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地球的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 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生态系统。
生物圈对地球的气候、土壤形成和水 循环等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地球的地质和地貌形成。
03
地球的内部圈层详解
地壳
定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 层,是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部分。
厚度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部分较小, 平均约6-7公里,而在大陆部分 则较厚,平均约30-40公里。
平衡状态。
生物多样性
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推动 科技进步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等。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物种灭绝速度加快,遗传资源丧失,生态环 境恶化等。
结构
地壳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 块在地球表面移动、碰撞、分 裂和聚合。
地震
地壳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累积 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而引起的。
地幔
01
02
03
04
定义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上地幔之 下,是地球的中间层。
厚度
地幔的厚度约为2,870公里, 占据了地球体积的82%。
结构
地幔主要由硅、镁和氧等元素 组成的岩石构成,这些岩石在 高温和高压下会发生流动。
对流
地幔内部存在着缓慢的对流运 动,这种对流运动导致了地壳
板块的运动。
外核与内核
外核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 厚度约为2,200公里。
地球的圈层结构(经典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层大气 2000~3000KM
无线电短波通讯
分
50—55KM
平流层
O3层吸收 升高 紫外线
层
17~18KM(赤道) 地面
降低
对流层 8~9KM(极地)
平流 对流
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
与人类关系最密 切天气现象 复杂多变
大气对垂流直层分—层——与人—类对活流动层最近、最密切的大气圈层
地面长波辐射
2、圈层的划分:
速度/km.s-1
地面
0 3 6 9 12 15
速变化
地S 壳P
固体
33
33千上米地幔S、P增加 莫霍界面
990000
1000
下地幔 地
S
固体
2000
幔P
2900 深3000 度
4000
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S(消失) P(突然减小)
地 S(消失) P(突然减小)
液 体
/km
551050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核 内核
很大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干
组洁
空
大成
气
N2 O2 CO2 O3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悬浮物 水汽
气 分层依据:
成云制雨 主要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生态系统: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知识框架
内部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共46张PPT)

天然气 石油 地下水
地垒
地堑
华山
泰山 庐山
岩石风化:岩石老化、脱落
石蛋地貌
花岗岩球状风化
新疆的“魔 鬼城”
风 向 迎风坡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侧视)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丹霞地貌
顶平、身陡、麓缓 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 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
丹霞地貌
远古的红色砂岩沉积 随地壳上升后经流水切割 形成丹霞地貌
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重 熔 再 生
岩浆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的能量
1 2
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 射能和重力能
地壳运动
最缓慢,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表现 形式
岩浆活动
剧烈变化,但改变有限 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
长江三峡
黄 土 高 原 千 沟 万 壑
喀斯特地貌
• 峰林、石林、溶洞、石钟乳、石笋、地下河 • 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
黄河三角洲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岩浆岩
• 只能由岩浆直接生成 • 如花岗岩(侵入岩)和玄武岩(喷出岩) • 侵入岩坚硬致密,喷出岩有气泡
沉积岩
• 外力作用生成,如石灰岩 • 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
•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 如大理岩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
地理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理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理的圈层结构指的是地球的层层分化结构,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行星地壳层:位于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它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并被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幔层:地壳下方的层次。
地幔由熔融岩石和固体岩石组成,是地球的最大层,占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幔中存在岩浆和构造流体,参与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
3. 地核层:地球的内核由两层组成: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一层液态金属铁和镍的带状层,内核是一个固体金属的球状层。
地核层对地球的磁场和地热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 大气圈:地球的外围被气体层所包围的部分。
大气圈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顶层,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如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调节气候和提供生物气体等。
5. 水圈:地球上所有水资源的总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分。
水圈是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水的循环、河流和湖泊、冰川和海洋等。
6.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命存在的层次,包括陆地、海洋和空气中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提供食物和生态服务,维持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这些圈层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地球的复杂生态系统,对地球的演化、气候、地质和生态环境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和活动也受到这些圈层结构的影响和限制。
高一地理必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9张PPT)

软流层在此!
注:可以将蛋壳和蛋白间的
膜连同蛋壳一起看作岩石圈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P28[活学巧用]1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思
考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联想: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
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 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我们怎么办???
1、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地圈震层来了的,依陆 据
(1)概念:
地上的人先感
(2)分类:
觉到什么震动, 后感觉到什么
震动?海洋上
纵波VS横波
的人呢?
primary
sec快ondary固、液、气 上下震动划分依弱据
慢
固态
左右晃动 强
速度都随物 质性质的变
化而变化
纵波横波 波速都明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显增加
1000
深 度 2000
横波
千
米 3000
莫霍界面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
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
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思考?
必修一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_图文

地核
里三圈,外三圈,中间夹着岩石圈。
大气圈 外部 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岩浆可能发源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① ②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③
2.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石油 勘探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塔里木、胜利 油田等均是用此方法找到的。下图所示四 幅地震波模拟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 的是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2900
地壳 地幔
莫霍界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33
2900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地壳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那家美
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界面 霍 莫 地幔
厚 度
大陆地壳:33千米 大洋地壳:6千米
平均地壳:17千米
地壳厚度差异:
1、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异
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过450km;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
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颠簸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
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