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法-内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急性创伤包含单纯的软组织损伤及以合并骨折的软组织损伤,伤骨必伤筋,筋骨损伤难以截然分开,故可一并而论。

根据中医学“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气伤痛,形伤肿”“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恶血必归于肝”,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有关气血经络、筋与脏腑内在联系的整体观念等理论,临床可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祛瘀生新以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和滋脾长肉等治法。

根据损伤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初、中、后三期。

损伤初期,由于气滞血瘀,肿痛较重,则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若瘀积化热或邪毒感染,迫血妄行,则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法;若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宜急则治其标,以开窍醒神为法。

损伤中期,肿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损伤后期,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则以补养气血、肝肾、脾胃,坚骨壮筋为主;而经络阻滞、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以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原则。

1.初期治法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

”所以伤科在治疗上必须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调阴与和阳并重。

损伤早期常用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通关法等。

(1)攻下逐瘀法:创伤初期络破血溢,气滞血瘀,脉络阻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变证多端。

《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的原则,需及时应用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苔黄,脉滑数的体实患者。

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大成汤、鸡鸣散、黎洞丸等加减。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药物以攻逐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积滞的治法,药效峻猛,临床不可滥用。

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妇女妊娠、经期及产后失血过多者,应当禁用或慎用该法。

肛瘘怎么治疗最好-

肛瘘怎么治疗最好-

肛瘘怎么治疗最好?
肛瘘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肛肠疾病,严重是会出现溃疡流脓等症状,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内治法、外治法、封闭疗法、扩肛疗法的效果都比较好,患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千万不能吃辛辣的有刺激性的食物,尤其不能大量饮酒。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一:内治法
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总的原则,如果热结于肠道。

以泻热通便,养阴凉血为治则,代表方为凉血地黄麻仁丸;湿热下注者,以清热利湿为治则,可用止痛如神汤加减;阴虚肠燥者,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为治则,可用增液汤加减;血虚肠燥者,以补血养阴、润肠通便,常用润肠丸加减。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二:外治法
肛门局部用药治疗,方法有:
坐浴:排便前温水坐浴,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能减轻粪便对
肛瘘的冲击;便后坐浴可洗净粪便残渣,减少异物刺激,减轻括约肌痉挛和肛门疼痛。

外敷药物:采用中西药物配制消炎止痛软膏,直接涂于裂口处,能减轻疼痛和缓解括约肌痉挛,也可用止痛栓剂。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三:封闭疗法
适用于早期单纯性肛瘘,采用亚甲蓝普鲁卡因注射液作为长效麻药,对肛瘘行局部注射,药液注入肛瘘基底部和周围组织内,手指轻轻按摩。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四:扩肛疗法
要求在局麻下,以手指撕裂紧束的栉膜带,使痉挛的括约肌松弛,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治愈肛瘘的目的。

通过以上介绍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大家应该了解了怎样治疗肛瘘,希望通过上述内容介绍能给肛瘘患者带来帮助。

中医外科内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

理湿法
定义:用燥湿或淡渗利湿祛除湿邪的治法
上焦宜化 中焦宜燥 下焦宜利
理湿法
湿邪夹热
湿热两胜,流连气分——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热下注膀胱——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蕴结肝胆——清肝泻火、利湿化浊
湿邪夹风
风湿袭于肌表——祛风除湿
理湿法
燥湿运脾——适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 证,如平胃散
方剂和适应证
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交并之证,如二
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
历史沿革
金 刘完素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
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将外科疾
病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 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成脓期:瘀久化热、腐肉成脓——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
3
和营法在临床上有时需与 其他治法合并应用;
1
定义
注意点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之外科疾病
方如桃红四物汤
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凝滞、闭阻经络之外科疾病
方如大黄蛰虫丸
适应证
2
托法
• 定义:运用补养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正 托毒,使毒邪不致扩散及内陷的一种内治 法。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 • 适应症:脓将成至腐肉脱落的疮疡中期 • 治则:祛邪与扶正并用(攻补兼施) • 注意事项:不能过早运用补法,以防犯实 实之戒。托者,起也。已成之时,不能突起,亦难溃脓
祛痰法——适应证
疏风化痰法——风热夹痰之证 清热化痰法——痰火凝聚之证 解郁化痰法——气郁夹痰之证 养营化痰法——体虚夹痰之证
祛痰法——注意点

中医骨伤科内治法

中医骨伤科内治法
16
• 以上治法有一定的规律。 • 如:治疗骨折,初期以消淤活血、理气止
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 气养血、强筋壮骨为主。 • 骨折气血损伤较轻,淤肿、疼痛不严重 者,往 往在初期就用接骨续筋法,配合 活血化淤之药。 • 挫扭伤筋的治疗,初期也宜消淤活血、 利水退肿,中期则用和营续筋法,后期以 舒筋活络为主。
治疗方法
原则: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
医患合作。 方法:药物、手法、固定、练功。
1
第一节 药物
• 机体的外伤,可导致内在气血、营卫、 脏腑功能失调。
• 治疗损伤,必须从机体的整体观念 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分类:

1.内治法•ຫໍສະໝຸດ 2.外治法2一.内治法
• (一)骨伤内治法 •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 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 • (二)骨病内治法
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 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 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 法为基础。
5
• 后期: • 为损伤7周以后, • 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
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 即:”补”法; • 如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 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即”舒”法。 •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 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
3
1.损伤三期辩证治法
• 初期: • 一般在伤后1~2周内, • 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
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 • 若瘀血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
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 • 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
4
• 中期: • 损伤后3~6周. • 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

头皮痒的中医治疗方案

头皮痒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头皮痒,中医学称之为“头皮风”,是指头皮部位出现瘙痒不适,甚至伴有头皮屑、头皮红肿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治疗头皮痒,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调理。

以下将详细介绍头皮痒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肺热:肺主皮毛,若肺热内盛,则热邪熏蒸,上扰头皮,导致头皮痒。

2. 脾虚: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肌肤失养,易致头皮痒。

3. 肝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上扰头皮,引起头皮痒。

4. 湿热:湿热内蕴,蕴阻肌肤,导致头皮痒。

5. 虫侵:头皮虫侵,如虱、疥虫等,导致头皮痒。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肺热型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痒。

方药:桑菊饮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桔梗、杏仁、生地黄、赤芍、黄芩、栀子、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脾虚型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痒。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肝郁型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止痒。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湿热型治法:清热利湿,养血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虫侵型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百部煎加减。

组成:百部、苦参、蛇床子、花椒、白矾。

用法:煎水外洗,每日1次。

2. 外治法(1)中药熏蒸取桑叶、菊花、苦参、蛇床子、花椒等中药,煎水后,用蒸汽熏蒸头皮,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中药外敷取黄连、黄柏、大黄、冰片等中药,研末后,用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每日1次。

(3)中药洗剂取百部、苦参、蛇床子、花椒等中药,煎水后,用洗剂清洗头皮,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1. 保持头皮清洁,避免过度抓挠。

2. 注意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内治法

内治法

内治法内分泌治疗中医内治法外治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内治法内分泌治疗目的是为了调整、恢复女性的生殖内分泌节律及功能,改善女性的精神、心理、内分泌、代谢和机体功能状态。

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类药物、性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孕激素类药物、雄激素类药物)、抗催乳素类药物、抗雌激素类药物、抗孕激素类药物、抗雄激素类药物、前列腺素。

中医内治法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清热解毒利湿除痰调理奇经(一)滋肾补肾1.补肾益气适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月经失调、崩漏、闭经、先兆流产、滑胎、子宫脱垂等,治宜补肾固肾。

代表方如寿胎丸、补肾固冲丸。

2.滋肾益阴适用于肾阴不足或肾精亏损所致的月经失调、绝经综合征、先兆流产、不孕症。

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养精种玉汤等。

若阴不敛阳,阳失潜藏,阴虚阳亢,可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治宜滋阴潜阳。

若肾水不能上济,心肾不交,心火偏亢可致经行口糜、经行失眠、妊娠心烦、绝经前后诸证等,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若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肺失宣润可致经行吐衄、妊娠咳嗽、妊娠失音等,治宜滋肾润肺宣气。

代表方如顺经汤、百合固金汤等。

若肾水不能涵养肝木,使肝肾不足,冲任损伤,可致崩漏、闭经、痛经、月经不调、滑胎、胎萎不长、不孕、阴痒等,治宜滋肾养肝。

可于滋肾药中加养肝之品。

代表方有调肝汤、一贯煎等。

3.温肾助阳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闭经、崩漏、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妊娠肿胀、妊娠小便不通、不孕症等,治宜温肾扶阳。

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内补丸等。

若肾阳不足,脾阳失煦可致月经后期、闭经、胎萎不长、带下病、妊娠肿胀、不孕症等,治宜温肾培脾。

可于温肾药中加温脾之药。

代表方如健固汤、真武汤。

若肾阴阳俱虚可致崩漏、闭经、绝经前后诸证、滑胎、不孕症等,治宜阴阳双补。

代表方如归肾丸、二仙汤等。

总结--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治疗大法之一。

治疗方法(上)详解

治疗方法(上)详解
选方用药:伤病后期以气虚为主者,可用四君子汤, 以血虚为主者,可用四物汤;气血两虚者,可用八 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注意:补气、补血虽各有重点,但不可截然分 开.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亦可导致气损,故在治 疗上常补气养血并用。
后期治法
补益脾胃法
适应症:伤病日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饮食不 消而见四肢疲乏无力,形体虚赢,肌肉萎缩,筋骨 损伤,修复缓慢,脉象虚弱无力等。
治疗方法
分类: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 内治法是通过内服药物以达到全身性治疗的
方法,故亦可称为药物内治法。 ➢ 外治法是对伤病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
外治法分为药物外治法、外固定疗法、 牵引疗法、练功疗法以及手术疗法等。
内治法
骨伤内治法
骨伤内治法
《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 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
初期治法
开窍活血法:
适应证 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 本法适应症的特点是跌仆损伤后气血逆乱、气滞 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闭等危重症。
选方用药 昏厥期用黎洞丸、夺命丹、苏合香 丸等;复苏期用复苏汤、桃红四物汤加减;恢复 期用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注意 开窍药走串性强,易引起流产,孕妇慎 用。
选方用药 临床常用的清热凉血方有加味犀角地黄汤、 清心汤等;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九、小蓟饮子 等。
注意:应用本法时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引起瘀血内停。 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而不行,所以在治疗一般 性出血时常与消瘀和营之药合用。出血过多时则辅以补 气摄血之法,以防气随血脱,常用独参汤、当归补血汤 等。必要时还应结合输血、补液疗法。
药物外治法
熏洗药(淋拓、淋渫)
将处方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热 气熏蒸患处,候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冬季 熏洗时可在患肢上加盖毛巾或棉垫,以便热力持久。 熏洗的同时,可进行患肢的功能活动,以加强熏洗 的效果。每次熏洗时间15—30分钟,每日2—3次。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中医伤科--治疗方法 内、外治法


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胀,苔黄,脉 数的体实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 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 药效相当竣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 气血虚衰、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 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行气活血法



敷贴药

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 挥作用。 常用约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药膏

药膏 又称敷药或软膏。 将药粉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馅糖、蜜、油、水、 鲜草药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 摊在棉垫或桑皮纸上。为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 激和换药时容易取下,可在药上加一张极薄的 棉绒。配制药膏时多用馅糖,除药物作用外, 还取其硬结后有固定和保护伤处的作用。
肌内加速恢复。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
养胃汤、归脾汤。
补益肝肾法

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肝主筋,肾主骨,主腰 脚。《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 《素问· 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故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琉松 而肝肾虚弱者常采用补益肝肾法。
补益肝肾法
以及长期卧床不能经常活动,日久必气养血法。
补气养血法

补气、补血虽各有正点,但亦不能截然划分,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在治疗上常 补气养血并用。通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 损较重,筋骨萎软或迟级愈合者。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 大补汤等。
药散


止血收口类:桃花散、花蕊石散、如圣金刀散.金枪铁 扇散等,以及近年来研制出来的不少止血药粉,都具 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祛腐拔毒类:适用于创面腐肉未去或肉芽过长的患者。 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等,主药是升丹,但纯用升 丹则嫌药性太峻猛,往往加入熟石膏等药,如熟石膏 与升丹之比为9:1者是九一丹,7:33者是七三丹。 对升丹过敏的患者,可用不含有升丹的祛腐拔毒药, 如黑虎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