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第1章:环境与健康概论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课件——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预防医学》课件——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一)迁移作用: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富集、 扩散或消失的过程。
例如,空气中的污染物可经降水而进入土壤或河流,地面上 的污染物可以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和渗入地下,也可被植 物根系吸收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等。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生物转化: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 代谢过程。
湖水(DDT浓度0.00005mg/L)
有些污染物可沿着食物链逐级转 移,且浓度逐级提高,称为生物 放大作用。
通过藻类进入鱼类
通过鱼类进入水鸟 (体内DDT浓度可达77.5mg/L)
人捕食鱼或水鸟可摄入高浓度DDT 危害机体
环境与健康概述
(四)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通过物理、化学、 生物学因素作用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环境的这种 功能称为自净作用。
1.
:长期吸入游离的二氧化
硅粉尘引起的硅肺,长期接触铅、汞等有害
物质引起的职业中毒等。
硅肺
环境与健康概述
例如,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农药残留都可污染空气、水、食物和土壤, 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2.生活性污染:生活垃圾、粪便、生活 污水以及医院废弃物等,如未经处理或 处理不当都可污染空气、水、土壤和食 物,并滋生蚊蝇,传播疾病。
例如,生活炉灶燃煤可造成一氧化碳、烟尘 等,以及吸烟。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污染的危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类别及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 2.熟悉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概念。

《预防医学》简答题(6~9章)

《预防医学》简答题(6~9章)

第一章非物质环境因素与健康6.1简述情绪的定义及其3个特征。

答: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有3个特征:其一.情绪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不是固有的;其二,情绪是主观体验,包括情感,情感是与高级的、社会的与行为的社会评价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其三,情绪的个人基础需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

6.2.简述应激对健康的双重作用。

答:应激对健康有着双重的影响:(1)有利方面:可动员机体非特异性适应系统,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增强体质和适应能力这可以给人带来激励和振奋,使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2)不利方面:应激事件刺激过大或刺激过长,引起适应机制失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身体障碍。

特别与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等。

应激事件刺激可以引起免疫功能改变,不但会增加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而且有促癌、致癌作用。

6.3.简述促进健康的行为。

答:(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

(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3)积极的体育锻炼。

6.4 简述文化、教育和健康。

答:1.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预防医学主要是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出发,研究文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教育:教育是人们社会化的过程和手段。

有两个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的智能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的行为规范。

3.文化教育对健康的影响:(1)文化教育影响生活方式。

(2)文化教育影响自我保健能力(3)文化教育影响后代健康第二章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7.1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答:(1)概念: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贴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由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的卫生保健工作。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五年制本科麻醉专业)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和三级预防的新概念,建立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认清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使学生学会并应用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赋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制定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使医学生能够了解并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预防医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考试等。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份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示式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应用相应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讨论课是通过具体的预防医学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实用型医学人材的目的。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并且作为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在考题中既有客观题又有应用与分析题,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五年制本科麻醉学专业预防医学总学时为 80 学时,其中理论授课 62 学时,讨论课 18 学时。

掌握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疾病的三级预防,熟悉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

本章思量题:1.什么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2.什么是“三级预防”(three level provention)?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来源,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及其危害;熟悉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辩证统一关系及食物链的作用;了解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相关问题;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wei)险度评价。

预防医学 环境与健康概述1

预防医学 环境与健康概述1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的向环 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 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环境之中。 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守环境的发展变 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否则机会遭到环 境的报复和惩罚。 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 系。
预防医学
第十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第一节 环境的概述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人 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 的关系。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 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节 环境的概述
环境的分类 • 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 圈、岩石圈; • 社会环境: 广义的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 生产力、生产关系等; 狭义的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 劳动组织、学习条件等;
Thank
you !!!
第一节 环境的概述
• 社会环境 概念: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条件的总和。 广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 文化; 狭义: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集体性 社团; 社会环境构成因素: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讯息因素。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 概念: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它 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 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最复杂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 人工生态系统中。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 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 汀的英国人来澳洲定居,随身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庄 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后来,宠物兔子陆续逃亡到了野外, 100年后,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这24只野兔的上亿“子 孙”给整个澳大利亚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野兔发现,这 里简直是它们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 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 啃吃精光,严重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其他种类 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专家计算,这 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澳大利亚人开 始想尽办法控制兔子的扩散和繁殖——筑围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猎,捕 捉,放毒,引进天敌狐狸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极为惊 人,一对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只兔子。因此,至今澳 大利亚的兔子仍是祸害。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概论课件

《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概论课件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生服务与管理
06
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立法手段限制环境污染,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
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推广清洁能源
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定期评估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强化环境监测与评估
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
生态保护与修复
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开展环境与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素养。
加强城市和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
组织开展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预防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研究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探索病因和发病机制,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策略,以及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主要任务
降低人群疾病发生风险,控制疾病流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目标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科学证据为基础,强调个体和社会共同参与,注重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住宅卫生与健康
04
公共卫生与健康
食品的卫生安全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食品的储存、加工、烹饪和销售等环节。
食品卫生安全
食品污染是食品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包括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等。
食品污染与控制
合理的食品营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总结词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限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个人也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减少外出等。

预防医学(自考)历年真题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预防医学(自考)历年真题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绪论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一、选择题:()1.护理工作者护理的最终目标是:A.保护、促进和优化健康B.调查疾病患病率情况C.预防健康人患病D.治疗亚健康人群()2.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特点之一是预防策略从个体预防扩展到群体预防和:A.生物预防B.社会预防C.非生物性预防D.心理预防()3.预防的策略是从个体预防扩展到:A.群体预防与健康促进B.社会预防与健康促进C.群体预防与社会预防D.群体预防与疾病预防()4.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是:A.疾病的诊断方法B.疾病的治疗方法C.防病与治病D.防病与保健()5.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A.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B.环境污染和药物滥用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加剧D.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难度增加E.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6.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目的是:A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B掌握预防医学的检测技能C掌握预防医学的实践技能D树立预防为主、大卫生观的思想()7.预防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A降低床染病的发病率B减少新传染病的发病率C减少职业环境对职业人群的危害D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8.预防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的特点是:A服务的对象是个体B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C强调急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D强调住院患者的诊断和治疗()9.预防医学的特点有:A.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B.研究的内容是防病和保健C.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D.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E.以患者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10.属于一级预防措施的是:A.计划免疫B.周期性健康检查C.筛查D.康复训练()11.适合一级预防的疾病是:A.病因不明确的疾病B.病因较明确的疾病C.病因明确并可以控制的疾病D.病因明确但无法控制的疾病()12.属于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是:A健康体检B康复训练C计划免疫D饮用水消毒()13.属于第三级预防的内容是A.体育锻炼B.健康教育C.计划免疫D.预防并发症()14.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A.健康教育B.合理膳食C.增加体力活动D.减肥E.减轻精神紧张()15.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包括:A.健康促进B.增加体力活动C.康复治疗D.防止病情恶化E.预防发生并发症()16.糖尿病的第三级预防就是:A.健康人的预防B.糖尿病病因的预防C.糖尿病尚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预防D.糖尿病发病前期的预防()17.指导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医学模式是:A机械论医学模式B生物医学模式C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D环境--人群医学模式()18.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缺陷是:A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B忽视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活动C只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人的生物属性D忽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19.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A.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病程、康复防残B.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发现、即时治疗C.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即时治疗、康复防残D.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20.生态平衡是一种:A.绝对平衡B.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C.动态平衡D.永久平衡()21.生态系统的组成是: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B.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C.空气、水、土壤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2.原生环境是指:A.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B.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未受人为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23.自然环境又称为:A非物质环境B物质环境C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24.社会环境又称为:A非物质环境B物质环境C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2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组成是:A.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B.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C.空气、水、土壤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6.各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状态的是:A环境平衡B生态平衡C环境失衡D生态失衡()27.1984年12月,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剧毒液体泄漏,造成20余万人中毒,5万人双目失明,几千人当场死亡的印度“博帕尔事件”,其泄漏物质是:A.二氧化硫B.异氰酸甲酯C.溴氟烷烃类D.氮氧化物()28.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童川流域出现的痛痛病是:A环境污染联合作用B环境污染慢性毒性作用C环境污染慢性急性作用D环境污染相互拮抗作用()29.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A.水俣病B.痛痛病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0.据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为5%,经医生检查为病人的占20%,75%的人处于A.躯体健康B.心理健康C.健康状况良好D.亚健康状态()31.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有毒物质浓度的变化是:A.维持恒定B.产生波动C.逐级升高D.逐级降低()32.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表现为: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加强作用D.拮抗作用E.独立作用()33.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与储存的正确描述有:A.污染物在体内分布不均衡甚至以相对高浓度蓄积于某些组织或器官B.化学毒物进入体内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在机体内重新分布C.化学物质在储存库中的浓度远高于血液浓度D.储存库对化学物质毒性具有双重作用E.化学物质在体内存在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34.1998年WHO修订的健康概念,在原有定义基础上增加的两个词是A.精神和心理B.动态和稳定C.动态的和精神上的D.动态和心理二、填空:1.对病因明确的疾病,从病因入手,应采取预防措施为主。

〖医学〗预防医学概论

〖医学〗预防医学概论
导意义的预防方法。
9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是群体,主要着眼于健 康和无症状患者; 2)研究方法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 康的关系; 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对人群健 康较临床医学具有更大的效益。
10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 受教育程度等。 2)环境因素—环境中有害物质。 3)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 及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4)卫生服务制度—包括服务网络和一定的经济 投入的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公平合理保证服务的 可得性。
加 食 米 糠 ,可 以防止 结石发 生。 吃 富 含 维 生素 A的 食 物 维 生 素 A是 维 持 尿道 内膜健 康所必 要的物 质,它 也有助 于阻碍 结石复 发。健 康的成 年人, 一天需 摄取5, O00单 位(Iu) 的维 生素A。 一 杯 胡萝卜 便能提 供10, 055 Iu的维 生 素 A。 其 他 富 含 维生素 A的 食物 尚有绿 花椰菜 、杏果 、香瓜 、南瓜 、牛肝 。(维 生素A在 高 剂 量时有 毒。故 欲补充 维生素 A之 前 ,应先 经由医 师同意 。) 补充营养素 全身性因素 ①新陈代谢紊乱 ②饮食与营养 ③长期卧床 ④生活环境 ⑤精神、性别、遗传因素 tp:///
19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废水
20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废气
21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废渣
22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的要素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物理因素如 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电离 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 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 需的外界条件,只有通过一定强度和(或)接 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体的不同器官和(或) 系统功能产生危害。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 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 素的机会愈来愈多,因而对它所造成的健康危 害应有足够的重视。

环境与健康(预防医学课件)

环境与健康(预防医学课件)

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
境因素。严格地说,原生环境只见于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荒漠、冻土、
海洋深处等。
图2-1-2
原生环境常常存在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是,原生环境也可能给人 类健康带来危害,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称为地方病)。图2-1-3
原生环境中的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界物质急剧运动形成的环境变迁所造 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涝、干 旱、海啸、滑坡、自然火灾、火山爆发、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地 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图2-1-4
学习内容
一、直接危害 图2-2-2
1. 急性中毒:这类事件是由于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 使周围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引起。世界上曾经发生过多起大气污染的急 性中毒事件,按其生成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类:
(1)烟雾事件 ① 煤烟型烟雾事件:如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图2-2-3 ② 光化学烟雾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图2-2-4
学习内容
一、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病原体可随人畜粪便、污水及其他污物进入水体,导致介水传染病的
传播和流行。常见介水传染病:细菌性的有伤寒、霍乱、痢疾等;病毒 性的有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寄生虫性的有血吸虫病、贾第鞭毛 虫等。
图2-2-10 图2-2-11 图2-2-12
图2-2-10
图2-2-11
互动学习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与此同时,人类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工业“三废”、污水灌溉和农药、除草剂、化肥等的使用以及矿业的发展, 严重地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气。重金属污染、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如今已 相当严重,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极大,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 度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6
污染物(pollutant)
• 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其理化性质 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 在各种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理化性状与一次污染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 物。 • 二次污染物往往比一次污染物的毒性更强、 危害更大。
19:46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9:46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
• • • • 广泛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多样性
19:46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 • • • 急性危害: 慢性危害 远期危害 间接效应
19:46
急性危害
• 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进入人体所引 起的,通常表现为快速、剧烈、呈明显中 毒症状。 • 煤烟型烟雾事件 • 光化学烟雾事件 • 生产事故
19:46
四、环境污染防制对策
• 规划措施 • 工艺技术措施
19:46
谢谢!
个体感受性差异
• 对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不同个体的反应性 质与强度不同,个体感受性差异主要取决 于人体健康状况、生理状态、年龄、性别、 遗传因素、营养水平等,决定个体的易感 性。
19:46
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 1.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 。多见于化学结构相近或同 系的化合物,或对机体毒作用机制相近、靶器官部位相同 的化学物质。如大多数碳氢化物的麻醉作用,大部分刺激 性气体的刺激作用都是相加作用。 • 2.协同作用(synergistic action) 如同时接触乙醇和四氯化 碳产生的肝脏毒性明显大于接触其中一种产生的肝损害。 • 3.加强作用(potentiatio)但如果与四氯化碳同时作用于机 体时,可使四氯化碳的肝脏毒性增强。 • 4.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如金属络合物与金属络合 后减轻金属毒性。
19:46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 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 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环境, 如城乡居民点、厂矿、农田、风景区。
19:46
生物圈
•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适于人类 或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间,它包括海平面以 下11km的深度和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 包括其中的生物、地壳、海洋和大气层。 • 生态系统 • 生态平衡
19:46
第1章 环境与健康概论
19:46
第1节 环境
• 案例1-1: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 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 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 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 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 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 系列惨痛的后果。 • 问题思考:①农田绝收原因?②什么叫生态平衡?
19:46
食物
• 食物主要来源于动物和植物。人类是生态 系统中生物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处于食物 链的较高层次而已。
19:46
三、人与环境的关系
•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 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
19:46
第2节 健康
19:46
一、健康的概念:
• 1948年WHO在其宪章中将健康表述为: “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 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 状态。” • 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论述健康时,提 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 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康的 范畴进一步扩大。
19:46
一、环境(environment)通常是指人类和生物赖以 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 生物圈
19:46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是围绕着 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条件,如空气、水、 土壤、食物、动植物、太阳辐射等。 •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 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关 系与条件,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 口、家庭、卫生服务等。
19:46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健康与疾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健 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佳的健康 状态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两端之间存 在着过度状态。健康与疾病是此消彼长的 关系,而不是非彼即此的关系
19:46
亚健康
• “亚健康”状态 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 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 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 谢过程低下所导致的,它是介于疾病与健 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也有人称它为“灰色 状态”或“第三状态”
• 生产性污染 • 生活性污染 • 其他污染
19:46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
• • • • 环境迁移作用 环境的自净作用 环境转化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
19:46
三、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19:46
二、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9:46
三、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因 素
• • • • • 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接触剂量或强度 作用时间 个体感受性差异 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19:46
水俣病
19:46
痛痛病
19:46
远期危害
• 致癌作用 • 致畸作用 • 致突变作用

19:46
间接效应
• 温室效应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
19:46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 是指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红外线长波 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 的作用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存。但由于 过度使用燃料,对森林无节制地砍伐使温 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 氟烃等在大气中含量增加,它们共同作用, 使温室效应异常强化,全球气温上升。
19:46

• 水在地球上占总面积的70%,但大部分为海 水,淡水只占2.35%,其中可利用的仅占 0.2%。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量 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1/4。
19:46
土壤
• 土壤是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而形 成的结构。其化学组成包括:矿物质、有 机质、微生物、空气和水。
19:46
19:46
1.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之间构成 的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 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 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 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19:46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凡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物的植物,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还有 那些能利用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微生物,它们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供应者。 • ②消费者 主要指食草和食肉的动物和人。 • ③分解者 是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还包括一些 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它们将动植物尸体分 解成简单的化合物,回归到环境,重新供植物利用,这种 作用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④无生命物质 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 机物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如空气、水、土壤和各种矿物质等, 这些无生命物质为各种生物有机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
19:46
19:46
臭氧层破坏
•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化学物质(如氧 化亚氮、氯氟烃、溴氧烷烃等)与臭氧作 用,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减少和空 洞的形成。结果使臭氧层遮挡吸收短波紫 外线的功能削弱,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 障的发病率上升。
19:46
酸雨
•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雨、雪、雹、雾 等)。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样氧化 物等在大气中氧化凝结形成酸雨。 • 酸雨可使土壤中的化学元素溶出,土壤的PH值降 低,破坏植被,腐蚀建筑物;促使土壤中重金属 水溶性增加,加速向农作物、水产品中的转移和 污染;还可使湖泊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正常 的生存,甚至使鱼类绝迹。
19:46
亚健康
• 根据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 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 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 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 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 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 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19:46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 • • • 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 行为生活方式 医疗卫生服务
19:46
三、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
19:46
评价程序与步骤
• • • • 收集资料 处理资料 计算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 分析实际年龄、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之间 的关系
19:46
由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的关 系可将个体健康状况分为四种类型:
19:46
煤烟型烟雾事件
19:46
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6
印度博帕尔农药中毒
• 2004年12月2日,在印度中央邦的首府博帕尔市,20年前毒气泄漏灾 难的受害者家属手持亲人画像,围绕在烛光旁为亲人守夜。
19:46
慢性危害
• 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少量作用于人体 所造成的损害,包括慢性中毒和慢性非特 异性危害。 • 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是慢性中毒 的经典例证。
19:46
生态系统
19:46
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 传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 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 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19:46
二、环境的要素
• • • • 空气 水 土壤 食物
19:46
空气
• 空气的性状包括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 温、气湿、气压、气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