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及其天气影响

合集下载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厄尔尼诺现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厄尔尼诺对于世界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气候事件。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和原理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温度异常升高,与大气环流发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气候现象。

其基本原理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引起海洋温度异常升高,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系统。

这种异常海温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会带来重大的气候变化。

二、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的影响1.气温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升高。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尤其是在赤道地区和厄尔尼诺发生海域周围。

2.降水分布改变:厄尔尼诺现象对降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使得赤道地区的降水减少,导致干旱问题的加剧。

同时,在厄尔尼诺发生海域周围,降水量增加,可能引发洪灾和泥石流等灾害。

3.风暴和飓风频发:厄尔尼诺现象会增加风暴和飓风的发生频率。

由于海洋温度异常升高,气象条件变得更加有利于风暴和飓风的形成和加强。

4.海洋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珊瑚等生物对温度变化敏感,厄尔尼诺会导致珊瑚白化、鱼类迁徙等生态系统的紊乱。

三、厄尔尼诺引发的气候事件1.印度尼西亚干旱:厄尔尼诺事件常常导致印度尼西亚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对农业和水资源造成巨大影响。

这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食物短缺和经济问题。

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洪灾:厄尔尼诺现象使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冬季经历更多的降水,从而引发洪灾。

这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

3.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地球降水模式的改变,使得土壤干旱程度加剧。

干旱导致植被减少,进而增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四、应对厄尔尼诺对世界气候变化的挑战1.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向受影响的地区提供准确的预报和预警信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变化的统计结果,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常见的气候现象之一。

它们的出现对我国气候产生了直接影响。

本文将介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并分析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又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现象。

它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引起:1. ENSO相互作用ENSO指的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相互作用,包括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当ENSO正常时,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高,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相对较低,形成热带太平洋的正常状态。

而当ENSO 发生异常变化时,就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2. 湿度变化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深压系统异常移动,导致大气环流和水汽输运发生变化。

此时,大气中的水汽增加,湿度水平上升。

而湿度的变化进一步影响降水量和云量,从而造成降水和云量异常。

3. 暖流ENSO的异常变化会引起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热带暖流异常活动。

这种暖流会向东移动,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同时,暖流活动的改变也会影响气候环境的改变。

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冷事件,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主要源自ENSO相互作用中的异常变化。

具体来说,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ENSO相互作用异常当ENSO的相互作用异常发生时,地球表面的气温也会产生异常变化,拉尼娜现象就开始发生。

此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会较厄尔尼诺现象时偏低,而降雨较少。

2. 风暴异常拉尼娜现象会导致洋流和海水循环发生异常,进而引起风暴的异常活动。

这些风暴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降水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冷事件进一步加剧。

3. 气压异常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大气压力异常分布。

通常情况下,拉尼娜事件时,赤道东太平洋的大气压较低,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压较高。

这种气压异常进一步加剧了拉尼娜现象的发生。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存在对我国气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又称为南方涛动,是发生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对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特点、成因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特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主要特点是太平洋上水温异常升高。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水温较为稳定。

但是,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太平洋上的暖流突然增强,导致水温异常升高。

这种异常的水温变化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到大气环流。

二、成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成因有多种解释,但大多与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有关。

一种解释是太平洋上的风向异常,导致热量的分布发生改变。

正常情况下,赤道上的东亚夏季风会将热量推向西太平洋,从而保持了水温的稳定。

但在厄尔尼诺事件中,风向发生了逆转,使得热量聚集在东太平洋,导致水温升高。

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农业: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会对全球范围内的农业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气候异常,降水分布发生改变,从而对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干旱或特大降雨都会导致农田减产或洪灾,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

2. 渔业: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也会对渔业造成严重的威胁。

由于水温的升高,部分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使得渔业资源的产量减少。

这不仅会导致渔民的收入减少,还可能引发渔业资源的紧缺问题。

3. 水资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带来的气候异常也会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产生影响。

长时间的大干旱会导致水源枯竭,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带来巨大困扰。

4. 自然灾害: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还会引发自然灾害的发生。

由于厄尔尼诺引起的降雨量的异常分布,可能导致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总结起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一种会引发全球气候异常的现象,对农业、渔业、水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了解并研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于预防和应对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对全球气候有何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对全球气候有何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对全球气候有何影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气候的变化就如同一场宏大而复杂的交响曲,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其中一段令人瞩目的不和谐音符。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究竟是什么呢?它又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厄尔尼诺现象,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名词,实际上是一种发生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海洋的温度出现了异常的升高。

通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存在着一种被称为“沃克环流”的大气环流模式。

在正常年份,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海平面水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气候较为干燥;而西太平洋海平面水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气候湿润多雨。

然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会大幅升高,比常年平均水平高出 3 到 6 摄氏度,甚至更多。

这种异常的升温会引发一系列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常常令人惊讶。

首先,它会改变全球的降水分布。

在一些原本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暴雨和洪涝灾害。

例如,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国家,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原本干燥的沿海地区会迎来大量的降水,导致洪水泛滥,给当地的农业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破坏。

而在另一些地区,比如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原本多雨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全球的温度产生影响。

在厄尔尼诺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往往会升高。

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度,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增加。

同时,温度的升高还会加速冰川和积雪的融化,进一步导致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对于农业来说,厄尔尼诺现象更是一场灾难。

在一些主要的粮食产区,如美国中西部、中国的华北地区等,异常的气候可能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紊乱,病虫害增多,从而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这不仅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造成损失,还可能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影响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稳定。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厄尔尼诺是一个自然现象,它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解释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概念、原因、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热带地区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升高,通常发生在每2至7年间。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持续数月至一年左右,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1. 厄尔尼诺的原因厄尔尼诺的形成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通常,太平洋海洋表面风会由东向西吹,将温暖的表层海水推向亚洲一侧。

然而,当东风变得较弱或消失时,暖水就会向东移动,积聚在中太平洋。

这种异常的暖水扰动会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2. 厄尔尼诺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影响。

在厄尔尼诺期间,热带太平洋地区会出现降水量下降、干旱增加的情况。

而在其他地区,尤其是赤道两侧的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加,导致水灾和洪涝。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对大气环流模式和风暴路径产生影响。

二、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是指太平洋热带地区短时间内海洋表面风场和海温的变化,通常持续几个月至一年。

南方涛动包括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现象,而这两种现象组成了所谓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1. ENSO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总称。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ENSO的两个阶段。

厄尔尼诺是热带太平洋温度异常升高的阶段,而拉尼娜则是温度异常下降的阶段。

2. ENSO的影响ENSO对世界各地的气候和天气产生深远影响。

厄尔尼诺阶段会导致热带地区干旱,而拉尼娜阶段则会增加热带地区的降水量。

ENSO还会对全球温度和降水分布、风暴路径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关系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它们是ENSO现象的两个阶段。

厄尔尼诺是南方涛动的暖位相,而拉尼娜则是南方涛动的冷位相。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转变是通过南方涛动引起的。

当南方涛动使得东南太平洋的海水变暖时,厄尔尼诺现象就会开始。

相反,当南方涛动导致东南太平洋海水变冷时,拉尼娜现象就会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广泛的影响,涉及气候、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几个方面来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全球气候带来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上升,导致了大气压差的改变和风向风力的异常。

这进一步导致了大气环流、降水分布和气候格局发生变化。

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温度升高。

气候模式表明,厄尔尼诺与全球平均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发生年份的全球平均温度往往更高,导致气候变暖的现象加剧。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赤道地区的降水量减少,而南美洲沿海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则变得更湿润。

这种降水分布的异常对全球农业、水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

在厄尔尼诺年份,全球会出现更多的暴雨、洪涝、风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威胁和破坏。

二、水文循环厄尔尼诺现象还对全球水文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海温异常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和水循环过程。

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海洋表面温度梯度减小,从而影响了大气的垂直运动。

这种变化会改变全球降水分布的格局,一些本来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降水,而一些本来湿润的地区则可能变得更加干旱。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洋流的强度和方向。

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洋流减弱,而南美洲沿海的富营养物质的上升流也会受到影响。

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最后,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结构和分布发生变化。

一些海洋生物会受到海水温度和营养物质的变化而改变迁徙和生育行为,对海洋食物网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厄厄尔尼诺现象

厄厄尔尼诺现象

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或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指太平洋上一种以赤道东南部海水温度上升为特征的大规模天气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为约2—8年。

该现象可以导致全球气候模式与气候模式转变,使得气候情况不稳定。

它具有的影响,从洪灾,至农业干旱,甚至到严峻的饥荒,对全球生态系统都有重大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与原因:该天气现象由于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上升导致。

海水温度上升产生的温暖海洋表层层院风向的变化,使得季风及其他气流层流向改变。

这种海洋和大气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大规模的气候效应和极端天气现象。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热浪与洪水频发,而南美洲的洪灾情况则更棘手。

厄尔尼诺现象同样影响着全球经济,它会影响农业,造成粮食价格上涨, 甚至社会动荡。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气温、降雨量和季节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

它可能导致一些地区受干旱困扰,同时却给其他地区带来水灾。

在一些地区,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下降,同时却给其他地区带来更多的野生动物。

另一方面,如果厄尔尼诺现象很弱,气温可能会下降,导致破坏主要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循环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同样有着重大的影响。

它会改变海洋中的营养物质的分布,使得某些物种无法生存,从而对海洋食物链的平衡产生影响。

这些更改直接影响渔业和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不仅限于上述方面,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政治。

当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可能会影响一些国家甚至整个地区的生活,包括雨水收成,经济生产,健康和环境。

在某些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导致社会动乱、政治不稳定和战争等。

总之,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难以预测和影响广泛的天气现象,它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变化。

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这种现象,以便更好地应对它对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环境的变化。

ENSO事件对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ENSO事件对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ENSO事件对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气候现象之一。

ENSO事件对于我国的季节降水和温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其影响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进行详尽阐述。

一、ENSO事件简介ENSO是指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的变化。

ENSO事件通常包括三个阶段:正常年(La Niña)、厄尔尼诺年(El Niño)和转换期(Neural)。

正常年时,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常,气候也相对稳定。

而厄尔尼诺年则是海水表面温度显著提高的年份。

ENSO事件的持续时间通常为几个月到两年不等。

二、ENSO对降水的影响ENSO事件会导致我国季节降水量发生变化。

依据历史资料分析,ENSO事件与我国东部地区季风降水的时期际变化具有密切的干系。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量通常偏少。

这是因为ENSO事件会改变赤道太平洋正常的对流活动,抑止夏季风形成和北上。

相反,La Niña年则屡屡伴随着东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多,这是因为La Niña事件会加强夏季风,造成暖湿气流南下,为我国东部带来丰沛的降水。

除了季节降水量的变化外,ENSO事件还会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产生影响。

在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往往会导致南方的降水增加,北方的降水缩减。

这是因为ENSO事件使得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从而影响了北方的冬季降水。

而La Niña事件则会导致南方降水缩减,北方降水增加。

这种时空分布的差异性会对全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产生重要影响。

三、ENSO对温度的影响ENSO事件也对我国的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El Niño事件中,厄尔尼诺年是我国北方地区温度较高的年份。

这是因为ENSO事件会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我国的气温。

而La Niña事件则通常伴随着北方地区的温度较低。

另外,ENSO事件对于湖泊和河流水温也有影响,从而对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有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丰投资重点推出欢银来找茬的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广结行业精英,促行业细节研究。

凯丰投资将通过官方网站“凯丰视界”专栏,抛砖引玉,诚邀找“茬”。

详情参见第五期欢银来找茬|厄尔尼诺专题“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及其天气影响1.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周期性升高的现象(如图1所示),这一现象最早被居住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渔民注意到。

由于此类海表温度异常事件通常出现在西方的圣诞节前后达到最大强度,因此又被当地居民称为“圣婴”(西班牙语为“El Niño”,一般音译为“厄尔尼诺”)。

每当厄尔尼诺降临,较暖的表层海水抑制了来自低层海洋的营养物质向表层海洋输送,从而导致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天然渔场明显减产。

每当此时,有经验的渔民们会趁机休养生息,对航海与打渔设备进行修缮,并与家庭成员欢度节日,同时等候下一个捕捞季的到来。

图1. 厄尔尼诺事件出现时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值(单位:摄氏度)的全球分布。

暖色表示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温度偏暖。

与厄尔尼诺相反,赤道东太平洋也会出现海表温度偏冷的现象,此类事件被称为“圣女”(西班牙语为“La Nina”,一般音译为“拉尼娜”)。

由于拉尼娜出现时,产生的影响几乎与厄尔尼诺相反,因此也有人将它称为“反厄尔尼诺”。

近代的气象观测数据表明,厄尔尼诺并非赤道太平洋中的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性大气-海洋耦合变率“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ñ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在海洋中的信号之一,通常将El Niño与La Nina分别成为ENSO的暖位相与冷位相。

与厄尔尼诺相对应,南方涛动指的是ENSO在海平面气压中的体现,即澳大利亚Darwin与南太平洋Tahiti岛之间海平面气压差的周期性变化。

一般来说,当El Niño出现时,Darwin观测到的海表气压要高于Tahiti岛的观测值(如图2所示);当La Nina出现是,情况相反。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虽然南太平洋的气压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相距上万公里,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绝非巧合。

T图2. 厄尔尼诺事件出现时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异常的全球分布型。

图中等值线为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与澳大利亚Darwin地区海平面气压之间的相关系数。

图中D与T分别表示Darwin与Tahiti的地理位置。

2. “厄尔尼诺”的定义由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是大气-海洋耦合系统中的统一物理过程,因此自然可以从大气和海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定量描述,从而便于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2.1 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南方涛动指数(SOI)是基于南太平洋Tahiti与澳大利亚Darwin之间海平面气压差所定义的。

由于人类关于海平面气压的记录具有一个世纪之久,因此使用SOI能够研究更长时间序列的ENSO事件,这也是该指数的重要优势之一。

2.2 海洋厄尔尼诺指数(Oceanic Niño Index, ONI)图3. 1980s以来,用于研究厄尔尼诺事件中海表温度异常值所使用的不同区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开始从海洋学角度寻找定量衡量ENSO事件强度的最优方法。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历史上,曾经定义过多个海洋区域(如图3所示),例如:Niño 1海区(5°-10°S,80°-90°W)、Niño 2海区(0°-5°S,80°-90°W)、Niño 1+2海区(Niño 1区以及Niño 2区)、Niño 3 海区(5°N-5°S,90°-150°W)以及Niño 4海区(5°N-5°S,150°-160°E)。

目前,普遍使用的一个ENSO指数是基于Niño 3.4 海区(120°-150°W,5°N-5°S)海表温度异常所定义的海洋厄尔尼诺指数(ONI),因为该区域计算的海表温度异常与南方涛动指数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也有利于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发展的监测。

根据上述区域的海表温度异常值,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NOAA/CPC)认为,当连续三个月内Niño 3.4 海区平均海表温度异常的滑动平均值大于0.5o C(小于-0.5o C)且持续达到或超过五个月,可以确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发生。

2.3 过去65年间(1950-2015年)主要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表1.美国NOAA/CPC提供的1950至2015年(截止2015年4月)间海洋厄尔尼诺指数(ONI)。

当该指数连续五个月及以上大于0.5o C(小于-0.5o C)时,确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在表中用红色(蓝色)标记。

3.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天气影响3.1 不同ENSO位相所对应的大气与海洋环流型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较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洲附近)温度偏高8°C ,这主要是由于在赤道地区上空常年存在着自东向西吹的信风,从而导致在南美洲西北沿岸附近海洋中常年存在着来自较深层海洋的向上输送运动,这种输送过程一方面将较冷的低层海水输送到海洋表面,造成海表温度降低;另一方面来自深层海洋的营养物质输送有利于该区域天然渔场的形成和维持。

在赤道东风的持续推动下,赤道太平洋表层较暖的海水堆积在西太平洋附近,导致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地区海平面高度比南美洲秘鲁沿岸平均偏高约46 cm(如图4所示)。

同时,西太平洋地区较暖的海水导致东南亚地区常年维持着活跃的对流上升运动和较高的降水量。

图4. ENSO中性位相(即正常年份)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与海洋环流型式。

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南太平洋地区的气压分布型较正常年份反向(比如,澳大利亚Darwin地区的海平面气压高于Tahiti岛),导致赤道上空的信风强度显著减弱甚至发生反向(如图5所示)。

减弱的信风会导致大气和海洋环流出现一系列的剧烈变化,比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赤道西太平洋的运动减弱,而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堆积效应增强;南美洲秘鲁沿岸的海洋内部海水上翻运动减弱,从而导致表层海水温度增暖。

与大气、海洋环流异常相对应,厄尔尼诺也会导致赤道太平洋不同区域的降水分布出现异常。

一般来说,赤道中、东太平洋降水比正常年偏强,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也即东南亚地区)降水会比正常年偏少。

图5. ENSO暖位相(即厄尔尼诺年)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与海洋环流型式。

图6. ENSO冷位相(即拉尼娜年)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与海洋环流型式。

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当拉尼娜事件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上空的盛行东风较正常年偏强,从而导致南美洲秘鲁沿岸海域中的海水上升运动也强于正常年,因此导致该海域的海表温度较正常年偏低(如图6所示)。

增强的赤道东风导致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暖水堆积效应更强。

一般来说,当拉尼娜事件出现时,赤道西太平洋降水较往年偏强,而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偏少。

3.2 ENSO对于全球冬、夏季温度、降水的影响图7.不同ENSO位相全球降水、温度异常的分布型式:a)厄尔尼诺出现当年冬季(12月至来年2月)的异常分布型;b)厄尔尼诺出现后一年夏季(6至8月)的异常分布型;c)拉尼娜出现当年冬季(12月至来年2月)的异常分布型;d)拉尼娜出现后一年夏季(6至8月)的异常分布型。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中赤道暖海水位置的变化会造成由海洋进入地球大气的水分与热量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全球降水与温度分布型的改变。

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对于降水、温度的影响在其不同的演变周期(比如当年冬季或来年夏季)有一定差异。

图7a–d分别归纳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对于当年冬季以及来年夏季的影响。

3.2 厄尔尼诺对全球热带气旋出现数目与强度的影响表2.厄尔尼诺年对热带气旋(台风)出现数目与强度的影响(数据来源:澳大利亚气象局)北大西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活动对于厄尔尼诺最为敏感(如表2所示)。

在出现中等强度以及强厄尔尼诺的年份,北大西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数量显著减少,其中飓风出现的天数约降低60%,而风暴的平均强度也有小幅降低。

与北大西洋相比,其他海域的热带气旋(风暴)对于厄尔尼诺并不敏感,变化较小。

3.3 厄尔尼诺对中国天气的一般性影响1)冬季气温近50年来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

1951年至2000年之间发生过15次厄尔尼诺事件,14次中国都出现暖冬。

相反,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我国温度下降,往往出现冷冬。

1951年至2000年发生了11次拉尼娜事件,有8次导致中国出现冷冬。

2)夏季降水1950至2000年间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中国夏季主要雨带位于黄河以南地区。

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持续事件较长,6月下旬到7月中旬多次出现大雨或暴雨,发生严重洪涝。

1983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强度与1969年相当,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到1倍半,新安江水库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干流水位普遍超过警戒水位。

1987年和1991年也都因江淮梅雨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而引发洪涝,华北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出现伏旱。

1997年的强厄尔尼诺,夏季主要雨带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而北方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成为1950至2010年间最为干旱的年份之一,长期干旱使得水资源严重减少,黄河发生了累计220多天的断流事件;1998年由于受到厄尔尼诺的滞后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长江流域出现了本世纪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

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地区比常年增多。

拉尼娜年我国夏季的主要雨带有80%比较偏北,华北到河套一带多雨,只有1954和1974年例外。

3)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厄尔尼诺与我国东北的夏季温度也有一定联系。

厄尔尼诺年夏季东北冷空气活动加强,会使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偏低,形成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

1951至2000年间,多数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东北地区都出现了夏季低温冷害,特别是1954、1957、1969、1972、1976等范围较大的严重低温冷害年,除了1954年是拉尼娜年外,其余都是厄尔尼诺年。

1980至2000年间,我国气温连续异常偏高,低温冷害出现较少,但1983、1986、1987、1991等厄尔尼诺年我国东北任由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偏低,1992年还出现了明显的冷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