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类样图及解译标志
目视解译文档

1.2.1耕地解译标志11.水田:占本市极少部分,影像特征以红黑色为底色,深浅不一,条块状,多在河流两侧。
12.旱地:为本地区主要耕地类型,以亮红色为主,许多具有明显的规则的四边形、多边行,渠道发达,因四季及耕种原因呈不同色调。
1.2.2林地解译标志21.有林地:深红色及暗红色,呈不规则的条带状和片状,阔叶林为鲜红色,针叶林为暗红色,色调均一,色泽鲜艳。
与草地、耕地等地物类型界线较为明显,与灌木林界线不清。
22.灌木林地:影像纹理粗糙,有时由于有零星乔木分布,影像有颗粒状红亮点,坡地由于阴影影响与草地界线主要靠影像纹理来区分,影像上草地纹理光滑,而灌木林的纹理比较粗糙。
分布在水分环境较好的荒漠环境下。
23.疏林地:淡红色中有点状鲜红色。
与林地的区别是疏林地色调均一,色泽发暗,其间界线较难判断,多分布在河渠两边。
24.其它林地:果园呈暗红色,散布于耕地中或居民地周围,明显的有规则的外形,颗粒状较粗糙。
1.2.3草地解译标志31.高覆盖度草地:影像呈鲜红色,影像结构均一,纹理较细,主要分布于水分条件较好的河流沟谷附近及耕地边缘。
32.中覆盖度草地:影像呈淡红色或灰褐色,影像结构均一,纹理较细。
山地、基于遥感和平原及河流沟谷边均有分布;山地主要在中低部,水分条件稍好的平原沟谷地带。
33.低覆盖度草地:影像呈黄色、淡灰褐色,影像结构均一,纹理较细,分布较广,主要在低山、山前平原地区及沙地边缘。
1.2.4水域解译标志41.河渠:弯曲线状或带状,影像呈黑色或淡兰色,与其它地物界线清晰。
42.湖泊:片状或带状,影像呈黑色或兰色。
43.水库:影像呈黑色或兰色,界线中的坝体与湖泊可区别。
44.冰川积雪:主要分布于高山或极高山的山顶,片状或帽状,影像呈亮白色,与云的区别是云的影像有落影并有漂浮感,冰川积雪的影像有质感,与裸岩界线明显。
45.滩地:连续、间断带状分于河流两岸,灰色或青灰色,位于湖泊河流的两岸,界线清晰。
土地利用类型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表

28
疑似
34 01 57、96 N
109 05 33、31 E
水
域
及
水
利
设
施
用
地
11
河流
黑色、
深棕色
线状、条带状、树枝状
29
确定
34 17 49、86 N
109 01 57、09 E
30
疑似
34 10 14、48 N
109 09 39、91 E
31
确定
34 14 54、95 N
108 48 00、74 E
23
疑似
34 18 11、38 N
108 54 57、41 E
小白杨村
24
疑似
34 03 22、06 N
108 54 54、95 E
25
确定
34 06 57、22 N
108 52 58、45 E
26
确定
34 06 20、38 N
109 00 54、66 E
27
疑似
34 03 11、54 N
确定
34 13 37、90 N
108 56 17、11 E
13
确定
34 15 57、17 N
108 51 34、57 E
14
确定
34 13 30、35 N
108 52 42、76 E
村庄
粉紫色,
或紫色与粉紫色夹杂,或夹杂绿色
连续成片分布,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
15
疑似
34 14 41、50 N
108 47 16、15 E
06
确定
34 00 22、84 N
109 09 04、76 E
土地利用类型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表

土地利用类型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表土地利用类型影像色彩影像特征遥感标志置信度地理位置地理相关分析标志耕地1 深紫色、或浅紫色。
规则或不规则块状、连续成片分布,内部单元格多为矩形01确定34 06 01.21 N109 03 15.58 E庞留村以南位于地势平坦区域,周围多有河流02确定34 04 51.73 N109 10 17.33 E03确定34 04 02.03 N108 51 11.65 E园地2林地3 翠绿色、或绿色均质、成片、大面积分布,形状不规则,无明显边界04确定34 01 00.29 N108 50 36.47 E与山脉重叠或沿河流分布05疑似草地|林地34 18 06.40 N109 11 24.64 E06确定34 00 22.84 N109 09 04.76 E07疑似34 10 45.92 N109 07 49.09 E孙家沟东侧,塘村南侧草地4 较深绿色,或绿色不规则形状呈面状分布。
无较明显界限。
08疑似34 11 09.53 N109 01 51.17 E三兆村东南侧09疑似34 09 00.91 N108 58 46.75 E蕉村南侧10疑似34 08 10.26 N108 56 48.50 E朱坡村商服用地5工矿仓储用地6住宅用地7 城镇酒红色、或浅酒红色规则或不规则块状连续大面积分布11确定34 15 29.55 N108 56 55.43 E分布于交通发达地区,有较发达交通网,多有河流12确定34 13 37.90 N108 56 17.11 E13确定34 15 57.17 N108 51 34.57 E14确定34 13 30.35 N108 52 42.76 E村庄粉紫色,或紫色与粉紫色夹杂,或夹杂绿色连续成片分布,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15疑似34 14 41.50 N108 47 16.15 E西寨子分布于城市周围,多沿河流或公路分布16疑似34 04 53.44 N108 46 27.14 E北张堡村西侧17疑似34 09 56.71 N109 00 03.91 E枣园村南侧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用地8特殊用地9交通用地10 铁路深紫色、深棕色线形18疑似(铁路)34 17 19.71 N108 59 32.94 E19疑似(铁路)34 17 57.28 N109 06 13.34 E公路棕红色、褐色红棕色线形20确定34 13 05.76 N109 02 58.53 E分布与城镇或城镇与乡村间、乡村与乡村多在地势平坦区21确定 34 18 48.79 N 109 05 19.65 E22确定 34 13 46.05 N 108 48 00.74 E 23疑似 34 18 11.38 N 108 54 57.41 E 小白杨村 24疑似 34 03 22.06 N 108 54 54.95 E25确定 34 06 57.22 N 108 52 58.45 E26确定 34 06 20.38 N 109 00 54.66 E27疑似 34 03 11.54 N 109 11 30.85 E28疑似 34 01 57.96 N 109 05 33.31 E水 域 及 水 利 设 施 用河流 黑色、 深棕色线状、条带状、树枝状29确定34 17 49.86 N 109 01 57.09 E30疑似 34 10 14.48 N 109 09 39.91 E地1131 确定34 14 54.95 N108 46 12.51 E32 确定34 17 15.78 N108 46 56.57 E33 疑似34 07 17.88 N108 53 10.82 E周家庄村东侧湖泊水库黑色块状,形状不规则34疑似34 12 06.87 N108 58 44.66 E曲江池35确定34 02 55.01 N108 53 13.84 E南豆角以南36确定34 01 55.09 N109 04 33.73 E青禅寺村以南37确定34 02 35.84 N109 07 32.96 E许家沟水库分布多与河流相交。
地形图图层、符号释义

一、图层含义二、图层详解1. JMD图层(1)要求各要素均有代码且代码使用合理,合理的使用代码是地形数据的基本要求。
(2)在入库数据里,各种房屋以面状要素的身份入库,所以各种属性的房屋均要求闭合,到图廓边的房屋同样要求在图廓边闭合,目的是相同属性面状要素经过数据入库后可自动进行拼接。
(3)共线房屋要求数据上完全重合,达到“无缝连接”的目的。
(4)房屋的性质及楼层除了图面注记还要求将其输入扩展属性,且扩展属性表达的内容和图面注记要求完全一致。
(5)JMD注记包括单位名称,地名,楼层注记,单位名称和地名注记大小按照《地形图图式》要求,楼层注记大小则规定字高为2。
(6)单位名称和地名各有代码,且除了在合适的位置标注注记还要求在注记旁输入“地名标记点”,将名称输入该点的扩展属性里,由于该点的功能用于数据查询使用,要求录入的名称不能有空格或其他分隔符号。
(7)如果单位或地名比较长,用一排在所在面积表示不下,则分为两排或多排,这种排列为人工排列,不能使用MTEXT方式排列,在数据转换时MTEXT方式文字为非法文字方式。
2. DLDW层(1)要求各要素均有代码且代码使用合理。
(2)DLDW层除龙门吊、天吊等的框架线以面状的身份入库,其余除文字和符号外的工矿要素均以线要素身份入库,所以各种工矿线要素呈面状时不要求闭合,但禁止不合理的断线,到图廓边呈面状的地物不能在图廓边闭合。
(3)DLDW层注记包括工矿类的所有注记和其他注记如“水泥地”、“施工区”、“拆迁区”、“乱掘”、“堆土”等,注记大小规定字高为2.53. DLSS图层(1)要求各要素均有代码且代码使用合理。
(2)DLSS层除各种桥梁框架线以面状的身份入库,其余除文字和符号外的工矿要素均以线要素身份入库,所以各种道路线要素呈面状时不要求闭合,但禁止不合理的断线。
(3)同一条道路边线的代码要统一且合理。
(4)有名称的道路需绘道路中心线,道路中心线的图层为ASSIST层,此层为不打印输出层,绘制时目测即可,不需实地测绘,绘制道路中心线的目的也是用来在数据库里查询和数据分析使用,所以扩展属性里的道路名称不能有空格,道路宽度可直接在图上量取,数值单位使用实地距离。
基于GIS和R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于GIS和R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摘要本文以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峄山镇、看庄镇、郭里镇、石墙镇五个乡镇为研究区域。
分别基于邹城市2007年LANDSAT7的ETM数据和2017年的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和ERDAS软件,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邹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解译。
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以2007年和2017年五个乡镇各种地类的面积变化情况为基础,分析邹城市十年间土地利用情况变化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建筑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体和其他用地的覆盖比例减少了,耕地、林地、裸地和园地的覆盖比例增加了;(2)林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减少了1572.00公顷,其次是草地、其他用地、裸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其中,草地增加了1411.06公顷,其他用地增加了1377.33公顷,裸地减少了1337.3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了1241.16公顷;(3)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国家政策调控、工业发展和人口迁移三个方面。
关键词:GIS;RS;土地利用变化分析;ARCGIS;邹城市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five towns in Zoucheng City,Shandong Province which including Xiangcheng、Yishan、Kanzhuang、Guoli and Shiqiang as its research areas. Basing on the ETM data of Landsat7 in 2007 and the GF-1 data in 2017,the land use types of Zoucheng City can be classified and interpret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visual interpretation with ArcGIS and Erdas.We give some comparative anaysis through the statistics of the data.On the basis of the area change of all kinds of land in five towns,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Zoucheng are analyzed in ten years.The results show:(1)the proportion of grassland、construction land、transportation land、water land and other land were reduced,and the proportion of plowland、forest land、bare land and garden plot were increased;(2)the biggest rangeability is forest land which reduced 1572.00 ha,inaddition,the grassland increased 1411.06 ha,the other land increased 1377.33 ha,the bare land reduced 1337.33 ha,the transportation land increased 1241.16 ha;(3)the primary reasons of zoucheng’s land use chang are the national policy,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Keywords:GIS;RS;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ArcGIS;Zoucheng Cit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1.2.1国外研究现状 (1)1.2.2国内研究现状 (1)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第二章研究区、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2.1研究区概况 (3)2.2数据来源 (3)2.3研究方法 (4)2.3.1技术路线图 (4)2.3.2影像预处理 (5)2.3.3影像分类 (9)2.3.4影像解译 (10)2.3.5地图成图 (11)2.4数据汇总 (13)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14)3.1结果 (15)3.2分析 (16)结论和建议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1)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20世纪9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同时也是资源科学、地理学、遥感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热点研究方向[1]。
土地分类表与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表

建
设
用
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
20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201
城市
指城市居民点
202
建制镇
指设建制镇的居民点
203
农村居民点
指镇以下的居民点
204
独立工矿用地
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工矿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及其他其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不包括附属于工矿、其事业单位的农副生产基地。
134
未成林造林地
指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的造林地)。
135
迹地
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136
苗圃
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14
牧
草
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141
天然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茶红色
块状、零星分布
块状、方形、不规则形、点状
位于谷地、坝地
交通用地
铁路
浅蓝亮色
线形
连接城镇
公路
浅蓝亮色、白色
线形
连接城镇村庄
水域
河流
蓝黑色、深蓝
线状、条带状、树枝状
水库
深蓝
不规则状、块状
位于山洼处、河流旁
未利
用地
荒草地
浅绿、浅青绿色
位于山区
裸岩
青灰色、发白蓝青色
斑状
位于山区
园
地
卫星影像解译标志

代码
名
称
影 像
解译标志
111水田ຫໍສະໝຸດ 水田大部分分布于平原及沟谷地区,由于影像摄于冬季,旱作为主,故色调各种各样,纹理平滑。按坡度级不同,分为梯田和平田两种
114
旱地
位于丘陵或平原较高处(一般比水田高0.5—1米)以及居民点旁,无水源灌溉, 地块较小,分割破碎,田埂不清晰,绘图时一般以原调查旱地图斑为参照。
154
坑塘水面
呈各种块状,中间呈暗色水体色彩,有明显的边埂,常单个分布。
155
养殖水面
呈各种块状,常连片分布,中间呈暗色水体色彩,有明显的边埂,但边埂上常有亮色块状或点状房屋(看守棚)。
156
农田水利用地
农田排灌渠系及附属设施。呈线状或带状,部分两侧有护堤林,一般影像呈暗黑色。
202
建制镇
亮色房屋和条、带状街道排列整齐,街道两旁常有暗色点状行道树,图斑所占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各集镇。
121
果园
影像特征:有整齐排列的小颗粒,色调较暗。
125
其他园地
影像特征:有排列不均匀的小颗粒,,色彩不均匀, 色调较暗。有个别地块较为平滑,易与平旱地混淆。
125k
可调整园地
一般由耕地临时改为的苗圃, 影像特征: 有排列整齐的暗色点状颗粒或暗色条带,颗粒密集细小,可见耕地形状的埂,主要种植苗木,可恢复为耕地。
203
农村居民点
亮色规则块状图斑规则排布,呈明显的亮暗分明的色调。
261
铁路用地
较暗的带状图型,绘图时应以原详查图斑为基础进行勾画。
262
公路用地
亮色条带,两侧有时有排列整齐的暗色颗粒状行道树。
271
水库水面
呈水体的暗色调块状,面积较大,类似湖面,但在其一端总能找到亮白色规则图斑(大坝),可参考原土地利用图确定。
遥感影像(标准假彩色合成)解译标志

主要分布在城镇及经济发达区周围或交通沿线
边界清晰
灰色或色调不均
影像结构较粗糙
未利用土地
沙地
主要分布湖积平原及西部风沙区
逐渐过渡,边界不清晰
浅绿色
影像结构比较均匀
盐碱地
主要分布在本区西部低洼地
边界较清晰
白色,夹蓝色或红色斑点
影像结构粗糙
沼泽地
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平原上的低洼地及沿海
几何形状明显,边界清楚
影像纹理较均一
旱
地
主要分布在山区、坡地、丘陵缓坡地带、
河流冲洪积、滨海平原台地、山前平原
沿山脚低缓坡不规则条带状或大面积分布,边界不清楚
影像色调多样,一般为浅绿色、浅灰色、浅黄色(春)红色或浅红色(夏)褐色(收割后)
影像结构粗糙、纹理明显,有条状纹理,有田块形状,可见农田防护林网格
林地
有林地
不同地貌区域均有分布以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地为主
影像色调多样
影像结构不一
草地
高覆盖度草地
主要分布在低洼地或平地,山地丘陵的阳坡及顶部也有分布
面状条带状块状,边界清晰
红色,黄色,褐色,绿色
影像结构较均一,边界清晰,无纹理
中覆盖度草地
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及山地丘陵的阳坡或顶部
面状条带状块状,边界清晰
黄色,褐色,绿色或白色
影像结构较均一
低覆盖度草地
山地丘陵阳坡或顶部,主要分布在辽西山地,西部低洼地也有分布
受地形控制边界自然圆滑,呈不规则形状
深红色、暗红色,色调均匀
有绒状纹理
灌木林地
主要分布在丘陵及河谷两侧
受地形控制边界自然圆滑,呈不规则形状
浅红色,色调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