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篇1《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约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
“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
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
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
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
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曾国藩家训是一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它承载着曾国藩对于家庭教育的深思熟虑和深刻认识。
在阅读完《曾国藩家训》后,我深深地被其思想内涵所打动,敬仰曾国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家庭教育家。
首先,曾国藩家训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原则。
他强调了“孝勤顺”的重要性,通过树立孝敬父母、敬爱长辈的家风,培养出忠心孝顺的子女。
同时,他还提到了“学问字纸钱”这一观念,即让子女努力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做好准备。
这些教育原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深思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向。
其次,曾国藩家训注重对家庭教育实践细节的研究和思考。
他在家训中提到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如“迟争”、“分居”等。
其中,我觉得最有启发性的是他对于夫妻关系和先生教育的思考。
他认为,夫妻和谐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石,只有夫妻和睦共同进退,才能够给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
而对于先生教育,他则提出了“躬行”两个字,即通过自身行为言传身教地教育子女。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法忽视的,他们的言行必然影响子女的成长。
因此,我们作为家庭教育者,要始终反思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最后,曾国藩家训中展现出的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令人深思。
他将家族观念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强调了传承家业和践行家族义务的重要性。
他提到“富贵谨小慎微,贫贱志坚持”的理念,倡导家族成员要勤俭朴素,并把家庭财产视为家族共享的资源。
这种家族观念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家族财富的延续,更是为了通过家族教育传递家族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我深受其触动,认为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共享家族资源的同时,也能够回馈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曾国藩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本重要教材,它既承载了曾国藩智慧的结晶,又给予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通过阅读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目标和原则,关注教育实践的细节,注重培养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读《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训》是曾国藩写给其子孙子孙的一封书信,总结了他在政治、军事、教育、养生和家务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这封信不仅把握住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大背景,而且用简明明确的语言传授了深邃的知识,对我们至今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曾国藩家训》反复强调一个“出身”的重要性。
在这一
点上,曾国藩说,“能者多劳,尊者多贤”,提醒子孙勤学好学,刻苦学习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心态,不仅要勤奋学习,而且要发扬光大光荣事业。
其次,《曾国藩家训》也强调了“戒骄戒躁”的重要性。
曾国藩说,“明心见性,众人为贤”,这句话提醒子孙要懂得谦虚处世,持守朴素正直的原则,勤奋学习,努力拼搏,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以真心服从上司为立身之本。
此外,《曾国藩家训》还提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一点在提醒子孙要学习古代文化,如历史、礼法、文学和书画等,并要广泛地阅读古代文献,以便增长知识,并能以深度思考、文笔优美来表达观点。
最后,《曾国藩家训》也强调了“勤俭竭力”的重要性。
曾国藩说,“当家勤,不贪其力”,这句话告诫子孙一定要目标明确,努力奋斗,精打细算,珍惜劳动,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并要勤俭节约,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收入。
总的来说,读《曾国藩家训》,我学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从曾国藩家训里学到了勤奋刻苦、诚实守信、不骄不躁、戒奢求简、勤俭竭力等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将会在我以后的一生中,给我带来坚实的支撑和指导。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读曾国藩家书有感(通用24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1曾国藩从一介草民,通过科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成为晚清影响时代最总要的人物,自己组建体制外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延长了满清的寿命。
门徒李鸿章也借曾国藩的栽培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初读《曾国藩家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亲切。
是的,虽然身居高位,但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傲气。
就像那个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自己的兄长一样,不断告诫自己做学问要讲究勤与恒,考试落榜不要灰心……不断告诫自己要不断践行。
曾国藩毕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专一与踏实。
比如看书,在一本书没有看完之前绝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没有理解之前绝不进入下一章。
在学业上贵在有恒心,不要贪多,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
同样,他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人。
每天都会静坐一刻,来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修订成册,不断告诫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他的文字里可以观察到强烈的孝悌之道。
他认为读书重在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悌。
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向父亲禀报身边发生的零零种种,在不同时刻告诫兄弟们家族团结的重要性,即使不能考取功名,只要能够立德,行得正依然可以成为君子,为光耀家族做出贡献。
对于结果,他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
左右不了世界,只能管好自己,修德与学问多做一分就长进一分,来不得半点虚假。
而最后的功名利禄很大一部分来自天定,有则感恩,无亦坦然。
曾国藩其实也是个很普通的人,昨天天哪里不舒服,今天买了笔墨鱼肉,后天又要去哪出差。
在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之间,他总不忘告诫家人应当如何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
即使在戎马军营之中,每天面对生死未卜,他依然没有忘记修业与功课。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疑惑。
当时的社会,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新老意识在不断交替,官场腐败,民心浮动,四处起义,可谓内忧外患。
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对子弟教育非常重视,撰写了《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家训》,作为后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家庭教育的智慧。
首先,曾国藩家训强调“孝”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他教导子女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要尽孝道,对父母恭敬有礼,时常问候慰问,为父母分担家务和照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睦的追求。
在家庭教育中,孝敬父母是一种根本的美德,也是培养子女优秀品格和良好道德的基石。
其次,曾国藩家训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曾国藩要求子女上进心强,勤奋努力,不怕辛苦,不求偷懒贪玩。
他说:“事后作出来,正直不肯付出代价,还指望结果,怎么会兴旺起来。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明白了成功离不开勤奋努力和付出努力的代价。
而且勤奋不仅是一种倒逼力量,也是我们实现梦想、实现自己价值的核心要素。
第三,曾国藩家训强调“坚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他教导子女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
他说:“看到了,而逃避,看到了而不动,看到了而不为,乃为怠惰。
”这句话深入我心,让我明白了成功需要坚持和毅力去实现,不能轻易退缩。
只有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积极决心,并为之付出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最后,曾国藩家训强调“诚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他要求子女要做到言行一致,做到说到做到,作到言出必行。
他认为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只有诚信与忠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家庭、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我从曾国藩家训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家庭教育的智慧。
孝顺父母、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和保持诚信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不断吸取曾国藩的教诲,努力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勤奋的学习者、坚持到底的奋斗者、以及诚实守信的社会人。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家族教育成就了杰出的子孙。
曾国藩将他的智慧与经验概括成为了一套家训,这些家训不仅仅是对自己家族的规范,更是对整个社会和个人的指引。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训,我深刻感受到了曾家的智慧和他们的家教理念,也对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有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勤奋行事,甚于悲愤。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曾国藩对于勤奋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不懈努力、勤奋工作,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成为了他成就非凡的关键之一。
对于我个人来说,曾国藩的家训激励我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不怕困难和挫折,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家训是:“行善乐人,六观周全。
”这句话强调了曾国藩对于善行和心灵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人要秉持正义和善良的品质,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不仅可以让社会更加美好,也能够为自己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
通过曾国藩家训的引导,我意识到强调关爱他人,行善积德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将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中,并以他人的幸福为己任时,我们才能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并获得更多机会与成功。
读完曾国藩的家训后,我对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家训是一种富有智慧和指导性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不仅仅是对家庭成员的教诲,更是对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曾国藩的家训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家庭成员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这种家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塑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曾国藩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和勤奋对家族和国家的贡献。
他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出色的家庭人。
通过深入阅读曾国藩的家训,我认识到了家训教育的重要性,并受到了他对于勤奋和善行的启发。
我相信,只有通过家训教育,我们才能与曾国藩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后代,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推荐11篇)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推荐11篇)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第1篇我家的家规家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节约粮食。
第二,爱护公共环境。
第三,自力更生。
节约粮食方面:一、平时妈妈在家里做饭都会尽量做的饭菜够一顿吃,不留剩饭剩菜,这样不仅节约,而且还不会因为吃剩饭剩菜而使我们生病,特别是在吃完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碗里一粒不剩,妈妈说粒粒皆辛苦。
二、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我们每个人点一个自己爱吃的菜,妈妈规定,我们要响应号召,做到光盘就餐,偶尔有吃不完的时候妈妈也会打包回家,给我家种的花施施肥。
爱护公共环境方面:不在外面乱丢垃圾。
有一次,妈妈带着我和同学一起逛街,妈妈给我们带了水果,因为走渴了想吃水果,妈妈将带的水果给我和同学一人一个椪柑,同学很调皮,把吃完椪柑的皮直接丢进下水道,等我发现时制止他已经来不及了。
我告诉他:“不能将果皮向下水道里丢,应该丢进垃圾筒或者先拿在手上等看到垃圾筒时再丢,你丢进下水道,环卫工人会很累的。
”他听了连连说是。
自力更生方面:在学习中,我都有“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
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就留到最后问妈妈,如果妈妈也不知道的话就让我把问题带到学校问老师或者自己上网找度娘解决。
在生活中,我很小就会自己洗头洗澡,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妈妈从来不会帮我,妈妈说靠墙墙会倒,靠妈妈会老,所以只有自己强大,才会生活的轻松自在,才会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家的家规家训,一定要保持这个优良的传统,将它传承下去给我们的下一代。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第2篇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组织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曾国藩家训启示心得(精选3篇)

曾国藩家训启示心得(精选3篇)【曾国藩家训启示心得第1篇】家书是家人之间来往的信件,通常是身在异乡游子平安与否和近来情况的。
家书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联系纽带,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有效力量,是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缩影。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了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近1000封,分为修身【曾国藩家训启示心得第2篇】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因为其原文多为古文,理解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只能对着译文慢慢地啃,所以阅读速度提不起来。
直到读完整本书,才知道书信内容可分纳为三大境界“孝、劝、教”,也对曾国藩在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有了粗略了解。
曾国藩从小在儒家圣贤思想的影响下成长。
因此,他治家治学的思想都是从儒家思想而来,其美育思想也是如是。
“仁爱”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起初主要是指家庭血缘关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亲相爱,晚辈尊重敬爱长辈之意。
后来孔子提出了仁者。
爱人的思想,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变成了一种推广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博爱之心,以“仁爱”为基础的儒家美育思想也随之产生了。
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曾国藩,在对他的家人们进行教育时,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仁爱的思想。
例如,“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乃真大学问也。
“在曾国藩看来,学问不局限于书本之中,像仁慈、孝悌所体现的“仁爱”才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学问,他希望子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仁通过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一贯重视修身养性,认为在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晚清社会,尤其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他讲求立志。
人要自强自立,最重要的是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有幸与几位大学教授结识,他们的谈话,句句以理服人,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更是让人汗颜,随手拿起赠给孩子的其中一本书,让我收获很多,是啊!趁年轻,要多读书!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 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出国留学网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
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 (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 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 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