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计算公式

电压计算公式
电压计算公式

电学公式定律总表

十三、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KQ1Q2/εr2(在介质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Q1、Q2:两点荷的电量(C) ε:介电常数 r:两点荷间的距离(m)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 (定义式、计算式) E :电场强度(N/C) q:检验电荷的电量(C) 是矢量

4.真空点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点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点电荷的电亘

5.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6.电势与电势差U A=εA/q U AB=U A- U B U AB =W AB/q=- ΔεAB/q

7.电场力做功W AB= qU AB W 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 q:带电量(C)

U 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8.电势能εA=qU Aε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 q:电量(C)U A:A点的电势(V)

9.电势能的变化ΔεAB =εB- ε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0.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εAB= -W AB= -qU A 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1.电容C=Q/U (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 Q:电量(C) 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2.匀强电场的场强E=U AB/d U AB:AB两点间的电压(V) 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1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 o=0) W=ΔE K qu=mV t2/2 V t=(2qU/m)1/2

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14.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

o

类似于平抛运动

垂直电杨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 o t (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 a=F/m=qE/m

15.*平行板容器的电容C=εS/4πKd 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教材B7、C178])。(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 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静电的产生、静电的防止和应用要掌握。

十四、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 I:电流强度(A) 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 t:时间(S)

2.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 U:导体两端电压(V) 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 ρ:电阻率(Ω·m) L:导体的长度(m) 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ε/( r + R) ε= I r + I Rε=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 ε:电源电动势(V) R:外电路电阻(Ω) 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 I t P=U I W:电功(J) U:电压(V)I:电流(A) t:时间(S) 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 2

Rt Q:电热(J) I :通过导体的电流(A) R:导体的电阻值(Ω) 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 因此W=Q=UIt=I 2Rt=U 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 P 总=I ε P 出=I U η=P 出/P 总

I:电路总电流(A) ε:电源电动势(V) U :端电压(V) 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 、U 与R 成正比) 并联电路(P 、I 与R 成反比)

电阻关系 R 串=R 1+R 2+R 3+ 1/R 并=1/R 1+1/R 2+1/R 3+

电流关系 I 总=I 1=I 2=I 3 I 并=I 1+I 2+I 3+

电压关系 U 总=U 1+U 2+U 3+ U 总=U 1=U 2=U 3=

功率分配 P 总=P 1+P 2+P 3+ P 总=P 1+P 2+P 3+

10.

(1)电路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 o 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g =ε/(r +R g +R o )

接入被测电阻R x 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x =ε/(

r +R g +R o +R x )=ε/(R 中+R x )

由于I x 与R x 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使用方法:选择量程、短接调零、测量读数、

注意档位(倍率)。 (4)注意:测量电阻要与原电路脱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档要重新短接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R A 电R V R 的测量值=U/I =(U A +U R )/I R =R A +R>R R 的测量值=U/I=U R /(I R +I V )= R V R/(R V +R)

选用电路条件R>>R A [或R>(R A R V )1/2] 选用电路条件R<

12.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 p ≈R o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 p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 1KV=103V=106mA ; 1M Ω=103K 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ε2/(2r)。(6)同种电池的串联与并联要求掌握。

十五、磁场

1.磁感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单位:(T), 1T=1N/A ·m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 B: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T) S:正对面积(m 2)

3.安培力F=BIL (L ⊥B) B:磁感强度(T) F:安培力(F) I:电流强度(A) L:导线长度(m )

4.洛仑兹力f=qVB (V ⊥B) f:洛仑兹力(N) q:带电粒子电量(C) V:带电粒子速度(m/S)

5.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ε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o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 F心=f洛

m V2/R=mω2R=m(2π/T)2R= qVB R=mV/qB T=2πm/qB (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

注:(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2)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教材B68、B69、B70)。

十六、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公式中的物理量和单位]

1)ε=nΔΦ/Δt(普适公式)ε:感应电动势(V) n:感应线圈匝数

2)ε=BLV (切割磁感线运动) 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S:面积

3)εm=nBSω (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εm:电动势峰值 L:有效长度(m)

4)ε=BL2ω/2 (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 V:速度(m/S)

2.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3.自感电动势ε

=nΔΦ/Δt=LΔI/Δt 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

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教材C254。(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十七、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εm sinωt 电流瞬时值?=I m sinωt (ω=2πf)

2.电动势峰值εm=nBSω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 m=ε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ε=εm/(2)1/2 U=U m/(2)1/2 I=I 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U1/U2=n1/n2I1/I2=n2/n2P

入=P

5.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 t:时间(S) n:线圈匝数

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 U:(输出)电压(V) I:电流强度(A) P:功率(W)

注:(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P′=(P/U)2R P′: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6)正弦交流电图象B111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计算 交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为方便研究交变电流的特性,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引入了有效值这一物理量。 定义:若某一交流电与另一直流电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的热量,则这一直流电的电压、电流的数值分别是该交流电的电压、电流的有效值。 教材中给出了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与最大值的关系,那么非正 弦交流电的有效值又该如何求解呢?其方法是从定义出发,根据热效应求解。 例1. 如图1所示的交变电流,周期为T,试计算其有效值I。 图1 分析:由图1可知,该交变电流在每个周期T内都可看作两个阶段的直流电 流:前中,,后中,。在一个周期中,该交变电流在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 ① 设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I,则上述热量 ② 联立①、②两式,可得有效值为 例2. 如图2所示表示一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从t=0开始的每个时间内的图象均为半个周期的正弦曲线。求此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图2 分析:此题所给交变电流虽然正负半周的最大值不同,但在任意一个周期内,前半周期和后半周期的有效值是可以求的,分别为

设所求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I,根据有效值的定义,选择一个周期的时间,利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电阻所产生的热量相等,由焦耳定律得 即 解得 例3. 求如图3所示的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其中每个周期的后半周期的图象为半个周期的正弦曲线。 图3 分析:从t=0开始的任意一个周期内,前半周期是大小不变的直流电,为 ,后半周期是有效值为的交变电流。 设所求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I,根据有效值的定义,选择一个周期的时间,利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电阻所产生的热量相等,由焦耳定律得 即 解得 例4. 如图4实线所示的交变电流,最大值为,周期为T,则下列有关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I,判断正确的是() 图4

电能公式和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

·电能公式和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 电能公式和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电能公式 电能公式有W=Pt,W=UIt,(电能=电功率x时间) 有时也可用W=U^2t/R=I^2Rt 1度=1千瓦时=3.6*10^6焦P:电功率 W:电功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T:时间 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 1.瞬时有效值: 刷新时间1s。 (1)分相电压、电流、频率的有效值 获得电压有效值的基本测量时间窗口应为10周波。 ① 电压计算公式: 相电压有效值,式中的是电压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相)。 ② 电流计算公式: 相电流有效值,式中的是电流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相)。 ③ 频率计算: 测量电网基波频率,每次取1s、3s或10s间隔内计到得整数周期与整数周期累计时间之比(和1s、3s或10s时钟重叠的单个周期应丢弃)。测量时间间隔不能重叠,每1s、3s或10s间隔应在1s、3s或10s时钟开始时计。 (2)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分相及合相) 有功功率: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有功功率,它是指在电路中电阻部分所消耗的功率,以字母P表示,单位瓦特 (W)。

计算公式: 相平均有功功率记为,式中和分别是电压电流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相)。 多相电路中的有功功率:各单相电路中有功功率之和。 相视在功率 单相电路的视在功率: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的乘积,单位伏安(VA)或千伏安(kVA)。 多相电路中的视在功率:各单相电路中视在功率之和。 相功率因数 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Φ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计算公式: 多相电路中的功率因数:多相的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 无功功率:单相电路中任一频率下正弦波的无功功率定义为电流和电压均方根值和其相位角正弦的乘积,单位乏 (Var)。(标准中的频率指基波频率) 计算公式: 多相电路中的无功功率:各单相电路中无功功率之和。 (3)电压电流不平衡率(不平衡度) 不平衡度:指三相电力系统中三相不平衡的程度。用电压、电流负序基波分量或零序基波分量与正序基波分量的方均根百分比表示。电压、电流的负序不平衡度和零序不平衡度分别用、和、表示。 首先根据零序分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零序分量,如果不含有零序分量,则按照不含零序分量的三相系统求电压电流不平衡度。如果含有零序分量,则按照含有零

电流电压公式

(1)串联电路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R(电阻)T(时间)电流到处相称I1=I2=I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U=U1+U2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1)串联电路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R(电阻)T(时间) 电流到处相称I1=I2=I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U=U1+U2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R1+R2 U1:U2=R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W=W1+W2 W1:W2=R1:R2=U1:U2 P1:P2=R1:R2=U1:U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P=P1+P2 (2)并联电路 总电流等于遍地电流之和I=I1+I2 遍地电压相称U1=U1=U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积除以各电阻之和R=R1R2÷(R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W=W1+W2 I1:I2=R2:R1 W1:W2=I1:I2=R2:R1 P1:P2=R2:R1=I1:I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P=P1+P2 (3)统一用电器的电功率 ①定额功率比现实功率等于定额电压比现实电压的平方Pe/Ps=(Ue/Us)的平方 2.有关电路的公式 (1)电阻R ①电阻等于材料疏密程度乘以(长度除以横截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R=疏密程度×(L÷S) ②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R=U÷I ③电阻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功率R=UU÷P (2)电功W 电功等于电流乘电压乘时间W=UIT(普式公式) 电功等于电功率乘以时间W=PT 电功等于电荷乘电压W=QT 电功等于电流平方乘电阻乘时间W=I×IRT(纯电阻电路) 电功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再乘以时间W=U?U÷R×T(同上) (3)电功率P ①电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P=UI ②电功率等于电流平方乘以电阻P=IIR(纯电阻电路) ③电功率等于电压平方除以电阻P=UU÷R(同上) ④电功率等于电功除以时间P=W:T (4)电热Q 电热等于电流平方成电阻乘时间Q=IIRt(普式公式) 电热等于电流乘以电压乘时间Q=UIT=W(纯电阻电路 功率=1.732*定额电压*电流是三相电路中星型接法的纯阻性负载功率计算公式 功率=定额电压*电流是单相电路中纯阻性负载功率计算公式 P=1.732×(380×I×COSΦ)是三相电路中星型接法的感性负载功率计算公式 单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 单相机电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功率因子COSΦ 三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间电压U*线电流I (星形接法)

有效值计算方法

1.如何计算几种典型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答: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规定的.让交变电流和直流电通过同样的电阻,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 解析:通常求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1)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 此类交流电满足公式e =E m s in ω t ,i =I m s in ω t 它的电压有效值为E = 2 m E ,电流有效值I = 2 m I 对于其他类型的交流电要求其有效值,应紧紧把握有效值的概念.下面介绍几种典型交流电有效值的求法. (2)正弦半波交流电的有效值 若将右图所示的交流电加在电阻R 上,那么经一周期产生的热量应等于它为全波交流电时的1/2,即U 半2 T /R= 2 1( R T U 2 全),而U 全= 2 m U ,因而得U 半= 2 1U m ,同理得I 半= 2 1I m . (3)正弦单向脉动电流有效值 因为电流热效应与电流方向无关,所以左下图所示正弦单向脉动电流与正弦交流电通入电阻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完全相同,即U = 2 m U ,I = 2 m I . (4)矩形脉动电流的有效值 如右上图所示电流实质是一种脉冲直流电,当它通入电阻后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相当于直流电产生热量的 T t ,这里t 是一个周期内脉动时间.由I 矩 2 R T =( T t )I m 2RT 或( R U 2 矩) T = T t ( R u 2 m )T ,得I 矩= T t I m ,U 矩= T t U m .当 T t =1/2时,I 矩= 2 1I m ,U 矩=2 1U m . (5)非对称性交流电有效值

电压降计算方法80181

电缆电压降 对于动力装置,例如发电机、变压器等配置的电力电缆,当传输距离较远时,例如900m,就应考虑电缆电压的“压降”问题,否则电缆采购、安装以后,方才发觉因未考虑压降,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启动,而因此造成工程损失。 一.电力线路为何会产生“电压降”? 电力线路的电压降是因为导体存在电阻。正因为此,所以不管导体采用哪种材料(铜,铝)都会造成线路一定的电压损耗,而这种损耗(压降)不大于本身电压的10%时一般是不会对线路的电力驱动产生后果的。 二.在哪些场合需要考虑电压降? 一般来说,线路长度不很长的场合,由于电压降非常有限,往往可以忽略“压降”的问题,例如线路只有几十米。但是,在一些较长的电力线路上如果忽略了电缆压降,电缆敷设后在启动设备可能会因电压太低,根本启动不了设备;或设备虽能启动,但处于低电压运行状态,时间长了损坏设备。 较长电力线路需要考虑压降的问题。所谓“长线路”一般是指电缆线路大于500米。 对电压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也要考虑压降。 三.如何计算电力线路的压降? 一般来说,计算线路的压降并不复杂,可按以下步骤: 1.计算线路电流I 公式:I= P/1.732×U×cosθ 其中: P—功率,用“千瓦”U—电压,单位kV cosθ—功率因素,用0.8~0.85 2 .计算线路电阻R 公式:R=ρ×L/S 其中:ρ—导体电阻率,铜芯电缆用0.01740代入,铝导体用0.0283代入

L—线路长度,用“米”代入 S—电缆的标称截面 3.计算线路压降 公式:ΔU=I×R 举例说明: 某电力线路长度为600m,电机功率90kW,工作电压380v,电缆是70mm2铜芯电缆,试求电压降。 解:先求线路电流I I=P/1.732×U×cosθ=90÷(1.732×0.380×0.85)=161(A) 再求线路电阻R R=ρ×L/S=0.01740×600÷70=0.149(Ω) 现在可以求线路压降了: ΔU=I×R =161×0.149=23.99(V) 由于ΔU=23.99V,已经超出电压380V的5%(23.99÷380=6.3%),因此无法满足电压的要求。 解决方案:增大电缆截面或缩短线路长度。读者可以自行计算验正。 例:在800米外有30KW负荷,用70㎜2电缆看是否符合要求? I=P/1.732*U*COS?=30/1.732*0.38*0.8=56.98A R=ρL/S=0.018*800/70=0.206欧 △U=IR=56.98*0.206=11.72<19V (5%U=0.05*380=19) 符合要求。 电压降的估算 1.用途

交流电有效值计算方法

交流电有效值计算方法 1?如何计算几种典型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答: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规定的?让交变电流和直流电通过同样的电阻, 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解析:通常求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1)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 此类交流电满足公式e=E m Sin w t,i =I m sin w t 对于其他类型的交流电要求其有效值,应紧紧把握有效值的概念流电有效值 的求法 (2)正弦半波交流电的有效值 若将右图所示的交流电加在电阻 2 1 电时的1/2,即卩U半2T/R=—( 2 U m 1 而U全=—=,因而得U半=一U m, 412 (3)正弦单向脉动电流有效值因为电流热效应与电流方向无关, 电阻 时所 产生 的热 效应 完全 相 同, 即 它的电压有效值为 E=E2, 电流有效值 ?下面介绍几种典型交 R上,那么经一周期产生的热量应等于它为全波交流 U全2T R 1 同理得I半=—I m. 2 所以左下图所示正弦单向脉动电流与正弦交流电通入 七,m 、2

2 2 于直流电产生热量的—,这里t是一个周期内脉动时间.由I矩2RT= ( — ) I m2RT或() T T R

T=T(牛)「得1矩=:T Im,U矩=4.当T=1/2时,1:2im,U矩、2Um. (5)非对称性交流电有效值 假设让一直流电压 U和如图所示的交流电压分别加在冋一电阻上,交变电流在一个周 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1= 2 2 U1 T U2 T ..................... . .............. .. ,直流电在相等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R 2 R 2 2?—电压U o=1O V的直流电通过电阻R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与一交变电流通过R/2时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同,则该交流电的有效值为多少? 解:根据t时间内直流电压U o在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与同一时间内交流电压的有效值U在电阻R/2 上产生的热量相同,则 3?在图示电路中,已知交流电源电压u=200si n10n t V,电阻R=10 Q ,则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分别为 A.14.1 A,200 V C.2 A,200 V 分析:在交流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的是交流电的有效值,所以电压表示数为 200 V=141 V,电流值i=U= :00 R 衬2汉10 A=14.1 A. U2 T,根据它们的热量相等有 +U 2 ),同理有I = £(I 1I 22). 2 2 知=胡「所以U哼=5 2 V B.14.1 A,141 V D.2 A,141 V

三相电流计算公式

三相电流计算公式 I=P/(U*所以1000W的线电流应该是。 功率固定的情况下,电流的大小受电压的影响,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公式是I=P/U 当电压等于220V时,电流是,电压等于380V时,电流是,以上说的是指的单相的情况。380V 三相的时候,公式是I=P/(U*,电流大小是 三相电机的电流计算I= P/*380* 式中:P是三相功率是根号3) 380 是三相线电压(I 是三相线电流) 是功率因数,这里功率因数取的是,如果功率因数取或者,计算电流还小。电机不是特别先进的都是按计算。按10kW计算:I=10kW/*380* =10kW/ = A 三相电机必须是三相电源,10KW电动机工作时,三根电源线上的工作电流都是 A 实际电路计算的时候还要考虑使用系数,启动电流等因素来确定导线截面积、空开及空开整定电流。 三相电中,功率分三种功率,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和视在功率S。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Φ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三种功率和功率因素cosΦ是一个直角功率三角形关系:两个直角边是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斜边是视在功率S。三相负荷中,任何时候这三种功率总是同时存在:S2=P2+Q2 S=√(P2+Q2) 视在功率S= 有功功率P=Φ 无功功率Q=Φ 功率因数cosΦ=P/S 根号3,没有软件写不上,用代替 系统图 Pe:额定功率Pj:计算有功功率Sj:计算视在功率Ij:计算电流Kx:同时系数cosφ:功率因数Pj=Kx*Pe Sj=Pj/cosφ 单相供电时,Ij=Sj/Ue 三相供电时,Ij=Sj/√3Ue 电气系统图里的符号是有标准的 KM表示交流接触器 KA表示中间继电器, KT表示时间继电器; FR表示热继电器;

电流 电阻 电压 计算公式

电流电阻电压计算公式 1、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2、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有以下几个规律:(如: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 注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支路电阻都小。 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W=UQ(Q是电量);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⑴Q=I2Rt普适公式) ⑵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R=R1+R2 ⑷U1/U2=R1/R2 (分压公式) ⑸P1/P2=R1/R2 6并联电路: ⑴I=I1+I2 ⑵U=U1=U2 ⑶1/R=1/R1+1/R2 [ R=R1R2/(R1+R2)] ⑷I1/I2=R2/R1(分流公式) ⑸P1/P2=R2/R1 7定值电阻: ⑴I1/I2=U1/U2 ⑵P1/P2=I12/I22 ⑶P1/P2=U12/U22

功率电压电流公式 功率电压电流公式大全

功率电压电流公式功率电压电流公式大全 1、欧姆定律: I=U/R U:电压,V; R:电阻,Ω; I:电流,A; 2、全电路欧姆定律: I=E/(R+r) I:电流,A; E:电源电动势,V; r:电源内阻,Ω; R:负载电阻,Ω 3、并联电路,总电流等于各个电阻上电流之和 I=I1+I2+…In 4、串联电路,总电流与各电流相等 I=I1=I2=I3=…=In 5、负载的功率 纯电阻有功功率P=UI → P=I2R(式中2为平方) U:电压,V; I:电流,A; P:有功功率,W; R:电阻

纯电感无功功率Q=I2*Xl(式中2为平方)Q:无功功率,w; Xl:电感感抗,Ω I:电流,A 纯电容无功功率Q=I2*Xc(式中2为平方)Q:无功功率,V; Xc:电容容抗,Ω I:电流,A 6、电功(电能) W=UIt W:电功,j; U:电压,V; I:电流,A; t:时间,s 7、交流电路瞬时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I=Imax×sin(ωt+Φ) I:电流,A; Imax:最大电流,A; (ωt+Φ):相位,其中Φ为初相。 8、交流电路最大值与在效值的关系 Imax=2的开平方×I I:电流,A; Imax:最大电流,A; 9、发电机绕组三角形联接

I线=3的开平方×I相 I线:线电流,A; I相:相电流,A; 10、发电机绕组的星形联接 I线=I相 I线:线电流,A; I相:相电流,A; 11、交流电的总功率 P=3的开平方×U线×I线×cosΦ P:总功率,w; U线:线电压,V; I线:线电流,A; Φ:初相角 12、变压器工作原理 U1/U2=N1/N2=I2/I1 U1、U2:一次、二次电压,V; N1、N2:一次、二次线圈圈数; I2、I1:二次、一次电流,A; 13、电阻、电感串联电路 I=U/Z Z=(R2+XL2)和的开平方(式中2为平方) Z:总阻抗,Ω; I:电流,A; R:电阻,Ω; XL:感抗,Ω 14、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电路 I=U/Z Z=[R2+(XL-Xc)2]和的开平方(式中2为平方)Z:总阻抗,Ω; I:电流,A; R:电阻,Ω; XL:感抗,Ω; Xc:容抗,Ω

电压有效值测量

低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电压有效值测量电路 姓名:小杰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4)班 学号:xxxxxxxxx 实验时间:2013.11.25-2013.11.26

电压有效值测量电路 摘要:采用通用运放LM 324和检波二极管设计一个峰值半波整流电路,实现对正弦波电压有效值的测量,先设计电路图用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再根据仿真的电路图在面包板上连接电路,用信号发生器和万用表检验实际电路是否符合要求。 一、设计任务与技术指标 1.设计任务 采用通用运放LM 324和检波二极管设计一个峰值半波整流电路,实现对正弦波电压有效值的测量。 2.技术指标 输入信号频率范围:0~100mV 上限频率:5KHz 电压显示:万用表直流档 电源电压:12V范围内可任选 二、设计要求 1.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 2.根据技术指标通过分析计算确定电路形式和参数元件。 3.画出电路原理图。(元器件标准化,电路图规范化) 4.计算机仿真。 三、实验要求: 1、根据技术指标确定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步骤。 2、确定实验所用仪器。 3、作出记录数据的表格。 4、完成实验。 四、实验原理 1、电路工作原理 下图为精密半波整流电路与电容滤波电路所组成的实验原理图,它属于反相型运放电路。当输入电压为正极性时,运放输出为负极性时,运放输出U o1 为负 极性,二极管D2导通、D1截止,输出电压U O 为零。当输入电压U I 为负极性时, U o1 为正极性,此时D1导通、D2截止,电路处于反相比例运算状态,输出电压 U O =-U I R f /R i。

图1. 仿真实验原理电路图

电流电压功率之间的关系及公式.

电流、电压、功率的关系及公式 1、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2乘以R V=IR W=V2/R 电流=电压/电阻 功率=电压*电流*时间 2、电压V(伏特),电阻R(欧姆),电流强度I(安培),功率N(瓦 特)之间的关系是: V=IR, N=IV=I*I*R,或也可变形为:I=V/R,I=N/V等等. 但是必须注意,以上均是在直流(更准确的说,是直流稳态)电路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其它情况不适用. 如交流电路,那要对其作补充和修正求电压、电阻、电流与功率的换算关系 电流=I,电压=U,电阻=R,功率=P U=IR,I=U/R,R=U/I, P=UI,I=P/U,U=P/I P=U2/R,R=U2/P 还有P=I2R P=IU R=U/I 最好用这两个;

3、如电动机电能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 电流符号: I 符号名称: 安培(安) 单位: A 公式: 电流=电压/电阻I=U/R 单位换算: 1MA(兆安)=1000kA(千安)=1000000A(安) 1A(安)=1000mA(毫安)=1000000μA(微安) 单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 单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功率因数COSΦ三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星形接法) = 3*相电压U*相电I(角形接法)三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功率因数COSΦ 星形电流=I,电压=U,电阻=R,功率=P U=IR,I=U/R,R=U/I, P=UI,I=P/U,U=P/I P=U2/R,R=U2/P P=I2R 4、串联电路 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R(电阻),T(时

电流电压功率的关系及公式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W=V的平方除以R 电流=电压/电阻 功率=电压*电流*时间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电流I,电压V,电阻R,功率W,频率F W=I的平方乘以R V=IR W=V的平方除以R 电压V(伏特),电阻R(欧姆),电流强度I(安培),功率N(瓦特)之间的关系是:V=IR,N=IV =I*I*R, 或也可变形为:I=V/R,I=N/V等等.但是必须注意,以上均是在直流(更准确的说,是直流稳态)电路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其它情况不适用.如交流电路,那要对其作补充和修正求电压、电阻、电流与功率的换算关系 电流=I,电压=U,电阻=R,功率=P U=IR,I=U/R,R=U/I, P=UI,I=P/U,U=P/I P=U2/R,R=U2/P

就记得这一些了,不知还有没有 还有P=I2R P=IU R=U/I 最好用这两个;如电动机电能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电流 符号: I 符号名称: 安培(安) 单位: A 公式: 电流=电压/电阻I=U/R 单位换算: 1MA(兆安)=1000kA(千安)=1000000A(安) 1A(安)=1000mA(毫安)=1000000μA(微安)单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 单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压U*电流I*功率因数COSΦ 三相电阻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 (星形接法) = 3*相电压U*相电流I(角形接法) 三相电机类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1.732*线电压U*线电流I*功率因数COSΦ(星形电流= I,电压=U,电阻=R,功率=P U=IR,I=U/R,R=U/I, P=UI,I=P/U,U=P/I P=U2/R,R=U2/P 就记得这一些了,不知还有没有 还有P=I2R ⑴串联电路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R(电阻)T(时间)电流处处相等I1=I2=I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U=U1+U2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R1+R2

常用(电)计算公式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用电压乘以电流,这个公式是电功率的定义式,永远正确,适用于任何情况。 对于纯电阻电路,如电阻丝、灯炮等,可以用“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电压的平方除以电阻”的公式计算,这是由欧姆定律推导出来的。 但对于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等,只能用“电压乘以电流”这一公式,因为对于电动机等,欧姆定律并不适用,也就是说,电压和电流不成正比。这是因为电动机在运转时会产生“反电动势”。 例如,外电压为8伏,电阻为2欧,反电动势为6伏,此时的电流是(8-6)/2=1(安),而不是4安。因此功率是8×1=8(瓦)。 另外说一句焦耳定律,就是电阻发热的那个公式,发热功率为“电流平方乘以电阻”,这也是永远正确的。 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电动机发热的功率是1×1×2=2(瓦),也就是说,电动机的总功率为8瓦,发热功率为2瓦,剩下的6瓦用于做机械功了。 电工常用计算公式 一、利用低压配电盘上的三根有功电度表,电流互感器、电压表、电流表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有功功率、现在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一)利用三相有功电度表和电流互感器计算有功功率 式中 N——测量的电度表圆盘转数 K——电度表常数(即每kW·h转数) t——测量N转时所需的时间S CT——电流互感器的变交流比

(二)在三相负荷基本平衡和稳定的情况下,利用电压表、电流表的指示数计算视在功率 (三)求出了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就可计算无功功率 (四)根据有功功率和现在功率,可计算出功率因数 例1某单位配电盘上装有一块500转/kW·h电度表,三支100/5电流互感器,电压表指示在400V,电流表指示在22A,在三相电压、电流平衡稳定的情况下,测试电度表圆盘转数是60S转了5圈。求有功功率、现在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各为多少? [解]①将数值代入公式(1),得有功功率P=12kW ②将数值代入公式(2);得视在功率S=15kVA ③由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代入公式(3),得无功功率Q=8l kVar ④由有功功率和现在功率代入公式(4),得功率因数cosφ= 0.8 二、利用秒表现场测试电度表误差的方法 (一)首先选定圆盘转数,按下式计算出电度表有N转内的标准时间 式中 N——选定转数 P——实际功率kW K——电度表常数(即每kW·h转数) CT——电流互感器交流比 (二)根据实际测试的时间(S)。求电度表误差 式中 T——N转的标准时间s t——用秒表实际测试的N转所需时间(s)

交流电有效值与峰值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交流电有效值与峰值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兴安红叶21:30:28 满意回答 设一周期电流i(t)通过电阻R,由于电流是变化的,各瞬间功率i^2R不同,在极短时间dt 内产生热量为i^2Rdt,在一个周期T内产生的热量为∫T i^2Rdt ,如果通过电阻R,经过时间T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流的大小为I, 则有∫T i^2Rdt=I^2RT, 这就得到了电流的有效值I=[(1/T)∫T i^2dt]^(1/2) 对正弦量,设i(t)=ImSIN(wt+∮) I={1/T∫T Im^2SIN^2(wt+∮)dt}^(1/2) 因为SIN^2(wt+∮)=(1/2)[1-COS^2(wt+∮)] 所以I={(Im^2/2T)∫T [1-COS^2(wt+∮)]dt}^(1/2) ={Im^2/2T[t]T}^(1/2) =(Im^2/2)^(1/2) =Im/[2^(1/2)]=0.707Im 兴安红叶21:06:43 有效值又叫“方均根值”-----先进行“方”(平方)运算,把其化为功率;再进行“均”(平均),在一个周期内进行功率平均;最后进行“根”(平方根)运算,计算出有效值。比如说对于交流电压u,其有效值: 兴安红叶21:07:00 (其中U是有效值,T是周期,u是瞬时值,可以是任何的周期函数。)对于正弦波,u=UmSin ωt 其中Um是峰值,ω是角频率。代人上面的式子,计算后就可以得出 用 兴安红叶20:57:08 一、基本概念: 交流电的有效值: 正弦电流(电压)的有效值等于其最大值(幅值)的0.707倍。 兴安红叶20:59:27

兴安红叶21:00:51

电流计算公式

有一个餐厅使用, 220V 用电器风扇排气扇风机照明冰柜微波炉抽油烟机等,额定功率共123KW 380V 用电器炒炉蒸包炉空调等额定功率共119KW 怎样计算负荷电流??要选择多大的电缆??? 最好列出公式,谢谢!!我来帮他解答插入图片插入地图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 您提交的参考资料超过50字,请删除 参考资料:提交回答 网友推荐答案2012-1-13 18:42 sycw100 | 五级123+119=242KW 按全部负荷同时运行、功率因数为1计算,且三相负荷分布均匀,负荷电流=242/1.732/380=367.7A 电缆选择与型号有关,如果选聚氯乙烯绝缘的不考虑电压降估计得用185平方的铜芯电缆实际工作情况是不可能同时工作、三相不可能完全平衡、功率因数不可能为1,还有环境温度等等、所以电缆选型会有差别追问123+119=242KW 不同电压,两者功率能相加的吗??回答功率可以相加的 你这实际上是一个电压等级。380v用电器是三相供电,220v用电器是单相供电。380是三相电的线电压,220是三相电的相电压赞同0| 评论(1) 其他答案共4条2010-8-5 00:35 排忧解难尊者| 一级 单相乘 4.5,三相乘 2.前提功率必须是千瓦[提问者认可] | 赞同0| 评论2010-8-4 10:54 东南第一帅| 七级 I=P/U. P是功率,U是电压赞同0| 评论2012-1-14 08:48 qlzfwxl | 四级 这样大的负载,一定要用三相电380V接入,接入单相负荷时三相尽量均匀分配,按每千瓦2A估算赞同0| 评论2012-1-15 10:37 三里店村| 十三级 220V 用电器风扇排气扇风机照明冰柜微波炉抽油烟机等,额定功率共123KW (电器三相尽量均布)每相大约:123/3=41KW 380V 用电器炒炉蒸包炉空调等额定功率共:P=119KW+41=160KW 总负荷电流:I=160/(1.732*0.38*0.7)=347A 选用总铜导线面积:S=347/2=174平方毫米 根据导线规格应选用:3*185+2*120的铜电缆赞同1| 评论

交流电有效值的计算

交流电有效值的计算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崔晓霞 222006 交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为方便研究交变电流的特性,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引入了有效值这一物理量。 一、 正弦交流电有效值表达式的推导: 交流电的有效值是用它的热效应规定的,因此设法求出正弦交流电的热效应,才能求出其有效值,正弦交流电电压的瞬时值u =U m ·sinωt ,如果把这加在负载电阻R 上,它的瞬时电功率22cos 1sin 2222t R U t R U R u P m m ?-?=?==ωω 其图像如图1所示.由微元法可知,P-t 图线和t 轴之间 所包围的面积就是功(图中打斜条的部分). 不难看出,图中有斜条打△的部分和无斜条打△的部分面 积是相同的,因此打斜条部分的面积就是P =U 2m /2R 线和t 轴之 间的面积.设正弦交流电电压的有效值是U ,根据有效值的定义:R U R U m 222= 可得:2/m U U = 同理可得:2/m I I =;2/m E E = 此关系式仅适用于正弦交流电,那么非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又该如何求解呢? 二、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计算 例1. 如图2甲乙所示分别表示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这两个交流电的有效值分别是 V 和 A 。 解析:对于图甲,该交变电流在每个周期T 内都可看作两个阶段的直流电流:前T /3中,U 1=100V ,后2T /3中,U 2=50V 。在一个周期中,该交变电流在电阻R 上产生的热量为: 3250310032322222 1T R T R T R U T R U Q ?+?=+?= ① 设该交流电电压的有效值为U ,则上述热量T Q ?=R U 2 ② 联立①、②两式,可得有效值为V 250=U 对于图乙,从t =0开始的任意一个周期内,前半周期是大小不变的直流电,为I A 15=, 图1 图2 甲 乙

三相电流计算公式

三相电流计算公式 I=P/(U*1.732)所以1000W的线电流应该是1.519A。 功率固定的情况下,电流的大小受电压的影响,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公式是I=P/U 当电压等于220V时,电流是4.545A,电压等于380V时,电流是2.63A,以上说的是指的单相的情况。380V三相的时候,公式是I=P/(U*1.732),电流大小是1.519A 三相电机的电流计算I= P/(1.732*380*0.75) 式中:P是三相功率(1.732是根号3) 380 是三相线电压(I是三相线电流) 0.75是功率因数,这里功率因数取的是0.75 ,如果功率因数取0.8或者0.9,计算电流还小。电机不是特别先进的都是按0.75计算。按10kW计算:I=10kW/(1.732*380*0.75) =10kW/493.62 =20.3 A 三相电机必须是三相电源,10KW电动机工作时,三根电源线上的工作电流都是20.3 A 实际电路计算的时候还要考虑使用系数,启动电流等因素来确定导线截面积、空开及空开整定电留。 三相电中,功率分三种功率,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和视在功率S。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Φ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三种功率和功率因素cosΦ是一个直角功率三角形关系:两个直角边是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斜边是视在功率S。三相负荷中,任何时候这三种功率总是同时存在:S2=P2+Q2S=√(P2+Q2) 视在功率S=1.732UI 有功功率P=1.732UIcosΦ无功功率Q=1.732UIsinΦ功率因数cosΦ=P/S 根号3,没有软件写不上,用1.732代替 系统图 Pe:额定功率Pj:计算有功功率Sj:计算视在功率Ij:计算电流Kx:同时系数cosφ:功率因数Pj=Kx*Pe Sj=Pj/cosφ单相供电时,Ij=Sj/Ue 三相供电时,Ij=Sj/√3Ue 电气系统图里的符号是有标准的 KM表示交流接触器 KA表示中间继电器, KT表示时间继电器;

交流电有效值计算方法

交流电有效值计算方法 1.如何计算几种典型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答: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规定的.让交变电流和直流电通过同样的电阻,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 解析:通常求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1)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 此类交流电满足公式e =E m s in ω t ,i =I m s in ω t 它的电压有效值为E =2m E ,电流有效值 I =2m I 对于其他类型的交流电要求其有效值,应紧紧把握有效值的概念.下面介绍几种典型交流电有效值的求法.

(2)正弦半波交流电的有效值 若将右图所示的交流电加在电阻R 上,那么经一周期产生的热量应等于它为全波交流电时的1/2,即U 半2 T /R=2 1 ( R T U 2 全), 而U 全=2m U ,因而得U 半=21U m ,同理得I 半=2 1 I m . (3)正弦单向脉动电流有效值 因为电流热效应与电流方向无关,所以左下图所示正弦单向脉动电流与正弦交流电通入电阻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完全相同,即U =2m U ,I =2m I . (4)矩形脉动电流的有效值 如右上图所示电流实质是一种脉冲直流电,当它通入电阻后一个周期内产生

的热量相当于直流电产生热量的T t ,这里t 是一个周期内脉动时间.由I 矩2R T =(T t )I m 2RT 或( R U 2 矩)T =T t ( R u 2 m )T ,得I 矩=T t I m ,U 矩=T t U m . 当T t =1/2时,I 矩=21I m ,U 矩=2 1 U m . (5)非对称性交流电有效值 假设让一直流电压U 和如图所示的交流电压分别加在同一电阻上,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 1= 2 22 22 1T R U T R U ?+?, 直流电在相等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Q 2=R U 2T ,根据它们的热量相等有 R U T R U 2 2 12=?T 得 U = )(2 12221U U +,同理有I = )(2 12 221I I +. 2.一电压U 0=10 V 的直流电通过电阻

电机转矩、功率、转速、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公式

电机转矩、功率、转速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公式 电动机输出转矩: 使机械元件转动的力矩称为转动力矩,简称转矩。机械元件在转矩作用下都会产生 一定程度的扭转变形,故转矩有时又称为扭矩。 转矩与功率及转速的关系:转矩(T)=9550*功率(P)/转速(n) 即:T=9550P/n—公式【1】 由此可推导出: 转矩=9550*功率/转速《===》功率=转速*转矩/9550,即P=Tn/9550——公式【2】 方程式中: P—功率的单位(kW); n—转速的单位(r/min); T—转矩的单位(N.m); 9550是计算系数。 电机扭矩计算公式T=9550P/n 是如何计算的呢? 分析: 功率=力*速度即P=F*V---————公式【3】转矩(T)=扭力(F)*作用半径(R) 推出F=T/R---——公式【4】 线速度(V)=2πR*每秒转速(n秒)=2πR*每分转速(n分)/60=πR*n分/30---——公式【5】 将公式【4】、【5】代入公式【3】得: P=F*V=T/R*πR*n分/30 =π/30*T*n分 -----P=功率单位W, T=转矩单位N.m, n分=每分钟转速单位转/分钟 如果将P的单位换成KW,那么就是如下公式: P*1000=π/30*T*n 30000/π*P=T*n 30000/3.1415926*P=T*n 9549.297*P=T*n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功率和转矩*转速之间有个9550的系数关系。。。 电动机转矩、转速、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由于电功率P=电压U*电流I,即 P=UI————公式【6】 由于公式【2】中的功率P的单位为kw,而电压U的单位是V,电流I的单位是A,而UI乘积的单位是V.A,即w,所以将公式【6】代入到公式【2】中时,UI需要除以1000以统一单位。 则: P=Tn/9550=UI/1000————公式【7】

电压计算公式

电学公式定律总表 十三、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KQ1Q2/εr2(在介质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Q1、Q2:两点荷的电量(C) ε:介电常数 r:两点荷间的距离(m)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 (定义式、计算式) E :电场强度(N/C) q:检验电荷的电量(C) 是矢量 4.真空点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点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点电荷的电亘 5.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6.电势与电势差U A=εA/q U AB=U A- U B U AB =W AB/q=- ΔεAB/q 7.电场力做功W AB= qU AB W 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 q:带电量(C) U 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8.电势能εA=qU Aε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 q:电量(C)U A:A点的电势(V) 9.电势能的变化ΔεAB =εB- ε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0.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εAB= -W AB= -qU A 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1.电容C=Q/U (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 Q:电量(C) 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2.匀强电场的场强E=U AB/d U AB:AB两点间的电压(V) 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1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 o=0) W=ΔE K qu=mV t2/2 V t=(2qU/m)1/2 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14.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 o 类似于平抛运动 垂直电杨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 o t (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 a=F/m=qE/m 15.*平行板容器的电容C=εS/4πKd 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教材B7、C178])。(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 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静电的产生、静电的防止和应用要掌握。 十四、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 I:电流强度(A) 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 t:时间(S) 2.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 U:导体两端电压(V) 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 ρ:电阻率(Ω·m) L:导体的长度(m) 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ε/( r + R) ε= I r + I Rε=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 ε:电源电动势(V) R:外电路电阻(Ω) 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 I t P=U I W:电功(J) U:电压(V)I:电流(A) t:时间(S) P:电功率(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