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注:物理学院开设的其他课程均可作为选修课。
五、 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合计
其中 B 类课程可以用相应的 A 类课程代替。
学分 5+5
3 3 4 3 2 25 必修+5 选修
1
三、 专业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是理、工兼容的专业,侧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扎实 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各种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 的基本原理及分析、设计、制造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和设计、开发 能力;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四、 专业的学制与学分
本专业学制 4 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 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8 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 6 年。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专业简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当前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是信息技术的 基石。正是得益于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系统才能一直朝着智能化、 微型化、集成化的方向迈进,使人类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许多高精尖技术与功能性装置目前已变为现实。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工艺、 以及微电子器件的迅猛发展不仅促成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而且为其它诸 多学科或领域带来新的发展途径或契机,已经在民用消费电子、信息通讯、计算 机、工业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系统、灵敏探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也正在医疗诊断、生物信息获取、国防与信息安全等领域显示出越来越令 人振奋的应用前景,必将为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更深层次的变化。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方向)

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方向)2013级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培养能够适应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显示技术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广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工程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显示和发光器件的原理、微纳加工工艺技术、器件特性表征与检测技术、显示系统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平板显示相关工程技术的实践训练,将具备从事光电显示器件、系统集成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信息显示领域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本专业为学制四年大学本科专业。
要求学生完成所有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并符合下列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心为社会服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2.掌握完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新发展、新成就,具有较强的汲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能运用一种外国语以上较熟练阅读所学专业书刊,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3.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业年限:4年。
—1—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表中实践教学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就业指导、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的非课内学时。
教学生产实习一周,毕业论文十二周。
五、专业核心课程:按培养要求列出专业课程10门左右。
—2—六、专业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等。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附表:信息显示与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1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资料..

1.什么是差动放大电路?什么是差模信号?什么是共模信号?差动放大器对差模信号和共模信号分别起什么作用?差动放大电路是把两个输入信号分别输入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和反相输入端,然后在输出端取出两个信号的差模成分,而尽量抑制两个信号的共模成分的电路。
共模信号:双端输入时,两个大小相同,极性相同的信号。
差模信号:双端输入时,两个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
对差模输入信号的放大作用、对共模输入信号的抑制作用2.集成运放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典型电路分别是什么?输入级、中间级、输出级、偏置电路四大部分组成输入级的典型电路是差动放大电路, 利用它的电路对称性可提高整个电路的性能,减小温漂;中间级的典型电路是电平位移电路, 将电平移动到地电平,满足零输入时零输出的要求;输出级的典型电路是互补推挽输出放大电路,使输出级输出以零电平为中心,并能与中间电压放大级和负载进行匹配;偏置电路典型电路是电流源电路,给各级电路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所需的电压3.共模抑制比的定义?集成运放工作于线性区时,其差模电压增益Aud与共模电压增益Auc之比4.集成运放的主要直流参数:输入失调电压Uos、输入失调电压的温度系数△Uos/△T、输入偏置电流、输入失调电流、差模开环直流电压增益、共模抑制比、电源电压抑制比、输出峰--峰电压、最大共模输入电压、最大差模输入电压5.集成运放主要交流参数:开环带宽、单位增益带宽、转换速率、全功率带宽、建立时间、等效输入噪声电压、差模输入阻抗、共模输入阻抗、输出阻抗。
6.理想集成运放的基本条件。
1.差模电压增益为无穷大2.输入电阻为无穷大3.输出电阻为04.共模抑制比CMRR为无穷大5.转换速率为无穷大即Sr=006.具有无限宽的频带7.失调电压·失调电流极其温漂均为08.干扰和噪声均为07.理想集成运放的两个基本特性:虚短和虚断。
代表的实际物理意义。
其实,虚短和虚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输入端输入电阻无穷大。
时基555集成电路原理与应用ppt

1. 555电路的工作原理
2Vcc/3
电源端 VCC
复位端 Reset
⑧
④
5k
阈值端
⑥
Threshold
控制电压端 ⑤
- A1 R +
G1
Control Voltage
5k
Vcc/3arge
②
- A2 S
+
⑦ 5k
T
① 地
GND
G2 100
Q Q③
输出端 Output
二、发挥部分:
1. 控制器(允许采用多片)可以对红、绿、黄三种灯
进行控制,要求在绿灯切换到红灯过程中增加黄灯
提示,时间为1s,红灯和绿灯的时间在1~10s内可
以单独调节。 ;
2. 绿灯时间到最后2s时开始闪烁,闪烁频率为2次/秒;
3. 其它。
29
12
555的逻辑功能表
阈值端 触发端 复位端
×
×
0
> 2VCC /3 > VCC/3
1
< 2VCC /3 > VCC/3
1
<2VCC /3 < VCC/3
1
输出端 0 0
保持 1
放电端 导通 导通 保持 截止
13
555的内部电路
14
2. 555电路的外部特性
管脚排列:
15
类型
双极型:(555,如LM555、NE555等) (Vcc=+5~+15V)
时基555集成电路原理与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 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
陈祝明 (zmchen@)
1
讲授内容
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典型应用 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555定时器的应用
跨专业录取新生补修本科核心课程一览表

学院 001 001 001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4 004 004 004 专业代码 081000 081001 085208 080902 080904 081002 081020 085208 085208 085208 080500 080900 080903 080920 081704 085204 085209 085208 070204 070205 070207 070208 专业名称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子与通信工程(通信与 信息系统方向)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 电子与通信工程(电路与 系统方向) 电子与通信工程(电磁场 与微波技术方向) 电子与通信工程(信号与 信息处理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应用化学 材料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微电子 与固体电子学方向)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无线电物理 课程一 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 微波固态电路 微波技术基础 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信号分析 微波固态电路 微波技术基础 随机信号分析 薄膜物理与技 术 薄膜物理与技 术 微电子器件 薄膜物理与技 术 无机化学 薄膜物理与技 术 微电子器件 薄膜物理与技 术 电磁场与电磁 波 量子力学 光学 电磁场与电磁 波 电磁场与电磁 波 电磁场与电磁 波 电磁场与电磁 波 物理光学 参考书目一(包括作者、出版社、出版年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A.V.Oppenheim 西 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A.V.Oppenheim 西 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A.V.Oppenheim 西 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微波固态电路》喻梦霞 李桂萍等 电子科技 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微波技术基础》徐锐敏等 科学出版社出版 社 2009年9月 《随机信号分析》赵淑清等 哈工大出版社 1999年6月 《随机信号分析》赵淑清等 哈工大出版社 1999年6月 《微波固态电路》喻梦霞 李桂萍等 电子科技 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微波技术基础》徐锐敏等 科学出版社出版 社 2009年9月 《随机信号分析》赵淑清等 哈工大出版社 1999年6月 《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唐伟忠 (第二版)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唐伟忠 (第二版)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晶体管原理与设计》(第2版)陈星弼 张庆 中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 《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唐伟忠 (第二版)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无机化学》武汉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唐伟忠 (第二版)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晶体管原理与设计》(第2版)陈星弼 张庆 中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 《薄膜材料制备原理、技术及应用》唐伟忠 (第二版)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 《量子力学》卷1 曾谨言 科学出版社 2007 《光学--新概念物理教程》赵凯华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6年9月出版第三次印刷 《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二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数字信号处理 电磁场与波 数字信号处理 射频电子线路 数字信号处理 电磁场与波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材料工艺 原理 电子材料工艺 原理 半导体物理 电子材料工艺 原理 分析化学 电子材料工艺 原理 半导体物理 电子材料工艺 原理 微波技术基础 热力学与统计 物理学 激光原理与技 术 微波技术基础 参考书目二(包括作者、出版社、出版年 《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 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 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 清华大学出版社 《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 Oppenheim,Alan.V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1 《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饶克瑾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9 《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 Oppenheim,Alan.V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1 《射频模拟电路与系统》张玉兴 电子科技大 学出版社2008年9月 《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 Oppenheim,Alan.V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1 《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饶克瑾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9 《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 Oppenheim,Alan.V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1 《电子材料工艺原理》贾利军编写 《电子材料工艺原理》贾利军编写 《半导体物理学》(第六版)刘恩科 电子工 业出版社 2003年 《电子材料工艺原理》贾利军编写 《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电子材料工艺原理》贾利军编写 《半导体物理学》(第六版)刘恩科 电子工 业出版社 2003年 《电子材料工艺原理》贾利军编写 《微波技术基础》廖承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出版社或者《微波技术基础》柳维君 电子科 技大学出版社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汪志诚 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3 高等教育出版社 阎吉祥 2004年8月出版 课程三 参考书目三(包括作者、出版社、出版年
823半导体物理与集成电路基础

823半导体物理与集成电路基础摘要:一、半导体物理与集成电路基础简介1.半导体物理概念2.集成电路基础概念二、半导体物理基本原理1.能带理论2.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3.PN 结三、集成电路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1.基本结构2.工作原理四、半导体材料及其特性1.元素半导体2.化合物半导体3.半导体材料特性五、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1.二极管2.晶体管3.场效应晶体管4.光电器件六、集成电路制造工艺1.硅片制备2.掺杂3.薄膜沉积4.光刻技术5.金属化七、集成电路应用领域1.计算机2.通信3.消费电子4.医疗设备5.工业控制八、半导体物理与集成电路发展趋势1.新材料研究2.新型器件开发3.集成度提高4.3D 集成技术5.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应用正文:半导体物理与集成电路基础在我国科技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半导体物理是研究半导体材料性质和现象的学科,而集成电路则是半导体物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介绍半导体物理与集成电路基础的相关知识。
半导体物理基本原理包括能带理论、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以及PN 结。
能带理论是描述半导体中电子能级分布的理论,它将半导体分为价带和导带,分别对应电子的束缚状态和自由状态。
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是描述半导体导电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它们与半导体的掺杂、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PN 结是半导体中一种特殊的结构,由p 型半导体和n 型半导体组成,具有整流、开关等特性。
集成电路基本结构包括输入、输出、电源和信号处理等部分,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信号处理电路与输入输出接口电路集成在一起,实现对信号的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等功能。
半导体材料及其特性对集成电路性能至关重要。
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元素半导体如硅、锗等,以及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氮化镓等。
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电性能、光电特性等,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半导体器件是集成电路中实现特定功能的基本单元,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等。
这些器件具有不同的电流控制方式、输入阻抗等特性,为实现高性能集成电路提供了基础。
武大电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路基本元件的特性及其应用;2. 掌握电路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等;3. 熟悉电路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原理电路实验是学习电路理论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
本实验主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等电路分析方法,并分析电路元件的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路实验箱;2. 直流稳压电源;3. 直流电压表;4. 直流电流表;5. 万用表;6. 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2)测量电路元件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
(3)验证基尔霍夫定律: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和电压,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
2. 叠加定理验证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2)测量电路元件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
(3)验证叠加定理:分别测量电路中每个独立源作用下的电路响应,计算总响应,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
3. 电路元件特性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2)测量电路元件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
(3)分析电路元件特性:观察电路元件在不同电压、电流下的特性,如电阻的线性特性、电容的充放电特性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和电压,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2. 叠加定理验证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路中每个独立源作用下的电路响应,计算总响应,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验证叠加定理的正确性。
3. 电路元件特性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路元件在不同电压、电流下的特性,如电阻的线性特性、电容的充放电特性等。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1 概述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是研究集成电路相关原理、技术和应用的学术领域,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研究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的相关内容,包括学科背景、发展历程、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等方面。
我们将探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技术,并探讨其在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讨论集成电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半导体物理、器件设计与制造、电路设计与验证等内容。
然后,我们将重点介绍集成电路工程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应用,如片上系统设计、射频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等。
最后,我们将总结当前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到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的研究内容和学术发展动态,以及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前景。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促进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创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编写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总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介绍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并明确了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了集成电路科学和集成电路工程的详细讨论。
- 在2.1节中,对集成电路科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包括对集成电路概念的介绍、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讨论等。
- 在2.2节中,对集成电路工程进行了详细讨论。
包括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文的内容框架,便于阅读和理解全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程代码
0700559
2、课程名称
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
Integrated Circuit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3、授课对象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4、学分
3
5、修读期
第七学期
6、课程组负责人
主讲教师:刘威、讲师、硕士
7、课程简介
《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是电子科技的一门应用课程,也是进入物理学其它学科学习的先导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集成电路发展历史、集成电路器件原理与模型、反相器的原理、反相器的功耗与延迟分析和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逻辑门原理、逻辑门的功耗和延迟分析及优化、集成电路的寄生效应、时序集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加法器模块设计、移位器模块设计、存储器模块的设计和优化、模拟电路模块的设计和优化。
除了课程讲授之外,还安排了上机时间进行集成电路的模拟实验。
学习利用软件模拟合设计集成电路,以及对其进行分析。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原理,还能运用自己动手设计集成电路,并能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
为进行相关工作较好的基础。
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
上机时间课6 学时,利用软件Hspice 和Tannar pro 设计集成电路,并对其功耗、延迟进行分析。
9、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上机成绩、期末成绩、
10、指定教材
《半导体集成电路》朱正涌编著,张开华主审,清华大学出版杜2001年,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规划教材11、参考书目
11、参考书目
《数字集成电路》, 2ndEdition.Rabaey et. al. 2002 Berkeley
《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3rdEdition.David et.al.2005 Berkeley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Razavi. 2001 Stanford
12、网上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