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专题1.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押题专练)-2020高考备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学与练(原卷版)

D . 16: 31 左右第5节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如图为手机软件 Yahoo weather 的截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 )B •南半球,东半球C .北半球,西半球D •南半球,西半球2 •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 •赤道附近物体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较短时段B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C •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在扩大D .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的较长的时段 下图示意冬至前后某天北京时间16: 15左右,落日的余晖将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的17个孔洞照亮,呈现出壮丽的“金光穿洞”景观。
读下图,完成3〜4题。
3 .该桥的走向为( )A •东西 D .西北一东南4 •出现“金光穿洞”景观时,当地时间是 A . 3: 59左右 C . 15: 59 左右B .南北C .东北一西南B . 3: 31左右 =止京+风速和气止降阳0% 0% 0%• •7:的17:;C • 22°D • 34.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 15天),据此完成5〜6题。
丫雨水/入立舂苦种冬至那号/\\卜雪rL \Z\立冬 褊降秋分塞需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后,我国华北地区 ( )A •正午太阳高度渐小,白昼时间渐短B •雨水增多,太阳辐射强度减弱C •正午太阳高度渐大,白昼时间渐长D .白昼时间渐短,地球公转变慢6 •古代主要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节气,汉中正午日影长度最接近且较短的两个节气是 A •惊蛰与清明 C .白露与寒露D .芒种与小暑某年3月9日,在挪威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78° 55 ' N,11° 56' E ),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迎来极夜后首次日出。
如图示意科考团拍摄的日出照片。
据此完成 7〜9题。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第一章行星地球5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

3.不同季节日出方位的差异
春秋分日,全球(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 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 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教/材/释/疑 ►
1.为什么每年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天数要比冬半 年(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天数多几天?
C.10:00 出发,左侧靠窗 D.12:00 出发,右侧靠窗
[解题思路] 析图表
[答案] B
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 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 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 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北移动
D.南半球,向南移动
3.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 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解析:1.D 2.C 3.D [第 1 题,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速度最 快,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故丁—甲段用时最少,乙—丙段用时 最多。第 2 题,地球公转至图示位置时位于 1 月初以后、春分日之 前,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第 3 题,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 我国处于春分日之后的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 围扩大;南极考察最佳季节为北半球冬季;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 节为北半球秋季。]
夏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平均速度较慢,用时就长些。 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平均速度较快,用时就短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五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
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向哪个半球(南、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将 变长 ,夜
将 变短 ;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越大 (如下图示)。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23°31′S-23°31′N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解析: 地球公转周期不变,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不变,C错误。 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增大,七月份直射北半球纬度更高, 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更短,夜长更长,差值增大,D错误。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 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二十四 节气”备受瞩目。2016年12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第 一个节气——大雪。下图是“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行位置对应关系图。 读图,完成2~4题。 2.2016年立冬的日期大致是( C )
3.某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一次出现在大雪,另一次出现
在( A ) A.小寒
B.大寒
C.小暑 D.大暑
4.严格意义上的节气只是一瞬间,2016年冬至是北京时间12月
21日18时44分,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B )
A.19°E,23°26′N
B.19°E,23°26′S
C.139°W,23°26′N D.139°W,23°26′S
日期 ① ② ③ ④
日出时刻 7:32 6:31 4:45 7:22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章 第5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配套试题(含解析)中图版

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解析依据太阳直射的半球可判断,A为北半球夏至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D为北半球春分日。
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时,为3月21日到6月22日,“荡秋千,踏青插柳”为端午节,符合题意。
当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长,夜变短。
答案 1.B 2.B下列三幅图中的角度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据此回答3~4题。
3.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4.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解析据图可知,夏至日正午太阳均位于三地天顶以南的天空中,说明三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③。
结合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可知,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年内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故三地此日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是③②①。
答案 3.A 4.C(2010·重庆文综,3~4)下图是30° N地区几种朝向的窗户内每天可能受到太阳直接照射的时间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住宅窗户的下列朝向能使室内冬暖夏凉的是()。
A.南B.东南C.北D.东北6.如果该地区住宅窗户朝向西北,室内受到太阳直接照射时间最短的季节,游客可在()。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

第18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 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
名 师 微 课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度。
第19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3)五带划分:以
3、4、5 月为春季,依次类
名 师 微 课 导 学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为界限,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将全球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
第21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1)黄赤交角示意图
名 师 微 课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第12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名 师 微 课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第26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范围是 (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 B. 0° ~ 20° S D. 20° S~ 23° 26′ S
高中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2020广西北海一模)在一年当中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记录太阳的位置,就能制作出“8”字形日行轨迹图。
第一张“8”字形日行轨迹图是由44张太阳曝光画面和一张房屋照片组成(如下图所示),记录的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45°N,70°W)上空的太阳“8”字形轨迹,房屋窗户朝向正南方。
据此完成第1~3题。
1.拍摄太阳日行轨迹可能是在当地时间()A.6:00B.10:00C.12:00D.15:002.当太阳运行到“8”字形轨迹最高位时,当日正午太阳高度最接近(黄赤交角取23.5°)()A.46°B.55°C.68°D.75°3.太阳从日行轨迹最高位向最低位移动过程中()A.当地日出方位不变B.新英格兰夜长变长C.当地6:00后日出D.建筑物日影保持不变(2021广东潮州二模)挪威工业小镇尤坎位于北纬53°53',四面环山,每年9月起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
尤坎镇政府在高于小镇450米的山腰上安装了3面超级反光镜,这些反光镜由电脑控制,自动调整镜面追踪太阳,将阳光反射到镇中心广场上,使人们在冬天也能享受到日光浴。
据此完成第4~6题。
4.造成该地长期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直接影响因素是()A.沙尘暴天气B.地形的遮挡C.多雾霾天气D.位于极地地区5.该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最可能截至()A.12月B.次年3月C.次年6月D.次年9月6.反光镜最可能安装在广场的()A.东侧B.西侧C.南侧D.北侧(2021江苏南通四模)某校(20°N,110°E)地理兴趣小组于某月观察日出、日落现象。
下表为该兴趣小组推算的部分日期的昼夜时长差值(T=昼长-夜长)。
据此完成第7~8题。
7.1日观察到日出时,手表显示时刻(北京时间)约为()A.4:42B.5:22C.6:02D.6:428.该月,学校所在地()A.日出方位都为东北B.正午物影始终朝北C.正午太阳高度变大D.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我国的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下图)。
2020年高考一轮(4)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夯实基础练习(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之基础巩固 4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基础夯实)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与速度1.如何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提示①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 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 7月初,夏至日为 6月22日前后。
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2.如何区分春分和秋分?提示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a.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a.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
b.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若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提示若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则热带范围将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将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将减少(增加)4°。
4.若黄赤交角变为0°,对气候、四季和五带有什么影响?提示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将不会再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地球上将不会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分层集训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中图版-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分层集训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中图版-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分层集训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中图版(建议用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此图反映了( )①地球公转轨道形状②地球公转方向③地轴空间指向特点④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半球⑤黄赤交角的度数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2.运用此图可以正确解释的是( )A.地球公转周期为365日6时9分B.黄赤交角为23.5°C.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D.北极点极昼的天数多于南极点1.B 2.D [第1题,该图反映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轨道特征、地轴的倾斜方向等.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因而在近日点与远日点太阳直射的半球不同;此图反映出了黄赤交角的存在,但并未反映出其数值大小.故选B.第2题,公转周期与公转的速度、轨道的长短有关,此图无法进行解释;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关,从图中也无法看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公转速度在近、远日点存在差别,导致两极点极昼、极夜天数有差别.故选D.]下图为我国科考队员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拍摄的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轨迹示意图(每两小时拍摄一次).回答3~4题.【导学号:29790019】3.该日最有可能为( )A.10月1日B.11月15日C.1月1日D.2月1日4.当该日太阳位于图中M位置时,北京( )A.旭日东升B.艳阳高照C.夕阳西下D.夜色深沉3.C 4.B [第3题,结合图中太阳运动的轨迹,可判断出该日中山站正处于极昼时期,由于中山站的纬度接近南极圈,因而该日应接近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的12月22日,由此可判断出该日最可能为1月1日.第4题,在该日当太阳处于运动轨迹最高点时,地方时为12时;据此可判断出当该日太阳位于图中M位置时中山站的地方时为8时,此时北京时间大约为11时,因而艳阳高照.]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5~6题.时间地点当日次日日出日落日出日落①9:00 23:00 8:58 23:02②7:19 18:41 7:20 18:40③5:40 18:48 5:39 18:49 5.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6.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5.B 6.C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①地昼长大于12小时(当日14小时,次日14小时04分),且昼逐渐变长;②地昼长小于12小时(当日11小时22分,次日11小时20分),且昼逐渐变短;③地昼长大于12小时(当日13小时08分,次日13小时10分),且昼逐渐变长.第5题,①③两地均昼长夜短,所以在太阳直射半球,且纬度①高于③,(纬度越高,昼越长),②与①③虽不在同一半球,但昼长最接近12小时,所以纬度最低,因此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③②.第6题,③地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如果③地为北京,则太阳直射北半球,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地球离远日点越来越近,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除赤道地区外,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差逐渐变大.](20xx·长春模拟)右图为3月2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旗和影子示意图,其中旗面与影子的夹角为45°,据此完成7~8题.7.推测升旗时的风向为(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8.此日过后2个月内( )A.正午旗杆影长越来越长B.正午旗杆影长越来越短C.一天中影子的移动角速度越来越慢D.一天中影子的移动角速度越来越快7.D 8.B [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此时为3月21日,全球各地正东日出,确定旗子的影子朝向为正西,进而确定是国旗飘扬的方向为西北,风向为东南.第8题,此日过后两个月内,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正午旗杆影子变短;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不变,所以一天中影子移动的角速度也不变.]下图中ACB为晨昏线,C为其中点.图示范围阴影区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天.据此回答9~10题.9.C点地方时可能是( )A.8:40 B.9:00C.18:40 D.22:2010.当天北极圈昼长最长可达( )A.19小时40分B.20小时40分C.21小时40分D.22小时40分9.A 10.D [第9题,本题只显示部分光照图,解答时可将图进行补充扩展,通过对图示进行补充可以得出下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此时A点为120°W、赤道和晨线的交点,故其地方时为6时,20°W的地方时为12时40分,30°W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下图分析可知,B点的地方时小于12时,C为ACB的中点,故C点的地方时小于9时.第10题,根据图示分析可知,20°W与66°34′S的交点位于D、E之间,故D、E两点的经度差大于或等于10°,B、E两点的经度差大于或等于20°,E点的地方时比B点的地方时最少早1小时20分,故此时66°34′S的夜长小于或等于22小时40分钟,根据南北极圈昼夜长短的关系可以判断出北极圈的昼长.]B组名校必刷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1~12题.【导学号:29790020】图1图21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1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11.D 12.D [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2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第11题,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6月22日)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第12题,图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所以A、C错;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两点关于冬至日时称,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故B错、D对.](20xx·鄂东南期中联考)右图中虚线为某地某日太阳垂直投影地平面点的轨迹图,图中N、S、W、E为该地正北、正南、正西、正东方向,该轨迹一年中有两次与东西向线相切,且间隔时间为2个月.读图,回答13~14题.13.关于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日昼短夜长B.一年中昼长可达14小时C.此日正午影长为一年中最小值D.一年中有2个月正午物影朝南14.此季节,下列现象成立的是( )A.英吉利海峡风浪最大B.北冰洋航线航行条件较好C.北京香山游人如织D.我国沿海禁渔期结束13.D 14.B [第13题,图中显示该地该日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可知该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该地位于直射点南方;题干中说轨迹一年中有两次与东西向线相切,说明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位于北半球;相切间隔2个月,所以该地纬度大约是15°N.此日直射北半球,所以该地昼长夜短;该地为15°N,所以昼长不到13个小时(20°N昼长最长13小时13分);正午日影最小为0;该地轨迹相切时间间隔2个月,所以该地正午物影有2个月朝南.第14题,该季节为夏季,所以英吉利海峡风浪较小;北冰洋海冰部分融化,航行条件较好;北京香山秋季是旅游季节;我国沿海禁渔期结束时间为夏末秋初.] (20xx·上海高考)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60°50°40°15.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16.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15.D 16.C [第15题,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地纬度间隔,以及北京纬度为40°N,可计算出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纬度分别为10°N、0°、10°S.又因为是在连续三个月内的测量,可判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结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D选项正确.第16题,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太阳直射赤道,且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故此次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秋分日,故C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南京模拟)读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四地由南向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解析:①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小于90°,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以南;②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在四地中较小,说明其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高(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③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90°,说明其位于北回归线上;④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说明其位于南半球,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综合判断四地由南到北分别是①④③②。
答案:B2.四地中( )A.①地位于热带B.②地有极昼现象C.③地一年出现两次太阳直射现象D.④地自转线速度最大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不位于热带;②地二分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都大于0,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③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④地纬度最低,所以其自转线速度最大。
答案:D大年初一,某摄影爱好者在福建泉州(24°52′N,118°37′E)某高楼屋顶拍摄了郑成功像“马上日出”图片(如图1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1的拍摄地点可能位于图2中的( )A.甲B.乙 C.丙D.丁解析:大年初一日出东南方向,从图中看拍摄者位于塑像的正前方,可知A项正确。
答案:A4.该爱好者打算次日前往太原(37°52′N,112°32′E),继续拍摄类似该题材的照片,已知太原当日昼长比泉州短44分钟,则其次日拍摄照片的时间较泉州约( )A.早22分B.晚22分C.早46分D.晚46分解析:当日昼长比泉州晚44分钟,则日出晚22分钟,加之两地经度相差约6°,因而D项正确。
答案:D(2018·河北石家庄诊断)读某地某时刻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该地可能位于( )A.20°N B.20°SC.30°N D.30°S解析:图示正午日影全年大部分时间朝南、少数时间朝北,说明正午时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正北、少数时间位于正南,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为南北回归线之间,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结合选项,B项正确。
答案:B6.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郑州( )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昼夜平分C.正值高温多雨季节D.正值寒冷干燥季节解析: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日影在直射时最短。
因为该地位于南半球,故正午日影最短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因郑州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半年正值寒冷干燥季节。
答案:D(2018·安徽省××市模拟)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33°E,69°N)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
2017年1月10日,该市居民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黎明,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
这一天,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间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当日,摩尔曼斯克市的日出时间大约为当地时间(即莫斯科时间)( )A.0时17分B.11时43分C.12时31分D.23时43分解析: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可推知日出是当地地方时即33°E的时间为11:43,因为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时间,再换算成莫斯科时间为12时31分。
答案:C8.推测摩尔曼斯克市极昼结束后首次日落的日期,可能是( )A.6月22日B.7月22日C.12月1日D.12月22日解析:2017年1月10日,该市居民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黎明,就是极夜结束的第一天,那么半年后是摩尔曼斯克市极昼结束后首次日落,结束日期大约是7月10日,四个选项中7月22日与7月10日最接近。
答案:B9.S市位于W市的(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解析:1月10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向北昼越短,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W市比S市昼长短,W在S北方;从时间看同一时刻W地方时比S地方时早,说明W在S东方。
综合看S市位于W市的西南方向,选择D。
答案:D(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读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图(极夜期不考虑负值),回答下面两题。
10.满足①至②区间变化幅度的最大纬度范围为( )A.23.5°~66.5° B.0°~23.5°C.66.5°~90° D.0°~90°解析:若极夜期不考虑负值,赤道上与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均为23.5°,回归线至极圈变化幅度为47°,其他纬度均为23.5°至47°。
所以,满足①至②区间变化幅度的最大纬度范围为0°~90°。
答案:D11.①处不可能( )A.四季分明 B.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半年极昼,半年极夜D.全年昼夜平分解析: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值可知,①处可能为赤道或者极点。
如果是赤道,则会昼夜平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若为极点,则会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但都不可能四季分明。
答案:A二、综合题(46分)12.如图所示,空白与阴影部分表示不同日期,相邻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6小时,线段ab表示晨线。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2分)(1)N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________,与北京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
(6分)(2)线段ab与经线夹角的角度变化范围约是______。
(4分)(3)若图上线段ab与经线夹角α为15°时,直射点坐标为________。
(4分)(4)若图上线段ab与经线夹角α达到一年中最大时,简述该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8分)解析:第(1)题,日期的分界线一是180°经线,一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N 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故N点所在的经线为180°经线。
180°为6时,90°E为0时,与北京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90°E向东至180°。
第(2)题,二分日,晨线与经线重合,两者的夹角为0°;二至日,晨线与经线的夹角最大,为23°26′(或23.5°)。
第(3)题,图中ab为晨线,则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晨线与经线的夹角为15°,太阳直射点位于15°S;180°为6时,90°W 为12时。
第(4)题,α达到一年中最大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为极夜。
答案:(1)180°90°E向东至180°(2)0°~23.5°(或23°26′)(3)(15°S,90°W)(4)北半球昼短夜长(或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为极夜。
13.图1和图2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分)(1)图1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
(4分)(2)该日正午时分杭州(30°N)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图3)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且此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______________。
(4分)(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
(4分)(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M地昼长为________。
(6分)(5)Q地对跖点是__________,并在下图中画出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用折线)(6分)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和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之和是90°,读图可知,北半球出现极夜的纬度是69°N,所以90°-69°=21°,又因北半球出现极夜,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是21°S,经度据图可得,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线,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1°S,105°W)。
第(2)题,由上题得知,太阳直射在21°S,根据公式可以算出该日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9°,由此可以得出,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合适的夹角为39°;由此进一步可以推出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47°。
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为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4)题,此时太阳直射21°S,所以越往北夜越长,故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M地昼长要先算出M 地所在经线的时间为4点,说明M地此时为4点日出,故昼长为16小时。
第(5)题,对跖点(也称对趾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
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
故Q点的对趾点为(69°S,75°E);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为该地刚好出现极昼,0点日出,0点日落,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2°。
据此画出图即可。
答案:(1)(21°S,105°W)(2)39°47°(3)从21°S向南北两侧递减(4)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16小时(5)69°S,75°E绘图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