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作文指导写
借物喻人的作文加点评

借物喻人的作文加点评在农村长大的我,见惯了各种各样的家畜,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憨厚老实的老黄牛。
我家曾经就有一头老黄牛,它身躯庞大,毛色棕黄,脊梁高耸,那一对弯弯的角坚硬而有力。
它的眼睛大而明亮,总是带着温和与顺从的神情。
每次看到它,我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田里的稻子已经成熟,金黄一片,等待着收割。
家里人早早地就起来准备,父亲把老黄牛从牛棚里牵了出来,给它套上了犁具。
老黄牛似乎知道要开始干活了,乖乖地站在那里,任由父亲摆布。
一开始,老黄牛走得很慢,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
它喘着粗气,嘴里不断地吐着白沫,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它的身上滚落。
父亲在后面扶着犁,一边吆喝着,一边用鞭子轻轻地抽打它的屁股。
老黄牛似乎受到了鼓舞,步伐逐渐加快,犁在它的拉动下,深深地插进了土地里,翻出了一道道黑褐色的土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越来越毒,气温越来越高。
我站在田埂上,看着老黄牛和父亲在田里辛勤劳作,心里满是心疼。
我跑回家,拿来了水和草料,想要给老黄牛解解渴、充充饥。
当我走到它身边时,它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把水倒进盆里,它迫不及待地喝了起来,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不一会儿,一盆水就见了底。
我又把草料放在它嘴边,它大口大口地咀嚼着,吃得津津有味。
“这老黄牛啊,真是咱们家的大功臣!”父亲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感慨地说道。
我点了点头,心里对老黄牛充满了敬佩。
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从无怨言。
哪怕是再苦再累的活,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它就像我们家里的一位长辈,默默地付出,守护着这个家。
到了中午,活终于干完了。
父亲解下了老黄牛身上的犁具,牵着它往回走。
老黄牛的脚步显得有些蹒跚,它的身上沾满了泥土和汗水,但是它的眼神里却透着一丝满足和欣慰。
回到牛棚里,它一下子就卧倒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黄牛依然尽职尽责地为我们家干活。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 “借物喻人”技巧指导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借物喻人”技巧指导(含范文)“借物喻人”,是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初中记叙文中,如果能灵活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自己的写作素材,还能提升作文的立意,让普通写人的文章,意蕴深长。
【技法总结】1、寓物于事。
例如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苦瓜》,文章记叙的是母亲种植苦瓜的事件。
把要写的对象,融入一件事情当中写,有情节,有故事。
2、寻找人与物的相似点。
本文的结尾2段,明确点出了苦瓜与母亲的相似之处。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母亲,与君子,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苦留给自己,把“甜”带给他人。
借物喻人的作文,关键是点明“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共同之处。
这里的相似和共同,主要是指品质上的,赋予物品人的品质,赞美物品的同时,也是赞美人。
3、画龙点睛,明点中心。
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在行文中,可以隐含表达。
但到了文章末尾,一定要明确点明,不要让读者去猜测。
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
“于都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作为初中生,写考场记叙文,尽量将点题句或段,放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或最后一段,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到你想表达的中心。
【名家作品】《苦瓜》作者:肖复兴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子,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意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子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子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听《落花生》教学有感最近听了我们学校的钟老师上了一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三课《落花生》第二课时,是一节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的小练笔,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由表及里地谈论花生的可贵之处,揭示了做人应该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如下: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来,如何选择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的特点,是难点之一;确定事物特点之后,运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是难点之二;怎样由物及人自然过渡揭示做人的道理,是难点之三。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做法试试:一、以读促写,读中悟法。
考虑到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并没有正式接触过,因此教学《落花生》一课的时,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同时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父亲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二、例文引路,潜移默化。
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别是让学生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光靠写作理论空头说教不行,只靠《落花生》一例也不行。
因此,建议老师们选几篇“借物喻人”的例文,好像歌颂蜡烛、粉笔、让学生从较多的感性材料即案例中,去无声地感受能更好地体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让学生“读——悟——练”,体会写法,掌握技巧。
《落花生》课后小练笔借物喻人作文指导

《落花生》课后小练笔借物喻人作文指导同学们,在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相信大家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深意。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写好借物喻人的作文。
一、认真观察,选好“物”首先,要选好用来喻人的“物”。
这个“物”要有明显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能够与人的品格、精神产生关联。
比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可以用蜡烛来比喻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竹子在风雨中依然挺立,我们可以用竹子来比喻那些坚韧不拔的人。
在选择“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外形、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了解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比如,梅花在寒冬中绽放,这就体现了它不畏严寒的特点;老牛勤勤恳恳地劳作,从不抱怨,这展现了它吃苦耐劳的品质。
二、深入挖掘,找准“喻点”选好了“物”,接下来就要找准“喻点”,也就是这个“物”与人的相似之处。
比如,我们选了白杨来写,白杨高大挺拔,守卫着边疆。
那么,我们可以把白杨与人的正直、坚强、勇敢联系起来,比喻那些坚守岗位、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
再比如,蜜蜂整天忙碌地采蜜,为人们酿造甜蜜。
我们就可以把蜜蜂与人的勤劳、无私奉献联系起来,比喻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三、巧妙构思,合理安排在写作之前,要先构思好文章的结构。
一般来说,可以先描写“物”的特点,然后由“物”过渡到人,揭示出“物”与人的相似之处,最后表达对人的赞美之情。
比如,写《路灯》。
开头可以先描写路灯的外形,“在城市的街道旁,矗立着一盏盏路灯。
它们笔直地站立着,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
”接着写路灯的作用,“每当夜幕降临,路灯就会亮起,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路灯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不偷懒。
”然后由路灯过渡到人,“路灯的默默坚守,让我想到了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比如清洁工,他们每天早早地起床,清扫街道,为我们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
作文指导(借物喻人)

人们带来了光明,它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这时,我想起了一句格言:“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烛虽然平凡,却有着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做一个具
有蜡烛精神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蜡烛
•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
妈妈把蜡烛放在了我的书桌上。顿时,整个房间在烛光的照耀下变亮了,我
也安心地在烛光下写起了作业。
终于,我把作业写好了。正当我准备离开房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蜡烛被
燃烧得只剩下半截了。我又坐了下来,目不转睛盯着蜡烛,看着它一点一点
地燃烧。这个时候,我被蜡烛的精神感动了。它燃烧着自己,却为人们带来
了光亮。它虽然外形普通,却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此时此刻,在我的
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 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 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 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 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 着一副傲骨,却从不骄傲自大。它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 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
影。牛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人们,却在牛棚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
有人会注意一头牛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想起它曾为们做过什么。
牛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
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
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人》作文指导

1、确定一个对象;
《梅花》 《蜜蜂》
2、抓住所描写的“物”的 特点;
3、分析“物”的形象本质(品 《松树》 《垃圾箱》
质);
4、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
《路灯》……
5、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
抒发情感。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 人》作 文指导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 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例文分析,寻找技巧
《牛》 《梅花》 《蜡烛》
牛
牛很普通,但它也很伟大。 牛的头上有一对犄角,四肢修长,身体健壮, 尾巴细长。年轻力壮的牛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 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 处可见它的身影。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们, 却在牛棚的一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 人会注意一头牛的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 想起它曾为我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 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 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 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足够了。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的 是草,挤的却是牛奶。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 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 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 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 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 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 蜡烛一样,为了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作文指导(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的示例
1. "她的眼睛清澈如春水,透过镜头的时刻,记录着无数动人瞬间。" 2. "这个城市是一只巨人,拥有无尽的力量,却也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3. "时间悄悄地溜走,就像一只灵巧的猫咪,永不停息地追逐着我们的脚步。"
借物喻人的技巧
1. 创造力换位思考:设想事物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 2. 感官描写:运用五感描述事物,增强形象生动度。 3. 上下文联系:将比喻的事物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切勿脱离主题。 4. 夸张手法:适当夸张事物的特点,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作文指导(借物喻人)
欢迎来到本次作文指导,我们将学习借物喻人的技巧,这是一种生动形象的 写作手法,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什么是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是指通过拟人化手法,将事物或现象与人类的特质进行类比,从 而传达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信息。
借物喻人的定义
借物喻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在作文中通过比喻手段,将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 概念,与人类的性格、特点或行为相联系,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借物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作用
借物喻人可以使作文更具形象特色和感染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借物喻人的步骤
1. 选择适合的事物或现象。 2. 把事物或现象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特征。 3. 将拟人化的事物或现象与要表达的主题或观点联系起来。 4. 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地描述拟人化的事物或现象。
总结与展望
通过学习借物喻人,我们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充满表现力。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使用借物喻人的技巧, 展示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人》作文指导 (共21张PPT)

例文分析,寻找技巧
《牛》
《梅花》
《蜡烛》
牛
牛很普通,但它也很伟大。 牛的头上有一对犄角,四肢修长,身体健壮, 尾巴细长。年轻力壮的牛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 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 处可见它的身影。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们, 却在牛棚的一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 人会注意一头牛的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 想起它曾为我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 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 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 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足够了。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的 是草,挤的却是牛奶。
借 物 喻 人
--记叙文写作
借物喻人
定义:就是借助某一事物(动物、
植物、静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 品格。
好处:突出中心思想,立意更深远,
情感表达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
如何去写?
写“借物喻人” 的文章具体要求: 1、确定一个对象; 2、抓住所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物”的 特点; 3、分析“物”的形象本质(品质);
写作题材——牛
“老牛亦知夕阳晚, 不用扬鞭自奋蹄。” 牛,是毕生的。 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依旧注视着那还未耕 完的稻田,然后带着 遗憾永远的闭上了那 双明亮而又清澈的双 眼。
写作题材——路灯
路灯的外表朴 实,她绽放光明 ,照亮过往的路 人。她默默地奉 献着自己,从不 求回报,也经常 被人们赞美。
这默默无闻的牛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像它一样的人。如种 地的农民、工厂的工人、学校的老师等,他们就像牛一样, 默默无闻地工作,却不求多大的回报。而社会缺少了他们, 又怎么可以继能续存在呢?没有了农民,人们就没有粮食蔬 菜吃;没有了工人,就没有了高楼大厦;没有了老师,学生 就学不到知识。 在西部,也有许多这样的人。2006年7月1日,青藏铁 路开通了,这又使我想起了那些参加西部大开发的志愿者。 他们忍受着天寒地冻,忍受着干旱洪水,为祖国的西部换来 了繁荣昌盛。那么困难的事,他们都坚持下来了。然而他们 又得到了多少回报呢?难道我们就没有这样的精神吗?其实, 只要大家多加努力,人人都能做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我尊敬牛,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 无私地奉献着。它可以和松树、白杨相提并论;可以和“四 大君子”同起同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牛的这种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三课《落花生》第二课时,是一节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的小练笔,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由表及里地谈论花生的可贵之处,揭示了做人应该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如下: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来,如何选择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的特点,是难点之一;确定事物特点之后,运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是难点之二;怎样由物及人自然过渡揭示做人的道理,是难点之三。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做法试试:
一、以读促写,读中悟法。
考虑到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并没有正式接触过,因此教学《落花生》一课的时,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同
的是为了论人生,父亲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
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二、例文引路,潜移默化。
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别是让学生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光靠写作理论空头说教不行,只靠《落花生》一例也不行。
因此,建议老师们选几篇“借物喻人”的例文,好像歌颂蜡烛、粉笔、让学生从较多的感性材料即案例中,去无声地感受能更好地体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让学生“读——悟——练”,体会写法,掌握技巧。
可以选择如下的例文:
蜡烛,他有长长的身躯,有白色,红色,彩色的颜色。
白色的犹如一根根晶莹的透明的柱子;红色像一颗颗红玛瑙;彩色的犹如一个个从天而降的少女身穿彩色的衣裳。
燃烧时,蜡烛的一点点火苗随着风的吹动摇曳,好看极了。
烛泪也顺着蜡烛长长的身躯顺流而下,像一颗颗晶莹的宝石,凝结后,又像饱经沧桑的松柏。
而且,现在人们有了电灯,他就一直被人们遗忘在某一个角落里,只有在停电时,人们才会知道还有蜡烛这个东西,这才去把他找出来。
可是,蜡烛没有一点怨言,还是像以前一样,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了出去。
他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的我们赞扬吗?
如果说无私奉献的蜡烛可以被我们赞扬的话,那么像蜡烛一样的园丁——老师,不该值得赞扬吗?老师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祖国的花朵。
老师每天都起早贪黑,在学校总是“吃”着粉笔灰,直到自己交教的学生考上了好的学校的时候,老师才松了一口气。
接着,又教另一批祖国的花朵,看着自己的学生走向成功的时候,老师退休了,只靠一点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着。
这时,人们早已把他忘记了,可是他们无怨无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泣泪始干。
”这难道不是老师的写照吗?老师真是伟大啊!
我喜欢无私奉献的蜡烛,更喜欢和蜡烛一样可亲可敬的人民教师!
三、巧妙引导,拓宽思路。
五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圈子窄,生活阅历少,缺乏对事物深层次的感悟,因此引导孩子选好切近自己生活实际且又有所感悟的事物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小练笔要求中提到的“身边的事物”包括哪些?范围有多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把事物分成了三类,即:植物类——如小草、石榴树、松树、野花等;动物类——如蚂蚁、蜜蜂、老牛等;物品类——如粉笔、蜡烛、铅笔、橡皮等。
这样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可写的事物多了,并不代表选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
接下来就要思考你对哪一种事物最熟悉?经常看到或接触到,你从中得到的感悟也较多,再确
定选择哪一种事物下笔写。
这样学生才可以做到“知无不言,言而不尽”。
四、确定题材,细描特点。
在众多的事物当中,学生很难系统地概括出事物的品格,精神来,由品格、精神联想到人具有相似的品质那就是更难了。
所以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写出事物的特点尤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特点,就是所借之物那种喻人的品格,要重点理解,重点去写。
不管写植物、动物还是写物品,能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发现这种事物的独有特点来写,这是这次小练笔最关键的。
如,写蚂蚁发现一条大青虫,众多蚂蚁一齐来将虫子搬回家,学生就能发现蚂蚁身上具有的特点是团结合作;写小草在石缝中钻出,在暴风雨中经历蹂躏和打击仍存活下来,学生就发现小草的特点是坚强不屈;写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就发现蜡烛身上的默默奉献精神等。
五、自然过渡,揭示道理。
从所借之物到所喻之人要过渡自然,不能勉强凑合。
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
要在前面描绘事物的基础上,由事物固有的特征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要赞美的人,或流畅地引申出从中得到的启示,决不能脱离事物,随意发挥。
如由“滴水穿石”可以联想到持之以恒的可贵,由“一群蚂蚁搬运食物”可以想到团结的力量……
这些就是自然过渡。
而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发的联想也会有所不同。
如同样是面对小草,可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花、树等形象直观的东西,也可以联想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或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