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
六和敬

六和敬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第一和: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
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对一套思想、理念,寻求一致的解答方式。
僧团共住,僧众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
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有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
如果出现不同见解的情况,有时候宁可另外再建立一个僧团,而不要在一起共修。
因为,见解不统一的人住在一起共修,彼此就有可能互相妨碍。
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如此,既然大家同在一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
一个企业就等于一条船。
如果大家不协调,就无法保证船只顺利前行。
第二和:戒和同修中国人喜欢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寺庙中“规矩”就是戒,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
《西游记》里有一个“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为避免师徒遇袭圈地化界。
如果把这个圈定移植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上也划出一个“界”,那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这个无形的“界”能保证我们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安全吗?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选择这个抽象的“圈定”,进而能够以此而“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思”。
那么,完成个人修养的神圣化过程也就开始了——我们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修正”程序。
于是,这个非具象的圈定就成了遵行者的道德行为规范。
宗教意义上的“戒律”也是一种“界”,就像孙悟空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画出来的,具有保障能力限制。
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感别人的恩 改自己的过是修六和敬的关键(胡小林先生)

什麼叫自度度他?就是你為了修六和敬,我們現在胡妮妮阿姨提出來要修六和敬,因為世界有災難,只要有四個人的和合僧團,世界就能免於災難。她是為了度別人,拯救世界,提出這麼一個,發這麼一個大願,是從度他開始。但是度他必須得從度自己開始,你看,改正過錯,修清淨心,這不是改正自己的事嗎?這不是自己的修行嗎?自度就能度他,自他不二。你修清淨心,你改正過錯,你向自性靠攏,你向這個一靠攏的過程,你肯定能去西方,自己得度!因為你清淨心,自性,惠能大師在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修清淨心,改正過錯,把不清淨的心改到清淨,改到自性,那你就跟淨土相應了。今天師父講,「心淨則國土淨」,那你自己就得度了,你就到西方作佛了。同時如果有四個人都修這清淨心,都向自性靠攏,那這個世界有得救了,你看,自他不二。所以佛法它的魅力就在這,自己一定能成就,同時還能成就世界。所以六和敬是關乎自己的修學。我覺得有一個誤區,就是說,好像修六和敬,我要跟別人和,我要委屈自己,遷就別人,不是!修六和敬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是為了自己。正是因為為了自己,你才能為了別人;正是為了別人,你才要為自己,自他不二。
就是說,師父講六和敬,他把空間留給別人,他就跟別人和了,你應該讓!航空公司說安全帶指示燈熄滅了才能解開安全帶,他老人家等安全指示燈熄滅了,他才解開,他就跟航空公司和了,跟人家的制度和了,跟國家的制度和了。所以你說師父苦不苦?真苦,那麼熱的天,他以苦為師。你說他以戒為師沒有?他真以戒為師,他不到指示燈熄滅,他就不解開。其實解開有問題嗎?沒什麼問題,它都停了,但是人家要求,他就做到,不讓人家起煩惱,跟航空公司的那些工作人員就和。所以我修學跟著師父,聽師父經教到今天三年半的時間,覺得受益很多。
關於六和敬這件事,我也沒認真考慮過,是這次大會邀請我們來,我自己才認真考慮,就是怎麼才能達到六和敬,也在這兩天認真想。我這邊就想起了,師父曾經在澳大利亞跟國際和平會議那些代表們談話的時候,老人家的一段開示。他說現今世界上的衝突,就是民族衝突、宗教衝突、國家衝突,這些衝突是有原因的,衝突從哪開始?他說是從家庭開始,家庭兩口子住在一起都不和,他出門就不能跟別人和。所以社會跟世界的衝突源於家庭的不和。師父最後又補充了一句,說到究竟處,所謂家庭不和都不究竟,最大的衝突是我們的習性跟自性的衝突。
企业文化-六和敬

“六和敬”与企业、单位文化理念“六和敬”是佛教经文中所表现的一种僧团精神,现代企、事业管理中,如果能融入“六和敬”理念,管理则会出现新变化,两个效益也会明显提升。
现就“六和敬”与企业文化理念作一概述,以乡食读者。
“六和敬”泛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主旨是教育团队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价值认同、相互尊重的和谐组织。
着其中包括人文理念、人际礼赞等。
日本商社深悟“见和同解”的涵义,从言行礼貌等各方面来贯彻这一理念。
比如,企业的老总、经理,每遇到员工或客户,均会殷勤地与对方打招呼。
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彬彬有礼,其表现十分谦和与融洽。
“见和同解”一旦形成共识,则有利于员工相互间的尊重,增强团队的团结,减少内耗。
“戒和同修”,戒,指规矩、纪律、制度。
同修,指大家一起遵守。
戒,在佛教里是佛所制定的根本戒律,修法必须修戒,这一理念引申到团队中,是讲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既然制定,就必须共同遵守。
否则团队就松散无序。
据说,日本松下幸子助在一次巡视车间时,偶尔发现地面上有一粒大米饭,便派人追查这一粒米饭的来历。
因为有规定:任何人不得在车间吃饭或吃零食。
车间里如有食物碎屑,既污染车间,有招鼠、虫,破坏电线、电缆。
现在掉在地板上的饭粒,是谁的责任?经过分析调查,一名员工承认在餐厅用餐后,把饭粒沾在身上,不慎带入了车间,结果这名员工做了检讨又被罚款。
这一事例说明,企业中所有成员,在制度规矩上,人人平等,必须遵守。
要贯彻“戒和同修”的法则,以保持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
“身和同住”,佛经中是指众僧住在一起共修佛法。
大家相聚一起,十目所望,十指所指,相互约束、监督、鞭策,达到共修目的。
这一理念引申到企业文化中,是讲上下一致,同甘共苦之意。
礼贤下士,与民同体,休戚与共,团队将会产生亲和力、向心力。
“口和无诤”,是指语言友善和美,无口舌是非。
家和万事兴演讲稿

家和万事兴演讲稿各位来宾和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很感激你们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聆听我这次演讲,你们的到来让我内心非常激动和感恩,谢谢你们。
这次我选的主题是与我们大家都息息相关的,就是“家和万事兴”。
让我们在演说中和讨论中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一些思想和感受,升华自己的内在修养。
说到家,有大家庭,有小家庭。
现代的社会,大家庭人多,最大的困难就是和谐不容易。
小家庭因为人口少,如果住的房子大,每天面对空旷无人的家,好像没有依靠的感觉;如果住的房子小,每天面对的是坚硬冷寂的砖瓦、壁板,一样感受不到家的温馨气氛。
所以即使有家,家中要有人;有人,就要能和顺。
俗语说:家不和被人欺;又说:家和万事兴。
在家庭里,能够父慈子孝,能够兄友弟恭,能够夫唱妇随,所谓家人一条心,即使泥土也能变成金。
所以,我们共同探讨第一个问题:(1)怎样才能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慬,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懂。
但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
当今社会的家庭最难处理的是婆媳关系,能处理好她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家庭就有了和睦的前提。
夫妻恩爱是家庭的关健,只要两人夫唱妻随,共同孝敬父母,抚养孩子,这个家自然就和了,只要家和了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这个家自然就兴旺了。
我们大家接着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家庭:家庭里一般的成员就是夫妻和孩子,最多加上一方父母。
首先,夫妻关系好,家里温馨。
丈夫可以全心全意,安心地在外面奋斗,赚钱养家,而无后顾之忧,因为他知道家有贤妻良母。
当然了,妻子也觉得有个好丈夫可以依靠,自己可以也静心地快乐地工作和相夫教子,孝敬父母。
那么,这种家庭就能做得到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但俗语有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想像一下,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好多事情和考验,那么由人组成的家庭的经历会更丰富多姿和更具有考验性。
所以,作为一家人,真是有什么事要一起冷静地商量,一起面对,相扶相携,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好好解决掉,怎能不兴呢?(2)怎么样才叫真正的家和万事兴?如果真的拥有了,怎么去珍惜?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
蔡礼旭老师:修学六和敬四众同修分享

我剛到大陸的時候給他們上課,結果同修,比方說他今天在想一件事情,結果我講課的時候就講到他,然後他們下去就開始傳,蔡老師有他心通,然後傳到最後變成什麼?「你什麼都不用跟蔡老師講,他什麼都知道。」其實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就變成他們有什麼事都不跟我講。結果我做領導要做決策,我什麼都不知道,我鐵定做錯決策,決策一錯很多事情就白做了,人力、物力、財力白做了,所以決策的錯誤比貪污還嚴重,那個損失更大。而我很慚愧在哪裡?你做為一個領導,要學堯舜禹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做領導的時候,生怕別人不給他提意見,趕緊召集,我還有什麼不足?你趕緊告訴我。他還求人家告訴他。只有那個紂王、夏桀,誰都不准講話,都聽我的,結果他就亡了。所以領導者要很理智,在君臣關係當中應該是讓他們多提意見才對,而且一提意見太好了,不提意見沒有辦法跟他交流,一提意見他提對了,阿彌陀佛!讓我少造一些業,謝謝你。他提的是一個角度,我看的是另外一個角度,一討論,彼此看事情的能力提升了,方方面面藉這個事情愈看愈圓滿。假如他提錯了,正是我提醒他的時候。所以讓下屬能夠從方方面面提意見,這是太重要的事情,所以沒有觀察到這個,我們可能就誤了很多跟下屬充分交流,進而做好決策的一個機會。
所以我們成名之後,對一切的人能不能做到這樣子禮敬?以至於是我們自己在當領導的時候,我們對下屬能不能禮敬?假如不能禮敬,那這一條也沒有持到。我自己的經驗上,也沒有在大的團體單位做過,所以自己當領導之後就隨性,不知道組織它是有層級的,你要一級一級去分層去照顧。自己隨性就跳過去交代事情,一跳過去了,中階主管他就很受傷,這個蔡老師都沒有給我知會一聲,久了以後他又敢怒不敢言,就憋住了,憋到最後中醫一把脈,氣血兩衰。包含身邊的人,我們都沒有好好照顧他,把他們給累壞了,他們都是父母的信任、全家的信任,把他送到我的身邊,我假如不盡心盡力照顧好他的身體跟他的修學,那我怎麼對得起他父母的信任?所以這個當領導的,師父常常提醒「君、親、師」非常重要,而其實君親師的精神跟《妄盡還源觀》講的四德,其實那個精神是非常相應的。所以我們首先自己做領導者一定要禮敬,第一個是對人要能禮敬,而且是對一切人。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

版权人:未知摘录于浅草导游俱乐部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启示人们喜欢拿和尚说团队,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寺庙中是如何看待团队精神的。
例如,对于被奉为团队合作典范的“唐僧团队”,就存在误解。
很多人将“西天取经”作为这个团队的目标。
实际上,西天取经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他的目的在于把印度佛经取回来,翻译、整理,之后再寻找到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取经只是整个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
就好比企业当中有生产部、市场部、销售部之分,各个部门需要互相合作。
如果产品只是生产出来了,而没有最后销售出去、回收货款,这能算是实现目标了吗?我想,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甚至冲突的情况,原因大概都与此有关。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一、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
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
“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
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须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
,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
“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六和敬”思想具体说来:第一和:身和同住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
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
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
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
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
浅析寒山寺“和合文化”中的“和”与“合”

浅析寒山寺“和合文化”中的“和”与“合”摘要:寒山寺“和合文化”往往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元素来讲,大致相当与当今社会所提出的和谐文化。
其实,无论从寒山寺“和合文化”产生的历史进行探究,还是分析“和合文化”所蕴藏的真实内涵,都会发现,寒山寺“和合文化”是一种思想,是包含“和”与“合”两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独特文化。
从“和”与“合”的辩证分析也可以看出“和”与“合”的不同。
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寒山寺“和合文化”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寒山寺文化“和”与“合”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他的七言绝句《江南春》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见,在中国,佛教庙宇和寺院为数众多。
2002年4月中国政府白皮书显示,中国现有佛教庙宇和寺院1万6千座。
在中国众多的寺院中,寒山寺能够名闻天下被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原因,不仅是它悠久的历史,也不只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更重要的是寒山寺所拥有的深厚文化精髓——“和合文化”所具有的无尽魅力。
在寒山寺和合文化的诸多研究者中,多数人认为“和合”是一个统一体,“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
很少有人把“和合”文化中的“和”与“合”分开看待。
而我认为,寒山寺“和合”文化中蕴涵的是“和”文化与“合”文化。
“和”与“合”有本质的不同,有必要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一、寒山寺“和合文化”产生的历史探究1、“和合文化”物的载体——寒山寺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唐代贞观年间,因当时的名僧天台寒山子在此修行,改名寒山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
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
2、“和合文化”字的载体——“和”与“合”“和”与“合”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上的“和”字就像是一个多管的乐器,初义是声音相应和,意思是只有不同的音调声律相互配合才能奏出悦耳的声音。
寺庙规约_精品文档

某某寺挂单规约一、必须持有效证件(身份证或戒牒),经客堂批准登记后,方可参加(出家众自备衣钵)。
二、凡挂单三天以上者,必须将证件统交客堂备案并填写登记表,离开时整理床铺,检查后销单,再索回证件。
三、凡来挂单者,必须身体健康,理智健全,具备修持能力,奉行佛教,随众修持。
贡高我慢,妄自尊大,我行我素者,不予挂单。
四、无条件听从道场安排。
留住者精勤用功,分离者依教奉行。
不得任性滞留或硬赖不走,违者以后不予挂单。
五、进入道场必须礼仪庄重,举止安祥,尊敬出家众。
行失礼仪,浮躁轻佻,语言粗俗,对修学常识一无所知者,不予挂单。
六、客堂统一安单,任何人不得挑剔,不得私自窜床换寮,不得挑选铺盖,不得挑选邻单,更不得多占多用。
七、生活自理有困难者,有不正常嗜好,有不能和众的怪癖,患有传染性疾病者,不予挂单。
八、中小学生、少年儿童,不予挂单。
特殊情况,一宿二餐。
九、诸法无常,缘聚缘散。
本道场对任何人不予挂长单。
如法者,住;不如法者,劝其离开道场。
某某寺常住立某某寺居士共住规约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遵守寺内一切规约。
来寺念佛,必须家眷同意,不得影响家庭和合。
二、本寺为净土道场,专持名号,违背净土修学的法物不得带入。
结缘法物一律交客堂,不准私下发放。
寺内不许搞任何交易。
三、不论任何身份、地位、年龄、身体状况及来道场时间长短,一律平等,必须无条件听从道场安排,一切随众。
固执己见,各行其事者,不共住。
有事请假,并销假。
有问题到客堂问,不许随便与出家人攀谈。
四、遵守六和敬。
不单独供养某个僧人。
自觉发心护道,但不干预道场事务,禁止谈论是非。
互相争论打骂者,不共住。
眷属同来者,生活必须自立,不许互相牵扯、情执不断。
五、日常态度谦恭,行为端庄,服装整洁,穿着打扮不可出众。
不可勾肩搭背、喧哗、奔跑、戏笑。
禁杂语,同乡、熟人不得闲谈。
六、一律素食,若有吃荤、吸烟、喝酒者,不共住。
七、院内不可以拣任何东西归己有,拣后送客堂。
院内不许随地吐痰,不许乱扔乱放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和敬的内涵要真正地了解“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和敬”的概念。
“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
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
第一和: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
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对一套思想、理念,寻求一致的解答方式。
僧团共住,僧众能够和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所有住众在见解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统一。
只有所有住众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僧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
否则,每个成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想法,大家各执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也就难有安宁、不能清净,也必将导致整体的精神涣散,不能有所作为。
如果出现不同见解的情况,有时候宁可另外再建立一个僧团,而不要在一起共修。
因为,见解不统一的人住在一起共修,彼此就有可能互相妨碍。
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如此,既然大家同在一个公司工作,就应该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
一个企业就等于一条船。
如果大家不协调,就无法保证船只顺利前行。
第二和:戒和同修中国人喜欢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寺庙中“规矩”就是戒,是所有僧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
《西游记》里有一个“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为避免师徒遇袭圈地化界。
如果把这个圈定移植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上也划出一个“界”,那么,其结果又将如何呢?这个无形的“界”能保证我们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安全吗?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选择这个抽象的“圈定”,进而能够以此而“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思”。
那么,完成个人修养的神圣化过程也就开始了——我们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修正”程序。
于是,这个非具象的圈定就成了遵行者的道德行为规范。
宗教意义上的“戒律”也是一种“界”,就像孙悟空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画出来的,具有保障能力限制。
佛教制订戒律,在寺院管理上的目的、用意和作用,与现代企业管理制订规章制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保证组织的良性运作。
只是,在根本原则上,佛教除了保证寺院管理的有效性之外,还在于保障生活在其间的人员的自我修正。
于此,现代企业可能既不屑,也无能为力;因为,企业觉得: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企业并不缺规章制度,缺的是对规章制度的共同遵守,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相关事件:在这方面,我觉得冯玉祥值得学习。
冯玉祥为了把他统帅的西北军练成一支有教养的军队,制定了许多军令,其中有一条就是“戒烟”。
有次他当众宣布全军戒烟,如有违纪者,就罚其吃烟头。
后来,在惩罚一位吸烟士兵时,士兵顶撞说他也吸烟了。
原来冯玉祥与友邻部队长官会面时偶尔吸了几口烟。
冯玉祥猛地摔下军帽,大声说:“我冯玉祥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是吸烟了!”说着从士兵手里抢过烟头,塞进自己嘴里。
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比我们说“上下同欲者胜”要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和,“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
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
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
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
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
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
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
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
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
佛陀大智深知此事。
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
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
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
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
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
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
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
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
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
‘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
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丛林清规是僧团的生活规约,是当代三大语系佛教的所有寺院僧团所共同遵守的。
僧伽制度通过《寺院规约》,使“六和思想”制度化。
制度规定,置身寺院僧团中,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首先要杜绝的行为,就是肢体上的直接冲突。
“身和同住”原则地要求僧团内的每一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岗位和职责)。
也只有如此,寺院管理的运作才能顺利无碍。
当然,企业行为也绝不能例外。
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人要把这个因工作需求而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视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进而把由此而导致的私愤携带到日后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中,那么,人身的攻击就难以避免了。
我们要时时提醒存在着这样的想法的人,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是因为工作而起的,如果大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冲突。
所以,不在岗位的时候,要即时消解因工作而带来的冲突和不快,做好及时沟通与交流。
而在企业、组织内部,更要建立这样的机制,时时宣传这样的理念,先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来,不要把工作的不快带到日常的生活中。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工作当中的冲突,工作安排尽可能合理化,从制度和岗位设置上减少冲突的可能——减少因推诿和制约带来的结果。
第四和:口和无诤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
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辩论。
有嗔名诤,无嗔名辩,法不应机不如不说!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
”如果僧团无法做到口和无诤,而且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若干条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否定他人的看法,进而导致无益的争辩。
如此,大家也就无法在语言上寻找到共同的方式。
除了不做无意义的争论之外,口和无诤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去争讼。
林则徐将“慎独”挂在书房里作为自我警策的座右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修正口业、修行语言行为的重要。
在佛教丛林规约里,为了避免常住的是非和纷争,在“六和思想”里将“口和无诤”放在第二位,要求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
口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原则这样的语言标准,大致包含有八个:(1)仔细聆听,三思而后言;(2)语音清楚,言辞得体;(3)语气温和,出言诚恳;(4)精练有度,避免晦涩;(5)善巧方便,讲究方法;(6)不扬他过,严守秘密;(7)有嗔名诤,无嗔名辩;(8)法不应机,不如不说。
第五和: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一致行为和认识。
要记住“与人乐”而避免“独乐”的做法,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共同庆祝,绝不要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意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意和同悦还要求寺庙住众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全体住众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成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
如果我们将意和同悦用在企业团队建设上的话,同样适用。
第六和: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
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者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决不能私藏私匿,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使寺院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僧团的根本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冲突大半是由于对资源的争夺。
而“六和思想”中的“利和同均”则强调利益的共同分享。
这是一个慈悲的、智慧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理念。
一个健全的团体,法治精神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是,如果缺乏了共同分享意识,那么,使集团趋于分化或崩溃的致命伤就难以治愈。
这里的同均也并非是平均分配,而是指共同分享——分享经历和艰难,分享成就和希望。
六和六和:liùhé 1. 中医: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
"孔颖达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
"按郑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
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2. 佛教: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3. 道教:天、地、四方,谓之六合,又作六极、六幕、六漠。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 4.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天地东西南北唐《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