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验证计算表-原始记录-根据HJ 168-2010《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编制

合集下载

方法验证报告记录(格式要求)

方法验证报告记录(格式要求)

方法验证报告记录(格式要求)————————————————————————————————作者:————————————————————————————————日期:方法确认报告方法名称:方法(标准)号:分析项目:年月日表一参加确认人员情况登记表姓名性别年龄职务或职称所学专业参加分析工作年份平常承担分析项目验证方法名称注:参加验证人员需要熟悉仪器结构、原理,熟练操作仪器,能独立完成整个分析过程。

4表二使用仪器情况登记表仪器名称仪器厂家、规格型号仪器编号性能状况是否经过检定备注5表三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数据表平行样品编号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 化合物4 化合物5 化合物6备注测定结果1 2 3 4 5 6 7 ……平均值i x(单位)标准偏差S i(单位)t值检出限(单位)测定下限(单位)注:表中计算公式及检出限测试要求来源于《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168-2010),化合物数量超过3个,可增加表格。

6表四精密度测试数据平行号试样备注浓度(含量)1 浓度(含量)2 浓度(含量)3测定结果(单位)1 2 3 4 5 6平均值i x(单位)标准偏差S i(单位)相对标准偏差RSD i注:试样浓度在测定上下限范围内取值,范围尽量宽,浓度1<浓度2<浓度3。

化合物多时,增加表格。

7表五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测试数据(准确度)平行号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备注浓度(含量)1 浓度(含量)2 浓度(含量)3测定结果(单位)1 2 3 4 5 6平均值i x(单位)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浓度(单位)相对误差iRE8方法确认结论一、方法各特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要求;二、根据实验室分析情况,评价方法,考虑是否需要对方法进行改进及理由。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中的质量控制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中的质量控制马玲;康苏花;冯媛;戴春岭【摘要】为确保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首先结合城市自然环境、能源结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等进行合理布点采样,同时在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滤膜称量、化学组分分析等监测过程中实施了空白分析、实验室平行样分析、标准曲线绘制与核查、加标回收、有证标准物质核查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通过对这些质量保证措施实施情况的阐述与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计算与分析,证明了该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工作从样品采集及其称量到化学组分分析等全过程是真实有效的,表明了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监测工作的可靠性.【期刊名称】《河北工业科技》【年(卷),期】2014(031)006【总页数】5页(P542-546)【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质量控制【作者】马玲;康苏花;冯媛;戴春岭【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2;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2;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2;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0.5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同时又处于国家划定的京津冀重点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已经率先开展了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工作,按照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技术路线的要求,大气颗粒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工作为源解析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确保和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质量保证措施的实施在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与分析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借助质量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削减干扰因素对数据结果的影响。

1.1 粉末源样品采集中的质量控制通过深入调查石家庄市自然环境、经济社会、能源结构、城市建设、工业现状及“十一五”期间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问题,识别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的排放源类主要包括燃煤尘、燃油燃气尘、钢铁尘、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扬尘、工艺尾气尘、二次颗粒物等。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硼》检测方法验证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硼》检测方法验证
Keywords :boron ;accuracy ;precision
硼与亚甲胺 -H 形成黄色配合物,其颜色与硼的浓度在一 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可溶 性硼的测定。最低检测质量为 1.0μg,若取 5.0mL 水样测定, 则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 0.20mg/L。 1 测定方法与参数
通过以上检测数据可知,有证标准物质的测定值在证书 范围内。 4.3 加标回收率测定
对实际样品和实际样品加标进行检测,选取某浓度水样 平行测定,测定结果及加标回收率见表 3。
水样测定 加标回收
表3 实际水样及加标回收率数据
平行号
1
2
测定结果
3
(mg/L)
4
5
6
平均值(mg/L)
1
2
测定结果
3
(mg/L)
对 GB/T 5750.5—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开展 方法验证。根据该标准方法,配制标准系列,建立工作曲线 ; 根据与质控样品数据比对检验准确度 ;采用某浓度样品进行 加标回收验证(注 :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光法,参数有准 确度、精密度)。 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0mL 比色管、TU-1901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 100mL 容量瓶。
第47卷第6期
2021年6月
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化工设计通讯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硼》检测方法验证
马 博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供水排水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35)
摘 要 :对 GB/T5750.5—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甲亚胺 -H 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方法验证, 以评价该检测方法是否适用于水中硼的检测工作,以确保该方法能够满足水中硼的测定。

空白批内标准偏差和方法检出限的计算

空白批内标准偏差和方法检出限的计算

空白批内标准偏差和方法检出限的计算祝旭初【摘要】摘要:环境分析化学中,尤其痕量分析时,方法检出限对于监测结果的报出很重要。

检出限的确定常会涉及空白标准偏差的计算。

通过对一典型案例剖析,指出一部分新制修订环境标准方法采用空白批间标准偏差计算检出限是不合理的。

在求算检出限时应先判断批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期刊名称】化学分析计量【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关键词】检出限;数理统计;批内、批间标准偏差环境监测分析中,由于污染物浓度普遍很低,测试时常常会遇到低于检出限的情况,因此检出限的概念在环境监测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检出限的探讨,文献报道很多,主要有检出限的定义及分类[1-3]、低于检出限数据的表示及统计[4-5]等,但对于检出限的计算少有报道。

《土壤和沉积物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分析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对检出限的测定及计算方法有详细描述。

笔者以该编制说明中的一个例子,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检出限的计算方法进行评价与探讨。

1 环境监测中检出限的定义(1) HJ/T 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SL 219-1998 《水环境监测规范》对检出限的规定沿用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中的规定,其中对于零浓度样品的规定更灵活,更具可操作性。

检出浓度为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通常为95%)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

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检出限受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全程序空白试验及波动性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2,6]:式中:MDL——检出浓度;tf——显著水平为0.05(单侧),自由度为f的t值;swb——空白批内标准偏差。

当遇到某些仪器的灵敏度较低,测得空白Xb=0时,可配制接近零浓度的标准溶液来代替实验用水进行试验。

若进行20次以上空白值重复测定,求得空白浓度表示的标准偏差sb,则MDL=4.6sb。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2012年1 / 46目录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2 / 463 / 46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4.样品分析任务表 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 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水期: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 采样日期: 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天气状况: 气温:℃气压: kPa 相对湿度: % 风向:风速:m/s4 / 46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 方法依据:GB13580.2-925 / 46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集雨器面积(cm2):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4 )6 / 46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集尘缸编号:集尘缸口面积(cm2):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7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日期:年月日采样工具:采样:送样:接样:8 / 46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方法依据:采样日期:年月日采样工具:9 / 46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厂方代表: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采样目的:采样依据:GB/T16157-1996 采样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环境温度:℃大气压: kPa11 / 46采样:厂方代表: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采样目的:方法依据:采样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采样嘴直径: mm 环境温度:℃大气压: kPa12 / 46采样:厂方代表: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0 )烟气烟色(林格曼黑度)监测现场记录表单位名称:13 / 46监测目的:监测依据:监测日期:监测地点: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监测:厂方代表:校核:第页共页14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1 )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6920-86 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标准溶液 I定位值:标准溶液 II理论值:标准溶液 II测定值:15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2 )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常数:校正公式:K25=K t/ [1+0.022(t-25)]16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3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11903-89 计算公式:A0=(V1/ V0) A117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4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11903-89 计算公式:A0=K1⨯K2⨯K3⋯18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5 )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容器介质:方法依据:天平型号:天平编号:计算公式:19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6 )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计算公式:20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7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7488-87 标准溶液浓度:计算公式:21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8 )22 / 46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标准气体浓度: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23 / 46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9 )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型号:计算公式:24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0 )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最低检出限:测定波长:比色皿厚度:参比溶液:计算公式:25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最低检出限:测定波长:狭缝:计算公式:26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2 )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色谱柱类型:检测器类型:最低检出限:计算公式:27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3 )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色谱柱类型:最低检出限:计算公式:28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29 / 46第页共页30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4 )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物监测部分)样品名称:收样日期:测定日期: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31 / 46测定: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5 )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物监测部分)样品名称:收样日期:测定日期:初发酵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复发酵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 MPN值= MPN指数 10/最大的接种水量32 / 46测定: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6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 GB/T14623-93监测日期: 天气状况:声级计型号: 声级计编号:33 / 46监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7 )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 监测日期: 天气状况:声级计型号: 声级计编号:34 / 46监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35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8 )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监测类别:方法依据:监测日期: 天气状况:声级计型号: 声级计编号:36 / 46监测:厂方代表: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9 )机动车排气检测原始记录表检测地点:方法依据:检测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37 / 46检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0 )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38 / 46配制: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1 )校准曲线绘制原始记录表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2 )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40 / 46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3 )样品交接记录表交接日期:质控人员审核:第页共页42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4 )样品分析任务表分样日期:43 / 46分样人:质控人员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5 )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处理日期:处理形式:44 / 46处理: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6 )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校准日期: 环境温度:℃大气压: kPa皂膜流量计型号: 皂膜流量计编号:45 / 46校准:校核:审核:第页共页46 / 46。

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验证报告

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验证报告

受控编号:ZHJC/ZLJL053 No:实验报告检测项目: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检测分析方法:分光光度法河南省析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二〇一九年〇二月二十六日检测部门:实验人员:审核人员: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本报告根据《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HJ 745-2015)进行实验的,是对该方法的验证报告。

《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HJ 745-2015)于2015年06月04日发布,于2015年07月01日开始实施。

本报告用于测定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含量。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土壤中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土壤中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

当样品量为10g,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04 mg/kg,测定下限为0.16 mg/kg。

2 方法原理试样中的氰离子在中性条件下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然后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与吡唑啉酮反应生成蓝色染料,该物质在638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 主要仪器设备3.1 分析天平:精度,0.01g。

3.2 分光光度计:带有10mm比色皿。

(仪器厂家:型号:UV752,编号:Z2-010)。

3.3 恒温水浴装置:控温精度±1℃。

3.4 蒸馏仪:功率可调(仪器厂家:青岛顺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顺昕6000pro,编号:Z3-019)。

3.5 接收瓶:100ml容量瓶。

3.6 具塞比色管:25ml。

3.7 量筒:250ml。

4 主要试剂和标准物质4.1 酒石酸溶液:ρ(C4H6O6)=150g/L。

称取15.0g酒石酸溶液水中,稀释至100ml,摇匀。

4.2 硝酸锌溶液:ρ[Zn(NO3)2·6H2O] =100g/L。

称取10.0g硝酸锌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摇匀。

4.3 磷酸:ρ(H3PO4)=1.69g/mL。

4.4 盐酸:ρ(HCl)=1.19g/mL。

水和废水-酸度 方法验证

水和废水-酸度 方法验证

1.检验依据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3.1.11.1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2.主要仪器和设备
滴定管 3.分析步骤
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3.1.11.1酸碱指示剂滴定法标准要求 4.验证结果 4.1 检出限
按HJ 168-2010规定公式1
01
0V M M V k MDL ρλ
=计算,=k 1;=λ1;25mL 滴定管(聚
四氟芯)的最小液滴体积为=0V 0.02mL ;0
.40100.4001.03
0-⨯⨯=
M ρ
mol/L =1.0×10-5 mol/mL ;=1M 50.05g/mol ;=1V 50.0mL ;测得=MDL 0.2mg/L 。

4.2 精密度
取2个样品,按照步骤3分别做6次平行实验,计算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结果如下:
4.3 准确度
取2份实际水样,两人按照步骤3分别做2次平行测定,计算出样品值、平均值,相对偏差,结果见表2:
表2:准确度测试数据
5. 结论
5.1 检出限测定结论
实验测得检出限为0.2mg/L(以50.0mL水样计),标准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1.0 mg/L,验证结果符合方法要求。

5.2 精密度测定结论
测定样品1和样品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1%和0.36%,验证结果符合要求。

5.3 准确度测定结论
两人对2份实际样品测定,相对偏差分别为0.71%和0.71%,结果符合方法要求。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乙醛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乙醛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乙醛文章建立了吹扫捕集样品管在35℃下进样管中富集、气相色谱仪(具FID 检测器)检测生活饮用水中乙醛的测定方法。

乙醛在5μg/L~500μ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方法的检出限为0.007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3.64~8.90,加标回收率在89.6%~107%范围内。

该方法快速、简单、没有二次污染,适用于地表水生活饮用水及水源水中乙醛的测定。

标签:乙醛;气相色谱法;吹扫捕集乙醛是一种微毒性极性有机物[1],水溶性强且,是丙氨酸、吡啶衍生物、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和农药DDT等的合成原料。

高浓度乙醛可引起急性中毒,肺水肿致死,亚急性和慢性中毒引起神经中枢系统中毒的现象[2],乙醛还具有致畸性。

随着检测仪器的不断更新,关于水中乙醛测定方法的报道有顶空气相色谱法,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3],和大体积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但由于乙醛的水溶性很强,吹扫温度对乙醛检出的峰面积[4]有很大影响,本文在35℃吹扫条件下对水中乙醛进行测定,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的结果很理想,完全满足地表水水源中的乙醛的测定。

1 实验部分1.1 主要仪器和试剂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具FID检测器,自动进样器;30m ×0.25mm×0.25μm BR-Swax石英毛细管色谱柱(BRUKER公司);吹扫捕集浓缩仪(CDS7000,北京博赛德科技有限公司),5mL石英吹扫管;实验室超纯水机(型号ELGA,Veolia Water公司);10μL~100μL、100μL~1000μL移液器(德国Brand公司);乙醛标准溶液(美国百灵威公司,100mg/L,水)氮气:纯度≥99.999%1.2 色谱条件色谱柱温度:45℃(1min)65℃(1min);进样口温度:180℃;分流进样,分流比15:1;检测器温度:250℃;载气流量:0.8mL/min;尾吹流量:25mL/min;空气:400mL/min;氢气35:mL/min;1.3 吹扫捕集条件采用氮气为吹扫的载气,吹扫温度为35℃、流量45mL/min、时间20min;解析温度为150℃、时间5min;烘烤温度为220℃、时间11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AVERAGE 1.278508 0.029478301 2.31%
重复性r 再现性R
A


B






Sp
MDL
0.843786 2.195532
REi
4.63% -1.28% 1.41%
RE均
2.37%
SRE均
0.028841
相对误差 最终值:
RE均±2SRE均
-0.03395

0.081412
Xi均
X
i
2 均
Si
Si 2
AVERAGE AVERAGE2
S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V STDEV2
1.255556 1.283333 1.318333 1.57642 1.646944 1.738003 0.308671 0.278388 0.324105 0.095278 0.0775 0.105044
加标回收
率最终 值:
P均±2SP均
66.71% ~ 114.33%
加标
回收

重复性r 再现性R
右击上侧 可插入列 1.2 4 实测值4 组
Xi 1.2012 1.4014
1.3013 1.9019 1.001 1.5015
1.001 1.001 1.001
实测数n
实测值1组计算
标准偏差
平均值A
S 相对标准偏差 检出限
3.143 2.998 2.896 2.821 2.764 2.602 2.528
比较SA/SB 是否﹤
﹤33..0055
实验室间相对偏差
实验室 第i个实验
数(实 室平均值 l个实验 实验室间(实 实验室间
验组 (组平均 室总平均 验组间)标准 相对标准
数) 值)

偏差
偏差
l
Xi均
X 总均
S'
RSD' %
右击上侧
加标量μ
可插入列
= 1.2
标准浓度μ
1.2
1.3
1.3
1
2
3
4
实验室数l
1
2
3
实测值1 实测值2 实测值3
加标1组 加标2组 加标3组 加标4组



2.41 2.61
2.46 2.56
2.47 2.68
yi 2.4112 2.6114
结果1 结果2
Xi 1.2 1.4
Xi 1.25 1.35
Xi 1.26 1.47
2.51
3.11 2.21 2.72
2.56
3.06 2.26 2.76
2.575
3.205 2.26
2.785
2.5113
3.1119 2.211 2.7115
结果3
结果4 结果5 结果6
1.3 1.35 1.365
1.9 1.85 1.995 1 1.05 1.05
1.5 1.55 1.575
2.22 80.37%
Sr
(∑Si 2 /l )^0.5 0.305487
SL
#NUM!
SR
0.289521
r
0.855364
R
0.810658
2.244 2.528333 2.466811 y i 均
80.06% 100.83% 100.83% Pi
Pi 均 90.52%
Sp均
0.1190587
2.21
2.21 2.21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11
2.211 2.211
结果7
结果8 结果9 结果10
1 1.05 1.05
1 1.05 1.05 1 1.05 1.05
结果11
结果12 结果13
右击左侧 可插入行
原始记录区 域
根据 HJ168-2010编制
准确度区域
实测值3组计算
标准偏差
平均值A
S 相对标准偏差 检出限
AVERAGE
STDEV
RSD %
MDL
1.3183333 0.324105 24.58% 0.938607
实测值4组计算
标准偏差
平均值A
S 相对标准偏差 检出限
AVERAGE
STDEV
1.2568111 0.30898
RSD %
24.58%
MDL
0.894805
0.0846914
方差S2
VARP
0.0688889
方差S2
VARP
0.0933722
方差S2
VARP
0.0848608
4.73%
1.256811 1.579574 0.30898 0.095468
次数(n ) 自由度
7
6
8
7
9
8
10
9
11
10
16
15
21
20
t (n-1,0.99 )
方差S2
n
AVERAGE
STDEV
RSD %
MDL
VARP
9
实测数n
n
9
实测数n
n
9
实测数n
n
9
1.2555556 0.308671 24.58% 0.893911
实测值2组计算
标准偏差
平均值A
S 相对标准偏差 检出限
AVERAGE
STDEV
RSD %
MDL
1.2833333 0.278388 21.69% 0.806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