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脾切术后血栓形成
肝硬化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治疗信 心不足 ,产生焦 虑恐惧 情绪 ,进而导 致失 眠 、食
欲下 降,使病情 加重 。护 士要 主动 、耐 心 向患 者讲解 手
术 方法 ,给予鼓 励和安 慰 ,介 绍手术 成功 的病例 ,消除 对 手术 的恐惧 和担忧 ,帮助患 者树立 信心 ,以最佳 的身
间强迫 体位 ,大多数 患者不适 应床 上排便 ,所 以要关 心 患者 ,认 真倾 听患 者 的主诉 介绍 同类 患 者治 愈 的情况 , 增强 患者 治疗 信心 ,配合 治疗 和护 理。( 2)病情 观察 : P S E术均 从股 动脉 穿刺 ,为防止 穿刺 点渗 血、渗液 、皮
肤瘀 斑 ,术 后需 用弹 性绷 带压 迫包 扎 2 4 h ,术侧 下肢 伸
且无 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现 就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
复过 程 中非 常重要 的 环节 ,起 着越 来越 重要 的作 用 2 。 术前术 后均要 重视对 患者 的心理护 理 ,由于术 中较 长时
1 临床 资料
2 0 1 1 年1 月至 2 0 1 2年 8 月 ,本科 收治 肝硬化引起 的
心状态 接受 治疗 。( 2)术 前准备 : 术前 检查 血常规 、肝
于脾动 脉部分 栓塞 ,引起局部 组织 缺血 、坏死 ,加之栓 塞剂注入 ,会 出现腹痛 ,需 观察 患者生命 体征及 腹部情 况 ,测量 血压 和心 率 1 次/ l h , ; 术 后第 2天 会 出现不 同
程 度 的发 热 ,原 因是栓 塞后器 官缺 血 、水肿 、坏 死所致
3 讨 论
作 者单 位 :4 4 2 0 0 0湖北 医药学 院 附属人 民医院
通 讯作 者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吴婷婷;吴志勇;罗蒙【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部位及发生率的关系,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脾切除+断流手术25例,选择性断流术15例,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32例,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结果①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间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 <0.05)。
②术后有无血栓形成的两组间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均较正常值为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③行断流术的25例患者,在术后2周和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可达100%,主要为脾静脉血栓,其中12例(48%)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
④选择性断流术后以脾静脉血栓为主,部分可向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蔓延,将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闭塞;部分患者仅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门静脉主干、分支及脾静脉均闭塞。
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最高(75%),至6个月时下降至41%,为3组中最低(P <0.01)。
主要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除1例外,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吻合口血流通畅。
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改变无明显关系。
无论何种手术,术后门静脉系统均有血栓形成可能,术式不同其血栓发生的部位可不同,血栓形成主要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联合手术后,虽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可有血栓形成,但吻合口通畅,基本上无术后再出血,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易被处理,应成为首选。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operation patterns for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caused by hepaticcirrhosis and examine the incidence,position and risk fac-tors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Methods From January 201 1 to December 2012,72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in liver cirrhosis were analyzed.There were devascularization (n =25 ),se-lective devascularization (n = 1 5 )and splenorenal shunt associated with devascularization (n = 32).Platelet,prothrombin time,hemodynamics of portal vein and the incidence of PVT were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Results Pre-operative blood velocity of portal vein decreased remarkably in patients with PVT while both groups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factor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No re-markable inter-group difference existed in platelet levels,but D-dimer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though the inter-group difference was insignificant.At 2 weeks and 2 months post-devascular-ization,splenic vein thrombosis extended to trunk and branch(es)of portal vein in 12(48%)patients. After selective devascularization,some of them had thrombosis extended to trunk of portal vein or branch(es)and blocked gastric coronary vein and paraesophageal vein.While another few patients on-ly showed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gastric coronary vein and paraesophageal vein,with splenic vein and portal vein completely blocked.After splenorenal shunt associated with devascularization,the rate of PVT was 75% at 2 months post-operation and decreased to 41 % at 6 months.And it was the lowest among 3 groups.Most patients suffered partial thrombosis in portal trunk and(or)branches while only 1 case had the partially blocked shunt.Conclusion Occurring at different sites in trunk or branch(es)of portal vein after splenorenal shunt associated withdevascularization,PVT may be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es of portal hemodynamics.【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高血压,门静脉;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作者】吴婷婷;吴志勇;罗蒙【作者单位】20012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200127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4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2],血栓形成的机制过去多认为主要是凝血功能改变所致,我们发现无论是断流术或分流术后均可能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不同的手术方式发生血栓的部位不同,因此,推测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红花黄色素在脾切除术后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段
潘志欣
摘 要 :目的
第第・6 2 0下期 Ol第 88半 l6 9 O期 月 卷月 刊 年总
红花黄色素在脾切除术后预防门 静脉血栓形成中 韵应用
凌 河南省郑州市航 海中路卫生学校 ( 50 5 400 )
11 对象 入选病例共 3 . 6例 ,男 2 例 ,女 1 例 ,年 l 5 龄 2  ̄7 9 5岁 , 平均 5 2岁 , 病毒性肝 炎合并肝硬化 2 4例 ,
酒精性肝硬化 l , 2例 术前肝 功能 C i A级 1 例, hl hl d 5 C iB d 级2 l例。纳入排 除标准:依据 临床、彩超、C T或 MR 检 查确诊 为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并排 除①肝硬化 合并肝癌 ,胃癌 、 胰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行脾切除患者 ; ②有其它腹部手术史患者;③ 肝硬化合 并系统性红斑狼 疮 ,克隆氏降病 ,溃疡性结肠 炎等炎性疾病 的患者 ;④ 肝硬化合并血液系统疾 病;⑤病例 资料不全者 ;⑥术前 检 查发现 门静脉血栓者 。 1 方法 两组均为择 期手术 ,气管插管全麻下取左侧 . 2 腹直肌切 口,术式均选择 脾切除术+ 门周 围血 管离断 贲 术。 术后治疗组第 2 天开始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 lO O ml 静脉滴注,每天 1次 ,疗程 1d 4 。对照组术后不用抗凝 药物 ,血小板计数过高或门静脉系形成血栓者采用全身 抗凝治疗 。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 1 和术后 3 、7 、1d和 d d d 4 2 d分别测定末梢血血小板计数;术前 l周和术 后 2周 1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术前 1 周、术后 1 、2 、3个月 周 周 彩超检查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 。计量资料用 , 检验。 计数资料用 检验 ,P . 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 <0 5 0 2 结果 21 血小板计 数 治疗组 与对照组 患者手 术后血 小板 . 均逐渐上升,2 周后趋于平稳;术后 3 d后,两组间的血 小板计数差异具有 明显差别 <0o ) . 。见表 1 5 。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

感染
原因:常见的是左膈下感染,有时可形成膈下脓肿。
主要原因有:胰尾损伤后处理不当,术后胰瘘;胃或 结肠损伤后污染膈下;操作粗糙,大块钳夹组织致组 织坏死感染;患者免疫力低下;脾床未行常规引流或 引流不畅,术后左膈下积血继发感染等原因。
预防:手术后膈下放置引流,可减少膈下感染发生的
机会。 诊断:一旦发生常有发热、胸水等表现,B超及cT检 查可获得明确定位诊断。
血栓形成
处理措施: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应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 ②仔细观察腹部体征。 ③指导并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卧床期间进行肢体主动和被 动运动。膝、踝、趾关节的自主伸、屈、举腿活动,促进静脉 血回流,防止血栓形成。若病情许可,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 ④对输液的患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 位反复穿刺,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对于输注有刺激性药物时, 应避免药液外渗出血管,若不慎外渗,应给予积极的处理。 ⑤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⑥若手术后患者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⑦一经诊断应马上给予抗凝、溶栓、祛聚治疗。
血管结扎后胃大弯近胃底处血供更差,胃壁 缺血坏死 所致。 预防:脾切除术后关腹前常规检查胃大弯侧有无 出血, 还应检查胃壁血运,术后左膈下置引流并置胃 管,对 于术后已发生瘘者应行急诊手术修补。 处理:充分引流、胃管减压、全身营养支持。
结肠损伤
脾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吸收热,脾静脉的血 栓、炎症等,但 更可能是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改变。 诊断:脾切除后发热常规检 查排除肺部感染、腹腔感 染等感染性疾病。 处理:仅需对症处理,亦 可给予小剂量泼尼松、吲哚 美心,效果良好。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5例诊治体会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5例诊治体会作者:王启勇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关键词: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很少见的疾病。
因临床症状隐匿、不典型,往往误诊,大多病经过手术探查才得确诊,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5例,体会治疗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例没有典型临床表现,先感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排便不规律、间歇腹疼呈进行性加重。
1例入院时剧烈腹疼及腹膜刺激征。
3例伴有呕吐、血便。
5例均行腹穿,3例抽出血性液体,2例抽出淡黄色混浊液体,,WBC均升高,1例血小板计数升高、5列腹透均有气液平面、1例术前行B超检查示门静脉有血栓,余4例诊断为肠梗阻肠扭转。
1、3、5例均行手术,术中均有腹腔积液其中血性3例、脓性1例,病变肠管呈暗红色,肠壁水肿,或肠管坏死。
坏死肠管均为小肠,坏死肠管60—120cm。
病人均行坏死场管切除术,小肠端端吻合术。
术中行抗凝溶栓治疗,3例一般用肝素2500u静推。
术后给予肝素、尿激酶治疗。
1例术后4天血栓再次发生,患者转院后再次手术后死亡,余治愈出院。
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随访血栓无复发。
2.讨论2.1 原因:静脉血栓形成不是偶然,有一定原因,5例中有肝硬化脾切除术后2例,腹部胆囊炎手术一例。
常见原因为遗传性疾病或如脾切除术后等原因引起的血栓高凝状态。
2.2 诊断:本病诊断较困难,术前1例确诊,因5例病人多数有手术史,首先考虑肠梗堵行保守治疗。
患者本病早期没有典型临床表现,症状的程度取决于血栓范围累及血管及肠管缺血程度,纳差,腹胀等症状可维持数日,腹部体征与腹疼程度不相称。
腹肌早期紧张不明显肠鸣音弱。
合并腹膜炎及时作腹穿,如抽出血行液体预示肠管坏死,如遇肝脏手术脾切除手术灯应高度怀疑该病。
术前可查彩超、CT、及MR了解肠系膜血管结构,提示肠系膜血管内有无血栓。
另外有条件可以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显示肠系膜静脉显影延迟、主干变细或消失。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研究

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研究李永浩【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后血栓形成防治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98例脾脏切除术后患者中,84例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需要预防性治疗的67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脾静脉血栓形成的3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1例。
结论:脾脏切除术后复查血常规、超声或 CT 及随访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strategy of vein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splenectomy since 200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Of 98 patients of splenectomy,84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he increased platelet count of different degrees,67 patients were in need of preventive treatment,1 patient got portal vein thrombosis,3 patients had splenic vein thrombosis and 1 patient had mesenteric vascular thrombosis. Conclusion: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ultrasound or CT and follow - up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arly discovery and timely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44-45,46)【关键词】脾切除;静脉血栓形成【作者】李永浩【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211【正文语种】中文脾切除术后常出现血小板升高,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变发生变化,严重者血栓形成。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地尔的临床疗效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地尔的临床疗效江斌;周武华;李艳兵;万云燕【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及前列地尔对肝功能保护及门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作用.方法选取从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病人96例,部分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根据术后不同抗凝方案,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术后早期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肝素组、27例)、前列地尔治疗组(前列地尔组、18例)、低分子肝素及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组(联合组、31例)4组,比较4组间术后肝功能变化、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引流量及出血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在术后12周随访中,共发现门静脉血栓10例,其中对照组5例(25.0%),肝素组2例(7.4%),前列地尔组2例(11.1%),联合组1例(3.2%),联合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监测指标中,与其他组相比,联合组的引流量明显减少,肝功能损害明显减轻.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地尔安全有效,既能降低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又可显著促进肝功能恢复.【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6(029)005【总页数】4页(P371-374)【关键词】门脉高压;低分子肝素;前列地尔;门静脉血栓;肝功能【作者】江斌;周武华;李艳兵;万云燕【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胰外科诊治中心;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胰外科诊治中心;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胰外科诊治中心;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胰外科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T)性脾功能亢进及上消化道出血最重要手段之一[1],但术后常因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严重肝功能损害致使住院时间延长以及病人经济负担加重。
56例脾切除的临床护理

56例脾切除的临床护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由于脾门血管护张迂曲,周围侧支循环形式广泛,传统的脾切除方法往往较为困难,且会导致较严重的并发症[1]。
2006年1月一2009年6月,我们对56例脾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56例脾切除术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龄12-69岁,平均41岁。
其中外伤性脾破裂34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11例,单纯性脾肿大11例。
伴发糖尿病16例,高血压病13例。
19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发热10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例,炎症性肠梗阻6例,腹腔出血2例,静脉血栓和发热合并发生4例。
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
2临床护理2.1出血观察多发生术后当日或48h内,最常见的原因为膈面或后腹膜区渗血,或脾蒂结扎线脱落[2]。
(1)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监护2天,持续吸氧2天,以提高肝细胞的氧供。
本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压偏低,收缩压在82~96mmHg,舒张压在45~60mmHg,心率在68-90次/min,但患者的面色及四肢末梢色泽均正常,腹腔引流管无活动性出血,考虑为硬膜外镇痛泵引起的低血压.48h拔除镇痛泵后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
(2)严密现察膈下引流管引流出液体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果术后3h内出血>200ml/h,或>100ml/d,表示有活动性出血。
同时应重视患者的主诉,观察腹部有无压痛。
本组患者第一天引流量为100-300ml,术后第二天为50—100ml,术后第三天<40ml或无,颜色由鲜红逐渐转为淡红,无渗血时拔除引流管,本组无腹腔出血。
(3)为了防止应激性溃疡出血应观察胃肠减压的颜色和性质,术后当天开始静脉滴注洛赛克40mg bid.共5天。
2.2预防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3],很容易继发术后感染,所以必须预防感染的发生,主要措施:(1)尽量把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病室内空气保持畅通,温湿度适宜,严格控制陪护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thrombosis,PT)可发生于门静脉的任何一段,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疾病。
临床较为少见。
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的广泛应用和诊断水平的提高,病例报告数日渐增多,病因可能与全身或局部感染及门静脉淤血有关,还可见于肝胆术后和脾切除术后,临床上仍有半数以上的病例找不到病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部位可分肝内和肝外,根据发病情况可分急性和慢性,临床上以继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多见,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肝外门静脉阻塞多继发于肝内型的门静脉高压症。
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其轻重决定于血栓形成的部位、急缓、范围和栓塞的程度,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最突出的症状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因本病无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很容易误诊。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复杂,主要有炎症性、肿瘤性、凝血功能障碍性、腹腔手术后、外伤性及原因不明性等。
25%~30%的成人门静脉血栓病例继发于肝硬化。
婴幼儿门静脉血栓多继发于先天性门静脉闭锁、脐静脉脓毒血症、阑尾炎等。
PT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多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国外报道372例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现周围静脉炎、腹腔炎症性疾病、腹部大手术与门静脉高压是发生的主要因素,且以脾切除术后为常见。
局部因素在PT形成的危险因素中占40%,局部因素的存在促进了门静脉血栓的形成,这些局部因素主要分4类:局部感染灶、门静脉系统损伤、腹腔肿瘤和肝硬化,临床上以肝硬化伴发PT为最多。
PT还可见于妊娠(特别是子痫患者)、口服避孕药和引起门静脉淤血的患者(如肝静脉阻塞、慢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
有学者认为至少有1/3的PT患者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1.门静脉高压症多因各种病因的肝硬化及充血性脾大所致。
主要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向肝性血流的减少和血流速度的减慢造成涡流而致血小板堆积形成血栓。
2.腹腔感染为肠道感染性病灶的细菌进入门静脉系统所引起,如新生儿脐炎、脐静脉脓毒血症,成人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空腔脏器的穿孔、小肠炎性病变、腹腔盆腔脓肿及腹部术后感染等。
3.腹部手术及外伤各种腹腔的手术均可导致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特别是脾切除术后最常见。
可能与术后血小板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升高有关。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压力下降加速了血栓的形成。
此外,术后扩张的脾静脉内血流缓慢,在高凝状态下又促成了脾静脉血栓形成。
4.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腹部肿瘤,特别是结肠及胰腺的肿瘤,常伴有门静脉系统的高凝状态,可导致血栓形成。
近年来还发现遗传性凝血功能紊乱也参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包括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陷等。
5.肿瘤等压迫门静脉肿瘤(如胰腺肿瘤、肝细胞癌)压迫、肠扭转等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致门静脉血栓形成。
6.其他原因包括原发性小静脉硬化、脾静脉或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蔓延、部分患者有长期服用避孕药史,少见的因素有各种充血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增多症等。
7.原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少部分肝外门静脉栓塞尚无明确病因。
可有四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游走行血栓性静脉炎病史。
(二)发病机制门静脉阻塞可由PT、恶性肿瘤的侵犯(肝细胞癌栓)等引起,临床上PT是造成门静脉阻塞的主要原因。
PT可发生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脾静脉内。
如果血栓仅局限于门静脉主干,且为缓慢形成的不完全性阻塞,临床上可能不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将来可造成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血流经胃冠状静脉、食管静脉至半奇静脉,最后注入上腔静脉,由此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如果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均有血栓形成,可引起明显后果,严重者可以引起肠坏死,表现为肠壁增厚及肠系膜呈暗红色,黏膜下充血、水肿、出血及肠黏膜剥脱等改变,伴有血性浆液性腹水,静脉内可挤出新、老血栓。
当脾静脉血栓形成时,脾静脉血流经胃底静脉,最后注入门静脉,进一步加重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
单纯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阻塞少见,由于侧支循环丰富,亦较少引起出血,除非血栓原发于肝硬化者。
其他原发因素引起的PT,即使肝外门静脉或肝内较大分支发生阻塞,临床上也很少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偶可致肝坏死,其主要原因是在门静脉血栓形成部位快速建立侧支静脉旁路,最终形成海绵状血管瘤,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向肝的血流供应。
肝内门静脉阻塞,常伴有肝脏结构及功能受损。
门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症状有哪些?1.急性型发病突起,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呕吐,主要因胃肠淤血所致;若血栓繁衍至肠系膜上静脉,则可有腹泻、血便、腹痛、腹胀、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叩击痛等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
在婴幼儿,可表现为突发性上消化道出血,脾肿大多属轻微;若血栓蔓延至门静脉主干及肝内分支则可出现大量腹水。
2.慢性型病人若渡过急性期,由于门-体静脉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即自然分流的形成,腹水可能缓解或减少,脾肿大常是一个突出的症状。
一般来说,脾脏肿大的程度取决于病程的长短;脾脏长期充血后,脾髓细胞增生及纤维组织沉积,大量抑血细胞使血细胞破坏增多,出现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
此时部分患者发生鼻出血,但很少发生紫癜。
若门静脉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则因门静脉的血流经腰静脉及腹膜后静脉的侧支循环进入体静脉,很少或没有门-奇静脉间的侧支循环,故无食管静脉曲张和出血。
值得提出的是小儿对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耐受性好,且由于血管弹性好,腹膜后形成自然分流快而丰富,第1次出血后,若迟至15岁后仍无出血复发,行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又无发生出血的先兆,手术并非都必须进行。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黄疸,但肝性脑病少见。
其他症状如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多较轻。
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困难。
临床上常误诊为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原发性腹膜炎等。
在以下不同情况下应考虑本病的诊断:腹痛、腹部脓肿、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等。
在临床诊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过程中,对于急性起病、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血样便,无明确原因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或脾大,不明原因的麻痹性肠梗阻,合并有血液高凝状态,特别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的患者,应警惕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可能,但确诊还要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检查。
诊断困难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门静脉造影可做出诊断。
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前的注意事项?(一)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型,宜行内科治疗,如抗凝、祛聚、溶栓、解痉,对发生出血的病例,应以止血、抗休克为主。
对慢性病例,总的目标是制止食管、胃底静脉的破裂出血,抢救生命;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止复发出血;解除脾功能亢进。
1.止血措施针对出血,临床医师很难估计病人将出多少血,采用什么方法能一劳永逸地防治出血复发,因此对发生出血者,即使是小量的呕血或黑便,也应引起重视。
首先采用内科疗法,如病人静息卧床、禁食、补充营养、止血剂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小儿可采用适当型号的Foley导尿管),亦可在食管内镜下向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
后者简便、安全、有效、可反复进行。
多数学者不主张紧急手术,倾向于尽量采取保守疗法控制出血,待病情稳定后,再择期做减压术。
2.防治出血的手术由于门静脉血栓形成时肝功能损害多较轻,因而对分流手术的耐受性较好,效果亦可靠;而断流术的远期效果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对此类病人应首选分流术。
在众多的分流术中又如何选择具体的方法呢?以下几个方面供参考:①降压稳妥、持久;②尽量要求符合生理;③留有余地,一旦出血复发,尚有补救措施。
以下就几种手术做一简单介绍:(1)门静脉旁路术:亦称短路分流,即在受阻的门静脉远近端之间架桥或短路吻合,使内脏的静脉血流流入肝内门静脉,从而恢复门静脉血流的正常循环,符合生理。
但必须在肝内表浅部位有可供吻合的相应口径的门静脉分支,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
(2)改良脾、大网膜肺固定术:日本学者Akita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肺组织有从邻近淤血的脏器组织中夺取并转运血液的特性,其方式是接触、粘连、侧支血管形成、高压状态的血流被转运、分流。
1960年Akita设计、创用脾-肺固定术治疗肝内型门脉高压症和布-加氏综合征获得成功。
1983年郑州大学许培钦引进并改良脾、大网膜肺固定术治疗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取得满意效果,至1999年共手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及肝内性门静脉高压症202例,取得良好疗效。
(3)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形架桥术联合冠状静脉、脾动脉结扎术:本手术亦称“三联术”,于进腹后,经网膜内胰腺上缘结扎脾动脉、冠状静脉和胰胃皱襞中的胃后血管支。
若脾脏巨大,可行大部切除。
用直径1.0cm带环的人工血管(Gore-Tex)行肠-腔C 形架桥。
自1990年以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外院会诊共做“三联术”86例,获得满意效果。
3.肠切除术主要针对肠系膜血栓形成患者有肠坏死时,坏死肠段及肠系膜切除是惟一的治疗方法。
术后持续抗凝预防血栓再形成。
综上所述,对门静脉血栓形成及其产生的后果,多需外科治疗,若条件允许,应首选门静脉旁路术,它恢复了门静脉血液的正常循环,但要求肝内必须有可供吻合的门静脉分支,也要求手术医师具备相应的操作技术和所需的人工血管。
而改良脾-肺固定术不仅简便、易行、便于推广,且由于门-肺间侧支循环是逐渐增多、增粗,分流量是逐渐增加的,机体内环境有一调节和适应过程,可能是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传统门体分流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脾-肺固定术后,再发出血率不仅很低,且出血量较少。
不言而喻,经胸入路,不仅对脾动脉结扎简便易行,且因食管下段和贲门部暴露充分,对贲门周围血管的离断亦能更彻底和规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术后近期出血,且由于阻断了门-奇静脉间的自然分流,减少了离肝血流,对维护肝脏功能也有裨益。
脾动脉结扎或脾部分切除,由于保留了脾脏组织,就保留了脾脏功能,特别是对儿童脾脏免疫功能的保留,脾脏切除术后暴发性感染的预防,其意义不容忽视或低估。
改良的脾-肺固定术,省去腹部切口,减少了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附加了大网膜与肺的固定,使门肺间的侧支形成更快、更多;又由于大网膜的固有特性,如粘连、游走、包裹、填塞作用,对止血、炎症局限和防治膈疝等,均有积极意义。
切脾、断流术后,常有不明原因的高热,而在脾-肺固定术后则少见。
尽管在随访的病例中少数出现杵状指,但无其他相伴症状。
除患有肺部疾病或伴有大量腹水者外,脾-肺固定术可适合于各种类型的门脉高压症。
肠-腔C形人工血管架桥的优点:(1)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之间的交角小于45°,符合血流动力学要求,而H形架桥易产生涡流,易发生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