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他在翻译古诗词时,一直遵循着“三美原则”,每一首诗歌都被他视为一件艺术品。
那么,什么是“三美原则”,又是如何体现在许渊冲的翻译中的呢?“三美原则”是指平仄美、韵美、意美。
其中,平仄美是指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美,要求诗词遵循平仄的韵律。
韵美则是指诗词的音韵美,要求诗词的韵律和音韵与古人原作一致。
意美则是指诗词的意境美,要求翻译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蕴,体现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严格遵循着“三美原则”。
在平仄美方面,他认为平仄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他会通过押韵和排比等方式来保持原作的平仄韵律。
例如,他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为“日色已黄昏,潮水落芦花”,保持了原诗的平仄对仗。
在韵美方面,许渊冲非常注重音韵的保持,他会使用古诗词本身的音韵作为翻译的依据,力求让译文与原作一致。
例如,他在翻译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翻译为“昨夜风雨瓢泼,浓睡不知残夜”。
这样的翻译不仅保持了原诗的韵律,而且也表达了原诗所描绘的情景。
在意美方面,许渊冲认为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他会在注释中详细解释原诗的背景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原作的含义。
例如,他在翻译汪伦的《临别赠言》时,注释中详细解释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背景和含义,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词时遵循着“三美原则”,并将每首诗歌视为一件艺术品,力求保持原作的韵律和情感。
在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也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即格律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
古诗英译"三美"论标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新诗革命"三美"论主张之间有承递的关系,"三美"论标准在许渊冲翻译实践中也有得失。
许渊冲在《文学与翻译》中写道:“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
”在他看来,“译诗要以‘美’为出发点,将原诗的意境、音韵和形式统一起来,尽可能地译出古诗的独特韵味,以飨读者”。
所谓意美,指的是诗歌内容、情感与意境等感于心的体验;所谓音美,指的是诗歌节奏、平仄与韵律等达于耳的体验;所谓形美,指的是诗句工整、对仗与协调等入于眼的体验。
这就是说,对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欣赏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敏感的心、聪慧的耳朵和明亮的眼睛来品味文化,尤其是品味意韵悠长、抑扬顿挫、对仗工整的古诗,对译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将古代中国的诗歌和诗词翻译成现代语言的过程,旨在保留和传达原诗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等。
翻译者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
这包括原诗的韵律、对仗、用典等方面。
例如,在翻译唐诗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本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同时也要注意声韵的规律。
在传达原诗意思的也应当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象和美感。
翻译者应当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翻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传达这种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不是仅仅翻译成一首普通的抒情诗。
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到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西游记》中的角色名称时,不能将其翻译成西方文化中的妖魔鬼怪,而应当根据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进行翻译。
在翻译批评方面,应当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于翻译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译者的背景和局限性等因素。
同时也要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不要过于苛刻地追求完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
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和研究。
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而这种思想在叠词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强调“三美论”,即保持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认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再创造。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他主张保留原诗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从“三美原则”下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三美原则”是由许渊冲提出的,它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诗词的意境和内涵,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诗的意义和意境。
音美是指诗词的韵律和音调,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音调。
形美是指诗词的结构和形式,翻译的诗词要尽量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许渊冲始终坚持“三美原则”,他注重传达原诗的意境和内涵,追求翻译作品的美感。
他深入研究原诗的背景和意义,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诗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许渊冲将原诗的意境和哀思表达得非常准确和生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戍鼓声和雁声交奏的凄凉,以及露水和明月带来的故乡思念之情。
翻译的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原诗的音美,他善于运用韵律和音调,使译文具备原诗的音乐性。
在翻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许渊冲运用了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惟有此时此夜难为情,才值年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精准地把握了原诗的音乐性,使翻译作品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又具备了音美和意美。
许渊冲还注重保持译文的形美,他努力使译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
他注重翻译作品的排比和对仗,使译文具备古诗词的节奏和美感。
在翻译李白的《送友人》时,许渊冲保持了原诗的七言绝句的结构和韵律:“青门柳,朱户辉。
暮春秋,东风回。
明仪坛,缟衣香,主称有年华。
”他通过保持原诗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具备了古诗词的形美。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

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1许渊冲翻译美学研究———三美论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形美,音美。
“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也是许渊冲的理论核心之一。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
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强调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用耳朵记住字音,用眼睛观察字形。
用心体验字义,耳、目、心同时并用。
好的汉字是意、形、意三者的统一结合。
受鲁迅的“三美”说的启发,许渊冲将之应用到诗词翻译上。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说翻译诗词也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三美”的具体体现2.1意美“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
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在一般情况下,“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
也就是“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意美”有时是历史原因或者是联想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至于某些“意美”的词汇,在英语中根本就找不到“意似”的译文,这种“意美”有时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
虽然“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但是“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
首先看《诗经·关雎》题目的翻译,wooing and wedding.“关关”二字表示雌雄鸟和鸣声,是一个拟声词,用来表示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相传这种水鸟有定偶。
因此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
这种贞鸟,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最终也会肝肠寸断忧郁而死。
此处译者并没有直译,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散的审美空间。
诗人以绿洲上雎鸠鸟关关和鸣声起兴,用它们优美的啼声,来表达内心的欢愉和恋情,以此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思念之情,记录了诗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以致结婚的全过程。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三美原则”在翻译界被广泛应用,是指对译文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如何做到这“三美”,是翻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成为了翻译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翻译注重意美,即要忠实地表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的理解和感悟,力求将原诗的意蕴传达给译文读者。
他翻译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一句,他译为“昨夜微雨疏疏风飒飒”,在保持原诗节奏的更加贴近原诗的情感。
又如他翻译的李白的《将进酒》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他译为“夕阳西下飞鸟接”,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意美,注重对原诗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许渊冲的翻译也注重音美,即要保持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的把握,尽量保持原诗的音韵美感。
他翻译的李白的《庐山谣》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他译为“太阳照拂紫云间”,保持了原诗的音韵美感。
又如他翻译的苏轼的《江城子》中“江楼何处烟霞起”,他译为“楼台何处寒鸦栖”,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和韵味。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音美,注重对原诗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
许渊冲在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遵循“三美原则”,力求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注重对原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传达,注重对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注重对译文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他的翻译成为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能够对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和发展。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作者:梁宁宁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4期
摘要:严复曾提出译事三原则“信、达、雅”。
“信”是最基本的要求,“达”和“雅”则是更高的要求。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 假如说“信”的基本要求是要立足于西方思想的“本义”,那么“达”和“雅”则不限于此,而是包涵了“有助于中文读者理解”的考虑在内。
许渊冲在翻译诗词方面提出了翻译诗词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50-001
文学翻译家傅雷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
”翻译也如此,中国翻译者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区,使世界文化越来越光辉灿烂。
我想翻译界是不是也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呢?在翻譯诗词方面许渊冲提出了,翻译诗词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
意似就是要传达原诗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而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却是表层结构。
所以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
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的问题。
许老师提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除了押韵外,还有翻译出诗词的重复和诗的节奏问题。
翻译唐诗的第三个问题是传达原诗的形美。
他把七言诗译成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五言诗有的译成每行八个音节,有的译成每行十个音节。
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得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许老师提出译文三美的灵感来自鲁迅的文章。
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老师提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并且毛主席说过:“新诗
要精练、大致整齐、押韵”。
(见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许老师觉得这个原则不但可以用于写诗,而且可以用于译诗。
“精练”,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大致整齐”,就是要传达原诗的“形美”;“押韵”,就要传达原诗的“音美”。
所以许老师认为译诗也要注意原诗的形象,不能译成散文。
因为译成散文的诗不押韵、不好记、不顺口,没有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另外鲁迅先生认为:“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的出来。
”我觉得这个原则也可以用于译诗。
“内容”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押大致相近的韵”就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有节调”就既要传达“音美”,又要传达“形美”。
下面我们来看白居易诗——《红鹦鹉》
安南远近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
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
汉学家Arthur Waley 用散体译中国诗词,译成的诗不用韵。
Sent as a present from Annam—
A red cockatoo
Coloured like the peach-tree blossom,
Speaking with the speech of men.
And they did to it what is always done
To the learned and eloquent.
They took a cage with stout bars
And shut it up inside.
许渊冲译文
Annam has sent us from afar a red cockatoo,
Colored like the peach blossom, it speaks as men do,
But it is shut up in a cage with many a bar
Just as the learned or eloquent scholars are.
许老师自己的评价:诗体译文传达原诗的意美,并不亚于散体译文;而传达原诗的音美,则远远胜过了散体。
原诗第二、四句押韵,这就是说每隔十四个字用一次韵;而译文第1,2行押韵,第3,4行押韵,也是每隔12,13个音节用一次韵,用韵的密度和原诗差不多。
原诗四句,诗体译文也是四行,传达了原诗的形美。
他认为自己的译文传达了翻译三美。
翻译界没有固定的一个基本的翻译标准,所以评判诗词翻译的标准也没有。
而许老师用自己提出的翻译三美来评判其它翻译家的作品。
尤其是音美最为主要。
他在评判其它翻译作品时最主要拿押韵来评价。
如许渊冲对毛泽东词《长沙》译文研究中,对此文章的几种译文比较,主要以音美作为评判的标准。
并且自己给出了自己的好多可以押韵的译文范例。
并且提出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美不能兼得,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在他谈到的毛泽东词《黄鹤楼》译文研究中也是以音美作为评判标准。
他提出的三美,其实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意美和形美。
而在许老师看来,最重要的就是音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乾坤.浅论翻译的原则,科教文汇,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