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

合集下载

文言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

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

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

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

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

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

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

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

成语故事:《完璧归赵》的介绍

成语故事:《完璧归赵》的介绍

完璧归赵的典故: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

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

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

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

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

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

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

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

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

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

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

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

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

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

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

如今璧在我手里。

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赏析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赏析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译文|赏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明代: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译文及注释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

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

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

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

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

《完璧归赵》原文、译文及注释

《完璧归赵》原文、译文及注释

《完璧归赵》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完璧归赵两汉-史记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对照翻译: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相如说:“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

”王曰:“赵王说:“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曰:“相如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王曰:“赵王说:“谁可使者?”谁可以前往?”相如曰:“相如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读后感和启示范文十篇

《完璧归赵》读后感和启示范文十篇

《完璧归赵》读后感和启示范文十篇《完璧归赵》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秦王用15座城池换那块壁,赵王知道这是个骗局,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要守诚信,不能出尔反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完璧归赵》读后感_读《完璧归赵》有感作文范文十篇,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希望大家喜欢!《完璧归赵》读后感和启示范文一今天,我读了《完璧归赵》这篇文章,《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蔺相如的聪明机智才能使完璧归赵,回国后,被封为赵国大夫,我以后也要像蔺相如一样,做一个有担当,有胆量,会用自己聪明才智博得胜利的男子汉!《完璧归赵》读后感和启示范文二最近在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最让人印象深刻。

蔺相如以完璧归赵、将相和等名扬天下,传颂后世。

世人以他出使不辱于外国、执政和睦于同僚而称赞他,而他也因此位至卿相。

他有勇,敢于廷斥秦王;他有谋,能够完璧归赵;他也有容,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

他就像一个很完美的人,然而我认为并非如此。

蔺相如是一个常胜将军,他奉璧出使秦国,用自己的智慧,最终完璧归赵。

渑池会上,他在赵王已做了有损国格的事后,仍能扳回赵国的面子。

又在廉颇向他放出狠话后,仍能从容应对,最终化敌为友。

他处处光荣,马到成功。

但这也只局限于《史记》当中。

在我看来,和氏璧是个宝贝,然而比起整个赵国来,就微不足道了。

蔺相如借此次出使,给了秦国一个下马威。

虽然得回了和氏璧,却让赵国陷入危险当中。

失了一分诚信的面子,倘若秦国借此机会,出兵攻打赵国,岂不得不偿失?渑池会上,为了挽回赵国的面子,他强迫秦王击缶。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这是一种极其无礼的行为,虽然捞回了一点面子,却恶化了强秦弱赵的关系,虽泄了小愤,却无益于大谋。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1、《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王世贞原文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1][1]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

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

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

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

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

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

完璧归赵的故事概括

完璧归赵的故事概括

完璧归赵的故事概括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了一个珍贵的玉璧被秦国夺走后,赵国为了夺回玉璧不惜一切代价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斗争,更展现了人们对珍贵物品的珍视和追求。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完璧归赵》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争霸,烽烟四起。

赵国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被秦国夺走。

赵国国君非常愤怒,决定要夺回玉璧。

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去秦国,要求归还玉璧。

但是秦国国君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赵国的要求,赵国国君只好另寻他法。

赵国国君得知秦国国君非常喜欢美女,便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派出了美丽的女子和珍贵的礼物前去秦国,想要诱惑秦国国君,以此来夺回玉璧。

果然,秦国国君被美女和礼物所吸引,答应将玉璧归还给赵国。

赵国国君得知消息后,派出精壮的士兵前去接回玉璧,最终成功将玉璧带回了赵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珍贵的物品往往引起人们的争夺,而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在那个时代,国家之间争斗不断,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也在所不惜。

而赵国国君为了夺回玉璧,不仅派出了美女和珍贵的礼物,还派出了精壮的士兵,最终成功将玉璧夺回,展现了赵国的强大和决心。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巧妙地运用策略和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赵国国君派出美女和珍贵的礼物,成功地诱惑了秦国国君,最终夺回了玉璧。

这种策略的运用,对于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斗争,更展现了人们对珍贵物品的珍视和追求。

同时,也告诉我们,解决问题需要巧妙地运用策略和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做到处事有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10个,重点学习“璧”的字形和字义,理解“斋”的字义,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学重点
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

纯净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目当中是无价之宝。

2 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出示图片)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

(边说边板书)
3在玉中,最珍贵的就是和氏璧了,它是宝中之宝,课文中称它为“奇珍异宝。

”(出示)读好这个词。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老师整理了一段资料(媒体出示):
师介绍:传说,和氏璧是我国最有价值的一块璧。

据历史记载,这块璧洁白无瑕、光润晶莹,能在暗处发光,能够除去尘埃,驱邪防身,有夜光璧之称。

把它放在房中,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蝇蛇虫不侵,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

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5围绕这块玉,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也就是今天要学的课文的课题。

补全课题:13完璧归赵
6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叫“完璧归赵”,请打开书,快速默读找到。

(1)交流出示:“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对照这句句子,课题中的“完”就是“完好无损”的意思。

板书:完好无损
(2)这里的“我”指谁?板书:蔺相如(指导“蔺”的字形,读好“蔺相如”的名字。

)蔺相如是课文的主人公。

(3)“一定”这个词表明了蔺相如的决心,结果如何?
出示: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

(4)蔺相如能从骄横跋扈的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把它完好无损地归还赵国。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 明确复述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讲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

要复述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

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的?
2 交流,出示。

指名读。

“大王放心。

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

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

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是奇珍异宝。

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

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

五天以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3第一句是对赵王说的,后三句是对秦王说的。

(媒体字的颜色区分)
板书:秦王男同学读对赵王说的话;女同学读对秦王说的话,注意读准字音。

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

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子)
2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读读1—3节,简单说说原因,指出赵王不放心即可。

3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接),为了能让赵王真的放下心,又补充了一句——(生接)
4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承诺,保证)
5试着读好这句话,要让赵王放心。

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1 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献上宝玉。

(板书:献)
2 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的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想想蔺相如为什么这样对秦王说。

3 学习第一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可见秦王
毫无诚意。

(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可是和氏璧本属于赵国,这并不是真正的骗,而是“要”。

(板书:要)
(3)玉上有瑕斑,即使再名贵,它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秦王当然不希望自己钟爱的和氏璧是一块次玉,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使他相信了自己的话,这就叫——(出示)信以为真
(4) 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

4 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勇敢)(1)指名读句。

(2)再读,读好感叹号。

(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
(4)“理直气壮”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

(出示)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


(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

(板书:理直气壮)
(6)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如真的会摔玉。

板书:摔而且他将献出自己的生命,真是“玉在人在,玉碎人亡”.。

(7)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诺言吗,他说——(出示:齐读临行前的话)
(8)和氏璧是赵国的镇国之宝,赵王是迫不得已才答应交换的,如果真的把玉平白无故地
送给秦国,赵国的颜面将会丢尽,摔玉的目的是为了护玉,护玉则是为了护国啊!看来,蔺相如想保住的不仅是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啊!(“摔”改“护”)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

(9)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读好这段话。

5 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

(机智)
过渡: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

(1)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
(2)指名读句。

(3)蔺相如以斋戒为借口,(出示)斋戒注释:在秦王斋戒的五天里,不可以饮酒、不可以吃荤、更不可以想自己喜欢的和氏璧。

蔺相如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送玉回国(板书:送)这是他的一个缓兵之计。

(4)引读。

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

1 学到这里,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机智、勇敢)
2 接着,我们试着将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的过程进行复述,蔺相如的语言是重点,能不看书准备吗?
3 指名一人一句。

(你是第一个蔺相如,你是……)
4 谁能一个人连起来试试。

5 我们将故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它是有语境的,接着老师和同学配合,我讲语境,在什么情况下他说这样的话,这就是复述,仔细听老师的话。

(请三位同学配合)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知道他没有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的摔坏宝玉,就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是他又借口说——。

秦王同意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指相应的板书)
6 同桌两人学着复述。

交流。

7 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和氏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

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著名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
8知识链接:“负荆请罪”小故事
板书设计:
13 完璧归赵
完好无损
蔺送秦
相理直气壮摔(护)随手指点
如要信以为真王
献绝口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