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_仇保兴

合集下载

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共45页文档

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共45页文档
3
· 1894年始于香港的鼠疫,当年死亡2547人,波及60多个 国家,死亡1000万人,仅印度就死亡102.5万人。
空间分布: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 14世纪的“黑死病”导致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 础卫生设施建设:上、下水道,垃圾处理,环境卫生。
导 致:
1875年的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规定:地方当 局有义务提供标准的给水、排水系统,有权制订规划实施细 则(Byelaw),规定每一居室的最小面积、街道的宽度。
图用变量极少的规划来调控变量极大的社会的问题
16
三、从分解到综合 ——规划的系统分析时代
1、基本要点:
▲系统分析是理性主义的高峰,它将城市视为一个多种流
动的、相互关联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所组成的大系统,结 合城市和区域、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要求,运用系统方 法研究各个要素的现状、发展变化与构成关系。
这三方面运动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被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吸收,在1989年出版了《Tomorrow—A Peaceful Way to Real Reform》后改为《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8
田园城市三大目标: ▲ 空间目标: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城区用地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开敞地将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有良好的交通联结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2
一、三大运动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公共卫生运动—— ▲ 疾病伴随着人类聚居模式的变迁
· 1347—1352年欧洲“黑死病”,3000万以上人死亡。主 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死亡人数占一半。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2010年11月27日目录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2田园城市 (1)3工业城市 (1)4带形城市 (1)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1)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1)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1)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1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5 、未来主义城市 (1)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1)9、卫星城理论 (1)10、雷德伯恩体系 (1)11、邻里单位 (1)12、划区 (1)13、雅典宪章 (1)14、广亩城市 (1)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三、战后40年代 (1)1、大伦敦规划 (1)2、哈罗新城 (1)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四、20世纪50年代 (1)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2、英国第二代新城 (1)3、新建大城市 (1)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1、大城市连绵区 (1)2、反磁力吸引体系 (1)3、英国第三代新城 (1)4、马丘比丘宪章 (1)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

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早期: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的乌托邦(Utopia)(及乌有之乡、理想之国)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博内拉的太阳之城。

第三节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第三节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3)社会城市
“田园城市” 只是实现“社会城市”的局部试验和 示范。霍华德本人更喜欢用“社会城市”而不是“ 田园城市”来表达他的思想。(p29)
一个面积12000英亩、人口58000人的中心城市和若 干个面积6000英亩、人口32000人、名称和设计各异 的田园城市,共同组成总面积66000英亩、总人口 250000人的城市群,即社会城市。
(4)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
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转移; ②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
思想与实践体系。 ④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
5. 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实践: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
柯布西耶1923年发表论文《走向新建筑》, 明确提出了机械美学的观点和相应的理论 体系。 否定传统的装饰和含情脉脉的空间美,认 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房屋只是 “居住的机械”。“只有驴子才会走出曲 折的线条。”
1922《明日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
“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反对传统的街道和广场, 追求由严谨的城市格网和大片绿地组成的充满秩序与 理性的城市格局,在城市中心建筑富有雕塑感的摩天 楼群换取公共空地,体现几何形体之间的协调与均衡, 透射出纯粹的几何秩序“美”、功能理性“美”。
(2)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再认识与改进
强调城市规划是动态适应调整的过程,因此应该 由过去终极式的蓝图编制转变为过程型的规划。 强调要以多种可能的发展方案来适应城市未来发 展的种种要求。
(3)运用系统、数学方法分析、模拟城市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本书阐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

战后, 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发达国家建立起来。

在书中, 作者描述了整个时期规划理论的变化, 手法简洁洗练而不失严谨。

该书勾勒了一系列主要规划理论: 从作为物质空问形态设计活动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 至1960年代系统与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从197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规划角色的观点, 到规划实施理论, 以及最近的将规划工作视为一种”沟通行为”。

结构1. 编年体, 基本上15~20年为一代。

2. 分代:1. 二战后早期(1945~1960)2. 1960年代3. 1970~1990年代4. 总结: 最新的、后现代的思想等等。

导言1. “但城市绝不仅仅作为艺术品。

“—这个应该是当今的城市设计思想的共同点: 就是不将城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甚至建筑设计。

但是这种机能主义又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机能主义, 可以说是一种生态主义, 或者说是以一种更加的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城市, 将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

2. 是积极的城市主义者, 认为城市本身是积极的, 所有的城市问题来源于不正确的对待和设计城市。

第一篇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第一章作为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城镇规划1. 认为第一个主要的误区在于混淆了城镇规划和城市设计, 将城市设计看作单纯的空间形态的设计。

将视觉美学奉为中心。

2. 第二个主要误区就是试图设计城市的终极形态。

3. 城市设计不应该是一种空间美学的设计, 也不应该试图去设计一个城市的最终形态。

不应该是一种静态的设计。

4. 不应该是以美学为中心的。

第2章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1. 作者总是在嘲弄一种“乌托邦“的城市理想, 乌托邦是反人性的。

没有乌托邦, 或者说, “乌托邦”其实最不“乌托邦”, 人类生活在不完美之中, 人类社会应该是多样化和充满了不可测的, 而所有的“乌托邦”理想试图将人类社会静止化和纯粹化, 而这恰恰是反人性的。

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三章1

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三章1

未来主义缆车站
——第三章 现代பைடு நூலகம்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1、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桑· 伊利亚(Antoni Santa’ Elia, 1888-1917 )的未来城市设想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2、L.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 规划思想: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1、未来主义(Futurism)城市设想: 安东尼奥· 伊利亚(Antoni Santa’ Elia)的未来城市设想 桑·
未来派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 利出现的文艺流派, 它对现代生活的运动、 变化、速度、节奏表 示欣喜,他们否定一 切文艺规律和传统, 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 的未来的艺术。
1925年发表巴黎市中心改建规划方案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2、L.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1)功能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
柯布西埃在该项规划中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他在城市的中心区规划了 一个地下铁路车站,车站上面布置出租飞机起 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 大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 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之间可以由地铁和郊区 铁路线来联系。 1930年布鲁塞尔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柯布 西耶提出了“光明城”的规划,进一步表达了 他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功能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
1922年,柯布西埃在《明日之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 对城市人口密度、交通、绿化等城市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他从 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 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他认为现代城市的恶魔就是它的 高密度开发,对此的策略就是反其道行之,去进一步提高城市密度。

18、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8、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美不仅要求构图与形式方面的和 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切身感受,因 此他将城市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各种空间特征,建立了 空间环境与人的知觉意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 “城 市认知地图”概念,强调要通过路径、边界、区域、节 点、 标志来组织人们对城市的意象体系。
三、城市更新运动与社区发展
拼贴城市,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是由具 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它反对现代城市规 划按照功能划分区域、割断文脉和文化多样性的 做法。
2、从“地点”到“场所”
城市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在空间形式的 背后蕴涵着某种深刻的涵义,这种涵义与城市的历史、 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城市 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 改变 混合功能区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 变
1、市场公正:美国“区划法”的兴起 在城市规划领域,由于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的重 要实践是美国的区划法。 主要目的和内容是在土地私有占主体的情况下,保证必 要的公共利益和其他业主的利益,控制建筑高度并部分 限制商业区、零售区、居住区等的范围。 我国1990年代初开始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2、社会公正: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命题
四、未来学思潮与“未来城市”的探索
未来派,20世纪初,对技术极度崇拜和对技术时代的 极度憧憬。 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未来学思潮,重点探讨科学 技术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提出人类社会走向未来可 供选择的各种可能性“为科学时代设计新世界蓝图”。 未来城市的探索以美国和日本成果最丰富。
五、社会公正思想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3、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与重心
1960年代末以后,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过程 中,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逐步转向对城市社 会文化的探索;由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转向对具有社会 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由巴洛克式 的宏伟构图转向对普遍环境感知的心理研究。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

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

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与理论演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与理论演变

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思想和理论演变1.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及学说格迪斯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并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在1915年出版的著作《进化中的城市》中,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和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他指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的集中。

在这些地区, 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这样一种趋势,使城市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Urban Agglomeration)或者形成组合城市(Conurbation)。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格迪斯认为城市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要得到成功就必须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城市。

他运用哲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揭示了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展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实地勘察了解所规划城市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因素,把城市的现状和地方经济、环境发展潜力以及限制条件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进行城市规划工作。

他的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由此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ª¡ª分析¡ª¡ª规划¡±,即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中,城镇化对于我国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发展机遇。

但要保证这场迅猛的城镇化浪潮健康发展并有效解决正在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就必须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借鉴成功经验和教训。

影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轨迹的因素众多,一方面是因为该学科属“集成”学科,自然会受历史上各种主流的经济学、哲学等学科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城市规划学是一门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学问,它的发展变革必然从属于“问题导向”——解决西方不同时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了解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并避免失误的捷径之一。

本文将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力求将演变的过程与当时的城市化问题和背景联系起来,以利于将我国面临的相应问题“对号入座”来寻找解决的方案。

三大运动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1 公共卫生运动公共卫生运动起源于城市化发展初期。

由于人类聚居模式的改变,导致了传染病的迅速蔓延。

1347 年~1352 年,欧洲发生“黑死病”,即鼠疫,死亡人数达3000 万以上,主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死亡人数占一半。

1350 年~1400 年,欧洲人均寿命从30 岁缩短至20 岁。

在随后的300 年间,多次爆发各种疾病,最主要的是“黑死病”,还有天花、伤寒等。

这段时期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历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

1665 年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大部分建筑,鼠疫才平息。

在此之前,人们不知“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何处,错误地认为“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于猫狗,结果残杀猫狗,反而导致老鼠泛滥。

1894 年始于香港的鼠疫,当年就死亡2547 人,波及6 0 多个国家,死亡总人数达到1000 万,仅印度就死亡102.5 万人。

鼠疫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沿海城市的鼠疫、天花、伤寒等,则来自疫区的外轮水手和乘客的传染。

14 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最主要的工程是城市上下水道、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为此,英国于1875 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Health Act》,规定地方当局有义务建设标准的给水、排水系统,有权制订规划实施细则(Byelaw),并规定每一居室的最小面积和街道的宽度。

在随后的50 年,英国的城市规划一直由卫生部负责,后改由健康部负责。

可以说,是城市疾病的发生及防治促发了城市规划的形成。

我国这次SARS 的流行留给我们的教训,是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必须要在城市规划上下功夫。

人类聚居模式的转变,带来了传染疾病的防治问题。

农村由于聚居分散,被传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作为城市的主人,始终要重视城市疾病的防治。

而且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可以研制出可选择性的生物武器,一点点病毒源在大气中扩散,如没有应急反应系统和良好的城市分布形态,整个城市就会迅速陷入瘫痪。

未来的世界局部战争有可能是生物战争,因此在城市规划、空间形态、公共设施及应急反应系统上,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1.2 环境保护运动从1750 年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到了1870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煤占三分之一,出口贸易占四分之一,城市化加速发展。

到了1851 年,英格兰地区已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新型的工业城市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遍布英国全国,被称之为蘑菇城(Mushroom Town)。

所有的城市都坐落在铁、煤矿、港口、棉花产区附近,人口高度密集,平均每间住房有两人以上居住。

恶劣的生活环境、严重污染的空气和水,导致1885 年曼彻斯特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29 岁,婴儿的死亡率高达80%。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罗伯特·欧文(Robert Own)、Georgy Cadbury 等社会活动家兼企业家的注意。

罗伯特·欧文认为环境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将导致全人类的灾难。

为此,他倡议通过有效的规划兴建工人住宅区,以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健全服务设施,并倡导各阶层平等相处。

这些工人新村的建立,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到了1890 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The Housing of the Working Class Act》),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1.3 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的历史,比前两项运动还要早些。

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城市非常重视城市美化,统治者也借此来显示自己的功劳。

但这一时期的城市美化运动与现代的城市美化不同,后者是针对1 9 世纪后期欧洲许多工业国郊区化取代城市化而发起的。

如利物浦郊区十年间人口增长6 2%,而城市内人口下降2 2%。

城市中迅速兴起的中产阶层、白领阶层,为逃避城市的污染和高犯罪率,纷纷移居空气和环境良好的远郊区。

许多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日益恶化,成为垃圾场和穷人及无家可归者聚居的地方。

汽车的兴起使市内交通更为拥堵,使郊区化进一步加速。

为解决这些问题,1853 年,巴黎行政长官豪斯曼(Haussman)提出在旧市区开辟大马路,拆除旧城,整治环境。

一方面是为了隔离不同的社区,另一方面是一旦发生骚乱时便于军队快速进入。

城市规划界和建筑界对豪斯曼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建筑界对他持批判态度,因为豪斯曼为了控制和平息巴黎无产阶级的反抗和不同政见者的骚乱,不惜拆除大量的古建筑以开辟大马路。

今天巴黎老城的轴线,就是当年被称为“豪斯曼改造”所留下的。

而后来的柏林霍布鲁希特规划和巴塞罗那规划,则强调网格形的道路网规划。

到了1889 年,卡米路·西特出版了《遵循美学原则的城市规划》,阐述了如何追求城市的古典美和巴洛克风格。

而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前奏是1850 年末开始的公园运动(Parks Movement)。

1893 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了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the Word Columbian Exposition),此次世界博览会举办者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城市美化建设,建立一个“梦幻城市”,而不只是一些展场或模型。

这次城市美化运动就是从古典主义出发,试图以几何轴线和一系列公园、广场和景观大道来拯救沉沦的城市。

这次世界博览会使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全面展开,并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和城市美化运动贯穿于西方的城市化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起源,并且始终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伴随。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总结了这三大运动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于1989 年出版了《明日: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后改为《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他因此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鼻祖。

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三大目标[空间目标:(1)每个田园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城区用地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它开敞地将居住区和工业区隔开。

绿带的概念开始形成。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良好的交通联结。

(6)市民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人不能生活在水泥森林之中。

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租压力。

当时的土地全部是私有的,私有化的土地造成了土地投机,使居住人承受了过高的房租压力。

霍华德提出城市土地应归集体所有,并通过公共政策来降低土地和住房的租金。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管理组织目标:(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3)社会要成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

(5)建立公营或共营企业,由政府来提供公共基础设施。

霍华德提出这三大目标,以解决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的所有缺陷包括城市空间、社会和政府管理的弊端。

并于1903 年在英国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根据自己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一个田园城市,该市设计人口为35000 人,周围被绿带包围。

此后,人类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伟大实践,如 2 0 世纪英国的新城镇规划、美国20 世纪30 年代之后的新城规划和控制大城市发展等等,无不受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深刻影响。

功能—理性主义繁荣的产物—《雅典宪章》在城市规划学的发展历程中,有两座里程碑,一是《雅典宪章》,二是《马丘比丘宪章》。

为什么将《雅典宪章》称为理性主义的产物呢?这是因为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奥秘就是推崇理性,发展科技,与宗教分道扬镳。

德国哲学家韦伯(Max Weber)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理性的重视。

2.1 理性主义的贡献一是改变了传统规划对城市形式和图案的过分关注,以及对城市主要构成要素的忽视,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土地使用功能出发,对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探索。

而以前的城市规划往往只是统治者的意志表达,不是人民群众长远的需求;二是将城市规划从传统的注重直觉和理念的思想转变为现代的对科学和现实的关注,城市规划由此转变为科学;三是广泛吸收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上的成就改造城市规划学。

如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就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中充分运用了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

在Le·Corbusier 倡导下,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四次会议制定《雅典宪章》。

该宪章的三大贡献:(1)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芒福德提出,今天的农村就是明天的城市。

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不能割裂。

(2)创造性地概括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这是Le·Corbusier 的杰出贡献,并据此提出了阳光城的概念,即拆除城市中的低旧矮房,建设若干座高楼大厦,以享受充足的阳光。

(3)提出保存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的重要性。

2.2《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雅典宪章》的出现,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已发展到了顶峰,但城市中心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暴露无遗。

城市的脏乱、环境污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等,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实践证明,《雅典宪章》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因为:一是理性主义思想对事物采取分解而不是组合的方式。

受笛卡尔思想的影响,“从最简单和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步一步地循序而进至最复杂的认识”,以至把城市整体搞得支离破碎,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割裂,功能分区截然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