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人格分析

合集下载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明朝的创立者和建立者。

他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被认为是一个极为精明的统治者和杰出的军事家,他的人格底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朱元璋具有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目标。

他自幼父母双亡,生活非常贫苦,但他心怀天下,立志报效国家,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奋斗,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君主。

朱元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他深知民众的痛苦和苦难,对于明朝前期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现象感到十分愤怒。

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打击贪官污吏,减轻农民的负担,重视教育,提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明朝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

朱元璋还具备严谨和谨慎的品质。

他非常注重细节,对于朝政有条不紊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他每天早起,亲自主持日常事务,仔细审核各种政策和文件,以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到位。

他坚持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严格要求身边的官员,不容纵容腐败和不法行为。

朱元璋具有宽容和仁慈的一面。

尽管他曾历经战乱,身处逆境,但他从不仇视敌人、报复旧恶。

在建立明朝之后,他尊重儒家的思想理念,以礼治国,推崇仁义道德,并倡导宽恕和宽容的精神。

他曾说过:“我要尽力一心求做一世仁君,但我不能是一世仁君。

”可见他在政治上的修养和胸怀之广。

朱元璋的人格底色是强大的意志力、正义感、严谨和谨慎,以及宽容和仁慈。

这些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君主和领袖,对于建立和巩固明朝的基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以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愿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人格底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

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朱元璋在出身、经历、智力等方面不如后来的明朝皇帝,但他凭借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在他年轻时,父亲被官场里的强权打压致死,他被迫成为僧人,生活陷入困顿;后来他加入了红巾军,历经血雨腥风,从一个卑微的士兵逐渐崛起,最终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

在整个过程中,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毫不妥协,展现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二、强烈的正义感朱元璋年轻时受到官场的打压,却始终保持了他内心的正义感。

他看到百姓们被贪官污吏剥削,决定要成为那个拯救人民的选手。

在统治时期,他挑选能人异士,实行廉政,打压贪官污吏,赋予百姓更多的权利。

他不仅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应该为人民着想,而且有着深深的正义感,对道德伦理的坚定遵循,也成为了他人格中的一个方面。

三、有远大的愿景朱元璋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有着宏伟的愿望。

他不仅想要手握皇权,还渴望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他登上皇位之后,他扩大了国土、加强经济、增加军力,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从而实现了他的愿景。

四、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处理政务五、弘扬中华文化朱元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还是一位文化人。

他提倡尚武和文化平等,特别注重教育,普及文化知识。

他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使中国成为了文化辉煌的大国之一。

总之,朱元璋的人格底色是非常坚定、正义、有远思、严格要求和文化底蕴的。

这些特征为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也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与朱元璋的区别

刘邦与朱元璋的区别

刘邦与朱元璋的区别1、性格上的区别。

性格决定命运。

刘邦与朱元璋的性格差异非常大,刘邦属于那种大大咧咧性格的人,能上能下,善于应变。

而朱元璋性格沉稳内敛、做事认真、思考缜密。

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垒,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及妻子,项羽逼迫刘邦就范,刘邦不仅不害怕,反而对项羽说“我们是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假如你要杀了我父亲吃肉,请你也给我一碗汤喝吧。

”结果,项羽没有杀刘邦的父亲。

韩信想当假齐王,刘邦顿时火冒三丈,看见张良、陈平给他使眼色,刘邦瞬间反应过来,转而戏骂道“大丈夫要当就真的当王,怎么能当个假齐王呢。

”他立即封了韩信为齐王。

朱元璋善于独立思考,在陈友谅联合张士诚对朱元璋进行上下游夹击的时候,诸将官都认为该先打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可当时朱元璋坚决按照自己确定的先迎击陈友谅,击败陈友谅后再攻击张士诚的策略,因为他看到了陈友谅实力背后的将士离心的困境。

陈友谅直捣南京后,朱元璋使用了双面间谍康茂才,让康茂才引诱陈友谅深入到朱元璋的包围圈,让陈友谅顿时溃不成军。

假如不是朱元璋独立思考与沉着冷静,他是赢不了陈友谅的,因为陈友谅比朱元璋强大的太多了。

2、手段上的区别。

刘邦在得位前后,由于地位的变化,待人接物的手段上有了一些变化,整体来说还是以阴柔为主,比如废除异姓王,甚至包括杀死韩信,表面上看是吕后亲自主持的,其实呢,假如刘邦没有那个意思,估计吕后也没有那个胆量。

可惜了萧何,他又多创造了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朱元璋在得位前后变化非常大,在未登基之前,他是非常开明且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领导,当皇帝之后,他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任何威胁他的江山统治的人和事,他的眼里都揉不得沙子,必须处之而后快。

比如惩治贪官,贪污60两银子的,就会被剥皮。

剥皮之后还不算完,还得将草和糠充到皮里,将人皮逢起来吊到县衙的大堂上,以此达到警戒后人的目的。

朱元璋喜怒无常,朝廷里的官员每天早晨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告别,因为白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直到散朝后看见家人平安归来,一颗心才能放下。

朱元璋的暴行与自卑心理

朱元璋的暴行与自卑心理
维普资讯



端 嚣 | 镰0 穰 《 绣
朱元璋的暴行与自卑心理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 . 中国
历史上杰 出的政治家之 一 . 而在 然 其中晚年却导演 了一幕幕暴行 这


诚 原名 叫张 九 四。后 来 当了王爷 。 请文人给他重新取个好名字 . 文人 就 取了士诚 , 孟子 书上说 : 。 小 士 诚 人也 其实那文人 暗骂张士诚小人 也 , 士诚 哪里懂 得 . 张 给人 叫了半 辈 子 小人 . 到死 都不 知道 , 是可 真 怜 。朱元璋听了后 , 即去查 了《 立 孟 子》 果然发现有这句话 。从此 以后 , 他 的疑心 变得更加严 重 . 对文人分 外 提防 。因为朱元璋 是皇帝 , 操纵
理动因. 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
璋看 到皇太子懦 弱 . 担心他 死后强 臣夺 主 , 以事先 消除 隐患。这种 所
生杀大权, 这就已经不仅仅疑虑和 猜忌的问题 。加上他偏执的性格 ,
结果就变得非常可怕 。

疾。
划策 . 朱元 璋在推 翻元 朝统治 的 使 同时 . 也逐一 扫除 了其他 的农 民义 军. 并于 16 3 8年建立 了大明王朝 可悲 的是 ,朱元璋 开创 天下 时 , 尚 能广招天 下文人贤 才 . 放心任用 并 手下部将。一俟天下方定. 他却开 始担心文 臣们 会鄙 薄他 出身贫贱 . 武将们会篡夺他 的皇位 。 朱 元 璋 的梦 想 是 建立 家 天下 的格局 .将 2 0多个孩子 分封到全 国各地 , 并具兵权 。但他 十分担 心 开国功 臣们会 篡夺 自己的江 山 . 对 “ 魔” 心 的作用 , 而久 之 。 元璋 久 朱 出现了典 型的焦虑 型神经症 表现 . 如严重 缺 乏 自信 、 神 疑鬼 、 疑 极度 敏感 、 易生妄 想等 。为了缓解其焦 虑, 朱元 璋还 开创 ( 恢复 ) 了许 多惨 无人道 的刑 法 . 其野 蛮残暴程度超 过了历 代君 王 朱元璋 以整肃朝廷 命官及屠 杀官 民为 乐 . 如他发 明了 廷杖的惩处手段 . 很多人竟“ 立毙 杖下 ” .没有 杖毙者也 落得一身残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朱元璋人格的底色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也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他的人格底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朱元璋的人格底色包含了他的性格特点、处事风格、价值观念等方面,本文将对朱元璋人格的底色进行全面分析。

朱元璋是一个极其坚毅的人,他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是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困苦,但是他并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打倒,相反,他以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去面对这一切。

在起义军抗击元朝的斗争中,朱元璋作为领袖,始终以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带领着他的部下一路打下,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种坚韧不拔的性格,成为了朱元璋人格的一大底色,也是他能够成就一番霸业的重要品质。

朱元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果断的人,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做出非常果断的决定。

在他成为皇帝后,朱元璋对内实行胡椒分封,建立中央集权;对外则开展了一系列的北伐战争,统一了中国的疆土。

这些举措都展现了朱元璋果断的一面。

他的果断,使得他在面对一些重大的抉择时,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且坚定不移的执行,这种果断也成为了朱元璋的人格底色之一。

朱元璋还是一个非常重视廉洁和忠诚的人。

在他统治下的明朝,朱元璋一直注重廉洁政治,并施行严格的法纪。

他曾多次下令为官员们立下榜样,勉励他们要忠实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并对污吏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朱元璋也非常重视忠诚,他重用忠良之士,不容忠君之人。

这些都表现出了朱元璋对于廉洁和忠诚的重视,这也成为了他的人格底色之一。

朱元璋还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兴修水利、农桑、对边防加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力发展,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朱元璋也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

这些举措都表现出了他的爱国情怀。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以国家利益为先,不断努力发展国家,使得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历史趣谈明太祖朱元璋嗜杀成性是因身患精神病?

历史趣谈明太祖朱元璋嗜杀成性是因身患精神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太祖朱元璋嗜杀成性是因身患精神病?
导语: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但他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一点为人所诟病。

那么,朱元璋为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但他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一点为人所诟病。

那么,朱元璋为何会嗜杀成性呢?
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的角色。

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他百年归山,他的子孙无法控制局面。

据史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

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

朱元璋笑了,他说:“这根荆棘条不好拿吧?假如我替你将那些尖刺削光磨平,岂不是很好拿了吗?——现在我所杀的,都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你的皇位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可见,他的滥杀功臣,是在为大明王朝消除隐患,以确保他子孙后代皇位的安全。

有的人认为,朱元璋出身草莽,早年浪迹江湖,深知贪官污吏强取豪夺之恶,草民深受欺凌投告无门之苦。

他仇视权贵,仇视压迫,仇视阴谋,他想建立一个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的清明世界。

登基前夕,战乱未定,他就任命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会同杨宪、刘基等二十人负责制定法律。

他自己也“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逐条审议,然后颁布执行。

洪武六年(1373),他又派刑部尚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总计六百零
生活常识分享。

怎么评价朱元璋

怎么评价朱元璋

较之其他历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心理素质是最差的一个,差到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与人格分裂。

三个假设:(1)朱元璋患有严重的神经症;(2)朱元璋的神经症导致他出现人格分裂;(3)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精神防御机制是替天行道。

朱元璋善于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级谋士,如李善长、宋濂、刘基(伯温)、朱升等人。

他们为朱元章出谋划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其他的农民义军,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可悲的是,朱元璋在开创天下时,尚能广招天下文人贤士,并放心任用手下部将。

一俟天下方定,他却开始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武将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现了典型的焦虑型神经症表现,如严重缺乏自信、疑心疑鬼、极度敏感、易生妄想等。

为了缓解其焦虑,朱元璋以整肃朝廷命官及屠杀官民为乐,如他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持人性尊严,很多人竟“立毙杖下”,没有杖毙者也落得一身残疾,被发往凤阳或其它边州远郡充军。

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

此外,朱元璋还开创(恢复)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法,如凌迟、刷洗、抽肠、剥皮,黥刺、阉割、挑膝盖、锡蛇游等等,其野蛮残暴程度超过了历代君王。

朱元璋神经症的根源是成就焦虑和皇位焦虑。

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是因社会因素而引发的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和极度的紧张情绪。

朱元璋的成就焦虑表现为他想遥比尧舜,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其中没有任何豪族和贪官污吏;朱元璋的皇位焦虑表现为担心朝廷要员会逐渐架空他的权力,甚至蒙骗愚弄他。

这两种焦虑的交互作用,使得朱元璋长期生活在高度忧虑与紧张的亚健康状态下,性格日益偏执,终而达至人格分裂。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介绍之七:朱元璋——被自卑作践的帝王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介绍之七:朱元璋——被自卑作践的帝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胡惟庸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曾任左丞相。由于他在任期间结党营私,坑害异己,且贪污受财,图谋不轨,被朱元璋诛杀累及三族。如果说胡惟庸一人犯罪理当诛杀,尚情有可原,但朱元璋却借此行上下左右株连法。造成胡党大狱连续十年,诛杀三万多人,其中包括二十多个功臣宿将全家人,也累及李善长全家被杀,宋濂全家被贬。
贫憎皇帝的诞生——朱元璋的自我超越
朱元璋出身赤贫,早年被迫为僧。庙里断食时又被赶出,四处化缘乞食。他在外游历了三年,饱尝了世间的冷暖人情,无比憎恨那些贪官污吏。所以当义军奋起时,朱元璋毅然脱下僧袍,投到郭子兴的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贱,又饱尝世间艰辛,所以身上全无尊贵骄横之气,又能体恤民情,因而深受部下的爱戴。
按理说,在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相权总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在中国历代皇朝中,明朝的皇权膨胀最为突出,这绝非偶然,它与朱元璋的自卑人格有着直接关系。换言之,朱元璋的自卑人格和皇权焦虑强化了皇权和相权的冲突。由此,朱元璋彻底铲除了相权,还使皇权执行者铲除异已动辄株连九族,终而导致了皇权的恶性膨胀。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因有人密报大将蓝玉功居自傲,图谋造反而不失时机地将蓝玉下狱审讯,不及诛杀,并又连累一万五千多人被诛。此外,徐达食了他赐的蒸鹅后死去;傅友德被逼自杀身亡;廖永忠被诬偷穿龙袍而死于狱中,冯胜被赐酒后死去,宋濂死于流放途中,李文忠也因礼贤下士而被毒死。
就这样,在短短的18年内,朱元璋就将当初随他一同打江山的功臣元老一一除掉。其中只有两人幸逃,一是刘基(伯温),他是被胡惟庸害死的:二是汤和。他当初曾和朱元璋同村放牛,当徐达死时,汤和看出老伙伴想解出宿将兵权的心思,主动告老还乡,甚讨朱元璋欢心,重金以赏。侥幸善终。
朱元璋还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很多人就“立毙杖下”。在廷杖制度下,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护人性的尊严。而没有杖毙之人也落得一身残疾被发往凤阳或其它边州远郡充军。仅到洪武9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朱元璋对豪族也极端仇视,他以迁移人口的方法来消灭豪族,以图使朱家成为中华大地的唯一豪族。换言之,尽除天下豪族,独树朱家一族豪门,这是朱元璋对早年心灵痛创的最大补偿。朱元璋虽为农民出身,却在做上皇帝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秦始皇的暴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人格分析
摘要:
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因其各种行为手段饱受后人争议,有人说那是政治的需要他必须的那样做,换成李元璋、王元璋也会这,难道真是这样吗?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一下这段历史。

关键词: 朱元璋;焦虑症;自卑感;精神分裂
朱元璋是元末卓越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是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的缔造者,也是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在他的时代废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在他的时代皇权得到空前加强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然而这个时代也充满血和泪,充满了屠杀。

同一个人为什么前后的行为却如此不同?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浅析一下朱元璋的人格及其变化。

毋庸置疑,朱元璋在领导农民起义时和治国前期都采取一些有利与百姓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但是对朱元璋的人格分析重点应放在他取得政权后的各种行为表现,因为在领导起义和治国前期,他得考虑巩固政权和防止人民再次进行反抗斗争,可能就表现出开明、广阔的胸襟。

政权稳固后,就消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此后的行为表现可能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才能反映出他的人格特征。

笔者认为朱元璋人格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严重的焦虑症、强烈的自卑感、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下面分别具体阐述这三个问题。

一朱元璋的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

其临床表现: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感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等。

朱元璋的表现严重失眠、卧立不安、缺乏安全感、心烦意乱、猜疑敏感、喜怒无常、易惊醒、四肢麻木、食欲不振、心悸胸闷等,结合在此期间他的所作所为,朱元璋有很大的可能性患上严重的焦虑症。

笔者并非凭空想象,以下证据可以佐证:
1 《明史》、《明太祖实录》、《国初事迹》等一批史料记载的太医给朱元璋开的药方,后经资深中医专家分析,这些药主要医治失眠、心悸胸闷、食欲不振、头痛、胃病、盗汗等病症,这些症状与焦虑症的临床表现相当的吻合,仅仅用巧合来解释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2 缺乏安全感、喜怒无常,朱元璋常担心有人行刺,在自己寝宫部署大量精锐禁军和锦衣卫,日夜看护严格把守,据说一次碰见一守卫打盹大发雷霆把此守卫腰斩;一次朱元璋到后宫探视,一妃子不小心说错话触怒朱元璋在场的其他两位妃子连忙求情,结果三人都被处死并用大箩筐装了埋在京城的太平门外,后来怒消了觉得自己做的太过分就厚葬三人,类似的后宫惨案不胜枚举
3 猜疑敏感、暴躁,典型体现在建立锦衣卫和后来的东厂这些特务组织,用来监视百官和黎民百姓,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掌握全部信息,达到消除自己病态猜疑的目的。

一次国子祭酒宋讷在独坐生气,第二天朝见时朱元璋问他昨天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就如实回答,这时朱元璋叫人把偷着给他的头像给他看,他才明白朱元璋早就知道了;此后有人密告开国大将蓝玉谋反,朱元璋几乎没审查就以谋反罪诛杀九族连与蓝玉有来往的人员一并处死共杀一万五千多人,这次案件就把大部分明初功勋宿将诛杀,只因朱元璋的多疑;大兴文字狱,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因写“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做则”被腰斩与市,只因为朱元璋认为生事僧的通假,这是在说他是和尚。

二朱元璋的自卑感
自卑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能力和成就的负面评估倾向,朱元璋童年时的不幸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自卑阴影,以至朱元璋在掌权后也没能摆脱自卑心理甚至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来维护自尊消除自卑
1话说朱元璋小时的玩伴听说朱元璋做皇帝后,就想通过这层关系讨点好处,一位口才较好的人见到朱元璋后,就把小时的事编成歌说唱出来:“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后大喜便赏他一个官当,另一位听说后也想去碰碰运气,由于口才欠佳便如实道来:“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

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

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

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

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结果此人被朱元璋处死,因为触犯朱元璋的禁忌,他在当上皇帝后最忌讳别人说他童年时贫穷和当和尚的事即不敢正视自己的过去,这是他自卑的一个表现;
2在政权稳定后,有一隐患常常让朱元璋苦恼那就是这些开国元勋功劳太大,功高震主会危及自己的皇上地位而且有些人的名气比他还大,这让朱元璋又感到了自卑,为了拯救自己仅存的那一点自尊,于是就有了火烧庆功楼、胡蓝党案、文字狱,至此明初的功臣除汤和外全部都死了(刘伯温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被胡惟庸下毒毒死,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全家处死,徐达被赐蒸鹅痈毒发作全身溃烂而死,常遇春其妻被朱元璋杀后,惊吓患癫痫病后暴毙而死,蓝玉被密指谋反诛九族而死等等)。

朱元璋留下汤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汤和多么的忠心而是汤和不善征战善防守而且大部分优秀将领已死,还需要他守卫大明江山,此外朱元璋还在社会上搞禁忌如生、僧、
光、秃、贼、寇等一律不能提。

3朱元璋曾作出认朱熹为祖先的荒唐之举,后来虽经百般劝阻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从朱元璋的这一行为不难看出他的自卑,原来他认朱熹为祖先的原因是他发现纵观历朝历代,每一王朝的创建者大多出身于王侯贵族或达官名宦之家,像他这样出身于平民百姓的少之又少,在自卑心作祟下,他觉得不找一个有名气的祖先为自己挣个面子,这王位坐着名不正言不顺,会被人瞧不起
4 明初国家百废待兴,黎民百姓和社会亟需恢复生产,国库空虚,拿不出钱修建城墙,吴兴有一个叫沈万三的富民,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忠心主动捐资帮助修建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并顺便犒赏了军队,朱元璋听后大怒认为这是在嘲笑自己堂堂一个皇上拿不出钱,还没一个百姓富裕,于是便想以插手军队事务有野心处死沈万三,经马皇后求情免死但发往云南充军,后来朱元璋觉得还不解气就让有钱的人家搬往边关戍边,此举几乎把明初的钱贵阶层打垮
三朱元璋的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其主要症状类神经衰弱状态头痛、失眠、多梦易醒、做事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倦怠乏力、性格改变、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发脾气、疑心重重见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别人咳嗽也疑为是针对自己,这些症状前面或多或少都有体现,尤其洪武十五年左右朱元璋性格大变前后判若两人,笔者在下面继续举例来佐证
1 待人接物方面,之前朱元璋宽厚仁爱、心胸宽广,制定大政方针经常与手下商讨并征求意见,做到广纳贤言所以大家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后来独裁专断、固执己见,大臣进言劝进不但不听甚至有时会遭庭仗责罚重者当场毙命轻者落下残疾,以致后来大臣们不敢进言献策
2 治国思想方面,建国初励精图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先是官僚机构改革裁掉或合并冗余官职,以提高办公效率,接着是军事改革实行卫所制和军籍制度,这样既减轻农民负担又保证稳定军事来源,后来是法律改革制定《大明律》废除了一些不合理法规增加了对贪污受贿的处罚力度。

原本这些改革已经很好了,可是后来朱元璋又增加锦衣卫、东厂、御史台等机构造成许多职能重复,而且还增加了御林军、上十二卫、京军三大营打均衡的军事机构搞得混乱不堪,法律方面过之而无不及《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等刑罚相当严酷,刑罚的手段千奇百怪,无所不用其及,包括凌迟、抽肠、刷洗(用开水浇人,然后用铁刷子刷)、秤杆(用铁钩把人吊起风干)、阉割、挖膝盖等等,最骇人听闻是贪官剥皮即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塞上稻草挂在衙门公堂上来警示当官者。

这些行为表现恐怕比变态的杀人狂还残忍,跟以前的他差异太大了。

四综述
当然这些都只是笔者根据传记和史料提出的一家之言,可能在一些方面存在漏洞或缺陷,例如有人就认为朱元璋的这些做法只是出于政治原因,在当时的情景中只有这样做才能稳定刚刚平息战火的社会、巩固刚刚建立的新生政权,虽然主观上朱元璋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但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和黎民百姓。

笔者认为这是片面的历史条件决定论,想想同是开国帝王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就连残暴的秦始皇怎么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妄杀功臣,也许这其中有些事件是因为政治需要不得不做,但笔者相信大多数惨案是由朱元璋病态的人格造成,透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就能很好的审视和把握朱元璋的人格,从而更精准的了解历史。

参考文献
《朱元璋时代》作者:张成付哈尔滨出版社
《朱元璋传》作者:吴晗百苑文艺出版社
《明太祖实录》作者:解缙、姚广孝上海书店出版社
《国初事迹》作者:刘辰济南出版社
《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中国海关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