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导言》(本科2008)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完整word版)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1.柏拉图①相论⑴两个世界的划分:相和可感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变动不居、因人而异的,因此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存在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不动不变的(如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

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主张的普遍性定义(将柏拉图的理念等同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普遍性定义是复旦版哲学史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种普遍性定义不单单局限于伦理道德,也不只是内在于心灵之中,而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

柏拉图把这种普遍性定义称为“相”(希腊文idea和eidos,有“理念”和“型相”等译法,赵认为“理念”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两种译名是互补的。

其主要的特点是普遍性和分离性,复旦认为这里的“相”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意味,这与柏拉图的原意不符,故用“相”)。

因此,在柏拉图这里,相构成了一个客观的独立存在的领域或者说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

相是一,具体事物是多,相无生灭,是单一、不可分割的,同一的,而具体事物则是变化无常、变动不居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相是不可感知的,只能凭借思想(理性)去把握,而具体的事物则是可感知的。

柏拉图的上述看法与他对数学和道德的研究相关。

⑵两种认识与两种认识能力的划分:知识与意见、理智与感觉与两个世界相对应,柏拉图也区分了两种认识:知识和意见,以及两种认识能力:理智和感觉。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确实可靠且真实的,所谓确实可靠,就是不容许有矛盾、有错误,能明确表达;所谓真实的,就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按照此标准:感觉对人人都是特殊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如生病的苏格拉底和健康的苏格拉底,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感觉并不符合柏拉图知识的标准,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而只能产生意见——意见的对象介于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是与非是)之间,如果是非存在的话,那么就是无知,而不是意见了。

西方哲学史(北大版)

西方哲学史(北大版)

(四)赫拉克利特
1、火是世界的本原。
从外在形态看,火是万物的本原, 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从内在本性看,万物与火一样,有 着同样永恒的原则。

2、逻各斯学说
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
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 性。 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 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 才能发现它。
(二)灵魂回忆说:
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
一. 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
1. 2. 3.
理论科学:形而上学、数学、物理学、逻辑 学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 艺术
二.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1. 物理学的含义: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的科学,即自然科学。 “自然”指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

(二)“德性就是知识”
1.命题的含义:认得德性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 的技艺,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 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 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无人有意作恶,如果一个知道 什么是善,他就会去实践它。具有知行合一、 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 认为做的只是要有正当的方法。 2. 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
三、爱利亚派
(一)克赛诺芬尼
1. 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2. “神”是唯一的、绝对的、普遍的和不
变的 3. “神”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
(二)巴门尼德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2.对“是者”的认识,重要的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 是”。 “能够被说的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3.论证了“是者”有如下性质: 不生不灭 连续性 完满性 4.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 力。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文前内容
本书推荐
美国版序
英国版序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二篇 苏格拉 底、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
第一篇 前苏格 拉底时代的哲学

第三篇 亚里士 多德之后的古代
哲学
0 1
第一章 希腊文明 的兴起
0 2
第二章 米利都学 派
0 3
第三章 毕达哥拉 斯
0 4
第四章 赫拉克利 特
0 6
第六章 恩培多克 勒
第三十一章 逻辑 分析哲学
文后内容
封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七章 弗朗西 斯·培根
0 2
第八章 霍布斯的 利维坦
0 3
第九章 笛卡尔
0 4
第十章 斯宾诺莎
0 6
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 自由主义
0 5
第十一章 莱布尼茨
第十三章 洛 1
克的认识论
第十四章 洛 2
克的政治哲六章 贝
克莱
5 第十七章 休

0 1
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 运动
0 5
第五章 公元五世 纪和六世 纪
0 6
第六章 本尼迪克 特与大格 里高利
0 1
第七章 黑暗时期 中的罗马 教皇制
0 2
第八章 约翰·司 各脱
0 3
第九章 公元十一 世纪的教 会改革
0 4
第十章 伊斯兰教 文化和哲 学
0 5
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 世纪
0 6
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 世纪
第十四章 方济 各修会的经院哲
第十八章 柏拉图 哲学中的知识和
知觉
第十九章 亚里士 多德的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义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西方哲学史》讲义”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西方哲学史》讲义绪论哲学与哲学史就字面上言,哲学史,应该是关于哲学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或者说,哲学史就是关于哲学的历史。

因此,在了解哲学史之前,应该了解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的界定(一)、一般的理解(或人们关于哲学所持的成见)1、哲学是科学。

我们关于科学的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十八九世纪,那就是将科学看作是绝对真理的典型。

但科学的进步带来的总是哲学的危机,曾经是哲学的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分离出去,剩下的还给哲学留下点什么。

既然科学的进步划分为各种领域,成为具体的科学研究部门,则哲学研究的领域在当代应如何确定,在某一门具体科学部门之上,再设置一门关于它的哲学部门是否必要、是否可能?这里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分界问题。

科学与哲学是以不同的思维方式面对不同问题(事实与存在)的不同学科,是不能混淆的,否则,它们谁都找不到自己。

科学对哲学是必要的,因为科学提供的世界的清晰图景是哲学家所必须了解的,否则,哲学家就无法自觉为哲学家。

哲学对于科学也是必要的,一是科学通过哲学了解自身以及自身的意义,二是科学需要有哲学才不会陷入不知所措,科学需要哲学的批判思维。

哲学还要吸收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那就是接受批评,而这尤其是哲学本身的反思性所要求的。

爱因斯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的确,现代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分出来的,哲学作为母亲生出了各个学科,然后它自己反而让人们认识不清而视为无用了,然而,它却是无用之大用。

哲学追问的是一个非因果的东西:是能辩明的理由。

不是找原因,而是找理由,reason,不是cause。

原因有实证科学去找,而我们有什么理由要这样理解而不是那样理解,则是哲学家所追问的。

具体来说,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主要是程序和前提的区别: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究竟是程序性研究还是前提性研究?程序是指的时间上的序列性,一种方法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接一个,不能随意更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运动的和谐性与可成功性。

(NEW)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导 言0.1 复习笔记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古代哲学引 言第1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晚期希腊哲学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编 中古哲学引 言第4章 教父哲学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经院哲学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 近代哲学引 言第7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7.1 复习笔记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法国启蒙哲学8.1 复习笔记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德国古典哲学9.1 复习笔记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10.1 复习笔记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言0.1 复习笔记一、西方哲学史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1哲学问题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通用21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篇1曾经读过李未写的一本书叫《富人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颇觉精妙:这个世界如果从情感上来领会是个悲剧,从理智上来领会则是个喜剧。

我不太明白作者的本意指什么,但就我个人理解,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动感情而要动脑子。

动脑子的人会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取出真理,为我所用,促我发展;而动感情的人则沉湎于事务或繁华或萧索或绚烂或颓靡的表象而不能自拔,往往结局悲惨。

或许前者可以称之为“入世”后者可以称之为“出世”吧。

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两种人是分别用“激情”和“理智”来形容的。

激情的人喜欢过集体的生活,习惯于政府权利的管辖和束缚,也往往有狂热的宗教情节,容易被权利所利用;理智的人则冷静的旁观事态的发展,他们往往是无政府主义者,只专注于自我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

事务总是相通的,而善于思考的人也容易找到思想上的契合点。

这不,一个上海小女人的文字和一个英国思想大师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内容庞杂,涉及到很多的人名和学派。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关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比……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

”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

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

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

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四篇导论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第四篇导论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二、德国古典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代表和反映了德国民族精神和 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
• 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根源。
•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发展的高峰,兼容并蓄了近代以来西 方几乎所有的重要哲学思想,综合了各派哲学争论中的观点。特别 是它综合了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和 活力论,法国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其他派别哲学中的辩证法思 想、道德哲学中的义务论和情感论,以及宗教观中的泛神论和无神 论。
• 这一时期德国哲学之所以被称作古典哲学,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征: ① 它与以古希腊为理想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发展相同步,黑格尔就曾说:“谈
到古典理想在历史上的实现,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应该到古希腊人那里 去寻找。” ② 它不但是德国大学哲学研究的典范,而且被认为达到当时科学 (wissenschaft)的最高成就。
• 近代著名哲学家大多不是在大学进行自己的哲学学术研究,而德国 古典哲学首先改变了这种状况,哲学家从此成为大学教授,康德、 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以格尼斯堡、耶拿、海德堡和柏林等大 学为中心,开创了德国哲学新的典范。古典哲学在德国大学里不仅 是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的系统学科,而且是其他学 科的楷模。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第四篇 德国尔哲学
02 费希特哲学与谢林 哲学
04 费尔巴哈哲学
导言
一、古典哲学 •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称为德国古典
哲学。在这里,“古典”(klassike)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希腊经典和近代回 归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二是指学术研究的典范。

第三篇 导言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第三篇 导言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西方哲学史 第三篇导言
第三编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
导言:
• 本篇主要阐述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哲学、16—18世 纪英国经验论和欧洲大陆唯理论以及18世纪法国哲学。而18世纪 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由于其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处于 重要地位,将在第四篇集中阐述。近代西欧各国哲学与近代自然 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促进了哲学认识论的 发展,形成了经验论与唯理论派别。近代科学的方法是实验和数 学的结合,而经验论强调经验和实验方法在科学中的作用,唯理 论则强调数学和演绎方法在科学中的作用。唯理论与经验论在争 论中揭示了对方的局限和理论弱点,深化了对人类认识的基础、 过程、方法和范围的哲学思考,为随后哲学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着北” 。
--维特根斯坦
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 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 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 为那条路已经被 前人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 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 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 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 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 思想之路构成的。
四、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虽然世界各大文明都有“哲学问题”,都产 生了原创性的“思想”,但不一定像西方人那样 采取“哲学”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希 腊人使“哲学”成为了“科学”或“学科”。所 以,当我说到“哲学”的时候,指的是西方哲学。 从广义上说,西方哲学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正 如中国思想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一样。我把 “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科学思维方 式”。
所有文明最高的意识形态--思想--都 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都试图给予世界以合 理的说明,而西方思想不同于其他思想的主要 特征是:以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西方 思想=西方哲学。
简言之,所谓科学思维方式就是通过抽 象的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 方式。
科学思维方式=抽象思维 =理论思维 =思辨思维
哲学=哲学史 =问题史
问题是:如果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 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难
题?
二、智慧的痛苦
终极关怀的问题
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成员,象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 物一样受自然法则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 性的存在,产生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终有一 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 生在世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从中产生了哲学的问题: 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 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 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间横着一道不 可逾越的鸿沟。
概括西方哲学的精神实属不易,2500多年来 的西方文明并非一种文明延续至今,而是多种文 明碰撞融汇的结果,历经古希腊、罗马、中世纪、 近代等发展阶段。从大的方面说,西方哲学有两 大源头:希腊文明和希伯莱-基督教文明。从小 的方面说,西方哲学包括希腊、罗马、英国、法 国、德国、美国……等不同的文明和国家。因而 “大而化之”的概括难免有简单化之嫌。
关于哲学的成见
○ ○ ○ ○ 哲学是科学 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哲学无用
哲学是什么?
哲学=爱智慧 Philosophia:philos+sophia
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 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
--柏拉图
科学 ←
→ ↓ 哲学
宗教
“哲学问题具有这
样的形式:‘我找
要借助于浩瀚无垠的星空来体现。
人生的境界
三、问题与对话
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学习=对话
问 题 对 话 理 解
学习哲学的三重境界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 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 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 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五灯会元》卷十七
哲学=人的精神家园
公元前六世纪米利都的泰勒斯有一天仰观天 象,不留神掉到了井里,旁边的女仆嘲笑他:连 眼前的东西都还没有看清楚,却想知道天上的事!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由此开始:我们人类恰恰 是一些不只关注眼前的事情,同时也关注未来, 关注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生物。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以泰勒斯掉进了井里 作为开端。为什么?一是超越,二是境界。对哲 学家来说,眼前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头上 的星空,广阔无垠的宇宙。然而,当希腊人刚刚 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还没有合适的抽象概念可 以使用,所以他们对于无限永恒的东西的思考需
近代哲学:17世纪-19世纪
第一编 古代哲学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第一编 古代哲学
前 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哲学的诞生 早期希腊哲学 雅典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
第二编 中古哲学
前 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基督教精神 教父哲学 经院哲学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前 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结 语 近代哲学的精神 经验论与唯理论 社会政治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 古典哲学的衰落
导 言 什么是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二、智慧的痛苦 三、问题与对话
四、西方哲学的特征
一、什么是哲学
世界三大哲学形态
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 印度哲学
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
科学:“自下而上” 哲学:“自上而下”
斯宾诺莎:“事物被我们认为真实的,不外两个 方式:或者是就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及地点的关系 中去加以认识,或者是就事物被包括在神内,从神圣 的自然之必然性去加以认识”。他虽然并不否定第一 种方式,但是更强调第二种方式。这就是哲学的方式。
哲学与数学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
ousia@
《西方哲学史》
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008年8月
参考书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人大出版社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大出版社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大出版社 任何一种西方哲学史教材。
教学计划
古代哲学:公元前6世纪-公元529年
中古哲学:公元2世纪-16世纪
科学思维方式
哲学起源于希腊人因“好奇”而求知的本性。知识 不同于意见,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知识是对事物 的普遍共相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有五颜六色不同的花, 这些不同的花具有共同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花”来概 括,“花”就是玫瑰花、牡丹花……的本质。有花、草、 树木……我们用“植物”来概括它们的共性,“植物” 就是它们的本质。如此类推,如果我们抽象到最高的层 次,应该可以获得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由此便可以说 明宇宙万物。所以,哲学与科学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区 别。
欧几里得几何学
公理化系统的理想模型
哲学体系
天与地的统一
笛卡尔的 知识之树
பைடு நூலகம்
理性主义
我们可以把西方哲学穷根究底、试图认识事 物的本质、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基本特征称为 “理性主义”。西方的哲学和科学一样都要求给 予宇宙自然以合理性的解释和说明,两者不同之 处在于:科学面对具体的事实,而哲学则要求从 最高的原则出发说明宇宙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