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三节精气血津液经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三、血的功能
1、营养和濡润全身的作用
体现在面色、肌肉、皮肤和毛发、感觉和运动等。 如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可致血虚,出现头昏目花、面
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表现。
2、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能养神,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果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引起健忘、多梦、失眠、神衰、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 二节 精、气、血、津液
•中 医 基
一、精的概念

理 论

品 课

精又称精气。
广义的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包括气、血、津液、髓以及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
养物质等一切精微物质。
狭义的精,专指肾所藏之精,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生殖功能
气机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常,若气机失调,
则会引起生命活动异常。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2、气的运动形式
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

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 呼气 体现 出 升
肺呼吸功能
吸气
体现



脾升清
胃降浊
•中 医 基
五、气的分类
烦躁,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四、血的运行
血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

故血液循行是心、肺、脾、肝等脏器相互协
调、共同完成的。
•中 医 基
津液 一、概念


理 论

品 课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性质清稀,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
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2、津液的输布
和排泄主要依赖 脾运化水液,肺的 宣降、通调水道,肾气化作用,肝疏泄,调畅气机, 三焦是通道水道等多脏腑协调完成。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精、气、血、神之间的关系
一、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精能化气:肾精可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可化生营气。精滋养脏
如果气化功能异常,即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
谢,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 的排泄等,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四、气的运动 1、气机的涵义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流行分布于全身,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组
织器官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十二皮部——支配皮肤的经络。
•十五别络——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脾经脉别行分 出的较大络脉主干。
•浮络——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二、十二正经名称、分布、走向和交接规 律 •(一)十二正经名称、分布
•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 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 或下肢的内、外侧,分属于一 脏或者一腑。行于上肢的称为 手经,行于下肢的称为足经; 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行于 外侧的为阳经;阴经属脏,阳 经属腑。

•中 医 基
4、卫气

理 论

品 课

①概念: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 的部分组成。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之气。 ② 生理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卫气充足,腠理固密,邪气难 以侵犯。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汗液排泄,体温。
腑促进气的生成。
2、气能生精: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可固精。 3神由精气化生,精能养神,神驾驭精和气。
•中 医 基
四、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理 论

品 课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血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其生成和化生血液均需气的 推动和气化。肾精化生血液也依赖肾的气化。血的生成离不开脾、 胃、心、肺脏腑之气的参与。
外侧(表)
足阳明胃 经 足少阳胆 经
前 足太阴脾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
手少阳三焦经 足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 胱经
二、十二正经名称、分布、走向和交接规 律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手三阴经。
•经 脉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 •手三阴 经 经 •手阳明大肠 •手少阴心经 经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 经 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 •手太阳小肠 •足厥阴肝经 经 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足三阳 •手厥阴心包 经 经 •手少阴肾经 •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

③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④生理功能
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声音、呼吸、 心搏强弱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密切联系。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3、营气
概念与生成:又称荣气,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
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行脉内,是血液的 重要组成部分。 生理功能: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水谷精微中的精华 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 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经络学说
学习目标
1、了解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 3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概述:
•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了脏象 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 该学说 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 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 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 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 同的症状。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血为气之母
1、血能化气 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营养。 2、血能载气 气依赖于血的运载达全身。
血液具有运载水谷精气、自然清气的功能。
在大出血时,随着血液的大量丢失,气也会脱失,称为气随血脱。
二、十二正经名称、分布、走向和交接规 律 •(一)十二正经名称、分布
•经脉的命名包含了“手足” 、“阴阳”、“脏腑”三个部 分的内容。 •如:手 太阴 肺 经 • 足 阳明 胃 经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一)十二正经名称、分布
部位 内侧(里)
前 手太阴肺经
外侧(表)
手阳明大肠经
部位
内侧(里)
•十二经 脉
•经脉
•经络系 统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阳跷维 •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 脉,沟 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经别 即别行的正经(大分支) •十二经筋——经络的外部,支配筋肉的经络;
①可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②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③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正常 运行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引起一系列寒象,出现畏寒喜热、
四肢不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
•中 医 基
3、防御作用

理 论

品 课

气有护卫肌肤,抗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的功能。
•中 经络 •第三节 医 护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 •胸中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中 医 基
一、血概念

理 论

品 课

血是行于脉内、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生产血液主要物质)
肾藏先天之精,精生髓,髓生血。(化生血液基本物质)
血液的生成主要与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有关。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三、气的主要功能
1、推动作用
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功能活动有激发促进作用。(血液的生
成与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长 发育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
•中 医 基
2、温煦作用



理 论

品 课

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
液:性质稠厚,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
起濡养作用。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二、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又称津(水)液代谢。 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 生理功能。
1、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小肠、大肠吸
收食物化生
若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则邪气留连不解,病难 速愈。
4、固摄作用
气对血液、津液和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 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
异常时出现衄血、崩漏、自汗、尿失禁
•中 医 基
5、气化作用

理 论

品 课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气具有促
进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间的转 化。 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 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都是气化作用的具 体表现。

•中 医 基

Biblioteka Baidu理 论

品 课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气的生成依赖于多脏腑的综合作用。
先天之精气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是胚胎发育的原 始物质,生成之后藏于肾中;
水谷精微之气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自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肺的呼吸功能吸入。 故气的生成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不断滋养、补充。元气生成后,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至 脏腑,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
③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推
动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中 医 基
2、宗气

理 论

品 课

①概念与生成:由自然界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的 气化作用下生成。是积于胸中之气。

②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 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保护机体,防御外邪入侵。精足正气旺盛,抗病 力强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一、气的基本概念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水
谷之精又称谷气),具有运动的属性。
二、气的生成 1、生成来源
一是自然界的清气(天气),二是由饮食水谷所 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三是肾所藏的先天精气。

肾精所化生的精气又称为先天之气,而饮食水谷 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 结合,则为后天之气。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 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犹如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其特点是 纵行分布,位置较深; •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其特点是纵横 交错,遍布全身。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络 脉

理 论

品 课

人体之气,由自然界之清气、水谷精微之气、
肾中精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
生成,运动不息,分布全身。由于其组成部分、
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名称。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中 医 基
1、元气


理 论

品 课

①概念: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
②生成与分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依赖后天之精的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表现为气能生津、气能 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关系是津血同源。津血同源
是指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并可相
互化生,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
俱衰。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的基本物质。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二、精的生成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 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由水谷所化生的,输
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最后归藏于肾中的精。
•中 医 基

理 论

品 课

三、精的主要功能
1、生殖繁衍
2、促进生长发育 3、生髓化血 4、滋养濡润 5、防御卫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