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是清朝末年激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早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他为了探寻救国救世的良方,十分重视哲学的研究,并特别探讨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他深知讲究学问、掌握知识对于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他所谓学问、知识,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范围,特别表现了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政法理论的重视。他强调:“鄙人深愿诸君都讲究学问,则我国亦必赖以不亡。所谓学问者,政治、法律、农、矿、工、商、医、兵、声、光、化、电、图、算皆是也。”(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他认为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必受制于人,有学问、有知识才能保国。在谭嗣同看来,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是相通的,甚至认为“近来所谓新学新理”,都是“萌芽”于中国古学。“如商学,则有《管子》、《盐铁论》之类;兵学,则有孙、吴、司马禳苴之类;农学,则有商鞅之类;工学,则有公输子之类;刑名学,则有邓析之类;任侠而兼格致,则有墨子之类;性理,则有庄、列、淮南之类;交涉,则有苏、张之类;法律,则有申、韩之类;辨学,则有公孙龙、惠施之类。”(谭嗣同:《论今日西

学与中国古学》。)但是“祖国遗产,子孙弃之,外人业之,迨其业之日新月盛,反诧异以为奇技淫巧,机钤诡谲之秘术”。他反对“数典忘祖”,也反对“夜郎吾国而禽兽他人”,强调“不论何人何物,惟知学以取其长”(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主张学习西方之长,认为只有“师人之长”以增长自己的学问和知识,国家才可以不亡(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

那么,学问应该从何处讲起,知识应该以何者为要呢?谭嗣同认为,首要地是从天地讲起,“夫人生天地之中,不知天何以为天,地何以为地,且地是实物,尚可目见,天是空物,不可窥测,于不可窥测者,遂置之不讲,则人为万物之灵之谓何矣?”(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关于天地的学问,谭嗣同特别重视太阳中心说和地球绕日而转的地动说。他认为“讲明此理”的目的在于“知吾身所附丽之地球,本变动不居,而凡泥不变之说者为逆天矣。又以知吾身所处之地球,原天空中不大之物,则凡附丽斯球者,可作同里同閈同性命观,而不必惊疑骇异,夜郎吾国而禽兽他人矣。”(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可见,谭嗣同主张讲究天地的学问,是为他的变法主张服务的,同时也表现了他要求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

谭嗣同又说:“人在世界上,有几件事不可不知:一曰天,二曰地,斯二者前次已言之详矣。今日所讲,更有切要者,则为全体学。在天地间不知天地,已为可耻;若并自己之身体不知,不更可笑乎!”(谭嗣同:《论全体学》。)谭嗣同所讲的“全体学”,是指关于人的身体的生理组织及其机能的学问。在谭嗣同看来,“大抵全体竟是一幅绝精巧之机器。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与天地之大机器相似。”(谭嗣同:《论全体学》。)那么,认识人之全体是一幅“精巧机器”,有什么意义呢?谭嗣同说:“独是天必造此一种全体之精巧机器,果何为也哉?原是要使人顶天立地,做出一番事业来,所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也。诸君当知此堂堂七尺之躯,不是与人当奴隶、做牛马的。”(谭嗣同:《论全体学》。)可见,谭嗣同强调认识人自身之全体,是为了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并做出一番与人的主体地位相称的事业,而不要自卑自贱,甘心与人做奴隶。实际上,谭嗣同的这种观点,是为反对因循苟且,力求民族的自保自强服务的。还应该指出,谭嗣同讲究天地的学问,讲究人身之全体的学问,最后认为天地是大机器,人身之全体是与天地大机器相似的精巧机器,说明他在哲学上深受近代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谭嗣同虽然十分重视天地的学问,重视人身之全体的学问,并接受了近代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但他在哲学上所遵循的基本路线,却不是机械唯物主义。谭嗣同的哲学思想的来源非常广泛而杂博,既有中国的传统哲学,又有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更有佛教学说,而佛教学说则成了建构他的哲学体系的主要基础。因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充满着矛盾,既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又有物活论、泛灵论的色彩,而就其本质来说则是唯心主义的。

谭嗣同采用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家用来解释传播光的媒质的“以太”概念,把它看作是天地万物的物质始原,天地万物以至人类都来源于“以太”。他写道:“徧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筦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曰‘以太’。”(谭嗣同:《仁学》。)谭嗣同还根据当时的化学知识,认为构成各种化合物的质点的“原质之原,则一以太而已矣。”(谭嗣同:《仁学》。)因此,在谭嗣同看来,“以太”是最基本的、最原初的物质。这似乎是把“以太”看作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础。尽管到20世纪初,科学实验已证明“以太”并不存在,但谭嗣同用它来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不能不说是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唯物

主义因素。而且,他毕竟是引进当时西方自然科学相当流行的概念作为他的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连同他把天地和人都看作是机器的观点,就使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超出了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水平,而具有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

但是,当谭嗣同解释“以太之用”的时候,他的哲学又具有明显的物活论、泛灵论的性质。比如他说:“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谭嗣同:《仁学》。)在这里,谭嗣同把儒家所说的“仁”,墨家所说的“兼爱”,佛教所说的“性海”、“慈悲”,耶稣所说的“灵魂”等等,都说成是“以太之用”,并又把这些所谓“以太之用”归结为“仁”。这显然是把精神、道德的属性赋予了“以太”。

谭嗣同还明确肯定“以太”有知,并由“以太”有知推出万物有知、万物有灵。他写道:“同一大圆性海,各得一小分,禀之以为人,为动物,为植物,为

金石,为沙砾水土,为屎溺,乃谓惟人有灵魂,物皆无之,此固不然矣。……动物与人,食息不能或异,岂独无灵魂哉?至若植物,似于人远矣。然亦食渊泉雨露,息炭养二气也。……至若金石沙砾水土屎溺之属,竟无食息矣,然而不得谓之无知也。……而世咸目植物以下者为无知,直不当以人所知之数例之;所以疑莫能明。人之知为繁,动物次之;植物以下,惟得其一端,如葵之倾日,铁之吸电,火之炎上,水之流下。知非一端,要非人所不能有也。在人则谓之知,在物乃不谓之知,可乎?……人亦一物耳,是物不惟有知,抑竟同于人之知,惟数多寡异耳。……今既有知之谓矣,知则出于以太,不生不灭同焉;灵魂者,即其不生不灭之知也。而谓物无灵魂,是物无以太矣,可乎哉?”(谭嗣同:《仁学》。)应该说,在谭嗣同的这些论述中,包含着关于物质普遍地具有与感觉相近的能力即感受的特性、反映的特性的可贵猜测。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早在谭嗣同之前,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就曾肯定在广延和运动力之外,有第三种属性即感觉能力存在于物质具体中。狄德罗也明确肯定感觉性是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的性质。到20世纪初,列宁曾指出:“明显的感觉只和物质的高级形式(有机物质)有联系,而在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只能假定有一种和感觉相似

的能力”;并肯定“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40、89页。)。谭嗣同认为除人有知以外,动植物、无机物也都有“知”,的确包含着关于一切物质都具有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的猜测。但是,他没有看到物质的反映特性在进化中的质的飞跃,抹杀了人的、动物的、植物的、无机物的反映形式的质的区别,把它们通通称为“知”,并认为物的“知”“同于人之知”,只有数量多少的不同,这就陷入了物活论。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一切物都有灵魂,走向了万物有灵的泛灵论。万物有知有灵魂的根源是“以太”。万物由“以太”构成,所以万物有灵魂。这说明,在谭嗣同那里,“以太”是一种有知有灵魂的实体。

然而,物活论、泛灵论还不是谭嗣同哲学的归结。他的哲学的归结是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归结的逻辑首先在于他把“以太”归结为“仁”。他说:“其显于用也,为浪、为力、为质点、为脑气。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无形焉,而为万形之所丽;无心焉,而为万心之所感;精而言之,夫亦曰‘仁’而已矣。”(谭嗣同:《以太说》。)在这里,“仁”就不只是“以太”的属性和作用了,而是“以太”本身。就是说,“以太”是“仁”,“仁”是“以太”。这就把物质性

的“以太”归结为精神性的东西了。

由于谭嗣同把“以太”归结为“仁”,于是又把“以太”为天地万物之源归结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他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谭嗣同:《仁学界说》。)在谭嗣同看来,“仁”是“心”、“识”的作用。把天地万物的本源归结为“仁”,也就是归结为“心”、“识”;“心”、“识”是天地万物的最后根源。所以他又说:“以太者,亦唯识之相分,谓无以太可也。”(谭嗣同:《仁学》。)“以太”是“心”、“识”变现的“相分”,说明“以太”不过是“心”、“识”的自我对置。因此,根源于“以太”、“仁”的天地万物归根到底是由“心”、“识”所派生的。谭嗣同完全赞同佛教的说法,宣称“佛教说‘三界惟心’,又说‘一切惟心所造’”;“三界惟心,万法惟识(谭嗣同:《仁学》。)。这充分表明,谭嗣同在佛教学说的深刻影响之下,完全陷入了佛教式的主观唯心主义。

谭嗣同在30岁以前,本来是反对佛教的空寂说的。他曾指出:“释氏之末流,灭裂天地,等诸声光之幻,以求合所谓空寂。此不惟自绝于天地,乃并不知有声光。夫天地非幻,即声光亦至实。声光虽无体,而以所凭之气为体。”(谭嗣同:《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这里明确批判了佛教以天地声光等为幻的空

寂说,而肯定天地声光等的客观实在性。但他在信仰佛教以后,却完全陷入了“三界惟心,万法惟识”的佛教唯心主义。

谭嗣同认为,人也是由“以太”化生的;人之所以有知,也根源于“以太”。所以他说:“知则出于以太”。他运用他的“以太”说,并根据当时的生理学知识,分析过认识的生理基础。他写道:“身之分为眼耳鼻舌身,眼何以能视,耳何以能闻,鼻何以能嗅,舌何以能尝,身何以能触,曰惟以太。”“以太之用之至灵而可征者,于人身为脑。”(谭嗣同:《仁学》。)他把感觉器官同脑看作是一个由“脑气筋”(神经通路)联系起来的整体,脑是神经通路的总汇。感觉器官与外物接触,将所受的刺激经过神经通路“传信于脑”而产生感知觉;而脑又是思维的器官。脑之所以能思维,又依赖于“心能变血以养脑”。谭嗣同运用他所了解的一些近代生理学知识,来说明人的认识的生理基础,从而对认识主体的理解方具有了一些近代色彩。

但是,谭嗣同又认为知根源于“以太”,而“以太”就是“仁”。所以他又说:“智慧生于仁”;“知不知之辩,于其仁不仁。”“仁”之所以是智慧、认识的根源,乃因“仁”就是“通”。“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

能够以仁“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就能无所不知。所以他说:“仁之至,自无不知也。”(谭嗣同:《仁学》。)“通”,当然是认识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把所以“通”归结为“仁”,就必然陷入神秘主义。

谭嗣同认为脑是“以太之用之至灵”。他还根据佛教唯识宗的观点断言:“为大脑之体者,藏识也。”(谭嗣同:《仁学》。)“藏识”是一切识的种子,也是变现天地万物的根源。他说:“吾大脑之所在,藏识之所在也。其前有圆洼焉,吾意以为镜,天地万物毕现影于中焉。”“即彼藏识,亦无生灭,……此生所造,还人藏识,为来生因,因又成果,颠倒循环,无始沦滔。沦滔不已,乃灼然谓天地万物矣。”(谭嗣同:《仁学》。)“藏识”不仅是镜子,能使天地万物“毕现影于中”,而且也是变现天地万物的根源。因此,认识的对象归根到底是由“藏识”自生的,认识的源泉就是“藏识”本身。谭嗣同把“藏识”看作是认识的源泉同他把“仁”看作是智慧、认识的根源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藏识转,始足以为仁”,“藏识转为大圆智镜”(谭嗣同:《仁学》。)。由上可以看出,在谭嗣同那里,认识的主客体之分,不过是作为大脑之体的“藏识”的自我对置。

根据日常的认识活动,谭嗣同也承认感官感知活动的客观对象性,并且强调

要“务实”。他说:“耳目之所搆接,口鼻之所摄受,手足之所持循,无所往而非实者。即彼流质气质,以致太虚洞窅之际,莫不皆有实理实物。故欲祛名之弊,亦惟有务实而已矣。”(谭嗣同:《辨实》。)正因为各种感觉器官与这些实在的对象接触,才产生各种不同的感知觉。因此,谭嗣同强调认识要从“实”出发,而不要为“名”所蔽。他举例说:“今夫翘希世之瑰宝以示野人曰:‘汝盍往取是?’则色然喜。或曰:‘瓦砾也。’则又废然返。其实未始或异,而缘于名以为忻厌,野人之无识者然也。”(谭嗣同:《释名》。)不了解“实”,而只是根据“名”来决定取舍忻厌,就难免上当受骗。

谭嗣同还重视科学试验对科学认识的重要作用。如他肯定解剖观察对生理学、医学发展的意义,表明在谭嗣同的认识论思想中毕竟融进了近代科学认识的精神。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谭嗣同对认识和认识的实现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

首先,谭嗣同虽然谈到过感官感知活动的客观对象性,但他又极力否定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在谭嗣同看来,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所直接接触的,只不过是色声香味触五种现象而已,但无量无边的世界决不只是这五种现象,仅凭五种感官,

要认识“无量无边”的世界的无限多的现象是不可能的。而且感官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还有感官所不能及的范围;即使运用延长感官的工具,扩大感官感知的范围,但也仍有这些工具所不能及的范围。因此,仅凭感官的感觉经验,即使运用工具放大这种感觉经验,也不足以认识“无量无边”的世界。毫无疑问,感官的感知当然有局限性,我们不能以感官的感知范围及是否感知,作为判定客观世界界限和客观事物有无的根据,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定感官感知的可靠性,感官感知毕竟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通道和必要的初级阶段。

在谭嗣同看来,感觉经验之所以不可靠,更在于感觉经验所感知的根本不是事物的真实情况,也根本不能感知事物的真实情况。如“目能视色,迨色之至乎目,而色既逝矣;耳能听声,迨声之至乎声,而声既逝矣。惟鼻舌身亦复如是”(谭嗣同:《仁学》。)。对感官感觉经验的非真实性,谭嗣同通过眼耳的见闻的形成,曾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得出了“眼耳所见闻,非真能见闻”乃至感官感觉“不足恃”的结论(谭嗣同:《仁学》。)。

感觉本来是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并将这种刺激传入人脑而产

生的关于事物的外部个别属性的映象。这种映象当然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本身,而只是对事物属性的感性反映。通过这种反映,客观事物实现了向意识的初步转化,因为感觉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感性反映有时可能严生错觉,与事物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但作为感性反映形式的感觉,总是根源于客观事物,因而是对事物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尽管事物的刺激不是常住的,甚至刚一引起人的感觉就消失了,但人只要有了感觉,刺激所携带的某种信息就通过感觉而以意识的形式保留下来了。而人要认识事物,也正是通过感觉来获得关于事物的信息的。正因为如此,感觉才能够成为关于事物的知识的直接来源。谭嗣同把感觉所形成的映象同作为它的直接来源的事物的属性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否认这种映象同事物的属性的直接联系,认为感觉的映象只能是虚幻的,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谭嗣同强调感官感觉经验的局限性,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论证感觉经验的局限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感官的“不足恃”,实际上是否定了感觉经验的认识作用。

其次,谭嗣同也否定理性思维对于认识真理的意义。本来,谭嗣同认为脑是“主思”的器官,并看出了脑的思维对感官感觉的优越性,指出:“谓思在脑,

脑之形有量而思无量”(谭嗣同:《仁学》。)。就是说,脑的形体虽然有限量,但脑的思维能力则没有限量。既然如此,那就应该以优越于感觉经验的理性思维来克服感觉经验的局限性。但谭嗣同却不遵循由感觉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认识路线。他不仅否定感觉经验,而且也排斥理性思维。他说:“苟不以眼见,不以耳闻,不以鼻嗅,不以舌尝,不以身触,乃至不以心思,转业识而成智慧,然后‘一多相容’、‘三世一时’之真理乃日见乎前。”(谭嗣同:《仁学》。)所谓“转业识而成智彗”,是佛教唯识宗主张的通过特殊的修行转有漏(有烦恼)的八识为无漏(无烦恼)的八识而得到智慧以领悟佛教真理的学说。“一多相容”是说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并无本质差别,“一即多,多即一”,一为多相容无碍。“三世一时”是说世界在时间上并无先后的差别,过去、现在、未来都包括在此时的一念中。谭嗣同接受了这些佛教学说,认为“一多相容”、“三世一时”是固然的真理,而人们之所以不能认识这种真理,是由于“历劫之业力障翳深厚”,智慧为对待之分别所瞒。只有“不以眼见,不以耳闻,不以鼻嗅,不以舌尝,不以身触,乃至不以心思”,才能“离诸分别”而达到“大圆镜智”,即“转业识而成智慧”,然后才能领悟“一多相容”、“三世一时”的真理。

为了融合儒佛,实际上是以佛解儒,谭嗣同认为《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过程,以及孔子自述为学的经历,都是佛教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的过程(谭嗣同:《仁学》。)。在他看来,“转识成智”是儒佛相同、圣凡相同的。而“转识成智”不仅要排除正常的感性经验,而且要排除正常的理性思维。只有排除了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才能“转识成智”,从而领悟“一多相容”、“三世一时”的真理。“转识成智”本来是佛教主张的通过特定的修行以领悟佛教真理的方法。谭嗣同也强调只有“转识成智”才能达到“一多相容”、“三世一时”这样的所谓“天地万物自然而固然之真理”,可见他在认识论上完全陷入了佛教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网罗,而背离了对现实世界的正常的认识路线。

第三,谭嗣同贱视和排斥实践,明确提出“吾贵知,不贵行也。”(谭嗣同:《仁学》。)在他看来,知是属于灵魂之事,行是属于体魄之事;知是无限、无穷的,行是有限有穷的;行不能达到知,真知则必能行;具体的实践实事,不及空言之精理。所以他虽然认为“教”是“求知之方”,但教主教徒,则是以空言说教为教,而根本无暇顾及行不行这种属于体魄之事,由此也可证明,“知之与行,

孰为贵而孰为贱”了(谭嗣同:《仁学》。)。

谭嗣同“贵知不贵行”,表现出他对行的贱视和排斥,否定了知对行的依赖关系,但他“不贵行”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他把行仅仅看作是“体魄之事”,不符合人类实践的本质特点,实践虽然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但又是受意识和思想指导的自觉的活动。他只看到具体的行的有限性,而没有看到整个人类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并且正是没有止境的实践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认识没有止境的发展。他宣称“行之不可及知”,实际上,从人的认识的发生来说,正是行之而后知。而知是否为真知,也要依赖行、依赖实践来检验,真知虽然能行,但知终究不等于行,不能代替行。至于谭嗣同所贵的属于“灵魂之事”的知或真知,并不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正常的认识活动得到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客观真理的知识,而是通过既排斥实践,又排斥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所谓“转识成智”的神秘过程所达到的对神秘的“空理”的领悟。这种领悟,只不过是灵魂与灵魂的自我结合。

谭嗣同把“知”看作是“灵魂之事”,把“行”看作是“体魄之事”,因而他“贵知不贵行”,也就是贵灵魂不贵体魄。他说:“灵魂,智慧之属也;体魄,业

识之属也。”(谭嗣同:《仁学界说》。)由此可知,他所谓“转业识而成智慧”,也就是要排除体魄之事,而专有灵魂、专任灵魂。

有趣的是,谭嗣同还幻想运用他的上述观点,来解除地球上的“人满之患”,在他看来,人如果只注重体魄,那么,随着人类的繁殖,一方面地球上将有人满之患而“不足以容”,另一方面地球上可为人食用之物也将“不足以供”。因此,他幻想用损体魄、益灵魂的方法,使人进化为“纯有灵魂,不有体魄”的所谓“灵人”(谭嗣同:《仁学》。)。在谭嗣同看来,人通过“日趋于灵”的进化,将来可以化为没有体魄、只有灵魂,纯用智慧,纯用灵魂的“灵人”。“灵人”可以无所不住,无所不存,即使地球全毁,“灵人”也可以普遍地永存。谭嗣同还认为,如果人都化为“纯有灵魂、不有体魄”,“纯用智、纯用灵魂”的“灵人”,那就是“一切众生,普遍成佛”。这完全是一种宗教理想。而实现这一宗教理想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消除“从生之业力”,使“体魄之事尽”,即要消除一切现实的主体能动活动,“转业识而成智慧”,“卒乃及佛”,达到佛果。这也就是“识之终”(谭嗣同:《仁学》。)。“普遍成佛”是人类进化的最后归宿,也是认识的终极目标。

谭嗣同轻体魄,贱实践,主张“不用力”,要求消除“业力”,实际上是要排除人的现实的主体能动活动。但他却极力夸大“心力”的作用。他根据佛教的“三界惟心”、“一切惟心所造”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断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而不实的,惟有心才是实在的。而且,心有无限的力量,没有心力做不到的事。他说:“夫心力最大者,无不可为。”(谭嗣同:《仁学》。)认为“心力”可以不依靠物质力量而“无不可为”,“无有做不到”的事,这是对精神的能动作用的一种极端抽象的发展。然而,这却不是现实的,因为仅仅凭借“心力”,是不能实现任何现实的东西的。

谭嗣同还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论神奇到何种地步,总是心为之。若能了得心之本原,当下即可做出万万年后之神奇,较比格致家惟知依理以求,节节而为之,费无穷岁月始得者,利钝何止霄壤!”(谭嗣同:《上欧阳中鹄》十。)这是对科学技术发展逻辑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按照谭嗣同的说法,科学技术可以不依赖实践,可以“不依理以求”,只要在内“了得心之本原”,当下即可做出万万年后之神奇。这完全是同顿悟成佛一样的逻辑。

谭嗣同十分关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认为当时的中国“大劫行至”,面临着

劫运。但他把这种劫运说成是由众生的“业力”、“机心”造成的。因此,要解除劫运,就必须消除“心力”,去掉“机心”,也就是要“转业识而成智慧”,泯灭“机心”而增“心力”。他指出:劫运“无术以救之,亦惟以心解之”;因为“劫运既由心造,自可以心解之”(谭嗣同:《仁学》。)。所以他提出“以心挽劫”的主张。“心力”为什么能“挽劫”呢?按照谭嗣同的说法,“心力”的实体是“慈悲”,“心之用”是“慈悲”。“慈悲”就能在人和人之间相视“平等”;“平等”就“无畏”;人“无畏”就“无所用机”。佛教归根到底是以“慈悲”度人的。通常只要“向人涕泣陈诉,恻怛沉痛”,就能使人“暂息其机心而哀怜之”。因此,只要以“心力之实体”——“慈悲”“感天下而劫运可挽也”(谭嗣同:《仁学》。)。这充分表达了当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心声。

在谭嗣同看来,“以心挽劫”,就是要泯灭“机心”,了悟心原,增强心力,发挥“慈悲之念”。他指出:“见一用机之人,先去乎自己机心,重发一慈悲之念,自能不觉人之有机。人之机为我忘,亦必能自忘;无召之者,自不来也。此可试之一二人而效,使心力骤增万万倍,天下之机心不难泯也。”(谭嗣同:《仁学》。)谭嗣同的逻辑是,劫运是由“机心”造成的。要挽劫运就要泯灭“机心”,消除

造成劫运的根源;要泯灭“机心”,就要增强“心力”,发挥“心力之实体”——“慈悲”的作用。这里所遵循的仍然是“转业识而成智慧”以证佛果的佛教唯心主义逻辑。

所以毫不奇怪,为了使“心力”骤增,谭嗣同主张专治佛家之“愿力”。他说:“心力不能骤增,则类若开一讲求心之学派,专治佛家所谓愿力”(谭嗣同:《仁学》。)。他自己在后期就“重发大愿,昼夜精持佛咒,不少间断”,并且“自此猛悟,所学皆虚,了无实际,惟一心是实”。他还以佛教救世主的口吻宣称:“嗣同既悟心源,便欲以心度一切苦恼众生。以心挽劫者,不惟发愿救本国,并被强盛之西国与夫含生之类,一切皆度之。”(谭嗣同:《上欧阳中鹄》十。)。

应该指出,谭嗣同信奉佛教学说,倒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不是消极的出世主义。他是面对现实,虔诚地希望从佛教学说中找到救国救世的良方。但是,谭嗣同所强调的“心力”、“愿力”,不过是一种主观精神,主观意愿。他反对依靠群众的、物质的力量,以为只要依靠所谓“心力”、“愿力”,就可以挽救国家的劫运,普度一切苦恼众生。他所遵循的完全是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认识论路线。他主观上要求冲破一切网罗,寻找救国救世的真理,但最终陷入了佛教网罗之中,

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

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 何兆雄 摘要:在濒死体验研究中,有两条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导致科学医学,唯心主义导致灵学医学。前者研究其组成和机制,分析其文化、生物学特点及心理动力学。后者则陷入对人死复生的证明,美其名为生命之后的生命。关键词:医学哲学;濒死体验;灵学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6)03-0041-03 Epistemology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Investigation HE Zhao xiong.Guan 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 anning530022,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cognitive lines in NDE exploration:materialism and idealism.The former leads to scientific medicine,and the lat ter leads to psychice medcine.Scientific inves tigation that explore into their components and mechanism has been described as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with a psychodynamic consideration.While the psychic researchers proved it in the evidence of man s survival after death. Key Words:near death experience;medical philosophy;psychics 1 灵学与经验科学的交替 濒死体验(Near death E xperience NDE)指人临近死亡(多数出现在事故死亡前)时出现离体现象、隧道效应、全景回忆和见到另一世界及已故亲朋的一种主观现象[1]。把NDE的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科学 灵学阶段(1890年~1930年) 1892年地质学家海姆(Heim)在欧洲阿平宁山脉遭遇雪崩,下滑时他发现当时心情特别平静,出现对过去生活的全景回忆。之后,海姆又收集29例个案,但对它们描述为互不关连的症状。1894年, 英国医学杂志 发表 溺水感觉 一文,是为刊出案例的嚆矢。1930年,费斯特(Pfis ter O)在海姆的基础上,结合壕堑战的濒死事件,总结出濒死体验的症状,认为是应激反应的退行作用所致。 但濒死体验在灵学盛行时,都被作出灵学解释。人格解体的离体现象被称为 灵媒 ,超感官知觉被称为传心术。以灵学为主体,分成两大组:一组研究 自然案例 ,另一组研究灵媒,超感官知觉被认为是人死复生的证据。 第二阶段 灵学阶段(1930年~1960年) 集中研究超常(Paranormal)现象,即离体现象。以杜卡塞(Ducass C)为代表,在1961年出版的 死后的生命 中,把离体体验、心灵感应、附体、生活回顾等细节作为鬼魂存在的证据。死后的生命有5种:(1)鬼魂;(2)离体体验;(3)鬼魂现形和超常现象;(4)附体(又译着魔);(5)前世记忆。 第三阶段 灵学 科学阶段(1960年~至今) 美、英医学杂志,特别是 神经精神病杂志 以及 内科文献 、 内科学报 等刊载了大量科学论文及带灵学内容的文献,另一方面出现两本畅销书:一是医生穆迪(Moody)收集150个案例写成的 生命之后的生命 (该书由克勃勒 罗斯K bler Ross作序,支持此一观点)。另一是旅美西藏学者索甲仁波切的 西藏生死之书 。该书试图证明藏传佛教的 中阴闻教得度 (或译 西藏度亡经 )讲的就是西方现代所标榜的濒死体验。 在此阶段,两个著名学者Greyson和Stevenson发表论文 广西社会科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最多。医学杂志和心理学杂志也发表许多其他学者的论文,有时还出版专辑,涉及灵学、临床医学、心理学和人类学。 2 灵学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有鬼论 穆迪的 生命之后的生命 [2]对150个案例作了三种解读:超自然解读、自然解读、心理解读。然而并没有公开肯定超自然解读。虽然穆迪声言: 自己并不是试图为肉体死后灵魂犹存构造证明 ,但他确是想说明 心灵是什么,心灵是否可以脱离人的肉体而存在 。所以他说 濒死体验代表了一种新现象 。其实 生命之后的生命 便是羞羞答答的灵魂。 Stevenson等(1986年)在印度调查,居然发现一例女子自称是二战时日军投胎转世的。但未见排除患者有精神病。Judson/ Wiltshaw(1983年)曾报导濒死体验类似印度的瑜珈(Yogi)和墨西哥印第安人的魔法(Socero)。 早在1979年, 英国医学杂志 就发表过社论: 濒死体验实际上是功能的死亡而不是脑死亡。谁也没有从死亡转回来过,也讲不出他的经验。哈姆雷特说: 这是从出生以来就是个未发现的国度,没有一个旅行者回来过。 濒死不是死 。该社论提出,死亡不论复生的还是不复生的,只好留给 生死学 或 末世学 去研究了(B MJ1979Dec6204:1530)。 3 感觉材料论可以是唯物论也可以是唯心论 直接看到或感觉到的对象,称作感觉材料。感觉材料论认为感官知觉的研究,不仅与世界有关,同时也和人对世界的意识有关。感觉材料甚至可以不由物质世界对象刺激感官而产生,而由人自身的活动或神的活动而产生(简明不列期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764-765.)。因此,在研究中可以出现无鬼论者,也可以出现有鬼论者。 从唯物论出发,可以发现濒死体验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存在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 (1)发生率差异 据估计,美国有濒死体验者800万,发生率为4%[3]。Rosen 报导200个重症生还者,有60人有全景回忆。Druss和Kornifield 访问10例停搏病人,都有幻想和幻觉。 Dobson报导20例停搏生还者,只有1例有超常体验。此外,也有文献报导停搏濒死者的NDE发生率为1%~5%(Morse,et 医学与哲学2006年3月第27卷第3期总第304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 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 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围,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评析谭嗣同

评析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每每看见这番话,总觉凄壮,想想梁启超、康有为逃赴日本的身影,再看看谭嗣同毅然决然地赴死,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英雄还是莽夫? 谭嗣同的父亲曾任清政府郎中、道台、巡抚等官职,生母出生贫寒,勤劳朴素,自小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他拜浏阳著名的欧阳中鹄老师为师,并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爱好,产生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之后他不断学习中国典籍、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他读书务求广博,经世济民,很有才华,他的诗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早年的才华横溢似乎也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勇。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仍记得谭嗣同奉诏进京,启程前,朋友为他践行时,为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形势,面对种种不堪设想的困难,顾及变法的路上布满荆棘,不容乐观。他却对妻子说,此次赴京,凶险未卜,要“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悲无喜,所其自然”。这却也是何其的豪迈啊! 1898年9月,光绪皇帝召见了谭嗣同,并破格赏识谭嗣同等人。让他们在军机处上行走,参与新政,从此谭嗣同便在皇帝左右处理奏折,忙于变法事宜。事过几日,谭嗣同急匆匆的向袁世凯所在的北京的驻地法华寺走去。此时,他身上正肩负着变法成败和光绪皇帝、维新派命运的重任,去说服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要求他在慈禧太后即将发动的政变中保护皇上,维护变法。然而袁世凯的狡猾在于他深知慈禧的力量比光绪的力量大得多,他投靠慈禧,才能实现他更大的野心。变法失败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山”,留下一句话,他便匆匆走了,也留下一个永恒的疑问:他的选择对吗?他是英雄还是莽夫? 儒家圣人观造就了谭嗣同的政治人格,于是便有了谭嗣同心中的“圣君情结”,在时代变革的风云之际,就会产生受命感、成圣王感、破坏感和改造感。然而这么多情感产生的依托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现实中的圣君。因为“成圣人精神最终得落实在政治事功上,而政治事功必涉及国家政治的具体问题。”这似乎是旧式文人的一个既定政治思维模式。于是乎,再崇高的政治理想一和这种既定思维结合,便会陷入到马基雅维里式的权谋和强势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及答案(二).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卷(二) 一、在下面各题的 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发展的 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D.世界是物质的 2、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4、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B.存在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C.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D.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5、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承认联系与承认孤立的对立 B.承认发展与承认静止的对立

C.承认全面与承认片面的对立 D.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 7、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手段 D.实践的中介 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10、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1、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2、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对立表现为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告诉我们 A 事必躬亲 B 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C 无需学习间接经验 D 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 3 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 A 属于认识过程的基本范畴 B 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 C 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D.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范畴 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 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 C. 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 5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C.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D.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 7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因为 A.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B.揭示了认识的对象、来源和作用 C.达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 承认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8 客观真理是指 A.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 B. 认识的客体 C. 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 D.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9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0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 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

中国哲学中有关先验论的研究综述

中国哲学中有关先验论的研究综述 赵严严 对于认识论来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占据特殊的地位。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页)按照通常的理解,“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何者具有“第一性”,这是第一方面即“本体论”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如何把握“存在”,这是第二方面即“认识论”方面。无论是传统的哲学教科书,还是在不少学术论著中,这种“一分为二”的理解都被当成理所当然的观念而被接受下来。 然而问题是:这样把“本体论”与“认识论”截然分开,当成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的做法是否合理?在近代哲学那里,存在着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和离开“本体论”的“认识论”吗?这种“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理解方式,是否具有哲学史和学理上的充足根据? 如果深入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就可发现,“思维与存在”关系之所以构成中国哲学最为重大的基本问题,恰恰体现在近代哲学这样一种深刻的努力,即它试图把“认识论”与“本体论”这两个方面内在地统一起来,把“本体论”建立在“思维原则”的基础上,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角度来重新解决和展开本体论问题;换言之:在“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问题域里,“存在”是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思维”则被视为通达“本体论”、解决“本体论”问题的根本途径。“思维”与“存在”、“本体论”与“认识论”这两个方面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是相互缠绕和内在联结的。 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在研究中国哲学时,若加以对认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也可以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大获裨益。 话虽如此,然而杨泽波先生却提出质疑:人心向善是否还有更为演示原始的原因。在此前,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中国哲学中,“人心向善”也是各家有关天赋先验的还是后天经验的争论的焦点话题。作为中国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提出较为朴素的天赋先验理念“仁”的孔子,他认为先知先觉的人的观念是圣人本身固有的一种品质,而孟子则提出更为系统的天赋先验的“四端”说,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杨泽波先生在他的《》中论述道,依据伦理心境来解说,良知良能,良心本心之所以是向善的动因,是因为伦理心境在形成过程中,将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内容带进本心,使人养成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受到这种力量的驱使,人便可以不受到利欲的干扰,人们便可以成德成善了。 这样一贯的解释在伦理学的视阈中是正确的,然而转入至实际的生活情况来看时却并非如此。中国哲学中,儒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时时常以“人兽之别”来评述。孟子在论述“四端”说时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否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这些,各位大儒更加看重的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动物界也会有诸如人类的“爱亲”“互助”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原先都是不为人知的行为。人虽然较其他生物高级,但是,倘若仅仅以人兽之别仅仅以单纯的“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体现人类的道德性和尊严与价值,恐怕这是极不容易的。毕竟,动物界存在的“善”将如何解释。 再次,杨泽波认识到,在伦理心境形成过程中,社会生活的道德内容对人心肯定会有所影响,故人们才有向善恶恶的心理,所以向善而趋。我们也应当承认,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一些不道德的内容却对人的内心有所偏小,因为大多数人都向往着善和美,而作恶的只占极小一部分。但是,既然道德内容与不道德内容都对人有影响,人们应该平均地面对这两种情况。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此。综合上述论证,杨泽波先生认为,人性中有天生的向善的自然倾向,从而承认了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潜能或倾向,而此种潜能或倾向,则便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天赋的先验的。A3对于中国古代持有天赋先验论学说的哲学家来说,人心中的那一种灵明,或仁,或善,都是与生俱来的,

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次考核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90.0 完成日期:2015年12 月08日14 点51 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 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3.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 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 自 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4.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 辩证法 B. 形而上学 C. 唯心主义 D. 可知论 5.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 B.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 理在事先(朱熹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哲学的党性是指()。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 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19世纪末的伟大灵魂——浅析谭嗣同思想与实践的知行合一

19世纪末的伟大灵魂——浅析谭嗣同思想与实践的"知行合一 " 作者:牛淑贞, 惠小勇 作者单位:牛淑贞(包头师范学院历史系,内蒙古,包头,014030), 惠小勇(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刊名: 阴山学刊 英文刊名: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2,15(1)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8条) 1.期刊论文张静简论谭嗣同的全变观及其理论渊源-枣庄师专学报2001,18(6)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打败腐朽的清王朝.谭嗣同面临风雨飘摇的时局,力主全面改革,救亡图存.谭氏振臂高呼排斥满族贵族统治,猛烈批判二千多年来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为民权摇旗呐喊,这是他全变观的主要内容.其基本依据是王船山"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的唯物论思想,从西方传人的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法国卢梭的天赋人权观,佛学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 2.期刊论文张静简论谭嗣同的全变观及其理论渊源-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9(4)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的甲午战争,打败腐朽的清王朝.谭嗣同面临风雨飘摇的时局,力主全面改革,救亡图存.谭氏振臂高呼排斥满族贵族统治,猛烈批判2000多年来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为民权摇旗呐喊,这是他全变观的主要内容.其基本依据是王船山"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的唯物论思想,从西方传入的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法国卢梭的天赋人权观,佛学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 3.期刊论文黎晓平中国现代人权观念的起源-中国法学2005(1) 纵观中国现代思潮脉络,我们从中发现了一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未知概念,它深受近代西方思想启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当时的开明有识人士创立,这便是"人权".康有为最先发现了"人"以及它的"客观自然存在性"和"个体存在性",他向往一个"新世界",在那里"人"可以自由享受各种权利和无穷的乐趣.随后的严复和谭嗣同各自以其自己的方式阐明了"人"的自由和平等思想;梁启超将前面所有的思想相结合,给这种具有"主体性"和"公民性"特征的人定义为"新民". 4.期刊论文黄海滨略论唐才常、谭嗣同思想之差异-船山学刊2004(1) 唐才常(1867一1900),字伯平,号佛尘,湖南浏阳人,19世纪末中国政治舞台上与谭嗣同并肩战斗的维新派干将之一,曾积极参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筹建自立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事败被捕,就义于武昌. 5.期刊论文胡斌维新变法期间康谭思想之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08(3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迈入帝国主义行列,加紧资本输出以此来扩大殖民利益.此时的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相对稳定"期也难逃厄运,民族危机空前尖锐,要求变法、救亡图存的呼声响彻神州大地.康有为、谭嗣同等首举维新变法之大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此二人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宣传者、组织者、领导者,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拙文试从二者思想的宏观方面入手进行比较之研究,在总体上探讨二人思想之差异. 6.期刊论文郭荣丽"以太"在汉语语境下的双重性悖谬--《仁学》中"以太"性质辨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1) "以太"在19世纪末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7.期刊论文李端生陈天华报刊实践活动评述-船山学刊2001(1) 19世纪末叶,在国内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及其<时务报>、<强学报>等报刊的带动影响下,湖南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维新人士陆续创办出版了<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新学和宣传变法,在两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随着"戊戌变法"的迅速失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辛亥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在这个阶段,极受维新报刊影响并步谭嗣同等湘籍报刊宣传人士后尘的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县人),则以其风行一时的<猛回头>、<警世钟>和小说<狮子吼>等几部鼓动性作品,成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海内外舆论中最激进的先锋和杰出的宣传鼓动家,被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 8.学位论文张岩岩论晚清“新民思潮”2004 "新民思潮"是晚清重要的启蒙思潮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运的转折,以严复、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新民思想家开始接受中西差距的存在这一严酷的事实,并在不同的认识层面上进行着反思.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他们把目光落到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差距上."新民"便被视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根基和前提,从而展开了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论争,形成了近代中国进步思想文化的一股新的潮流.该文以"新民"为着眼点,从"新民思潮"产生的根源、新民的诠释、新民的目标、新民的途径和"新民思潮"的评价这五大方面着手,对思潮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以严复、梁启超、邹容、谭嗣同等人这些"点"带出"新民思潮"发生、发展的"面",以点及面、以小见大,从而揭示出这一思潮在晚清时期的地位和影响.此思潮酝酿于戊戌维新时期,形成于20世纪初年,不独体现了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激情和沉思,以及中国社会思潮变迁的动向和思维焦点的转换,而且直接成为"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的一个先导.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面对祖国的经济、文化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的现实,面对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充满矛盾的世界,我们的民族要迎接挑战、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新民"仍是我们今天"强国"的基础和前提之一.这虽与严复、梁启超等人的主张不可同日而语,但对历史的回溯,却能坚定我们以发展教育、科技兴国的信念,对振兴中华民族或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011783158.html,/Periodical_ysxk200201014.aspx 授权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dbsdt),授权号:37430e40-9f49-4455-b8ce-9e9a0004b5ce 下载时间:2011年3月2日

《先验唯心论体系》(摘录)

《先验唯心论体系》 (德)谢林著 (梁志学石泉译) (商务印书馆1976年12月第一版,1981年4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一个完全的改变、甚至倒转了那种不仅支配普通生活、而且还支配绝大部分科学的世界观的体系,即使其原理经过了极其严格的证明,也会在那些能够感到或真正看出其证明的明晰性的人们当中不断遭到非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在于这个体系没有能力摆脱大堆具体问题。 ——P1 任何一个体系的真理性的最可靠的试金石都毕竟在于它不是仅仅轻易地解决那些先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自己提出真正全新的、以前不曾思考过的问题,并全盘动摇过去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从而使一种崭新的真理出现于世。 ——P1 连唯心论也没有纯粹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这方面假如人们只承认理论的明晰性,那就决不会有自然科学所能有的明晰性,自然科学的基础和证明完完全全是理论性的。……假如我们的全部任务仅仅是说明自然,我们就决不会从事唯心论了。 ——P3 用目的论来解释客体决然不能给我们讲清楚客体的真实起源。 ——P4 一切知识都以客观东西和主管东西的一致为基础。 ——P6 在知识活动本身,即当我进行认识时,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是统一在一起的,以致我们不能说二者当中何者居先。这里既不存在第一位的东西,也不存在什么第二位的东西,两者同时存在,而且是一个东西。 ——P6 一切自然科学的必然趋向是从自然出发而达于理智的东西。……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应当是把一切自然规律完全精神化,化为直观和思维的规律。现象(质料的东西)必然完全消逝,而只留下规律(即形式的东西)。 ——P7 完善的自然理论应是整个自然借以把自己溶化为一种理智的理论。 ——P7 我们称之为理性的东西,通过理性自然才破天荒第一次完全回复到自身,从而表明自然同我们之内认作是理智与意识的东西本来就是同一的。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 【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 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倘能卒其天年,其发展当未可限量。”④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一书中说:“正如梁启超在《仁学》的序言中所清楚表明的,谭嗣同把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③费永清.仁学:走不出去的中世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