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原典导读课程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教学专题学习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及重要性1、与古代贤哲对晤一室2、鉴往知来,古为今用3、帮助更好地学习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工作一、从学者的言论来理解中国社会思想史学习研究的重要性严复将《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肄言》。
严复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Study of Sociology)翻译为《群学肄言》,就是基于中国古代荀子的思想,他说:“斯宾塞……是根据进化理论来解析人类社会和文明起源,我把这种科学称为社会群体科学,因为正如荀子所说的,人类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其形成社会群体的能力”(转自王正毅:2000:358)。
孙本文先生在他所著《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即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中强调20世纪30年代布朗教授在中国讲学时就说过,中国的荀子发明了社会学,比西方早二千五百年。
费孝通在《孔林片思》一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孔子”,认为历代中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思想对解决当今世界性的和平与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认真发掘。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中国的“文化自觉”问题,要求社会学家不但要关注社会的“生态”问题,更要关注社会的“心态”问题,以开创人类社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局面。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专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指出:“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蘊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尚未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
从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来看,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会学可能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造成了后来技术方面脆弱,在与西方对抗中不堪一击的问题,但中国文明的很多传统确实表现出直达和早熟的特征,而从宏观的全球视野考察当代世界上的很多问题,经过了很多波折、失误、冲突和破坏之后,“恰恰又不能不回到先贤们早已经关注、探讨和教诲的那些基本点上”。
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

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一编:遥远的古代基本问题一、宗教观念产生的条件二、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三、夏代的尊命四、殷商的尊神五、西周的尊德六、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七、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学生自主学习)八、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学生自学)一、宗教观念的产生条件:宗教的界定: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2、从信仰层面: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3、宗教要素说: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是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内在因素——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外在因素——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观点一:1、人类体质,特别是人脑的形成;2、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形成;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
原始社会人类对征服自然的企求与恐惧矛盾交织,导致宗教观念的产生。
观点二:1872年英国人类学家、原始宗教研究学者泰勒(Tylor,Edward Burnett)宗教起源心理说:睡眠、出神、疾病、死亡及梦幻等等生理、心理现象导致灵魂观念的产生。
率先提出‚万物有灵‛理论,基于其对‚灵魂‛的研究,认为宗教的本质即人们‚对灵性存在物的信仰‛。
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刚刚产生的时期,其最初形态是关于人的灵魂观念。
二、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万物有灵(膜拜最有力量、最影响于人的某类事物,如日、月、水、火、风、雷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人们崇拜与氏族存亡密切相关的某种动物,相信它是氏族繁衍的根系,以它为族徽,禁杀禁食。
)英雄崇拜(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自然现象的神秘性严重削弱,人与人关系日显突出,人们转为对在征服自然和氏族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崇拜,把英雄奉作祖先和民族神。
)阶级宗教原始宗教发展规律:其迷信范围愈来愈小,层次愈来愈高;其范围和层次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三、夏代的尊命1、二里头文化证明了夏代有自己的文化。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
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型、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型、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及中国在不同时期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正宗得到、士林的和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
以从中国传统丰富的社会思潮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材料为现实的中国社会服务。
2.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各家各派的思想,及其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理清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分析、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传统,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传承中国思想精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运用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讨论、主题发言,对个案文本进行鉴赏分析,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设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四、学时分配教学时数分配一览(总学时数:32)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线上:*;线下*:)实践学时合计学时第一篇先秦篇5(线上:2;线下:3)0 5 第二篇秦汉篇4(线上:0;线下:4)0 4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篇3(线上:1;线下:2)0 3 第四篇隋唐篇3(线上:0;线下:3)0 3 第五篇宋元篇6(线上:1;线下:5)0 6 第六篇明代至清代中期篇6(线上:0;线下:6)0 6 第七篇近代篇4(线上:0;线下:4)0 4合计学时32课时(线上:4;线下:28)0 32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篇先秦篇【主要内容】1.了解先秦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思想史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历史学4、课程地位:一般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二、课程目标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
通过学习,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性、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性、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以考古资料为例,推断先民的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意识。
重点是占、筮、女神庙遗迹中反映出的古人的精神世界,难点是神徽中体现的原始思维。
一、占和筮二、神徽三、女神庙第二章周代礼乐思想(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周公制礼作乐的基本情况;、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与乐的关系;礼的分类及各类别的基本内容;礼法、礼义、礼器、等差等礼的基本要素;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礼乐思想的历史影响等等。
重点是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
难点是礼与乐的关系,儒家学派有关音乐的理论。
第一节周公制礼乐是历史的进步一、周公对殷亡教训的总结二、周公制礼作乐第二节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一礼的根据是“人性”二、因俗以制礼第三节礼与乐一、唯君子为能知乐二、声音之道与政通三、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第四节礼的要素一、礼法二、礼义三、礼器四、等差第五节礼的分类一、吉礼二、凶礼三、军礼四、宾礼五、嘉礼第六节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四、礼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形态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目的与要求:诸子学兴起的地域文化背景;孔子对古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墨子的思想;《老子》的理论思维;《孟子》的仁政说;《庄子》的“逍遥观”;荀子的思想;韩非及其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中国教育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思想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思想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思想史是中国教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为主线,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思想史的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它起着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教育思想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
一、编写原则编写中国教育思想史教学大纲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系统性原则:教学大纲应该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演变过程。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学大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介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内容,又要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3. 多元性原则:教学大纲应该涵盖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以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思想流派的观点和争论。
二、内容安排中国教育思想史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1. 原始社会的教育思想:介绍原始社会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包括家庭教育、部落教育等。
2. 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介绍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包括封建社会的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和法家教育思想等。
3. 儒家教育思想的演变:详细介绍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家的观点和贡献。
4. 道家教育思想的演变:介绍道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的观点和贡献。
5. 法家教育思想的演变:介绍法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韩非子、商鞅等法家思想家的观点和贡献。
6. 佛教教育思想的影响:介绍佛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包括佛教教育的特点和传播。
7. 医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介绍医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包括医家教育的特点和传统。
三、教学方法在教授中国教育思想史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育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学派观点和历史事件,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讨论法:通过讨论教育思想史中的争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國思想史(二)教學大綱江淑君編日期教學內容───────────────────────────────課程說明、董仲舒的「三統說」《大學》、《中庸》、《易傳》義理趨向及其年代歸屬《淮南子》中的雜家思想揚雄、王充的學術思想魏晉玄學總論《人物志》的才性觀與人物品鑒何晏的學術思想王弼的學術思想(期中考)阮籍、嵇康的學術思想郭象注莊及其相關問題中國佛教哲學總論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原始教義)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大乘教義)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及講論中國佛教之三宗(天台宗)(期末考)教學目標:一、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逐一解說中國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帶入思想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
藉此,使學生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架構,探討其思想內容的優缺點,並與同期思想家進行義理趨向之比較。
藉此,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義理思想的認知與興趣。
評分方式:期中考筆試:四十分期末考讀書報告:四十分(十二月三十日繳交)期末報告分組討論:二十分(包括如何選定題目、如何搜尋資料以及報告內容如何進行思考與書寫等綱要)課程教材: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參考書目舉要: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孫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趙書廉著《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王葆玹著《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樓宇烈校釋《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林麗真著《王弼》東大圖書公司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莊耀郎著《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何啟民著《竹林七賢研究》臺灣學生書局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臺灣學生書局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臺灣學生書局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嚴北溟著《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适用专业:历史课程类别:选修课制定时间:二oo五年三月教务处制《中国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2000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代码:12130902二、英文名:Chinese ideology history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四、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五、学分:2学分六、学时:40学时七、课程概述: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的历史梗概,理清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如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启蒙思想与近代思潮等等,主要讲授历史上各主要学派的产生、发展改造过程,展现给学生中国思想传统的整体风貌。
八、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各家各派思想,及其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理清中国思想发展脉络,分析、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传统,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传承中国思想精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九、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灵活。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用讲授法,讲解法,谈话法,多媒体演示法。
根据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心灵的启迪,将教学内容带入教学讨论之中,有效地构建师生两意的教学生态系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十、实验:1、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参观历史博物馆,介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代表性遗物、遗迹。
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商周宗教思想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商周时期的宗教思想。
熟悉中国思想的起源,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商周宗教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重点掌握中国思想的起源及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
教学内容:一、中国思想的起源中国思想起源的时间、条件、历程、表现。
二、商周的宗教思想商周宗教思想起源、条件、宗教特点、宗教与伦理的关系三、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产生、条件、内容、五行说、阴阳说的运用。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讲义纲要》

中国思想史讲义纲要金观涛第一讲导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1为什么要研究思想史A,用科学方法可以理解历史吗?我们都知道,为了研究中国的现在,我们必须知道过去。
通过考据,通过尽量完整的社会资料,就是说通过尽量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我们能够知道历史真相吗?今天我们的考据是十分地盛行的:从古代的文物发掘,到整个清代的考据,很多的细节都是挖出来的。
只要我们对过去的事情的考据越来越细,对图画以及过去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详密,我们就真的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吗?回答是绝对的,单凭这个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历史的。
为什么?因为历史是人的行动,而人的社会行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它是有价值的行动。
人的任何行为与行动都是观念的产物。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都是人有价值取向的。
我的观念回达到一个目的,在观念知道它的时候。
但是我们知道,在历史的记载中间,观念是最容易被遗忘的。
思想史正是研究历史上发生过的观念的研究,观念跟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互动研究。
社会行动动机结构最容易被遣忘。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打球的例子,假如在五百年之后,这一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再盛行。
我们依靠观看DVD来了解它。
问题是,假如我们的DVD出现了一点微小的故障,荧幕上的篮球消失在我们的消失了。
那么,二十五世纪的史学家将会如何看待这群人的行动呢?他们在跳跃?抑或都发了疯?可以说,篮球是贯穿于整个打篮球这一社会行动的核心。
所有的社会行动与人的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求来展开的.由于篮球将每一个人的个人行动均转化为了社会行动,为了这个篮球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打求的规则。
假设我们看不见球,那么光凭看DVD难道我们就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
在整个历史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制度与文字的研究,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以及各种文物的考据,结合我们所讲的比喻,我们看到的都不是那个篮球。
我们研究的并不是打篮球运动中的哪个球,也不是研究运动员穿的什么衣服,而是围绕着篮球所运行的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課程大綱課程資訊課程綱要「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課程進度課程大綱1. 導論:《選編》,頁31〆「天生蒸民...生仲山甫」々頁32〆「維天之命...曾孫篤之」々頁35〆「惟十有三祀...六曰弱」。
問題〆1.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人文主義」有何特徵〇2. 試就《詩經〄烝民》、《尚書〄洪範》探討中國「天人合一」思想。
2. 孔子與孟子:《選編》,頁53〆「學而時習之」々頁67〆「吾道一以貫之」々頁90〆「克己復禮」章々頁101〆「吾黨有直躬者」々頁137-8〆「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而又害之」々頁〆151-2「萬章曰...此之謂也」。
問題〆1. 試討論《論語》「學而時習之」、「吾道一以貫之」、「吾黨有直躬者」、「克己復禮」之涵義。
2. 孟子與告子「不動心」的差別為何〇孟子說〆「不得於言,勿求於心々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如何解釋〇何以說「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々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〇」3. 「氣」與「浩然之氣」有何區別〇「心」與「氣」之關係為何〇孟子如何「養氣」〇4. 「言」的性質為何〇何謂「知言」〇「知言」與「養氣」的關係為何〇何謂「集義」〇「知言」先於「集義」(或養氣)(朱子)〇或「集義」先於「知言」(陽明)〇5. 堯舜形象在孔孟思想中經歷了何種變化〇孔孟的堯舜論述有何相異之處〇3. 《大學》、《中庸》、荀子:《選編》,頁166-170〆「大學之道...近而忽之也。
」々頁181-197〆《中庸》全文々頁203-4〆「天行有常...而自為守道也。
」(《荀子〃天論》)々頁212〆「天之性善...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
問題〆1. 孔、孟、荀之身心觀各有何特色〇2. 討論先秦儒家(尤其是《大學》)「慎獨」概念之涵義及其思想史意義。
3. 討論《荀子〃天論》中的天人關係。
4. 討論荀子的人性觀。
4. 老子與莊子:《選編》,頁227-247,《老子》全文々頁271-272〆「知天之所為,...是之謂真人。
」(《莊子〃大宗師》)々頁288〆「天道運而無所積...謂之天樂。
」(《莊子〃天道》)々。
問題〆1. 莊子的「真人」與儒家的「聖人」有何差異〇2. 討論莊子思想中的理想聖王。
3. 儒道兩家皆好以水之意象為喻,兩家之隱喻思維方式各有何差異〇各有何特色〇5. 法家:《選編》,頁345〆「世之顯學,...必然之道。
」(《韓非子〃顯學》)々頁〆351「道者,萬物之所然也...非常道也」(《韓非子〃解老》)。
問題〆1. 「勢」的概念在先秦法家(陳書,頁345)及古代思想史中之發展〇(1)作為政治學概念的「勢」(《韓非子》)。
(2)作為軍事學概念的「勢」(《孫子》)。
(3)「勢」與「時間」概念的結合→「時勢」。
(4)「勢」與「空間」概念的結合→「形勢」。
2. 「道」在法家(陳書,頁351)及先秦諸子(特別是老莊)思想中的內涵與異同〇(1)「道」與「理」的差別何在〇(2)本體論意義的「道」。
(3)現象界意義的「道」。
3. 太史公曰〆「韓非之學,蓋歸其本於黃老」,其說應如何理解〇試申論之。
6. 《易經》:《選編》,頁356〆「文言曰〆...奉天時」(《易〃乾卦》)々頁357-8〆「第一章〆天尊地卑,...而易無體」(《易〃繫辭》)。
問題〆1.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從chaos向cosmos發展過程中,《易》「傳」之論述有其重要地位。
請問〆《易》「傳」作者如何分別空間〇如何解釋時間〇閱讀〆山田慶兒,〈空間〄分類〄範疇〉,收入〆《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〆駱駝出版社,1987)參考〆《易傳》中的時間觀念與僧肇〈物不遷〉論中的時間觀念。
2. 《易》「傳」中的「大人」(頁356)與《論》《孟》、老莊思想中的「大人」或「聖人」「真人」有何異同〇3. 討論《易》〈說卦傳〉與《孟子》中之「理」、「性」、「命」(陳書,頁360)之內涵。
7. 漢代儒學:董仲舒《選編》,頁367-369〆「今世闇於性...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々頁373-4〆「天德施...以數相中也」々。
問題〆1. 董仲舒如何解釋人性(看〆陳榮捷,頁367-369)。
董仲舒的人性論與告子和孟子有何異同〇2. 董仲舒的「天人相感」「人副天數」(頁373-374)思想與先秦儒家孔、孟、荀之天人關係論有何異同〇8. 新道家:《選編》,頁440〆「夫彖者...義可見矣」々頁443〆「夫能全用剛直...異於職事」々頁445-6〆「凡有皆始於無...不能捨無以為體也」。
問題〆1. 討論王弼《周易注》中之「理」與「事」概念之內涵及其關係。
2. 討論王弼《老子注》中之「體」、「用」概念。
3. 討論老子與新道家的「道」概念之比較。
9. 僧肇:《選編》,頁473-5〆「夫生死交謝...有何物而可去來」(《物不遷論》)。
問題〆1. 僧肇如何論證事物變遷現象之不真實性。
僧肇如何破〆(1)動vs 靜(2)真vs俗→之對立(3)去vs住2. 僧肇之論述方式與《道德經》之論述方式有何異同。
10. 華嚴宗:《選編》,頁532-535(《金獅子章》全文)問題〆1. 法藏在《金獅子章》中,如何論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〇這種論證程序,潛藏何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2. 《金獅子章》中所呈現的思維方式與論證方法,與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有何異同〇(參讀〆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正中書局,1996)。
3. 試以《金獅子章》為基礎,論述華嚴哲學要義,並聚焦於下列命題〆(1)法界緣起(2)一乘圓教(3)因陀羅網境界(4)六相4. 「心」在華嚴哲學中之地位如何〇華嚴哲學中之心學,與儒家(尤其是孟子學)之心學有何異同〇11.禪宗:《選編》,頁549-553(《六祖壇經》)。
問題〆1. 慧能大師云〆「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頁551,第13條),此為禪學要義。
但〆(1)「空」與「慧」關係如何〇(2)為什麼「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各別」〇2. 在《六祖壇經》中「心」扮演何種角色〇禪宗之心學與儒家之心學有何異同〇(頁552,第18條々頁550,第6、8條)。
3. (1)作為一種修養身心方法的「坐禪」(頁553,第19條),與先秦時代孟子及告子所說的養心修身方法有何不同〇(參讀〆《孟子〄公孫丑上〄2「知言養氣」章々《孟學思想史論》第二章)(2)禪宗所說的「無相」、「無念」(頁552,第17條)如何可能〇12. 韓愈和李翱:《選編》,頁572-573〆「性也者...奚言而不異」(《原性》)々頁574〆「博愛之謂仁...一人之私言也」(《原道》)々頁575-6〆「或問曰〆人之昏...元吉」(《復性書中》)。
問題〆1. 韓愈「原性」中之人性論與董仲舒之人性論有何異同〇2. 韓愈如何重新定義「道」〇此種重新定義,係針對何種思想背景而發〇3. 李翱如何論述「復性」之方法〇他的「復性」與《莊子》書中的「復性」有何異同〇13. 張載:《選編》,頁621-3〆「太和所謂道...非窮理之學也」(《正蒙》1-7)々頁619-620〆「乾稱父...吾寧也」(《西銘》)。
問題〆1. 張載思想中之「氣」論與古代中國之氣論有何異同〇2. 〈西銘〉之基本思想如何〇試析論之。
14. 二程:《選編》,頁643〆「學者須先識仁...不能守也」々頁646〆「生之謂性...不與焉者也」(語錄選,7)。
問題〆1. 二程思想中「仁」概念內涵如何〇與先秦及宋儒家中之「仁」概念有何異同。
2. 二程如何解釋「惡」之來源。
15. 陸象山:《選編》,頁699-700〆「此理本天所以與我...而失其本心」々頁700〆「某嘗以義利...有不可同者矣」(〈與王順伯書〉)。
問題〆1. 象山思想中「心」與「理」之關係如何〇2. 在何種意義之下,象山之學可說是孟子學〇16. 朱子:《選編》,頁720-721〆「天地以生物為心...而論仁哉」(〈仁說〉)々頁722-3〆「生之謂性...以舜明之」(〈以明道論性說〉)々頁725-6〆「佛者有觀心...無惑於斯耶」(〈觀心說〉)。
問題〆1. 朱子如何集新儒學之大成〇2. 討論朱子〈仁說〉(陳書,頁720-721)的思想內涵。
3. 試以「心」、「仁」、「性」、「理」等概念為中心,分析朱子學與古典儒學之異同。
4. 朱子如何處理「心」與「理」之關係〇5. 朱子如何評論佛教〇6. 討論朱子「理一分殊」說的思想內涵及其在21世紀可能面臨的新挑戰。
17. 王陽明:《選編》,頁786-791〆「大學者...孔氏之心印也」(〈大學問〉全文)。
問題〆1. 王陽明思想中之「心」與「理」之關係如何〇2. 陽明如何重新解釋《大學》〇3. 熊十力嘗指出「知」、「理」、「心」三概念為陽明與朱子之根本迥異處(《讀經示要》卷一)々陳榮捷則從〈朱子晚年定論〉判定陽明依歸於朱子。
二者何者為是〇試就己見析論之。
4. 在何種意義下,何種程度之內,我們可以說〆宋明理學乃是對佛教挑戰之回應〇5. 朱子、陽明及晚明諸儒的聖人觀有何差異〇18. 戴震:《選編》,頁833-836:「理者...不復致思也」々頁837〆「性者...各殊者而已矣」(《孟子字義疏證》)。
問題〆1. 戴震與宋儒論「理」、「性」等概念有何差異〇2. 戴震之方法論有何特徵〇得失如何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