确的实证性和严谨性。
例如,有名的“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则证明了“所有非黑的事物都不是乌鸦”的正确性,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
纯粹理性中包含着的悖论的形成是由于对同一种问题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但往往这两种看法都有其理论依据支撑。
西方哲学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常常出现悖论。
例如:张三昨天偷了李四家里的东西,在第二天李四状告张三时,张三诡辩说:“时间是流动的,昨天偷东西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
你要去状告过去的我”。
这样就可能造成混乱的局面,扩大到整个社会后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说法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其实不是没有存在漏洞的。
身处“现在”这个时间点,必定在过去或从前有一个开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始元”。
开端点前面必有一个时段无时间,经历了变化才出现了时间。
正因为此,虽然时间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事件具有延续性,一个时间所带来的祸患将延续到下一时间。
上述事例就是把无限超越的极限化的典型,是狭隘肤浅与形而上学的结体。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间”上,无法在我们思考的问题上解决,这是不合逻辑的。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论文篇一摘要:学者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而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哲学基本特征、哲学思维方式以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分析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问题,它是一个包涵宇宙万物理性的综合体。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持久性的稳定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哲学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不同,深层次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而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分而析之的哲学,关注自然和科学。
西方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哲学本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是不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这种总结和概括时,往往有所侧重。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生长在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
因而,中国哲学与伦理密切联系。
此外,中国哲学倾心于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哲学中侧重于研究社会和人生。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哲学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即: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和求美的哲学。
中西文化哲学结课论文

引言:韦伯指出,理性主义为西方文化所特有。
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的来源以及证实知识的手段,而中国思想家的观点则与之不同,后者可称为实践理性主义。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但人类又是以地区、国家和民族而存在和发展的,因而文化又呈现出它的多种样式,每一种文化都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既以社会伦理为核心,又涉及人文自然万物,既体系严谨,又微言大义;既明白易懂,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显示了巨大的魅力。
西方文化多元分立、激进豪放、张扬个性、变化无常;既以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为核心,又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跌宕起伏,又有脉络可循;既有贵族绅士风范,又具有扩张性、侵略性。
墨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即“言必立仪”。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到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是对人类认识进行反思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表现。
墨子说:“言必立仪。
言而毋仪,……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墨子·非命上》)“仪”是准绳、准则,也即标准。
“言必立仪”即言论的“是非利害”必须确立标准。
这里包含了认识的真理(是非)标准和价值(利害)标准。
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
”i[1]“道”即道理、规律,人们只有通过行,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犹如走路,只有行才能知道路。
由此可见,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
他举例说,“格致有行者,如人学弈棋相似,但终日打谱,亦不能尽达杀活之机;必亦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皆有以悉喻其故。
”ii[2]终日打谱而不与人对弈,是难以学会下棋的,只有在与人对弈的实践中,才能逐渐晓喻“谱中谱外之理”,以“尽达杀活之机”。
王夫之认为:“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
”iii[5] “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iv[6],行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在这里,王夫之也明确地使用了“实践”这一概念。
王夫之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道德实践,但也包括生产实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
摘要: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几乎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它们在理性精神、思想方法等观点上显示出高度的一致。
但是,由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于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看似相通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又在诸多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内涵。
分析比较其中庸思想不但对于理解两人的思想,而且对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亚里士多德、中庸、比较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古国。
一方面,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及两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又使得其中庸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相同还是差异,中庸和中道思想作为中国和希腊传统道德的重要精神,两千多年间,深刻地影响和指导着东方和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他们一个成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造成了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影响;另一个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代希腊“最博学的人物”,在西方思想界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重要影响。
分析比较他们的中庸思想不但对理解两人的思想不无裨益,而且对比较研究深受其思想影响的中西两种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一、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相同点
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中庸或中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动,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二人在对中庸和中道的理解上,有相当的一致性。
首先,理性精神的一致,即不走极端路线。
中庸或中道,都要求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性精神。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狷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
孔子认为,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当时时保持一种理性状态,既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于两端之间取其中。
将行中道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反映得更为明显。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对中道的选择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
人们对中道的界限的认识是受人的主观状态影响的,因而按照中道控制情感和选择行为,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行中道就必须具备相当的理性精神,不能凭感情行事。
其次,德性精神的一致,要求恰到好处。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或“中道”的根本精神是要求人们的言
行恰到好处,因为这体现了人的德性。
在孔子看来,中庸既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如何掌握行为分寸与尺度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准则,又是一种道德境界。
朱熹在阐释孔子的思想时也说:“如君止于仁,若依违牵制,懦而无断,便是过,便不是仁。
”正是解释了恰到好处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中道乃是人的一种美德。
他认为,美德就是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这种品性也就是中道或恰到好处。
他说:“德性作为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
最后,观点的一致,都反对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在哲学上是指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以实现表面的和谐或一致的哲学观点。
而中庸或中道所指向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矛盾双方,在某一点或某个方面因对立统一而达成的平衡及真实的和谐一致,反映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中庸强调“允执厥中”,中道强调居二恶的中点,都是指要把握好事物矛盾的度,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绝不是指将不能统一在一起的相互矛盾的东西无原则地加以调和,更不是教人圆滑处世。
二、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不同点
中庸和中道思想在内涵里的不同诉求,直接导致由此思想引导的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一个走上追寻宗法专制下的社会和谐的道路,一个坚定地走上寻求社会公正、建立法制和民主制度社会的道路。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作为基点,着重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对宗法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并将这种统治秩序放在一切价值之首,作为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和谐是实现封建宗法统治的基本目标,因此,以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致中和作为中庸的目标就是非常自然的理论和现实的选择。
这种理论选择的必然结果,就是强调个人的一切选择和道德修养都必须以家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中心,必须以宗法封建社会德为标准。
一切个人与群体都应当倡中庸之德,行中庸之道,安分、尽责,无过无不及,时时处处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做事,“发而皆中节”。
而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对当时希腊城邦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过与不及”十分忧虑,比如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极贫和极富,墨守成规和轻率改革,城邦治安中的放任自流、特权和对平民的严酷要求等等。
他呼吁“为政应取中庸”,主张“使事物合乎正义”。
为此,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国家形式。
在他的政治思想中,这种理想的国家形式就是民主和法制的社会。
他认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就可以解决这类“过与不及”的问题。
而且与孔子和中国儒家重视通过个人修养来完善对中庸的追求不同,亚里士多德没有专门谈到关于中道的个人修养问题。
反而他认为人们对中道的掌握和领悟靠天赋和经验基础上
的“本能的直觉”,在他看来,本能的直觉才是最高的法官。
总之,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和中道思想都是博大精深的,它们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思想中的精华,直到今天仍有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东西方尽管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但作为人类的一部分,在许多方面都有相通的地方,彼此贬低对方的文化或看不起自己文化的做法都是狭隘民族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通过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和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科学客观地发现东西方在伦理思想及其历史文化等方面各自不同的长处和短处,有利于我们吸取不同民族的思想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我国的思想伦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