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学生学完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亲身经历的一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的基本操作、氧气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小结性的实践活动,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等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和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巩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2)在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切身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四、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难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五、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默写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并展示到黑板,相互纠错;2、推进:介绍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以及反应原理;3、提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划分?以及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4、回顾实验步骤,边回顾边演示实验操作并讲解注意事项;5、继续演示氧气性质的几个实验,将学生带入做实验的最兴奋时刻--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6、让学生思考和解答书上P46问题与交流,带学生收笼心思,回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
7、小结,布置写好实验报告。
六、实验用品大试管、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加热过氧化钙或使用电解法制取氧气。
以下是一个涉及到氧气的实验教学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理论介绍、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及讨论。
实验目的:1.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2.学习使用电解法制取氧气;3.观察氧气对燃烧的影响。
实验器材和试剂:1.电解槽2.两个碳棒电极3.电源4.硫酸铜溶液5.几滴苏打水溶液6.实验草图、数据表格和观察记录表实验步骤:一、理论介绍(10分钟)1.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介绍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重要性;3.简要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实验操作(30分钟)1.将电解槽中的两个电极插入,并连接电源;2.在电解槽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以便电解的进行;3.打开电源,调整电流强度,使溶液中的电解反应持续进行;4.在电解过程中,观察电极和溶液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三、实验结果及讨论(20分钟)1.观察实验现象,补充实验观察记录表;2.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氧气会在电极上产生,并观察到气泡的形成;3.讨论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不可燃和支持燃烧等;4.进一步讨论氧气的应用和重要性。
附加实验(选做):1.在一个小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2.将一根点燃的火柴悬靠在容器口处,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3.使用一小部分电解制取的氧气将火柴重新点燃,观察燃烧情况的变化;4.结论:氧气可以使燃烧更加剧烈。
注意事项:1.实验中需戴上安全眼镜、实验服和手套;2.关注电解槽电压和电流强度,确保安全操作;3.废液处理:将硫酸铜溶液稀释后,流入废液容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并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讨论,加深对氧气的认识。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大试管、集气瓶、水槽、单孔橡胶塞、乳胶管、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升降台、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木条、棉花。
【情境导入】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本节课,同学们将通过小组实验分工合作来真正体验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探究其性质的过程。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法【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加热2·实验装置:3.收集方法:排水法收集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1)査--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向试管中装入试剂;(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5)收--收集氧气;(6)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7)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则证明是气。
6·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
探究点二氧气性质--实验法1. 如图2-19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发红,插入以上实验收集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人),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 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留少量水,如图2-20)。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到的仪器和装置。
2.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能完成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了解其燃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药品和仪器的选择领会实验装置选择的方法。
2.通过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初步学会设计和进行实验。
3.通过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的实验练习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及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课程设计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实验之一,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一共设计了两次探究活动,一次是利用选择好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另一次是将木炭、铁丝这些不同种类的物质分别在收集的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综合的实验操作,为了操作的安全性,也为了避免学生走弯路,活动前老师组织学生分析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充分的准备下学生的体验活动顺利开展了。
最后,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之后都要进行总结反思,交流自己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警醒其他同学,而老师在学生的阐述之后,也适时进行总结提升。
三、学情分析化学是初三刚开的一门课,化学实验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又极具吸引力,学生对本节的实验兴趣很高,求知欲非常的强烈,但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加上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就要求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做好引导,来完成本节的教学。
四、重点难点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
难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 掌握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分解两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 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难点:-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从而引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主题。
2. 知识讲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 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 制备氧气的方法:- 过氧化氢分解法:2H₂O₂ → 2H₂O + O₂↑-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2KClO₃ → 2KCl + 3O₂↑3. 实验操作1. 实验装置:- 过氧化氢分解法:锥形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2. 实验步骤:- 过氧化氢分解法:-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密封锥形瓶。
- 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
- 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 加热氯酸钾分解法:-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固体。
- 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收集氧气。
3.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佩戴护目镜和手套,确保安全。
-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收集,避免氧气泄漏。
-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章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等,这为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然而,由于该章节涉及实验操作较多,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安全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可能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由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此外,学生在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验证方法时,也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包括其助燃性等化学性质。
掌握固体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固体等基本操作。
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科学思维】通过模仿进行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三、设计思路本教材章节内容详实,结构清晰,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材开篇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氧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讲解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实验教案

实验室制取氧气与性质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二.实验用品大试管、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125毫升)、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镊子)、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细沙。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原理2KMnO4==K2MnO4+MnO2+O2↑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O2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O2的密度(1.429g/L)比空气的平均密度(1.293g/L)大。
不易溶于水(每升水溶解O2约30mL)。
所以通常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它不仅可以助燃,而且在点燃或高温条件下可以和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
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物体在纯氧中燃烧非常剧烈,可以产生很高的温度。
四.实验装置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固体+固体;加热型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五.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1.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制取:(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图)(1)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检查装置是否漏气,不漏气的装置才能进行实验。
拔开橡皮塞,在试管里放进约15克高锰酸钾。
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然后把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
(2)将2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盖瓶口时,先盖住一小部分,随后推切动玻璃片把瓶口全部盖住(注意不要让瓶口水面处留有气泡)。
然后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3)给试管加热。
先使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
等瓶子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小心地把瓶子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氧气支持燃烧的原理是什么?”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可以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收集方法和化学性质。同时,教师可以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规程、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等,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实验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固体加热的分解反应原理。
2.学会使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并能够比较两种收集方法的优缺点。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氧气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性质。
4.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氧气的性质,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2.问题导向: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验现象去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讨论问题等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意识。
(五)作业小结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包括实验报告、问题解答和思考题等形式。同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能记住所用药品的色、态,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和阅读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理解该反
应的装置特点、操作顺序和原理并能指出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
取氧气的区别。
认识催化剂概念的要点,能说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并
学会区别和判断这些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
品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设疑--思考--总结--应用(动手实验)。
根据目标设
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体验实验的过程。
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材料】
(1)实验药品: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
(2)实验仪器: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小木条、火柴
【教学过程】
深入探究(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
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猜想并动手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
进一步激发
学生探究的
欲望,培养
学生创新精
神。
(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
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
习题。
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探
究,学会辩
证地思考问
题。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
吗?
此处还需增加实验.
如: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思考讨论
使学生体验
到实验室可
通过多种方
法来制取氧
气,培养学
生的发散思
维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
的化合反应吗?
分析发现新
问题
由化合反应
特点引出分
解反应的学
习,由实践
体验上升到
理论思考。
(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反应物
种类
生成物
种类
反应
特点
化合
反应
分解
反应
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
析、比较、
解决新问题
的能力。
小结练习【小结并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硫+氧气二氧化硫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氧气+汞
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自我小结本
堂课的主要
内容和学习
体验,并相
互交流和评
价。
强化学习情
感,及时反
馈矫正。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MnO2
2H2O2 2H2O + O2↑
KMnO
K2MnO4+MnO2+O2↑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