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设计理念说明:

本教案紧密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概念,以学生探究性为主导,并引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更直观的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主观情感表达作用.本单元的课业类型属于欣赏创作综合探索课,最突出的教学要求就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理解多种绘画风格特色和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本课着重由欣赏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情感表达和理解,了解美术表达情感可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创造,在娱乐中探究知识。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体验其视觉感受,了解其外在的形式。

2、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表现性美术作品通过造型、色彩及其他手段所传达的内在含义,并尝试进行表现性创作。

3、培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并进行了亲情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美术表现主观情感可以采用的表现手法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色彩和造型感受美术作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课书、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

学生准备:教课书、图画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针对当地情况进行交流

(一)引导阶段(设疑,创设情境启发引导)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大家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文章,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电影。。。。。。)是的,

苏少版美术七上第三课情感的记录word教案

第三课情感的记录(一) 一、教学目标: A、懂得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关系,对表现人物的情感中所起的作用。 B、能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及绘画工具,来表现自己喜欢的物品,培养学生大胆尝试, 用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2、学习色彩在素描作品中的表现方法。 3、如何运用色彩,主观的恰当的传达个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梵高《向日葵》、《星月夜》等代表作以及多幅以淡彩手法表现的绘画作品。 学生:自己喜欢的色彩静物、毛笔、铅笔、颜料等。 二、教学过程 1、导入:a、请学生就平时自己的感受,谈一谈自对色彩的感觉(比如:看到红色感 觉热,看到蓝色感觉凉)b、展示优秀绘画,请同学讨论分析,绘画是借助哪些表 现语言来反映画家情感的。C、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分析画面色彩组成,介 绍色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 深入教学:a、欣赏多张不同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的淡彩绘画作品,请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的效果讨论组品和风格特点。B、讲一讲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色彩具有精神的价值!人常常感受到色彩对自己的影响,这些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色彩的心理效应发生在不同层次中,有些属直接的, 有些要通过间接的,更高层次则涉及到人的观念与信仰。 三、知识拓展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形成视觉。颜色的命名是三刺激值;色相,明度,纯度,主波长等。然而在生产中则习惯用桃红、金黄、翠绿、天蓝、亮不亮、浓淡、鲜不鲜等来表示颜色,这些通俗的表达方法,不如色度学的命名准确,名称也不统一。根据这些名称的共同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组。将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归纳为一组;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表示的归纳为一组;饱和度、鲜度、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认知快的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援用列宁的名言,说明了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不可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它具有调节功能。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修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国外也曾对两组儿童进行实验,一组儿童受益于教师良好情感的调节,其智商为105;而另一组儿童在紧张情绪下,其智商只有91。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如果情感感受者与刺激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则引起“情感共鸣”,相互之间必将产生感染作用。情感具有暗示功能。情感的暗示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动力作用。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往往会迁移到这个人一切有关的行为的对象上,成语“爱屋及乌”则为此说。情感具有组织功能。情感的组织功能是指情感常常为想象组织材料。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和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培养和陶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一、抓住作品,丰富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蓍、一幅世界名画,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它的意蕴,体会它的情感,欣赏的美之所在。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作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由情感的浮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丰富学生的高级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少年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积极进取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厚的理智感,才能使人的智力发挥巨大的力量”。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潮和鼓舞”,才发明了日心说。法国作家大仲马一生写了二百多部小说和戏剧,他写《三剑客》时,狂笑不止,时时和书中角色开玩笑,好像他们就坐在自己面前似的。正是由于深厚的理智感,使大仲马的小说写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凭借作品、抓住作品,丰富学生的理智感。如,在教学《中国写意画》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齐白石的《墨虾图》,创设情境:“你们觉得这画画得好不好,为什么?”生讨论后,又向他们提问:“齐白石爷爷是老年时才开始学画的,可他仍画得这么好,难道他有什么秘决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然后,我给他们讲了齐白石爷爷的故事和他画虾的趣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崇敬之情,从而增添了他们学习中国画的信心和目标。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丰富了学生求真的理智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等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羞耻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中应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学设计总结

《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教学设计 中山市板芙镇新联小学肖力强 一、教学内容: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感知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 2、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表现的形式美。 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评述中,充分感受中国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历史再现; 2、在欣赏感受中发现绘画、雕塑的形式美与创造美; 3、在细节描绘中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品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品的情感力量。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从作品的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难点: 如何解决作品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艺术手法)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及审美经验的差距。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视听法、直观感受法、活动教学法。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采用直观感受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的表现方法与步骤;采用视听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运用的能力,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中国美术作品图片等等。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辅助手段,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3、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作品进行欣赏。 4、关注画面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美术语汇训练,教师提供“喜、怒、哀、乐”四组词汇,提示学生欣赏评述。 5、创设审美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增强审美体验的有效性。如画面表现了什么故事情节?能猜出画中人物是什么角色吗?他们在干什么?表达人物情感的细节体现在哪里?能模拟画中情境,体验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表现吗? 6、在欣赏学习中尝试探索一些表现技法,掌握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初中美术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xxxx中学原群教材分析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新课标指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应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本课时主要是在再现性美术教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表现性美术作品及其语言进行进行感知,使学生对创作思维过程和形象塑造方法等有初步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作品欣赏,初步了解表现性美术语言的特点,走近表现性美术作品。 2.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尝试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3.情感:感受活动及学习的乐趣,体验绘画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可以表达情感并能通过线条、色彩等手段表达不同的主观情感。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体会美术作品中情感心绪的表现并学会用自己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主观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水粉画颜料、水粉笔、水彩笔调色盒卡纸剪刀等。 一、导入,讨论 创设情景,启发引导

师:展现两组美术作品(侧重再现生活真实的作品和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学生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组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第一组作品:希施金的《黑麦田》,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王军的《不再哭泣》。第二组作品凡高的《麦田群鸦》,梵高的《星空》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 生:讨论这两组作品的不同(第一组作品真实侧重再现生活,第二组作品手法夸张抽象,突出情感表现)。 师生共同总结:美术不仅可以再现生活真实,还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总结:美术可以表现情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比较相同表现内容的具象美术作品和抽象美术作品,直观感受抽象绘画语言的情感表达。 师生共同欣赏两幅相同表现内容的作品:青年画家王军的《不再哭泣》和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语言(哭泣的女人当中扭曲的脸和线条色彩等) 生:比较两幅画面的情感哪幅更强烈并总结:抽象绘画表现的情感更强烈。 师生共同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和《春酣》以及马瑟维尔《西班牙共和国哀歌100号》。 生:感受作品的语言方式:点线面色的表现。 师生共同欣赏抽象绘画,并感受抽象绘画通过点线面色所表达的情感。 生:对画面的情感进行感受,给绘画搭配上相对应的情境。师生分析绘画从哪些方面去表达情感(线条色彩等) 2.文化交流,进行多感官的感知、体验和领悟,感受抽象美术语言的情感表达。 师生共同欣赏闻一多的诗《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

情感绘画艺术生命的所在

情感绘画艺术生命的所在 石聚荣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为:情感对绘画的重要作用。情感是绘画艺术生命的所在,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本文从艺术起源的“情感说”谈起,到绘画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及两种不同形式的情感影响的绘画现象 和风格,最后从毕加索,梵高和蒙克的几幅作品论述情感是绘画艺术的生命。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emotion in painting. Emotion is the art of painting where life, feelings and thoughts are joined together, without emotion is the art of preaching, not the art of thinking is dream. This article from the origin of art of " emotion ",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ainting creation and two different forms of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phenomenon and the style of painting, the last from Pablo Picasso, Vincent Van Gogh and several of Edvard Munch's works on emotion is the soul of painting. 关键词:情感审美情感常态情感非常态情感 : emotional aesthetic feeling normal emotional state of emotion 引言: 情感在艺术活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①。 ①《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120页

美术的情感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之我见 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 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从现场来看,教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 素质教育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阐释,包括多项综合性指标。既有道德、智力、健康等方面的要求,又有结合新时代衍生出的新范畴。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已成为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步骤。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它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将会极大增强学生的美感、愉悦感与幸福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品德,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化学的认知活动,但对化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 培养也是有益的。 首先,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 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课改美育情感教育 在学习和研讨《美术课程标准》时,许多教师认为在美术新课程四类目标中,情感类目标是较难把握的,原因就是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美术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应用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它对美术教学有什么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又如何去实施情感教育?下面结合初中美术教学,浅谈 一下在这方面的认识。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 育不可忽视。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美术教学是在情感参与下的体验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定伴随着某种情感的产生,必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和特征,也反映教师在教学时情感投入的程度,若是师生情感达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共鸣”,则会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定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是想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情感的动机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对美术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下面从影响美术教学的各种情感因素说起。 一、教师方面因素

美术的情感教育

美术的情感教育 美术的情感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并小有收获,现简述如下。 一、心灵的沟通——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 高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

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高考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要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例:上《现代建筑》课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一些世界著名建筑,课上要求大家谈谈自己身边的建筑,大到城市规划,小到自家的装修,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再加上大家感觉话题很亲切,课堂发言非常积极。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那些著名建筑所

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摘要: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 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 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 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我们 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改;美育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 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 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 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一、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 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 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 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 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 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 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 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 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 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 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 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 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 感染,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 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 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 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 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绘画表现与情感的反应

绘画表现与情感的反应 K100940713 周志远 关键词:绘画视觉形象情感 绘画是通过色彩、线条、构图创造视觉形象表现情感的,绘画具有造型美,客观物象经过画家的情感熔铸,创造出比自然物象更美的艺术形象,中国历代画家常把诗与画联系起来。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画面与情感的交汇融合。现代画家潘天寿说:“绘画,不能离形与色,离形与色,即无绘画矣。”但是,只有形与色,一般实物挂图也具备,还不能说明绘画的本质特征,所以潘老又补充说:“画者,画也,笔为骨,墨与色彩为血肉,气色神情为灵魂,风韵格趣为意志,能见此,活矣。”可见要成为真正的绘画艺术,是离不开“气息神情”的。因此,绘画作为造型艺术,表现情感上,有其自己的特色。 1、绘画以视觉形象传情。 在绘画理论上,西方有所谓再现表现说,中国有所谓形似神似说,但是,不论是再现或表现,形似或神似,都不能离开线条、色彩、构图所显示的视觉形象,没有视觉形象就没有绘画,也不可能传达画家的情感,线条、色彩、构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亦或称为美术语言,是艺术家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升华、点化,是艺术家一方面表现客观世界规律,另一方面表现复杂内在情感的符号,那怕是西方现代派绘画,不着重客观世界的再现,只着眼于主观意象的表现,许多抽象的画面甚至很难从客观事物中找到它的影子。但终究不能不用特定的色彩、构图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象。比如印象派画家,光影产生的强烈色彩,成印象派表现激情的重

要手段。 在绘画中,色彩是情感表现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实验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各种色彩与特定情感反应的对应关系,如:红色:热烈、庄严、兴奋;黄色:明朗、欢快、活跃;绿色:自然、大方、生命力……等。在艺术家笔下的色彩表现的情感,更为复杂、微妙,如梵高的《向日葵》,金黄的颜色,流动的笔触,代表画家无比强烈的兴奋心情,而蒙克的《呐喊》作品里的红色,扭曲的人物,使人感到画面的沉闷、恐怖与不安,不同的艺术家所处的心境不同运用同样的色彩表现千差万别的复杂情感。 另外,绘画表现情感在于姿势和动作,而透过人的姿势表现情感莫过于表现人的眼神了,黑格尔曾指出:“绘画通过眼神,可以传出精神焕发与精神凝聚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眼神看出列宾笔下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艰苦生活,也可以通过眼神看出拉斐尔的《圣母子》所表现的圣母玛丽亚那伟大的母亲的博爱之情。 由于绘画以视觉形象传达情感,故不论有文化,或无文化的,不论老人或小孩都喜欢欣赏,并且易于为画中的情感所感染。在画家笔下,任何视觉形象都传出了某种情感,如清代画家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是情。” 2、绘画情感的静态表现。 绘画只能运用在空间中的形状和色彩表情达意,而不能在时间的推移中表现情感的变化,文学作品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人的波澜曲折的情感变化历程;音乐作品是情感在旋律、节奏中运行的,绘画没有这种特长,因此它只能抓住一瞬间的人物动作神态。突出地把情感表现出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 发表时间:2013-08-28T17:44:47.03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7月供稿作者:张海燕[导读]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宁夏盐池第三中学张海燕 摘要: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还与师生在教学时感情投入程度有关。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关键词:情感教育; 课改 ; 美育 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美术对于每个初中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那么怎样能把美术学好呢?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一、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 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着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再次,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2、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现在提倡的民主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给学生心理自由,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师生之间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然而,在与学生情感沟通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策略,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让学生也能动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活上体贴、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关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这样才便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

绘画创作中情感的表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7031353.html, 绘画创作中情感的表达 作者:刘言光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0期 摘要:每一幅作品代表着一位画家的心声,而一幅作品的出现更是赋予了画家的情感, 当我们的情感被压抑时我们需要一个渠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作为画家他们就是拿起自己的画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也恰恰说明绘画创作与个人感情的表达是紧密相连的。 关键词:情感表达;绘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86-01 一、情感在绘画中的体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他反应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欢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者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也是态度的一种体现,是态度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它更是人的一种情绪体现,情绪和情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只不过一个体现在个体、一个体现在社会。他们的密不可分的。 我对于情感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人与人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一个是人自己内心的一些变化引起的兴奋或者悲伤或压抑或恐慌种种的情绪表现;一个是人因为对外界环境的不满或者对外界环境的欣赏或者对于亲人的感恩而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而最后的一种情感也正是本片文章所要重点阐述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感才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气宽广的胸怀,才有了《父亲》作品的出现。这些诗作、绘画乃至小说在内都是我们人类来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更是创作的动力。 情感是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其本质特征。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乃至理论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是这么说的:“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法国著名的大雕塑家罗丹的经典语录是这么说的:“艺术即情感。”著名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有对艺术与情感的独到见解:“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他能显示人的真实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理论家都想表达他们内心对于艺术和情感关系的论段,艺术创作包含情感的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艺术,所以绘画是情感的表现与情感紧密相连。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文明,绘画便成为人类思考的工具,人类面对现实的困惑,无法用言语或者行动来解除困惑,这时绘画便成为了解困惑的一种方式。创作者能够在绘画创作中直

论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论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姓名:何林张大千美术学院2007级5班学号:20071040067 摘要: 绘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其主要功用在于释放和洗涤人类的精神,传达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绘画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是绘画存在的根本。本文从创作情感对绘画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着重强调了绘画中自由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人类对自身的关注,体现人本主义的精神,使绘画的发展空间得以更加广阔的拓展。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鉴赏,审美知觉都将是我们获得审美经验的起点和基础,但真正的核心是审美情感。这是因为艺术创作需要创作者以感性的知觉开始,却不以此结束。一旦艺术家进入艺术构思过程,那么他们活动主要就在情感和想象的领域展开,从而得出“尊重画家感受,赋予画面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绘画,情感,生命力 情感是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价值,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包含一个时代,一个画者。。。所代表的情感。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浏览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伦勃朗、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师的作品,会感到那些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任何东西不可比的,因为它们包含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及个人的情感。无论是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它们的创作都包含着创作者的情感,情感都将是我们获得灵感和表现的基础。这是因为艺术创作需要作者以感性开始,但不以此结束。一旦艺术家进入构思过程,那么他们活动就在情感和想象领域展开,赋予画面新的生命力。 一、绘画创作与生活。 1、绘画创作要立足于本。 从远古岩画受伤的野牛,至今青海玉树大地震。一幅幅画面栩栩如生、催人泪下。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创作题材往往都是那些最平凡的,与生活最切近的事物,并且这些被艺术家拿来表现的题材并非是特定的,而是这些事物发生了一系列有感情的行为后,才会在对生活有感受的艺术家面前脱颖而出,与此同时这种情感也是最先被那些对生活有感悟的人所发现的。因此,对生活的感悟积累的越深厚的艺术家,越能创作出感动观众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2、解放思想,发挥想象。 创作一旦成为一种模式,实际上就开始僵化,失去它的生命意义。绘画作品应该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创造而不是制作产品。产品是制作的,但是作品是创造的。重复的东西永远是产品,是没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在绘画创作中要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那么在创作中除了与生活接近之外,我们还需要解放思想,发挥自己的想象。让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去诠释生活,去赋予画面新的生命力。 3、关注时代,关注生活。 绘画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对绘画痴迷的人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而他们的绘画总是跟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民族息息相关。例如《格尔尼卡》的创作者毕加索,他的作品就与他的民族受到法西斯侵略息息相关。程丛林的《华工船》就是文化大革命伤痕派的代表。罗中立的《父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活动三教案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活动三教案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活动三教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理念: 新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而艺术创造作为人文素质的最高标志之一,成为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能力过程的首 要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一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带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注重相关学科知识 的整合渗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愉快学习的情景中轻松活泼地感受学习带来地乐趣。教师主动创设 教学情境。变换教学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展示,变以往 课堂气氛沉闷为活跃,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逐步 达到教学目标。如"色彩口头快速表达",教师根据学生学号安排20 人进行练习,力图让学生释放情感,展开创造的联想,加之音乐烘 托背景辅助教学,促使学生全身心体验设计教学的愉悦性,在实践 中表现自己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对色彩的理解,不以具象绘画为目标,更不能以像或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 教学目标及内容:本课通过欣赏与评述,研究与讨论,实践与 体验,评价与总结四个方面去研究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并试着 从中寻求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美术再现了现实生活并通过欣赏 与评述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可以表达主观情感,不同画家用不同的表 现方式、表现风格,表达不同的主观情感。 2。每一种色彩现象的背后都体现着不同的色彩搭配、不同的色 彩关系,通过欣赏与讨论及列举大量的作品,使学生感受色彩的主 观情感及表现情感、情绪的形式。

3。通过实践体验表现色彩的主观情感,让学生掌握一些色彩知识,掌握色彩对情感的影响,色彩的对比统一。在实践中表现自己 对色彩的感受和对色彩的理解,不以具象绘画为目标,更不能以像 或不像来作为评价的标准。 4。通过欣赏和实践,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 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愿望。 教学重点:能理解色彩结构在塑造作品中的主观表达,培养学 生借助色彩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真实生活和表现主观情感,能理解 色调对情感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已有的色彩知识和绘画方法表现内心对生 活真实的感受,用色彩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准备:水粉画颜料、挂图、不同的照片、评价表、评价星图、教学。 学生准备:水粉画颜料、水粉笔、调色盒、挂图、不同的照片。 教学过程:

论绘画色彩的情感表现

第20卷第4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 120№42008年8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ug 12008 论绘画色彩的情感表现 原春鸣 (安康学院艺术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 要:色彩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色彩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从后期印象派开始逐渐摆脱了对素描的依附,更多地是作为画家情感表现的物质载体,它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思路,给了画家更自由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绘画;色彩;情感;表现性;象征性;音乐性;装饰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 (2008)04-0072-03①The Ana lysis on the Sen si b ility Represen t a ti on of Colors Y UAN Chun m ing (The Fine -A rt D epart m ent,A nkang U niversity,A nkang 725000,Shaanxi,China ) Abstract:C o lo r is the fo r m of p a in ting language is an i m p o rtan t rep resen t m eans of a rt,and is necessa ry tas te e le 2m en t of a rt 1A s p e rsona lity language of a rt,co lo r b reaks aw ay from ske tch from p os t -i m p ress ion ism ,and becom es subs tance ca rrie r of sens ib ility of a rtis t m o re 1C o lo r deve lop s cons ide r of a rt and p resen ts m o re freedom rep resen ta 2tion sp ace to a rtis t 1 Key words:p a in ting;co lo r;sens ib ility;rep resen ta tion;sym bo liza tion;m us ica l ;deco ra tion 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图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1〕 色彩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是美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人类自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认识色彩、运用色彩。色彩在绘画中独特的意蕴,是形体、线条、明暗等绘画语言所无法代替的。色彩是绘画艺术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独立运用可以反映人们心灵深处的秘密,又是为观赏者理解、接受并产生共鸣的基本手段。 色彩作为画家情感表现的物质载体,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思路,给了画家更自由的表现空间。现将色彩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总结为以下四点进行论述。 一、表现性 表现是指创作主体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情绪化的把握,它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方法。它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性,要求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画家通过材料,运用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手段,表达出个人的主观世界以及审美体验。由于色彩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特点,它成为画家在绘画中表情达意的首选。色彩具有冷暖的性质。冷色是紫色,以及近于紫色的蓝、青、绿等色彩。所谓暖色,一般是指从绿到黄至红的色彩。但冷暖的感 觉,又因个人的知觉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紫色,如果是淡淡的紫色,感觉上倒是偏于暖色了。又如绿色,若是很鲜艳的黄绿色,也会同样使人产生出近于暖色的感觉。由色彩感觉的冷暖所引起的色彩感情,也有种种不同。暖色给人的感觉,是激烈、兴奋、紧张、烦闷等。而冷色所产生的感觉是平和、镇静、松弛、消沉、悲凉等。“歌德把色彩分为积极的(或主动)的色彩〔黄、红黄(橙)、黄红(铅丹、朱红)〕和消极(或被动)的色彩(蓝、红蓝、蓝红)。主动的色彩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被动的色彩,则‘适合表现那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 绪。’” 〔2〕 凡?高的绘画充满了炽热情感。他认为,传达自己的印象仅是画家的一个任务,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在绘画中注入情感。凡?高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特性,无论什么事物都被他赋予了强烈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细节的表现,而主要看到他对事物形象特征的总体把握,以及较为单纯的色彩与独特的笔触。他的笔触多为短促、有力、弯曲的线条,具有一种流动的感觉。不论是向日葵、柏树、教堂,还是肖像等等,都呈现出一种类似火焰升腾或漩涡般的效果,他运用具有运动感的 2 7①收稿日期:2008-01-10 作者简介:原春鸣(1974-),女,陕西西安人,安康学院艺术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油画语言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