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 第一章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 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
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
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一章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概述PPT课件

12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
4
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由来 职业健康安全现状 发展情况 作用和意义 理解国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的发 展
70年代末 80年代 90年代 2000年后 目前
6
相关网站资料
( 中国安全生产网)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高空服务行业分会) (地质勘探安全分会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
污染治理阶段 回收利用阶段 清洁生产阶段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碳排放交易)
/hjgl/content/enb/guanli/amain.htm强化 环境规划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
我国的环境管理实践
有别于西方的环境管理方式 (现有的中国环境管理制度)
1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7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成为问题是随着人类对于环境的不适当的改造 和利用逐渐严重,而日益成为问题的。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 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 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样本

绪论一、防止医学1、防止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当代科学理论和办法,摸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防止方略和办法,消除和控制危(wei)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的学科。
2、防止医学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涉及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重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防止为主观念,实行三级防止方略和办法;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关系;注重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防止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积极防止作用,具备更大人群健康效益;研究办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整体思维和办法及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防止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防止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完好状态,而非但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重要>、环境及卫生服务)5、三级防止方略与办法重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6、国内卫生工作面临挑战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1、环境:指在特定期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整体状态,这些因素也许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者远期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荒漠等。
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因素,例如清洁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增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地区水或者土壤浮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第一章】体质健康概论

二、体质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指标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概念存在的一个标记,是我们 选择的观察对象,它反映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体质指标 是对体质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
第一章 体质健康概论
本章导语
健康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概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本章从体质的不同维 度介绍健康,首先介绍了健康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促进健 康的概念、方法与原则,其次介绍了我国医学和体育领域 对体质的界定,以及体质所包含的5个方面(身体形态、身 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的结构构成、 相关概念、测试指标及评价量表,最后将体质健康作为一 个整体概念,对其丰富的内涵做了解析。
第四,从能够明显表现体格健康的几个主要方面提出标 准,诸如体重(适当的体重可表现出良好、合理的营养状 态)、身材、眼睛、牙齿和肌肉等的状态。
二、 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况有赖于遗传、环 境、机体和病因等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 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1行为因素 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 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 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 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 病、艾滋病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据美国相关机构调查只要有效地 控制行为危险因素,如饮食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吸烟、 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l/3的急性 残疾和2/3的慢性残疾发生。
一、健康的概念
(二) 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2年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
(完整word版)《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第一部分:第1-5章)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主编:李小寒、尚少梅适用范围:护理学本科专业目的:提供电子简版,以备教师备课、撰写教案使用章节:共十八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第七章休息与活动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第九章冷热疗法第十章饮食与营养第十一章排泄第十二章给药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第十四章标本采集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第十六章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管理第十七章临终护理第十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五章(5号宋体,22磅行距)第一章绪论一、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一)课程的地位1。
是护理学科的基础2。
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3。
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4。
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课程的基本任务1。
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2。
使护生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以履行护理人员的角色和功能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1.获得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1.实践学习法:实验室学习、临床学习2.反思学习法第二章环境第一节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概述1.定义: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环境的分类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气候影响、地形地质影响、环境污染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卫生服务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护士需要了解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才能完成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第一部分:第1-5章)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主编:李小寒、尚少梅适用范围:护理学本科专业目的:提供电子简版,以备教师备课、撰写教案使用章节:共十八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第七章休息与活动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第九章冷热疗法第十章饮食与营养第十一章排泄第十二章给药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第十四章标本采集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第十六章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管理第十七章临终护理第十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五章(5号宋体,22磅行距)第一章绪论一、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一)课程的地位1.是护理学科的基础2.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3.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4.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课程的基本任务1.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2.使护生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以履行护理人员的角色和功能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1.获得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1.实践学习法:实验室学习、临床学习2.反思学习法第二章环境第一节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概述1.定义: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环境的分类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气候影响、地形地质影响、环境污染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卫生服务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护士需要了解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才能完成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教案

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教案一、第一章:健康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方法。
教学内容:1. 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
2. 健康的重要性:生活质量、学习效果、人际关系。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健康的理解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看法。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并分享给全班。
二、第二章:营养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营养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掌握如何保持均衡饮食。
教学内容:1. 营养的基本概念: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2. 均衡饮食的原则:食物多样化、适量摄入、避免偏食。
3. 健康饮食的实践:如何制定合理的餐单、如何选择健康食品。
教学活动:1. 游戏:营养知识问答游戏,增强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定均衡的餐单,并分享给全班。
三、第三章:运动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适量的运动方法。
教学内容:1. 运动对健康的好处: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心情。
2. 适量的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运动的选择: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伸展运动。
教学活动:1. 示范:教师示范适量的运动方法,如跳绳、慢跑、瑜伽等。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制定运动计划。
四、第四章:睡眠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睡眠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睡眠的重要性:身体恢复、大脑整理记忆、情绪稳定。
3. 睡眠的改善:放松技巧、睡眠卫生、应对失眠的方法。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睡眠习惯,并讨论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善睡眠质量,并分享给全班。
五、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预防医学(自考)历年真题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绪论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一、选择题:()1.护理工作者护理的最终目标是:A.保护、促进和优化健康B.调查疾病患病率情况C.预防健康人患病D.治疗亚健康人群()2.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特点之一是预防策略从个体预防扩展到群体预防和:A.生物预防B.社会预防C.非生物性预防D.心理预防()3.预防的策略是从个体预防扩展到:A.群体预防与健康促进B.社会预防与健康促进C.群体预防与社会预防D.群体预防与疾病预防()4.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是:A.疾病的诊断方法B.疾病的治疗方法C.防病与治病D.防病与保健()5.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A.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B.环境污染和药物滥用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加剧D.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难度增加E.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6.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目的是:A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B掌握预防医学的检测技能C掌握预防医学的实践技能D树立预防为主、大卫生观的思想()7.预防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A降低床染病的发病率B减少新传染病的发病率C减少职业环境对职业人群的危害D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8.预防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的特点是:A服务的对象是个体B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C强调急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D强调住院患者的诊断和治疗()9.预防医学的特点有:A.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B.研究的内容是防病和保健C.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D.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E.以患者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10.属于一级预防措施的是:A.计划免疫B.周期性健康检查C.筛查D.康复训练()11.适合一级预防的疾病是:A.病因不明确的疾病B.病因较明确的疾病C.病因明确并可以控制的疾病D.病因明确但无法控制的疾病()12.属于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是:A健康体检B康复训练C计划免疫D饮用水消毒()13.属于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是A.体育锻炼B.健康教育C.计划免疫D.预防并发症()14.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A.健康教育B.合理膳食C.增加体力活动D.减肥E.减轻精神紧张()15.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包括:A.健康促进B.增加体力活动C.康复治疗D.防止病情恶化E.预防发生并发症()16.糖尿病的第三级预防就是:A.健康人的预防B.糖尿病病因的预防C.糖尿病尚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预防D.糖尿病发病前期的预防()17.指导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医学模式是:A机械论医学模式B生物医学模式C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D环境--人群医学模式()18.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缺陷是:A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B忽视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活动C只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人的生物属性D忽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19.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A.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病程、康复防残B.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发现、即时治疗C.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即时治疗、康复防残D.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20.生态平衡是一种:A.绝对平衡B.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C.动态平衡D.永久平衡()21.生态系统的组成是: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B.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C.空气、水、土壤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2.原生环境是指:A.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B.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未受人为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23.自然环境又称为:A非物质环境B物质环境C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24.社会环境又称为:A非物质环境B物质环境C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2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组成是: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B.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C.空气、水、土壤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6.各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状态的是:A环境平衡B生态平衡C环境失衡D生态失衡()27.1984年12月,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剧毒液体泄漏,造成20余万人中毒,5万人双目失明,几千人当场死亡的印度“博帕尔事件”,其泄漏物质是:A.二氧化硫B.异氰酸甲酯C.溴氟烷烃类D.氮氧化物()28.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童川流域出现的痛痛病是:A环境污染联合作用B环境污染慢性毒性作用C环境污染慢性急性作用D环境污染相互拮抗作用()29.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A.水俣病B.痛痛病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0.据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为5%,经医生检查为病人的占20%,75%的人处于A.躯体健康B.心理健康C.健康状况良好D.亚健康状态()31.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有毒物质浓度的变化是:A.维持恒定B.产生波动C.逐级升高D.逐级降低()32.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表现为: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加强作用D.拮抗作用E.独立作用()33.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与储存的正确描述有:A.污染物在体内分布不均衡甚至以相对高浓度蓄积于某些组织或器官B.化学毒物进入体内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在机体内重新分布C.化学物质在储存库中的浓度远高于血液浓度D.储存库对化学物质毒性具有双重作用E.化学物质在体内存在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34.1998年WHO修订的健康概念,在原有定义基础上增加的两个词是A.精神和心理B.动态和稳定C.动态的和精神上的D.动态和心理二、填空:1.对病因明确的疾病,从病因入手,应采取预防措施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慢性危害,原因:功能
蓄积或物质蓄积。如日本的水俣病(甲基汞中毒 )、痛痛病(镉中毒)。
30
很难以想象妇女怀中所抱的其实是个大人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中的碳氢化合 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 在阳光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臭 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二次污染物。 二次性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通常情况下 比一次性污染物更为严重。
25
§2.2 污染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12
13
§1.5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
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 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为生物圈。 ♦生物圈:指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活的范围,它包 括了大约从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到海平面以下
12km的深度范围。
§1.5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
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2.职业病:由生产劳动环境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 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
3.传染病:由致病病原体污染大气、水体等环境而引起
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4.食源性疾病:通过摄入含有致病因子的食物或摄入营 养素不平衡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38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20
§2.1 环境污染及来源
到本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 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 物质财富。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 染,水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 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 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
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山东英才学院 基础医学教研室 刘雪娜
Email: xuena_liu@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2
§1.1 人类环境
1.定义: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 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 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与生活活动形成的政治制度、 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风俗习 惯等方面的总和。
2.
社会环境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它不但可以直接影
响人群或个体的健康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自然
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以及人的心理行为等间接影响人 体的健康。
3. 对人类健康具有双重作用?
6
7
31
32
悲痛的母亲再给17岁的女儿洗澡
33
34
§2.3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3.致癌作用:环境污染可导致肿瘤发病率与死
亡率增高。 4.致畸作用:后天环境污染因素与生殖遗传物 质和胚胎发育损伤密切相关。 5.免疫毒作用:某些环境因素可能对机体的免
疫系统造成损伤。
35
§2.4 环境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2.1 环境污染及来源
1.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
废渣)、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 2.生活性污染:“生活三废”(粪便、生活垃 圾、生活污水)等。 3.交通运输性污染:汽车尾气、噪声等。 4.其它:电磁波、放射性废弃物、烟尘、沙尘 暴等。
23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③对化学物质毒性具双重作用。
(2)蓄积:
物质蓄积:指化学物质在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中的量随接触 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多,可蓄积到引起机体中毒的浓度水平。 功能蓄积:指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某一器官或组织的损害作用 ,随机体与化学物质接触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但化学物质
在该组织或器官中的含量并没有明显增加。
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 紧迫的问题。
21
§2.1 环境污染及来源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 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 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系
统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
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来源: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 性污染等。
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2.污染物暴露的强度和方式:
(1)作用剂量和作用强度;
①剂量-效应关系:某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 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②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 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百 分率或比值表示。
(2)暴露途径或方式;(3)暴露期限与频率;
9
※ 统一性
1.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 于环境。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 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 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充 分体现了人体和 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2.人类与社会环境更具有统一性,没有人类 ,社会环境也就不复存在,两者共存。
§1.4 人与环境的关系
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与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②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③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辩证统一?
例如,在经济与环境保护中,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 污染,给环境保护带来了障碍,环境保护在一定的程 度上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两者是对立的关系; 另外,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 互统一,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要遵循环境保护的基 本原则,不可以先污染后治理,另一方面,环境保护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朝着良性健康、 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也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所以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6
§2.4 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3.多种污染物的联合暴露:
(1)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
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4.机体易感性:生理状况、健康状况、遗传因素、营养 条件 5.暴露时的环境条件
37
§2.5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
1.公害病: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
化学性的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环境的物理、化学或 生物。据此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未经转化的
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 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 污染物。
24
18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19
§2.1 环境污染及来源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 ,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 损害。 “刀耕火种”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 、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 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 。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 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 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
27
2. 分布与储存
(3)生物转化:
第一阶段:氧化、还原、水解反应(Ⅰ相反应)
第二阶段:结合反应(Ⅱ相反应) 代谢解毒或代谢活化 毒性降低 毒性增加
28
3. 排泄
主要排出途径:
肾脏排泄 肝胆排泄 肺部排泄 其它途径:乳汁、唾液、汗液等
29
§2.3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急性毒作用:环境中大量污染物或毒性较大的污
①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
原生环境中可能含有对人类健康有益或是不利的环境因素。
②次生环境: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
件等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可分为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
4
5
§1.3 社会环境
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 风俗习惯等。
1. 定义: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
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 ♦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 能力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数量、结构与功能的失调 ,即生态平衡失调。衡量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 状态,最主要的标志是生物群落种类与数量是否发生 了改变。
15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 被另一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生物 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 逐渐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
39
§3.1 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标准 加强环境卫生调查监测与监督管理 控制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40
§本章考点
1.概念:人类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
、食物网、环境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2.简答:
1. 吸收:
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主要吸收部位 肺泡 小肠 主要吸收机制 简单扩散 脂溶性-简单扩散;水 溶性小分子:滤过作 用;重金属与有机化 学物-主动转运。
皮肤
表皮、毛囊与皮 脂腺等
26
2. 分布与储存
(1)储存库:蓄积或储存化学物质的组织或器官。
①在此处浓度远高于血液浓度。②与靶器官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