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de)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de)特点、景物描写(de)角度,景物描写(de)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de)问法其相应(de)答题方向是不一样(de),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de)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de)考查角度作相应(de)解题分析.一、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1、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de)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de)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de)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de)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de)方向是一致(de).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de)问题,即给出准确(de)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de)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本题答案解析: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de)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de)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de)残云—中条(de)疏雨—远山(de)树色—激荡(de)河水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de)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de)空幽,宁静.注意: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和分析描写(de)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de),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de)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de)景物本身(de)特点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问:诗(de)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de)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de)景物(de)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de)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de)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de),只是要求赏析(de)目标不一样而已.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de)菊(de)香味;3、品高(亦可回答具有高尚品格):诗人将菊花(de)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de)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de)品格修养.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好事近宋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de)名字.问: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de) 试简要分析.问题解析:本题问法要求明确,考生需要通读全诗来赏析诗人在描写景物(月色)过程中所使用(de)艺术手法(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答题步骤:同例1本题答案解析:1、运用了比喻(de)修辞手法.用“玉”来比喻“月色”,突出月光(de)温润皎洁(de)特点;2、白描(也可答语言特点—语言质朴淡雅平铺直叙),诗人用近乎直白(de)口语交代月亮(de)视野角度,并解释其原因,没有华丽(de)语言去修饰月光(de)精致,却使得美丽(de)月色跃然纸上,语言朴素洗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3、虚实结合,月亮到万花川谷是实景,而面对眼前美丽(de)月色,诗人油然产生对十五十六月色(de)神往,这是虚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丽月色(de)神往.二、分析景物描写(de)角度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画堂春宋张先外潮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问:1、请从写景顺序(de)角度赏析该词,并分析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怎样(de)情感2、所谓“景美人更美”,试分析该词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歌女(de)美问题解析:关于景物描写(de)角度(de)问法是一个相对笼统(de)问题,首先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de)角度有一个系统框架,如本题要求从顺序角度去赏析,而顺序角度又包括时间上(de)、空间上(de),除此之外,还有感官角度(即视觉、听觉、嗅觉等),虚实角度,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出题人有木有既定要求,如果没有,那就要求考生要综合以上角度,联系具体诗句去逐一解答.答题步骤:首先给出你从目标诗句中提炼出来(de)景物描写角度,然后结合具体(de)诗句加以阐述理由,原则同例1,主要角度不漏过,次要角度不放过,争取把分数拿满.本题答案解析:问1答案:1、远近结合.首先写到湖中莲花(de)模样,再写外湖(de)莲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de)好时光.接着继续展开远景—天放晴了,雨后(de)青山,格外(de)青绿,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de)白鸥,显得格外(de)白净;2、高低结合.诗人俯仰上下,只见水天相接,融而为一体.游湖之人陶醉此景,于是听任船只在湖水中缓缓前行.这样美好(de)大自然里,游人忘乎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de)主人.人在船中,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3、这首词通过描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湖山(de)赞美、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de)无限热爱之情.问2答案:1、歌声美.词中“桃叶浅声双唱”,写采莲女子(de)歌声轻柔,动听悦耳;2、容貌美.“杏红深色轻衣”,描写出了青山绿水之下,女子们杏红色(de)衣着,更显得色彩艳丽,衬托出女子们青春美丽(de)容颜;3、性灵美.词人印象深刻(de)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有余热,女子们采得荷叶遮面,尽显女子娇柔之态,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感觉到自己也分得了她们手中荷叶带来(de)一份绿阴凉意,烘托出歌女们性灵之美.例4、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后面(de)题目.吴江宋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注:合,应该(de)意思问:从写景(de)角度赏析颔联“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de)妙处.问题解析:本题就是一个典型(de)笼统式提问,根据例3解析并结合颔联所表现出来(de)写景角度,我们需要从感官角度、虚实角度对应回答.本题答案解析: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相结合:江上旖旎(de)风光,让人不自禁(de)想画下来,却又难以描绘,宁静(de)江面上有着断续(de)鸟啼声,却又寻不见踪影;2、虚实角度:美丽(de)景色无从下笔去描绘,寻觅鸟啼声却发现声音从深深(de)芦苇之中传来,看得见,听得着,却又画不得,寻不到,虚虚实实,更加凸显出吴江那种天然之美.例4—1度梅岭清张衍懿拔起危峰万仞雄,势临百粤控南中.人从丹壁千盘上,路入青天一箭通.古碣尚留唐相迹,荒祠谁祀越王功.只今四海梯航日,早见征车度晓风. 注:古碣:记载唐朝宰相张九龄开通梅岭道路之功(de)碑碣;越王:统一岭南各部,建立南越国(de)赵佗.问:诗歌是如何描写梅岭(de) 请做简要赏析.答案: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梅岭拔地而起高万仞之势(de)雄姿以及梅岭俯视百粤(de)情态,以此表现梅岭(de)高险雄峻;2、诗人先总括梅岭(de)气势,后写到具体(de)古碣、荒祠等,又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梅岭(de)历史、文化积淀.三、分析景物描写(de)作用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问:上片中“露浓花瘦”这一句写景有什么作用问题解析:诗歌鉴赏中,“景为情而生,情由景而发”,故在赏析写景(de)作用时,最直白(de)提问变体就是试从景和情(de)关系去简要赏析目标诗句,其次,景物描写(de)作用还要从诗歌内容上、结构上加以分析,所以一般而言,分析本类题型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写景(de)诗句在内容、结构、情感主旨上(de)作用这三个方向作答.答题步骤:首先找出要求作答(de)目标诗句,熟读并加以理解,特别是要关注目标诗句在全诗(词)中(de)位置,在之于结构上(de)作用,往往是受目标诗句(de)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de)作用,然后从它是否在这三个方面产生作用去作答,一般先从内容上入手,然后是结构,再回答情感主旨.本题答案解析:1、露浓花瘦,表明了故事发生(de)时间是在春天(de)早晨,地点是在花园;2、烘托了少女“薄汗轻衣透”(de)娇美模样(人物形象).注:答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句,本题目标诗句主要是交代了时间、地点等内容,即内容上(de)作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作用,故略,情感主旨上,这一句写景只是侧面烘托出一个少女娇美模样,没有抽象(de)情感表达.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宋魏了翁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问:本诗第二句(de)意思是什么在诗中有什么作用问题解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目标诗句是颔联,很明显(de)一个答题主要方向就要考虑到结构上.答案解析:1、内容上,交代了诗人起夜(de)原因—天太冷,被子冷(de)像铁,冻得睡不着;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照应题目,交代了夜起(de)原因是被子冰冷梦不成;启下,引出诗人因为睡不着觉,所以干脆起来傍着梅花读书.例6—1夜泊水村宋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老子,陆游自称问:试分析尾联(de)内涵及其在全诗中(de)作用.问题解析:先读懂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再分别逐条作答.分析内涵即翻译原目标诗句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读懂了没有,能否利用储备(de)语文知识加以理解目标诗句,并做出准确(de)翻译.作用这一问解析参照例6.答案解析:内涵:尾联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de)寂寥景象—所看到(de)是荒寒(de)汀州之上(de)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之所怎能不叫人潸然落泪呢作用:以景结情,通过对水村寂寥(de)景象描写,流露出作者内心孤独寂寞(de)情感.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问:试从情与景(de)关系分析诗歌(de)前两句.问题解析:本题(de)问法即是景之于情(de)作用常见(de)提问变体,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这个答题(de)方向,即通过景物(de)描写烘托出了什么主旨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景物本身(de)特点,本题就是典型(de)一种模式—乐景衬哀情.答案解析:1、诗歌(de)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似锦(de)美好景象,以及诗人贫居他想,于寒食节身在远方思念亲人(de)痛苦与悲伤,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更苦.本节总结:一、景物描写(de)特点常有:(1)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由早到晚、由远及近、由高到低;(3)自然(侧重寻常事物)、清新自然(侧重春天嫩绿,早发(de)景物)、凄清寂寥、粗犷雄浑、神秘诡异、色彩绚丽;(4)层层深入、画面丰富二、景物描写(de)角度常有:(1)感官类:视觉、听觉、嗅觉;(2)顺序类:时间上—早、晚、春、夏、秋、冬;空间上—高、低、远、近、正面、侧面描写;(3)虚实角度、侧面烘托三、景物描写(de)作用:(1)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目标事物(de)外貌形状;(2)结构上 2—1 开头景物描写: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诗感情基调;2—2 中间景物描写:承上启下、过渡连接;2—3 结尾景物描写:以景结情、呼应开头(标题)、深化主题;(3)情感主旨上渲染气氛、烘托形象、表达情感课堂讲练: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相应问题.赠燕李晏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1、诗歌首句“王谢堂前燕”一句(de)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概括.2、诗歌(de)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副怎样(de)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de)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应问题.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1.嘉佑六年,作者赴陕西路过渑池,其弟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作者写下本诗回赠其弟;2、据苏轼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de)房壁上题诗;3、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问1: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de)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高适黄鸟偏偏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问:1、诗歌首联是如何表现悲(de) 依据颔联谈谈诗人为何悲伤 2、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de)作用。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来源于网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案】①视听结合的角度。 ②诗的一、二句分 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波浪翻涌,风吹雷鸣。 ③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 ③分析效果作用(写出景物…特点、 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 ②动静结合。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 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 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 击。
• ④多种描写手法结合,写景清丽如画,表 达了隐逸生活的悠闲。
总结回顾
题型:分析写景特色
【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
• 明确写景特色题的设问方式, 思考答题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步骤,能够学以致用。
【提问方式】 :鉴赏写景特色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赏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4)##联是如何描写景色的?
【思考角度】:
一、写景的角度。 (1)描写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正侧、白描、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 仰等)。 (2)色彩角度:色彩对比、搭配 (3)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6
• ①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 冷 ,作者描写出一副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并借
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 ②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从萧索的秋景入手,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奠定了凄冷的感情基调。
• ③以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下面写客居思 归之情;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安徽卷
•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写景特色
三、知识梳理一
• 1、双调·落梅风·春晚 元张可久 •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 ①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
啼蝴蝶舞是动景. • 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
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
三、知识梳理一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 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课堂练习
• 2014天津卷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 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②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 的景象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知识梳理二
•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情感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 ①以动衬静,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写
景
技
巧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时间角度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细节、色彩对比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一)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二)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作业
完成第二个大小本。
谢谢指导,再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西风萧瑟入船窗,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借景抒情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烘托了的思乡之离愁别恨(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典例导航
答案:
写景特色:色彩搭配,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景物特点)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07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
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景物描写考点解读

景物描写考点解读及典例鉴赏1、景物特点概括题。
(1)设问方式: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2)答题步骤:诗歌描绘了一幅······(意境常用术语)的······(地点+季节)图景,结合诗句再现画面(意象+形容词/动词),营造出······(意境常用术语)的氛围,为全诗奠定······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感情。
(3)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文后各题。
人月圆·春日次韵张可九罗衣还怯东风瘦,不似少年游。
匆匆尘世,看看镜里,白了人头。
片时春梦,十年往事,一点诗愁。
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①。
【注】①燕子楼:在今江苏徐州市。
1.结合整首曲子,概括作者的“诗愁”所包含的内容。
(5分)答案:(1)、对春天逝去,景物凋零惨败的伤感之情。
(2)、时光易逝、韶华已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3)、往事成梦、物是人非的感叹。
(4)美好逝去、理想破灭的伤感。
2.“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5分)答案:诗句描绘了一凄清冷寂、悲凉残败的图景。
海棠花开过后,春雨潇潇,梨花凋零飘落,燕子楼人去楼空。
营造出凄凉迷蒙、冷清空寂的氛围,诗句以景结情,委婉深沉地表达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2、描写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题(1)设问方式:诗句使用了何种手法?诗句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诗歌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写景妙在何处?/写景历来受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景物描写的手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诗歌鉴赏复习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游__子__、__微__霜__、__鸿__雁__、__云__山__、__树__色__、__砧__声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组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描绘了一幅__寒__秋__送__别__时__凄__凉__悲__伤__的___画面。 (4)表达了_送__别__友__人__时__的__悲__愁__压__抑__,__不__舍__思__念__之情
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析】找到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语,即最能表现诗 人感情的句子,然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妙处。
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平淡、绚丽、 明快、含蓄、简洁、典雅、幽默化、口语化……);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炼字 2、炼句 3、语言风格
三、诗歌语言
炼字 炼句
答题步骤 1.交代字或词或句子的具体意思。 2.说出字词句子所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 入手,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 远近、明 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 析,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句子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板: 字(词、句)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 氛围)+表达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知识梳理(一)
• • • • 6、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本诗在写景上,一二句和三四句有什 么区别? • 点面结合
诗歌鉴赏 写景特色及作用
知识梳理(一)小结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写 景 技 巧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夜 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本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雪之大的?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 题。一是从触觉,写被子、枕头的冷,表 明雪之大;二是从视觉写窗户明亮如昼, 来烘托雪之大;三是写“折竹声”,是听 觉。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 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
诗歌鉴赏 写景特色及作用
学习目标
• 1. 了解诗歌写景特色及作用类题 型的命题角度 • 2. 掌握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学会准确组织表述答案,规范 答题。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命题角度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 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 (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 用。
三、知识梳理(一)
• • • • • • • 3、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在写景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视觉听觉结合、以动衬静
三、知识梳理(一)
• 4、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知识梳理(二) 写景句的作用
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 的作用,有时不仅是一种作用,而是 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所以在鉴赏诗 歌或是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立 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析,总结积累。
答题要注意层次、步骤。
思考: 学过的诗词 送人到松江 俞桂 中有没有类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似的句子?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远近、高低、俯仰、 视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 ②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 具体作答) 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 景衬情)(要具体回答,不要只写术语)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 手法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课堂练习
2015届高三韶关市十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 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 (2)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 析“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 (4分)
• ①以动衬静, • “空”是空寂,“山空”属无声静景; “落”松子落地是有声动景。 • 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 • 既写出了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幽,暗点友人 的身份是隐者,又引出下一句。(2分, “以动衬静”1分,作用1分) • ②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 • 从朋友的角度写起, • 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之间相互思念、夜不能 寐的孤寂。(2分,“想象(虚写)”1分, 作用1分)
• • • • • •
2014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 的?〔2分) • 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 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 ②动静结合。
• • • • • •
三、知识梳理(一)
• 2、处士卢岵山居 【唐】温庭筠 •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 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山居景色上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 答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颔联写一路所见是 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 泉湍急,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 动后静,雨暗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 弯通向烟云深处。
写景特色
三、知识梳理(一)
• • • • •
1、双调· 落梅风· 春晚 【元】张可久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这首元曲在写景。 • 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 雾”“蝴蝶舞”是视觉,“黄茑乱啼”是 听觉。
• 这首诗前两句在写景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 色彩映衬
三、知识梳理(一)
• 5、沁园春· 雪(节选) 毛泽东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 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词中划线句在写景手法上与前文有什么区 别? • 虚实结合
安徽卷
• • • • •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晕,月晕。 •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 赏析。(4分) •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 人无眠。 •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 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4分)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工笔、细节、色彩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 • • •
安肃道中 【清】严遂成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 本诗前三句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景物 的? • 水粼粼渌菜畦香——嗅觉 • 塔影如龙卧夕阳——视觉 • 高柳乱蝉风不住——听觉
辽宁卷
• • • • • •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 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 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 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 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 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 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 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 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 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写景句的作用题型示例
①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②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 的景象(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知识梳理(二)
•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情感
近年高考 写景特色及作用型题目例举
1、2014天津卷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2014安徽卷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 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3、2014新课标卷1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 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4、2013新课标卷2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 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2013山东卷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 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6、2012广东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 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景 物 描 写 的 作 用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 2、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 景结情。 •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 4、营造氛围,烘托心境。 •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 • 6、先言他物,领起下文。(比兴) • 7、前后照应,铺垫过渡。 • 8、诗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