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20-运动传导通路-PPT文档资料

2)下运动神经元
胞体在脑干 各躯体运动核 轴突组成脑神经 支配同侧 头颈骨骼肌
下运动神经元
动眼N核 Ⅲ眼球外肌 滑车N核 Ⅳ眼球外肌 三叉N运动核Ⅴ咀嚼 展N核 Ⅵ 眼球外肌 面N核 Ⅶ 面肌 疑核 ⅨⅩ 咽喉肌 舌下N核 Ⅻ 舌肌 副N核 Ⅺ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2)损伤后的瘫痪 上运动N元损伤 中央前回皮质或 皮质核束损伤 引起 对侧下部面肌瘫 对侧舌肌瘫痪 称核上性瘫痪 其它头颈肌不瘫
下运动N元 损伤 降低 弛缓性瘫痪 (软瘫)
减弱 阴性
明显
(二)锥体外系 概念: 除锥体系以外 其它所有运动传导路
调节肌张力, 功能: 协调随意运动, 调整姿势平衡, 管理节律性、习惯性动作。
顶盖 (二)锥体外系 大脑皮质(以额叶为主) 结构: 纹状体、丘脑腹中间核 尾状核 红核、黑质、顶盖、脑桥核 豆 状 下橄榄核、网状结构、小脑 核 上述结构之间形成复杂环路 通过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红核、黑质 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下橄榄核 等,下行至前角 脑桥核 腹中间核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内囊后肢 皮 中脑大脑脚 质 脑桥基底部 脊 延髓锥体 髓 束 锥体交叉
(2)损伤后的瘫痪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对 ?侧瘫痪 上下肢 瘫痪 ?部位
肢体 躯干
肢体肌 躯干肌
锥体交叉以上损伤
对 ?侧瘫痪 上下肢 瘫痪 ?部位 同 ?侧瘫痪 ?部位瘫痪
锥体交叉以下 损伤 伤平面以下 肢体瘫 肢体肌 躯干肌
下运动N元: 胞体为前角运动细胞 轴突经前根→脊N→躯干肢体肌
前角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前角外侧群支配肢体肌
中央前回中上部 传导途径: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 内囊后肢 质 大脑脚 脊 脑桥基底部 髓 延髓锥体 束 锥体交叉 皮脊侧束 皮脊前束 对侧前角 双侧前角 脊N 脊N 双侧躯干肌 对侧肢体肌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

息。
感觉传导通路的突触连接包括化 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指通过化学物质传递 信息的突触,而电突触是指通过
电信号传递信息的突触。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与障 碍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
01
感受和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能够接收并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
痛觉、温度觉、运动觉等。
应用于脑机接口
在脑机接口研究中,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传导通路的解码和 分析,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交互和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修复 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或疾病,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修复感 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神经机制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和功能,为神经科学 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神经可塑性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改变和重塑,可以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规律,为神经康复 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传导途径包括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和 大脑皮层等主要部分。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感觉传导通路由外周感受器、传入神 经、脊髓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
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 连接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来自感受器 的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感受器包括视、听、嗅、味、触 等感受器,分别接受来自外界的不同 类型刺激。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始端, 接受上位神经元的冲动,并将冲动传给 下位神经元。
VS
下行抑制神经元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中间,抑 制上位神经元的冲动,使下位神经元得到 更少的抑制。
感觉传导通路的突触连接包括化 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指通过化学物质传递 信息的突触,而电突触是指通过
电信号传递信息的突触。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与障 碍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
01
感受和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能够接收并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
痛觉、温度觉、运动觉等。
应用于脑机接口
在脑机接口研究中,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传导通路的解码和 分析,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交互和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修复 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或疾病,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修复感 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神经机制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和功能,为神经科学 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神经可塑性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改变和重塑,可以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规律,为神经康复 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传导途径包括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和 大脑皮层等主要部分。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感觉传导通路由外周感受器、传入神 经、脊髓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
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 连接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来自感受器 的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感受器包括视、听、嗅、味、触 等感受器,分别接受来自外界的不同 类型刺激。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始端, 接受上位神经元的冲动,并将冲动传给 下位神经元。
VS
下行抑制神经元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中间,抑 制上位神经元的冲动,使下位神经元得到 更少的抑制。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左)侧。
右
左
14
➢ 核下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
(包括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 右
X
左
症状出现X
X
XX
15
➢ 面神经核下瘫表现:
eg: 左侧面神经核损伤: 同侧(左侧)面肌瘫:
右
左
X
面神经X
右
左
16
断面损伤分析:(损伤的结构及症状) 一、右侧内囊损伤
19
三、右侧大脑脚底平动眼神经根平面损伤:
1. 动眼神经根:同侧眼外斜视, 眼睑下垂 同侧眼直、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2. 皮质核束: 1)面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2)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3.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20
四、右侧脑桥平面丘平面半横断:
1. 展神经核:同侧眼内斜视。 2. 面神经膝: 面神经核下瘫的表现:同侧。 3. 脊丘系: 对侧躯干肢体的浅觉障碍。 4. 内侧丘系: 对侧躯干肢体的深感觉障碍。 5. 三叉丘系: 对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 6. 皮质核束: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7.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21
五、右侧脊髓半横断:
1. 皮质脊髓前束: 无症状。 2. 皮质脊髓侧束:同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3. 脊髓丘脑前束:对侧侧损伤平面2个节段以下 4. 脊髓丘脑侧束:躯干肢体的浅感觉障碍。 5. 薄束、楔束: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躯干肢体
的深感觉障碍。
22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二、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一)锥体系
1
2
锥体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脊神经节
后根
脊神经 前根
? 谢谢
听辐射
II.蜗神经背核
蜗神经 腹核 蜗神经
盖膜
颞横回
III.
内侧 膝状体 下丘核 外侧丘系
斜方体
螺旋器
I. 蜗螺旋神经节
听觉传到通路损伤的症状
外侧丘系以上的听觉传导通路含有两耳的听 觉冲动,故一侧外侧丘系、听辐射或听觉中枢 受损,不产生明显的听觉障碍。
中耳、内耳、蜗神经或蜗神经核病变引起患 侧耳听力障碍。
丘脑
豆状核
中脑 内侧丘系
脑桥
延髓
II.
后角 固有核
I. 脊神经
细胞
中央后回
内囊
III. 外腹侧后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 侧束 脊髓丘脑 前束 白质前连合
特点: 1.有三级神经元 2.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
和压觉 3.组成脊髓丘系,交叉平面在脊髓
2.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三叉神经节 第2级: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内侧核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上运上动运神动经神元经元
胞体胞位体置:位中置央:前中回央前回 运动前运区动前区 中央旁中小央叶旁前小部 叶前部
轴突轴—突锥体—束皮锥质体核束束 皮质脊皮髓质束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为巨型锥体和其他锥 体细胞,胞体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中央旁小叶等处的皮质中,轴突组成下 行纤维束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把深感觉传向大脑皮质,产生有意识性的感 觉。此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
《运动传导通路》课件

02
神经冲动波沿着神经纤维传播,并引起下一个神经 元的兴奋或抑制,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
03
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神经 纤维的直径、髓鞘的完整性、温度等。
PART 04
运动传导通路在人体运动 中的作用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运动传导通路的主要功能之一。运动 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肉纤维, 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从而实现身体的运动。
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研究利用影像技术,如MRI、PET等,对运动传导通路进行无创性成像和功能检测。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运动传导 通路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发展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 递质减少或突触后膜的受 体功能受损,导致信息传 递受阻。
突触超敏
某些情况下,突触后膜的 受体对正常浓度的神经递 质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信 息传递异常。
突触可塑性受损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网络适 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 突触功能障碍会导致这一 机制受损。
神经纤维病变
神经生理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运动控 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 要意义,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 论支持。
神经药理学研究
神经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运动传导通 路的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开发。通过 研究药物对神经元信号传递的影响, 开发出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药物 。
VS
神经药理学研究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 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患者提供更好的 治疗选择。
神经冲动波沿着神经纤维传播,并引起下一个神经 元的兴奋或抑制,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
03
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神经 纤维的直径、髓鞘的完整性、温度等。
PART 04
运动传导通路在人体运动 中的作用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运动传导通路的主要功能之一。运动 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肉纤维, 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从而实现身体的运动。
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研究利用影像技术,如MRI、PET等,对运动传导通路进行无创性成像和功能检测。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运动传导 通路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发展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 递质减少或突触后膜的受 体功能受损,导致信息传 递受阻。
突触超敏
某些情况下,突触后膜的 受体对正常浓度的神经递 质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信 息传递异常。
突触可塑性受损
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网络适 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 突触功能障碍会导致这一 机制受损。
神经纤维病变
神经生理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运动控 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 要意义,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 论支持。
神经药理学研究
神经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运动传导通 路的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开发。通过 研究药物对神经元信号传递的影响, 开发出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药物 。
VS
神经药理学研究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 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患者提供更好的 治疗选择。
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4.视辐射
5. 听辐射
一、右侧内囊损伤
1. 皮质核束:
1)面神经核上瘫的表
对侧睑裂以下表情肌瘫
现: 2)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 对侧舌肌瘫痪
2.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3. 丘脑中央辐射: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 4. 视辐射: 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5. 听辐射: 无症状。
二、右侧中脑平上丘平面半横断
三、右侧大脑脚底平动眼神经根平面损伤:
1. 动眼神经根:同侧眼外斜视, 眼睑下垂 同侧眼直、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2. 皮质核束: 1)面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2)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3.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四、右侧脑桥平面丘平面半横断:
1. 展神经核:同侧眼内斜视。 2. 面神经膝: 面神经核下瘫的表现:同侧。 3. 脊丘系: 对侧躯干肢体的浅觉障碍。 4. 内侧丘系: 对侧躯干肢体的深感觉障碍。 5. 三叉丘系: 对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 6. 皮质核束: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对侧 7.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右
左
➢ 核下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
(包括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 右
X
左
症状出现在同侧。
XX X
X
X XX
X XX
X
XX
➢ 面神经核下瘫表现:
eg: 左侧面神经核损伤: 同侧(左侧)面肌瘫:
右
左
X
面神经 X
右
左
断面损伤分析:(损伤的结构及症状) 一、右侧内囊损伤
1.皮质核束 2.皮质脊髓束 3.丘脑中央辐射
二、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神经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1 皮质一新纹状体一背侧丘脑一皮质环路:
④
对皮质运动区的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
2 纹状体一黑质环路: 与帕金森病发生有关
3 苍白球一底丘脑环路: 对苍白球发挥抑制性反馈
4 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 协调和共济肌肉运动
小结
运动传导通路 小结
上运动神经元
经过内囊部位 交叉部位 纤维交叉
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对侧脑神经运动核
双侧头颈肌 对侧面肌下半部分、舌肌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核束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脊髓核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皮质核束
核上瘫
核上瘫
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
对侧舌肌瘫痪
脑神经运动核 和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锥体系损伤 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 以及它们的轴突的损伤
随意运动障碍 肌张力降低,弛缓性瘫痪、肌萎缩 浅反射和深反射都消失
不出现病理反射
锥体外系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
定义
01
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
所有传导路径
02
功能协调肌肉活动 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
习 题 01
什么是上、下运动神经元?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有何区别?
组成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 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核 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①
1 皮质一新纹状体一背侧丘脑一皮质环路:
对皮质运动区的活动有反馈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运动传导路PPT课件(模板)

软(弛缓性)瘫 消失 消失 不出现 明显
硬软分上下, 左右看交叉
锥 体 系
-17-
运动传导路
皮 质 核 束
-18-
锥体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
本侧的脊瘫髓痪前角:运指动外肌侧力核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损害 引起(上、下)。
按 舌照下瘫神痪 经分性 核类质 下瘫::上时运按,动患照神侧经瘫舌元肌痪瘫瘫痪程痪(、度中伸枢:舌性时完、舌硬全偏瘫向性)患和瘫侧下,痪运核下不瘫时完动间神全长经久性元时瘫瘫,痪就痪(会周出围现性舌、肌软萎瘫缩)。
4)周围神经:该神经支配区迟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障碍
或者疼痛
-19-
锥体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 腱反射 无肌肉萎缩 病理征 在急性病变 时,由于突 然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反而出现下运动神经元 瘫痪的特点—脊髓休克。 休克期时间长短决定预后。
上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 1)皮质型: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面积较大,局限性病变可出现一个肢 体的中枢性瘫痪(单瘫)。 2)内囊型:內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集中地,损伤出现“三偏”。 3)脑干型:交叉瘫即病变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出现双侧肢体瘫痪(截瘫或四肢瘫)。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面神经核下部
疑核 舌下神经核
副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脑干束
皮
中脑
质
核
脑桥
束
延髓
脊髓
运动传导路
皮
质
核
束
核
面神经核下部
上
舌下神经核
瘫
皮质核束
面神经瘫(核下瘫)
• 面神经核上瘫的特点: 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 肌瘫痪,表现为对侧 鼻唇沟消失,口角下 垂,不能鼓颊。
硬软分上下, 左右看交叉
锥 体 系
-17-
运动传导路
皮 质 核 束
-18-
锥体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
本侧的脊瘫髓痪前角:运指动外肌侧力核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损害 引起(上、下)。
按 舌照下瘫神痪 经分性 核类质 下瘫::上时运按,动患照神侧经瘫舌元肌痪瘫瘫痪程痪(、度中伸枢:舌性时完、舌硬全偏瘫向性)患和瘫侧下,痪运核下不瘫时完动间神全长经久性元时瘫瘫,痪就痪(会周出围现性舌、肌软萎瘫缩)。
4)周围神经:该神经支配区迟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障碍
或者疼痛
-19-
锥体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 腱反射 无肌肉萎缩 病理征 在急性病变 时,由于突 然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反而出现下运动神经元 瘫痪的特点—脊髓休克。 休克期时间长短决定预后。
上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 1)皮质型: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面积较大,局限性病变可出现一个肢 体的中枢性瘫痪(单瘫)。 2)内囊型:內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集中地,损伤出现“三偏”。 3)脑干型:交叉瘫即病变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出现双侧肢体瘫痪(截瘫或四肢瘫)。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面神经核下部
疑核 舌下神经核
副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脑干束
皮
中脑
质
核
脑桥
束
延髓
脊髓
运动传导路
皮
质
核
束
核
面神经核下部
上
舌下神经核
瘫
皮质核束
面神经瘫(核下瘫)
• 面神经核上瘫的特点: 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 肌瘫痪,表现为对侧 鼻唇沟消失,口角下 垂,不能鼓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
面神经
左
精选课件
9
右
左
2. 舌下神经核上瘫表现:
对侧(左)舌肌瘫痪: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左)侧。
右
左
精选课件
10
➢ 核下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
(包括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
右
X
左
症状出现在同侧。
XX X
X
X XX
X XX
X
精选课件
XX
11
eg:
右侧各核损伤 右侧相应支配骨骼肌瘫
1. 动眼神经核:五块眼外肌瘫,外斜视。右
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右
侧)肢体肌瘫
右
左
精选课件
延髓
20
➢ 损伤一侧(左侧)皮质脊髓前束:
无症状。
右
左
精选课件
延髓
21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 痉挛性瘫痪 (硬瘫) 迟缓性瘫痪 (软瘫)
肌萎缩
不明显
明显
腱反射
亢进
(-)
病理反射
阳性
(-)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
(包括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
右
锥体细胞胞体,皮质核束)
只出现对侧睑裂以下表情 肌瘫、对侧舌肌瘫痪。
精选课件
XX
X 左
X
X X X
X
X
8
核上瘫表现:
右
(eg:右侧皮质核束损伤)
1. 面神经核上瘫表现: 对侧(左侧)睑裂以下表情肌瘫:
a. 对侧(左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b. 鼓腮漏气;
右
c. 流涎;d. 口角低垂,ຫໍສະໝຸດ 时口角牵向患(右)侧;精选课件
24
➢ 功能:
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维持体态姿势 习惯性动作
➢ 特点:
1、多级神经元构成
2、存在多次交叉,交叉次数为奇数
精选课件
25
断面损伤分析:(右侧为例) 一、右侧内囊损伤
1.皮质核束 2.皮质脊髓束 3.丘脑中央辐射
精选课件
4.视辐射 5. 听辐射
26
1. 皮质核束:
1)面神经核上瘫的表 对侧(现左侧)睑裂以下表情肌瘫:
5. 听辐射: 无症状。
精选课件
28
二、右侧中脑平上丘平面半横断
1. 动眼神经核: 右眼外斜视, 2. 动眼神经副核: 右眼直、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3. 脊丘系: 左侧躯干肢体的痛温觉障碍。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右
中脑
中脑:大脑脚底中间3/5外侧部 脑桥
脑桥基底部
延髓
延髓锥体
延髓
对侧脊髓侧索 皮质脊髓侧束
同侧脊髓前索 脊髓 皮质脊髓前束精选课件 脊髓
左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 中间3/5
基底部
锥体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16
两极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
面神经核
舌肌 舌下神经核
咽喉,软腭肌
疑核
胸锁乳突肌 副神经核
斜方肌
精选课件
6
8对脑神经运动核中:
6.5对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 即受两侧运动中枢的支配;
1.5对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即受对侧运动中枢的支配;
(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下一半)
精选课件
7
➢ 故一侧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引起的瘫痪,称核上瘫
a. 对侧(左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b. 鼓腮漏气; c. 流涎; d. 口角低垂,笑时口角牵向患(右)侧; 2)舌下神经核上瘫的表现
对侧(左)舌肌瘫痪: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左)侧。
精选课件
27
2. 皮质脊髓束: 对侧肢体瘫痪,属硬瘫。
3. 丘脑中央辐射: 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粗略触觉除外)。
4. 视辐射: 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X
左
2. 滑车神经核: 上斜肌瘫。
X
3. 三叉神经运动核:咀嚼肌瘫。
4. 展神经核: 外直肌瘫,内斜视。
X
5. 疑核:
咽、喉、软腭肌瘫。
6. 副神经核: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瘫。
XX
7. 面神经核: 同侧面肌瘫。 8. 舌下神经核:同侧舌肌瘫。
XX
精选课件
X
12
➢ 面神经核下瘫表现:
右
eg: 左侧面神经核损伤:
精选课件
17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右
左
延髓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外侧群:肢体肌)
皮质脊髓束
精选课件
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运动细胞
(内侧群:躯干肌)
18
➢ 损伤一侧(左侧)皮质脊髓束:
(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
对侧(右侧)肢体肌瘫
右
左
精选课件
延髓
19
➢ 损伤一侧(右侧)皮质脊髓侧束:
右
左
X
左
精选课件
14
小结 1、接受双侧支配的脑神经核:
1)皮质及皮质核束损伤,不出现症状。 2)核和核发出的纤维损伤,同侧出现症状。 2、接受对侧支配的脑神经核(舌下N核,面N核下一半): 1)皮质及皮质核束损伤,对侧出现症状。
2)核和核以下损伤,同侧出现症状。
精选课件
15
2. 皮质脊髓束
由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 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发出
陆续分出纤维
躯体运动核
动眼N核 滑车N核 展N核 舌下N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N运动核
面N核
疑核
副N核
精选课件
中央前 回下部 内囊膝 中脑的大脑 脚底内侧部
脑桥基 底部
延髓锥体
5
上睑提肌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下斜肌
动眼神经核
上斜肌 滑车神经核
咀嚼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
外直肌
展神经核
上一半:睑裂以上的面肌 下一半:睑裂以下的面肌
运动细胞
头面部骨骼
躯干四肢骨 肌的运动
骼肌的运动
精选课件
3
下行传导通路仅由两极神经元组成:
锥体细胞胞体
上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细 胞胞体及脑神经
脊髓前角运动细 胞胞体及脊神经
精选课件
4
1.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
由中央前回下部的 锥体细胞发出
内囊膝
中脑:大脑脚底 中间3/5内侧部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二、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精选课件
1
由大脑皮质发出纤维经内囊、脑干、脊髓、周围神经至 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下行或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精选课件
2
(一)锥体系 piramidal system
锥体束 大脑皮质运动中
枢的锥体细胞
皮质核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脊 髓 前 角 脑干神经运动核
精选课件
22
运动传导通路小结
1、2级神经元组成: Ⅰ级-上运动神经元 Ⅱ级-下运动神经元
2、有一次交叉: ①皮质核束:脑干各核团断面上交叉 ②皮质脊髓束:延髓
3、第Ⅰ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
精选课件
23
二、锥体外系 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路径。
➢ 组成: 皮质—纹状体—苍白球系 皮质— 脑桥 —小脑系
同侧(左侧)面肌瘫: 睑裂以上面肌瘫:
a. 不能皱眉;
b. 同侧额纹消失;
睑裂以下面肌瘫:
右
c. 同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d. 鼓腮漏气; e. 流涎; d. 口角低垂,笑时口角牵向对(右)侧;
精选课件
左
X 面神经
左
13
右 ➢ 舌下神经核下瘫表现:
eg: 左侧舌下神经核损伤:
同侧(左)舌肌瘫痪: 伸舌时舌尖偏向患(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