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综观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历史,贯彻这一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
(2)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三、清朝的书院1.清朝书院的发展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
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
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二、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清代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者乃是科举内容采用八股程式。
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面对这种考试,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官学,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因此中央、地方官学虽设,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已,一些士子侥幸中式,亦多为无真才实学者。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第七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 本章简介]1、自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以“传教”和“办学”的方式,从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间,陆续地创办了大批教会学校。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发表的演说《基督教教会与教育的关系》,表达了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规定了教会学校的任务。
教会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到1890年,形成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中华教育会”,对整个在华基督教教育进行指导。
2、爆发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50年代初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反抗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农民运动。
它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建立了革命政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在教育方面,确定了新的反儒反封建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有关知识分子、改革传统文学、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等多方面的文教政策;明确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实现太平天国的教育目的;改革了教育内容,以宗教、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为主;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制度,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案,把教育作为推动革命巩固攻权的重要工具,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太平天国教育。
3、洋务运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是一个以购买和仿制洋枪大炮轮船兵舰以及编练新式陆海军为中心,包括对外交涉、开办厂矿、兴办学堂为内容的活动。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以创办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形式开始实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
洋务教育本质上维护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4、洋务理论的集大成者张之洞是洋务运动晚期的主要代表,他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还十分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变革的作用。
他的人才观由传统旧学的重德转变为洋务派的德艺并重,并且提倡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内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 7-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的侵略]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教育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四)“习行”教学方法
1、理学
“主敬”、“主静”、“读书穷理”,易导致主 观玄想、空谈和独断
2、实学
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强调格物
致知、客观考察、实证和质测
二、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改革
1、科举考试
“废天下之生员”,改变官学制度(顾炎武))
2、学校教育
“公其是非于学校”,提出改革学校设想,反映 了初步民主思想(黄宗羲)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 教育
1.了解清朝文教政策和教育制 度 2.掌握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 容
3.掌握王夫之的实学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清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清朝的社会概况
清朝教育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 期,同时孕育着近代教育的某些萌芽。 (一)教育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 (二)教育思想:实学教育思潮;“经世致用”
学及其“读书穷理”、“格心”教育的批
判和修正。
四、论学与思
(一)学思结合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要互相结合,互相 补充,互相依赖,故反对“生而知之”, 主张“学而知之”。
四、论学与思
(二)学、博、思的辩证关系
王夫之认为学要博学,思要深入。博 学可以促进审思,审思又可以促进博学。 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愈博则 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
二、清朝文教政策
清王朝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民族压迫 政策,同时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实行儒术统 治思想的政策。其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事 业对治理国家的作用,立国初便制订“兴 文教,荣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二、清朝文教政策
(一)尊奉孔子,倡导儒学(读经) (二)推崇理学,扶植汉学 (三)兴设学校,严格管理制度 (四)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12第九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八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清朝的文教政策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软硬兼施●采用情柔政策,笼络士人–开科取士zhuó–设制科,辟荐擢–编辑图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范最大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高压政策–严禁立盟结社–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三、书院中央官学●1、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彝伦堂,设置学官、规定职责●2、宗学、觉罗学–宗学:只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觉罗学: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均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前者隶属国子监,后两者隶属内务府●4、算学、俄罗斯文馆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卫学–清代地方官学,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
–依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以教育武臣子弟。
●社学、义学、井学–社学并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
清代书院清代书院的类型●1.以讲授理学为主的;●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3.以讲授“经世致用” 实用之学为主的;●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表现●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院长的选拔权●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三、颜元的教育思想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进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几所著名的书院:
姚鼐:南京钟山书院——桐城派 阮元: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颜元:漳南书院,学习“经世致用”之 学。
四、清代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是 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 制科是清朝科举的特殊项目,设有博学 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 (一)中央官学 国子监:又称太学,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
关。
国子监生根据资格分为两类:贡生和监生;
国子监教职: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 学录、典籍、典簿等;
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
教学组织实行积分法和分斋教学法。
宗
学:清宗室子弟学习的学校。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644-1840)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一、清朝的文教政策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颁布《卧碑文》、《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 严格控制学校教育的内容,禁止学术思想自由传播。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一方面,开科取士、编辑书籍,笼络士人;另一方面, 采用高压政策,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
科场舞弊现象:
冒籍 怀挟 倩代(倩枪) 传递:考场内外相互勾结,为考生传递 各种信息。 通关节(俗称“用襻”):试卷上某两 处用某字。
(二)科举的影响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1.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 2.教学内容空疏无庸; 3.教学管理松弛。
五、明末清初的启蒙教育思想
(一)启蒙教育思想的特点
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综观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历史,贯彻这一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
(2)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三、清朝的书院1.清朝书院的发展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
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
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但与此同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
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①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②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
所谓制艺,通称八股文,亦称制义、时艺、时文。
③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书院。
④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在上述这四类书院中,第一、二类设置最普遍,尤以第二类为甚,但一般学术地位不高;第三类书院反映了当时书院发展的新趋势,但社会影响并不很大;第四类书院虽然数量不多,但学术影响较大,对清朝文化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最为著名。
2.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清代乾嘉时期,出现了考订古书、研究语言文字的考据学派,成为当时支配学术界、教育界的一种潮流。
为了扩大考据学的影响,为考据学培养后继之人,阮元分别在杭州和广州开设了旨在由古文训诂以通经义的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1)诂经精舍、学海堂的特点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①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②各用所长,因材施教;③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2)诂经精舍、学海堂的影响①打破了专搞八股帖括、节抄剽窃、盲从模仿的坏学风和“富贵利达”陷溺士心的劣习,主张根据考证博采证据进行朴实的说理;②放弃了空谈性命的理学说教,主张为学必须脚踏实地,提倡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③聚集了一批名师大儒,一面教导学生,一面钻研学问,培养了大量的学有所成、学有所长的人才,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④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择师而从,以自由的独立研究为主,要求学生以淹博为基础,精审分析,识断综合,一方面复活先秦之古学,一方面又加以新解。
四、清朝的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是国家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
它在沿袭明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利益和实际需要进行损益,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
1.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清朝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
(1)常科常科是科举的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等。
文科为清朝科举考试的主体,武科考试与文科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实行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和武殿试四级考试。
武科的目的在选拔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因此考试内容与文科大不相同。
翻译科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
分为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
前者是将汉文翻译成满文,后者是将满文翻译成蒙古文。
翻译科考试中式者,授清朝处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和各部院满蒙中书、笔帖式等职。
(2)制科制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特殊科目,为“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设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
其中博学鸿词科影响最大。
博学鸿词科选拔的标准是“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选拔的方法是高级官员推荐与皇帝亲自考试相结合。
2.科场舞弊丛生,积重难返士人的出路十分狭窄,清朝又特重科举。
因此,科举得第,入仕做官,便成为当时士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
秀才、举人和进士不仅表明了社会身份和地位,同时意味着荣华富贵和光宗耀祖。
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诱惑,促使士人终身皓首穷经,竭尽全力去获取它,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营私舞弊。
清朝科场的条例最为缜密,但其舞弊现象也最为严重。
科场舞弊手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最常见的有冒籍、怀挟、倩代、传递和通关节。
对于科场严重存在的种种舞弊行为,清朝统治者进行严厉打击,查处了多次科场大案。
在严厉的打击之下,科场舞弊现象大有改观,然而,这是摄于强力之下的暂时收敛,并没有改变产生舞弊的根源。
因此,时间一长,一有机会,各种舞弊行为又纷纷登场。
清朝的科场舞弊已经是积重难返。
3.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清朝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日益走向衰败。
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2)教学内容空疏无庸;(3)教学管理松弛。
五、黄宗羲的教育思想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其主要教育著作有《明夷待访录》中《学校》、《取士上》、《取士下》三篇,以及《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等。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
这种性质的学校,究其实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
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基于上述思想,黄宗羲主张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紧密结合。
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
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2.论教育内容黄宗羲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具有广泛、实用的特点。
具体包括经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四部分内容。
(1)“学必原本于经术”黄宗羲重视经学的学习,认为学问必须以经学为根底,求学者首先应当通经。
在实际教学中,他把经学列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黄宗羲之所以重视经学的传授,主要是因为:首先,他认为经学能够经国济世;其次,他认为学习经学可以改变当时空疏浅薄的学风。
(2)“不为迂儒,必兼读史”黄宗羲在强调学经学的同时,还重视向学生传授史学。
他还主张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重视史实,强调广泛搜集史料;要重视志和表的作用;提出“以诗补史之阙”等。
(3)教授诗文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的重要内容。
他根据长期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教授诗文,提出如下主张:首先,必须有浓厚的兴趣。
其次,反对模仿,提倡独创。
再次,为文要情理交融。
最后,必须兼通经史百家之学。
(4)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黄宗羲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既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受到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他不仅开清代“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而且还开清代浙人传授西洋历算之先河。
3.论教学思想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思想。
主要有以下三点:(1)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基本的方面是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2)学贵适用为了改变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空疏无用的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
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
并且,他还将是否有真才实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他的上述观点,正是他经世致用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折射出当时那些比较注意实际,迫切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城市工商业者对教学的要求,对于改变当时的空疏学风也起了积极作用。
(3)学贵独创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反对“墨守一先生之言”,这是黄宗羲教学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黄宗羲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①由博致精。
所谓“博”,就是要多读书,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提出独立见解的前提。
所谓“精”就是专精。
唯有由博致精,才能在求学中有所创新。
②重视“异同之论”。
他要求学者重视各种不同学术见解。
③深思与能疑。
他强调对所学知识要经过深刻的思考,同时要善于提出怀疑。
黄宗羲强调怀疑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善于提出怀疑者,才能引起深思;才会有所创见。
④讨论辩难。
黄宗羲认为必须注意发挥师生群体的积极作用。
因此,讨论辩难是他在讲学中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4.论教师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尊师,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
黄宗羲关于教师议政的思想,发前人所未发,是对传统教师职责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与此相联,他主张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必须品行端正。
此外,他还提出地方官学的学官,不应该由政府委任,而应该由“郡县公议”产生;也不应该局限于官吏,而应该“不拘已仕未仕”,皆可担任。
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
六、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
其比较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有《太甲二》、《说命中二》、《书院》、《学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