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闻教育未来之路

探索新闻教育未来之路

中国地质大学新闻传播导论论文

班级:161111

姓名:韩将军

学号:20111003834

老师:喻继军

2012年1月5日

窃、学术造假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同学说:“其实自己也是有苦衷的,老师让我们列出参考文献,我确实是用心查找了许多资料,可是我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一本接一本地看,我现在才读多少书、经历多少世故,哪里写得出高质量的论文呢?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正好别人说的那么精辟透彻,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我在略微打几下擦边球,加一点自己的话,不就可以瞒天过海,写出一篇内容深刻的文章。”我可以理解这些同学的苦衷,因为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一方面,我们得承认自己才疏学浅,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不够,对待学术不够老实,违背了“言由心生、言之有物”的写作传统,这些是我们学生自己身上的问题;另一方面,老师要锻炼我们论文的写作能力,引导我们去独立自主学习,殊不知事与愿违,现在就要写一篇课程论文出来,而且是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就“摘抄”、“引用”了许多现有的标准的规范的文章。老师打的分越高,学生的学分绩点越高,到时候评选奖学金、保研等都有很大的好处。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学生就抛弃了自己的学术道德良知,一味追求“高质量”、“高分数”,想出对策来应付老师的考核,而并不是基于自己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有感而发。

从中也折射出了学术空气的污染,考核机制的弊端。所以,我呼吁:不要强求学生写什么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我们不需要这些毫无创意的文章,需要的是敢说真话、踏踏实实做研究的,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实在不喜欢写论文或者确实没有什么开拓性的研究成果的,可以用自己的新闻作品来代替课程论文,给同学们一个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对于后者要给予高度的肯定,这样求真务实、不慕名利的学风作风,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做学问应当脚踏实地、坚持一颗社会责任心与诚实的良心,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献给自己毕生追求的崇高的事业。

四、新闻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模式

(一)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当今课堂存在的问题是广播式教学模式,广播室课堂又称“讲稿式课堂”:教师站在全班学生面前传授知识。学生们既不要亲身实践,也不要自己思考,被动地接受教授讲的理论。西方教育学者戴维斯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意味着每天准时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则是听讲并按教师指定的方法去做练习,努力记住一大堆毫无意义有零零碎碎的‘知识’,而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为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会用到这些知识,尽管教师和学生对是否有这一天都持怀疑态度”。广播式课堂较少关注学生对效果的反馈、关注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是否有能力提出自己的疑问,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课堂上只有一种学习方法,传统课堂是教员中心,内容和过程是事先安排好的。老师埋头讲课,学生埋头记笔记。而新课堂是学生为中心,课上有无数种学习方法。内容和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展开的。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老师不断启发学生提问,对问题的回答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答案。老师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肯定学生与欣赏学生的目的。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 制的形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教育的历史当然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其他国家也更为悠久。因此文化教育的遗产也特别丰富,所以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为孔子始创的私塾,教育对象也极为狭窄,以士大夫以上等级及其血缘亲戚者为主。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五经为主。春秋时期各国士大夫的教育方式以及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影响极为深远,传承千年。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则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魏晋时期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科举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被沿用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考试制度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学校的建立有三条路径:洋务学堂,用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改制的旧式书院,相比侧重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来省立大学的前身;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真正的高等学校,然而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懂新学的官僚,主要为中央服务,不能实现大学自治。民国建立后,蔡元培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并执掌北大,从政策层面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使命的同时,将官僚的北大改造成为民主科学策源地的新北大,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树立样板。实现了大学的自治,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并确立了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的原则。三十年代,教育部又经过考察,为提高高校质量,将高校教学重心移到理工科类,限制文法专业的设置。大学教育的管理重心也上移。抗战期间高等教育比较混乱,到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新中国建立后,则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损害。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从国至今的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本片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中国的现代教育展开论述,在这里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体现出他所具有的独特气息,如中国从古代的教育就提倡尊师重道原则,近代教育则是提倡教育立国、科技兴国原则,而现代教育我们则是提倡创新理念原则,当然近代教育包括古代教育原则,现代教育包括古、近代教育原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呈发展趋势逐渐上升高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创新教育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期末模拟试题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相长”的原则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2.古代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是————————时期建立的——。 3.封建礼教的“三纲”是——、——和——。 4.韩愈认为构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5.明清科举正式考试为三级,即——、——和——。 6.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 二、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艺 2.求放心 3.朱子读书法 4.京师大学堂 5.活教育 6.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三、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何时开始的? 2.简述王夫之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教育观点。 3.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怎样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回答(20分)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填空均无先后次序规定) 1.《学记》 2.东汉(或汉代) 鸿都门学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乡试会试殿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8,1912年(或民国元年、壬子)学制1922年(或壬戌)学制 9.《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0.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二、解释 1.西周时的教学内容(1分),指礼、乐、射、御、书、数(2分,每错1项或次序颠倒扣0.5分)。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2分,每错1项扣0.5分,允许次序颠倒) ,2.(孟子1分)提出的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2分)。意思是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2分) 3…是朱熹(1分)的门人<1分)整理归纳出来的。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共3分,每条o.5分)。 4.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建立(1分)。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1分)。 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0.5分)。它以高等教育为主,附设中小学(0.5 分)。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1分),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辛亥革命 后,改为北京大学(1分)。

走向坎坷的未来之路

走向坎坷的未来之路 未来,是一个释放梦想的舞台,是人们经历磨难闯出的道路。或成功或失败,或兴奋或悲哀,重要的是怎样撒下梦想的种子,才会收获怎样的果实。 现在努力,才会有未来的胜利。要树立目标,定下学习方案,并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要让瞧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一次次考试,一次次付出,为的是给未来开辟美好的道路,所以一定要全力以赴,努力进取。要加强思想观念,培养学习能力。趁现在,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起来。有的同学认为么有时间,但时间是老师、家长给的吗?不,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有的。”在趁其他同学玩时,你要把握时间,可以玩,但要适度,要在完成任务时玩。我们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技巧,才能更快进步。 未来之路,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坎坷,不能灰心,不能放弃,要勇敢去面对,去战胜困难。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小男孩经常扶老人过马路。可他中考落榜了,他非常失落,整天满脑子想着怎么样去学习,不料,这个善良的小男孩在扶一位老人过马路时,对面来了一辆车,他把老人推到人行横道,自己的腿骨折了,他被送进了医院。他的姐姐抱了一捆书在他的床头,意思很明确,在无聊的时候多看看书。姐姐告诉他对面有一个双腿瘫痪的小姑娘,她每天到深夜还在学习,灯一直亮道第二天早晨。小男孩鼓起了勇气,和那位姐姐学习,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当他再返回医院和那位姐姐道谢时,他才知道那个房间里根本就没有人,是姐姐让护士把灯从早晨亮到第二天早晨才熄灭的。小男孩战胜了心里困难,他走过了人生中的一道坎,他为自己未来的道路又添砖加瓦了。 但是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行,正如微软公司并不是只看重你的学历,你的品行也很重要。要宽容待人,要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不能在政治道路上被绊倒,我们要用道德做我们的垫脚石,去打击困难,永不言弃。 我的未来路 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幻想着我的未来。虽然未来还很遥远,但是我觉得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将会做个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挽救珍贵的生命。我会免费给没有钱吃药,没有钱看病的人免费治疗,而不是让他们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痛苦的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让他们像其他的人一样能享受健康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要去山区教大山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愿望能够实现。因为我知道在他们的生活虽然健康,但却阻挡不住他们的对知识的渴望,条件虽然不好,但却阻拦不住他们的好学之心。环境虽然不好,但却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路途。没有学校,他们可以在家学习,没有老师,他们可以自学,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可以步行,即使翻再多的山,涉再多的水,摔多少次跤,也不会让他们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探索。 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将设计一种可以轻易建造而且花费少又坚固有温暖的房子,我要把它们送给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的人们。让他们不再忍受饥饿,忍受寒冷之苦。这种房子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拿起,材料既坚固又轻盈。这样就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知道,每一年中将有太多的人因为自然灾害而丧命,因为自然灾害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我将不再让这类事情再我耳边发生。 不管将来我是一名医生,还是教师,还是工程师,我都按着梦想的实现都需要我执著的追求好,和坚定的信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中国梦”实行的原因就是要让中国人民生活的幸福、安乐。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努力,不论你是谁,有多大的力量,要知道,你是中国人不论力量的大小,只要做了就好。我知道

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

论中华民国 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综合班 陈国刚 1004012007

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摘要 探究民国的早期教育的方针对现在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民国的早期教育 方针是最先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育方针。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此,我们将深入探究其 教育方针与政策,他们过去的理论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这不是一个政府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爱国的救亡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革命迅速在全国蔓延,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给予了教育大力的支持,任命了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在碑亭巷设立办事8关。有蔡元培构建中国教育的蓝图。 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确立了民国的教育方针。为此,蔡元培为了宣传他的教育方针于1912年2月在《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处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上进

行系统的探讨,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再后来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的在《东方杂志》上进行发表,为的是征求各位学者的意见,。 蔡元培针对的是清朝末年的教育方针,那是的教育的宗旨是“忠君””尊孔“,他就很果断的宣布:“忠君与当前的共和体是不相符合的,尊孔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信教也是相违背”要予以取消,对“尚公”、”尚武“、”尚实“三项主义加以改造。使其符合当前的资产民族阶级的需求重新表述为公民道德教育,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曾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就是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主张。

当今中国教育更应该培养危机感开篇立论2

当今中国教育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开篇立论谢谢主席,尊敬的老师,在场观众,大家晚上好。很高兴由我来开宗明义。 当今中国教育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主语“教育”,指当今教育,因此教育现状、目的和意义便是辩题基础。宾语“危机感”,辩题核心。但是危机感前面的定语,限制了核心的辩论方向:民族! 首先强调三个概念: 1.民族,我们说中华民族,德意志民族,马克思定义;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由定义可知:民族本质和表现形式就是文化,也就是说:讨论民族既在讨论文化! 2.《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换言之,民族还在,国家灭亡还可以重建,可民族灭亡了,那就不在了,国家失去内核动力,一盘散沙!中国的发展归根究底是中华民族的发展。 3.危机感和民族危机感,两字之差,含义天壤之别,一个是综合的国家危机感,即忧患意识,一个是民族危机感!国家的各类危机终归是表象,其本质,就是民族危机。这也是辩题精髓所在。 其次我们都有疑问:主语“教育”和定语“民族”联系何在? 两个方面: 一、教育意义: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发展,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教育的意义是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教育传承没做好,发展更无从谈起。 二、国情和民族:当今国情的很大部分危机和成就是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和优越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能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认清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和优越性,也就能更好的看清当前现状和潜在隐患。

由国情看清并认知我们的民族,由民族特性出发并指导国家发展,这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意义,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那么大家又有困惑了,危机感才是核心!危机感在哪里 请大家自问一下,教育达到其目的和意义了吗?我们传承了吗?当孔子学院在西方广受流行,今天我们有多少人能背出论语十则。我们都说要向西方学习,可我们连自己都没有学习看清,又该如何认识当前国情现状的本质原因和未来隐藏的隐患。又该如何发展我们的民族,从而发展我们的国家! 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认识到这个问题,这就是危机!我们对文化忽视,其本质也是民族特性造成的,民族的,得不到重视,就是民族危机! 对方辩友今天和我们谈民族自豪感,我们一直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外国人都在学习了,我们也看到了国家这几年发展,对于民族,我们从不缺乏民族自豪感,但是民族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民族危机。难道不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吗?!答案势在必行! 以上是我方观点和要点,敬请雅正。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高低在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科学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清朝建立后,教育制度更多地沿袭明朝,以教化和育才为两大宗旨。学校是育才的基础,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入仕做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教化和育才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化的目的是利用汉文化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育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统治汉人的官员。因此,清初迫切需要充实官员队伍,教育第一宗旨是培养官员即育才优先教化。 清朝后期以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20世纪初,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赴日留学高潮;由于国内形势巨变,旧有的科举制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政府被迫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中国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与现在学校课程相比较,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为培养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科技和新思想,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我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民国时期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振兴国家,曾经出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爱国思潮与实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事关一个民族兴亡的千秋大业,我们必须从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反观当今的教育制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民国时期教育的灵魂。少年强则国强,唯有将教育发展壮大,才能使国家繁荣兴盛。

中国教育的缺点(english)

The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education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 want to talk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First, I ‘d like to give your introduction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children begin to go to school at the age of seven, it takes them for six years to finish primary school. After primary school, the students will go to junior middle school without having to pass the exam. Education at this level is compulsory,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lasts for three years.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t takes them for three years. Regarding college, senior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have to pass competitive exam in order to enter college. The college education takes them for 4 years. And if they want to get further education, they will spend another 3-6 years for Bachelor degree and Master degree. Though we spent nearly 20 years to finish all the study. It is not necessary to achieve our desired results. Yes, Today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disadvantages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n this speech I listed three disadvantages. 1. the way to select talent person ? 2. unfair policy ? 3. the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As we all know, now the only way to select talented person in China is examination。 That is to say, we test a person’s level by mark, However, I think such an approach is not very scientific. First, the knowledge in the exam only covers a small part of the book, some people may know it by accident, while other people May not know it .Second , there are many causal factors existed in the processing of examination, for example, what if someone feel sick in that day? Unfair policy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we all know that national policy is quite loose For Beijing,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Beijing is nearly the lowest in our country, but their chance to enter college is much larger than any other cities in our country. On this issue, government can not make a lawful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us, why in the same country,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这本书是笔者的一位教育学研究生朋友推荐的,由此可见,此书也是引领国内教育史研究的模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是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发展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中国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艰难过渡阶段。在这九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历史巨变和社会革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发展也是风雨飘摇,极不稳定。但正是伴随着社会巨变,教育也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发展。由落后的且严重阻碍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进步到与世界大方向接轨的近现代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有几点不得不提。第一,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两大运动中,早期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权和改革教育,虽然最后都被封建反动势力打压下去,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新式学堂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渗入了落后的东方教育。第二,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名学者教育家在尊孔复古的思潮兴起时引导发起的,大范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比尔盖茨清华大学演讲:《未来之路:在中国共同创新》(中英)

比尔·盖茨清华大学演讲:《未来之路:在中国共同创新》 由博雅源收集整理 尊敬的顾校长,清华大学的老师、同学们: 获得清华大学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让我感到非常荣幸。清华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这里诞生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商业和政治领袖。 我上一次访问清华是在1997年。当时,中国学生的才华、热情和创造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我决定在中国设立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沈向洋博士的领导下,在清华等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协助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取得了成功,为微软公司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各种国际会议上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为微软的新产品如Windows Vista的诞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在计算机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身为清华的学生是件激动人心的事。 我们才刚刚开始接触到软件魔法带来的奇妙体验。全世界有十亿计算机用户,他们才刚刚开始分享信息。随着半导体、光纤技术的发展,软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今天的电视还是被动的,在未来,你可以从因特网下载节目,电视将能和人交流、互动; 昨天我参观了中国农科院稻米研究所,看到那里的技术人员开始用软件来区分不同的稻米,为其排序,以后还可以通过软件的分析计算,用较少的农药培育出高产量的优良品种; 医学界已经开始用软件来管理数据库; 今天的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数字钱包”,可以显示地图,上网查找信息,未来它还将可以和人交流; 平板电脑的出现,使得在教室可以无线上网,用电脑录音、识别手写的文字。这样,学生无需课本就能实现更有效的学习,老师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教案。 当然,软件的未来还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如何使得用户更容易掌握?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但不管怎样,就计算机科学而言,我们所处的都是最激动人心的时代。 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科技创新正在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微软公司愿意帮助中国公司的成长,帮助所有的中国公民享受到计算机科学进步所带来的成果: 微软已经开展项目,帮助中国的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尤其是盲人享受科技成果;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 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 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 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甲午战后,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蔚然成风, 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再加上进入 20 世纪后,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相继实行学制改革, 大量新式中小学纷纷设立,教会学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为了在教学质量上超过公立中学以吸引生源, 同时为教会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教会中学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走向普及, 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尽管新教各差会之间兴办教育事业有时也相互合作、协调, 但并无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会学校, 因而各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据广州岭南大学的缪秋笙统计, 当时全国的教会中学有六种, 英华式的中学仍实行中学、西学分班教学, 英文程度很高, 如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苏州桃坞中学、上海中西女中等; 两级中学中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 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则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教会大学的附中在

目睹中国文学之怪现象(20200623175403)

记得在晚清的时候,当时有这样的一位非主流作家,我几乎已经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了,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通过他二十余年来九死一生的见闻和遭遇,揭露出晚清时社会的混乱和黑暗。我想,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学来说,当然不是这样,我们现在中国的文学就要进入一个蓬勃生辉,兴盛而灿烂的时代了,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个叫做网络文学的名词已经登上了主流舞台了,我们的中国即将进入一个全民文学时代,这何其不是一件幸事,何其不是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我们难道还不应该为此欢呼雀跃,万众欢腾吗?而我,也就借用一下上面那位非主流作家的书名,来开始今天我的这篇文章。 引子 我并非是中国文学这条道上的人,我已不在这个江湖里混好多年,我现在掐指一算,我整整的隐匿在这个喧嚣而浮华的社会里已经有四年多,我在一个美丽而清幽的大学里,每天清晨起来,在公园里跑跑步,读读书,跑累的时候坐在石凳上泡一壶清茶,偶尔作上一首小诗,倒也自得其乐,只是,当我站在这偌大的校园里,望着悠悠之天地间,人间却依旧满是沧桑,我心里纵有感慨万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冬天里寒风凛冽,我们所有人在这个充满经济危机的冬天里第一次感受到经济寒冬的冷酷。而我,如同中国千千万万个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我马上就将面临着失业的问题,我被中国教育按照它的模式硬生生的培养出来了,他们告诉我,我是个人才,可是我们的社会却告诉我,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一项工作需要我。甚为可笑的是,我们的教育家,我们伟大的改革者,我们忧国忧民的热心网友们,他们在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即将要饿死的时候,却在激烈争论着中学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文理分科。 于是,我不得重新拿起了我的笔,我不得靠写文章来挣些稿费以维持我的生活,偶尔,我也会发发牢骚,以我独有的观点来评论评论我们的这个社会,这就是我现在的待业生活,简单而又无聊。这不,我昨天在网上因为写了一篇带有点批判性的文章,结果引来网友们的痛骂,新浪也将我的文章推到首页上,供人们来玩味和评判。我其实不想引起争论,我更不想炒作自己,我不过是个性格有点拗的社会主义文学青年,我敢说些真话,能比别人看的更深刻一点,看来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坛如此的衰败和混乱,我本想投身中国的文学事业,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奉献给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想到,我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我被他们所排斥在外,直到现在,我仍然是一事无成,原因就是我与现在所谓的主流文学格格不入。 二)目睹中国

2021年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欧阳光明(2021.03.07) 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

贤能之士。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8、太学 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等学

[经典收藏]蔡元培与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3、蔡元培与国民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二、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实行的法令 1912年1月3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成立。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样,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小学学习年限从清末“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可以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中学为普通学校教育,不分文理科,中学与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中小学要重视手工与美术科目,高小以上的体操课应重视兵式体操。2月,蔡元培提出教育方针,4月,他对此进行了论述。着重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他主张中华民国的教育应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并重的方针。因蔡元培是将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 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中学学制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本科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类,各3年。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1913年(农历癸丑年)8月,教育部将《壬子学制》颁布一年来新颁布的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全国各地。 《壬子癸丑学制》的纵向方面明确地规定了教育的阶段,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阶段,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为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儿童6岁入学,男女同校。高等小学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阶段一级,为中学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国民为宗旨,专门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高等教育一级,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工、农七科。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预科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设置。大学为研究学术设大学院,不定年限。

中国大学生就业之十大“怪现状”

创业三年所目睹中国大学生就业之十大“怪现状” 作者:张义力 (COO,应届生求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12360368.html,) 插图:小绿豆(美术编辑,应届生求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12360368.html,)作为2006年3月从上海交大毕业的机械系研究生,我和另外两个同届的机械系同学于2005年9月合作创办的应届生求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12360368.html,到现在也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型企业,应届生求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12360368.html,的成长不仅印证了大学生创业的艰辛,更见证了中国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方方面面。 在这里,我想把创办应届生网三年以来所亲身经历的、所目睹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怪现状”做一个总结,希望这份总结能够抛砖引玉,唤起更多社会力量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度重视及支持。全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应届生求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12360368.html, 观点。 我以“奇怪指数”、“新鲜指数”两项指数的综合评分作为这十大“怪现状”的排名依据,各项指数满分为5分,综合评定满分为10分: 中国大学生就业之十大“怪现状”奇怪指数新鲜指数综合评定排名 顺序 第10名保研、直博照样找工作0.5 0.5 1 第9名招聘信息,谁的资源? 1.5 0.5 2 第8名两届研究生同时就业 1.5 1.5 3 第7名针对大学生的招聘骗局不断 3 1 4 第6名媒体的畸形关注 4 1 5 第5名大学生创业——需要更多实在的辅导 4.5 1.5 6 4 3 7 第4名肝胆相照——乙肝大学生的就业权益谁 来维护? 第3名户口,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4.5 3.5 8 5 4 9 第2名招聘企业VS求职学生——企业方的不良 行为谁来管? 5 5 10 第1名校园招聘求职网络服务市场:企业服务模 式VS个人服务模式 第十名:保研、直博照样找工作! 奇怪指数:0.5分新鲜指数:0.5分综合评定:1分 在每一届毕业的大学生中,除了找工作、出国的以外,有一部分学生属于保研生(直研生)、直博生。按道理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就可继续深造,也没有短期内找工作的压力,他们应该可以好好享受这毕业前的大学时光。而现实的就业情况就是学历已经不是成功就业的硬保障,所以相当一部分保研生也会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大学生求职队伍中,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等。在这部分学生中,有些人以保研资格作为毕业出路的保底,当最后获得心满意足的工作offer时会选择放弃保研资格,转而参加工作;有些人却是以感受求职气氛、积累面试经验为目的,为以后毕业求职做好准备,就算是最后拿到工作offer也会放弃、选择继续深造。 能够保研、直博的学生一般都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相对其他求职的学生来说,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