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详细计算实例

合集下载

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公式

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公式

一、概述在经济发展中,工业增加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

在广东省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统计工业增加值的方法和公式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公式,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此重要经济指标。

二、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净增加值。

它包括了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附加值和商业和服务业中所产生的附加值的总和,是一个衡量工业部门创造价值的重要指标。

三、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工业增加值 = 工业总产值 - 产成品存货增加值 - 各种税费 + 补贴1. 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总产值,包括生产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由此生产所带来的附加值。

工业总产值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

2. 产成品存货增加值产成品存货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产成品存货增长所形成的附加值。

它可以通过比较两个时期的产成品存货的价值之差来计算。

3. 各种税费各种税费包括了工业生产中所需要缴纳的各项税费,例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4. 补贴补贴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给予的补助,例如出口退税、产业扶持等。

四、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的计算举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演示:假设某工业企业在某一年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工业总产值为1000万元,产成品存货增加值为100万元,各种税费为50万元,补贴为20万元。

那么该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工业增加值 = 1000万元 - 100万元 - 50万元 + 20万元 = 870万元以上计算过程清晰简单,展现了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五、结论本文介绍了广东统计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公式,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了演示。

工业增加值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在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工业增加值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收入法)
1、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公式:工业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折旧 + 税金 + 利润
上述数据基本上能从利润表中找到。

2、范例:(价格指数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浙江省统计年鉴(2013)》,其中在工业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06年~2012年价格指数分别为101.3、106.5、112.9、86.6、109.9、106.9和92.6。

本项目工业增加值(2005年可比价)为25188.13万元÷(1.013×1.065×1.129×0.866×1.099×1.069×0.926)=21950.21万元。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价格指数上年=100
3、项目能耗控制目标
浙江省为:工业增加值能耗0.8吨标煤/万元;衢州市为:工业增加值能耗1.84吨标煤/万元以内。

表4-2 节能目标预测结果单位:tce/万元。

增加值增速计算公式举例说明

增加值增速计算公式举例说明

增加值增速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工业增加值计算公式举例说明(企业增加值简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方法:一:生产法二:收入法1、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中间投入=802直接材料消耗+804其他直接费用+810修理费+811经营租赁费+812保险费+813取暖费+814运输费+815劳动保护费+817工具摊销+818设计制图费+819研发、试验检验费+820水电费+822 机物料消耗+824 办公费+826通信费+827外部加工费+829其他制造费用+831运输费+832装卸费+833包装费+834保险费+835仓库保管费+836委托代销手续费+837广告费、展览费、宣传费+838业务费+839经营租赁费+840销售服务费用+844办公费+845通信费+846招待费+848修理费+849机物料消耗+850低值易耗品摊销+852其他销售费用+858办公费+859修理费+860机物料消耗+861低值易耗品摊销+862无形资产摊销+863通信费+864 印刷费+865会议费+866水电费+868警卫消防费、人防基金+869仓库经费+870劳动保护费+878聘请中介机构费(审计费)+879咨询费+880诉讼费+881业务招待费+883技术转让费+884职工教育经费+885技术(研究)开发费+887汽车费支出+889 绿化费+890坏账准备+891存货跌价准备+892其他管理费用+894汇兑损失+895金融服务和调剂外汇手续费+896其他财务费用+0.936*823差旅费+0.936*843差旅费+0.936*315差旅费+0.468*877董事会费+0.94*319利息支出-318利息收入-805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816保健补贴、洗理费-821上缴的各项税费-830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853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867上缴的各项税费-871保健补贴、洗理费-886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893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率应在28%左右2、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809折旧费+847折旧费+857折旧费劳动者报酬=803直接人工+805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807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808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福利费+816保健补贴、洗理费+825劳务费+828社保费+830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841销售部门人员工资+842销售部门人员福利费+851社保费+853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855行政管理人员工资+856行政管理人员福利费+871保健补贴、洗理费+873职工取暖费和防暑降温费+874劳务费+875社保费+876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886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893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0.064*823差旅费+0.064*843差旅费+0.064*315差旅费+0.6*316工会经费+0.532*877董事会费。

根据收入法计算项目工业增加值

根据收入法计算项目工业增加值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表所示: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根据收入法计算项目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计算得出,各个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固定资产折旧1)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费项目设备投入为1600万元,按10年折旧,残值率按5%计算,则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费为:(1600+200)×95%/10=171万元(原有项目设备折旧残值以200万元计)。

2)管理费用中的折旧费房屋建筑物改造投入为450万元,按20年直线折旧,残值率为5%计算,则管理费用中的折旧费为:450×0.95%/20=21.38万元。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的折旧+管理费用中的折旧+产品销售费用中的折旧=171万元+21.38万元+0万元=192.38万元 劳动者报酬1)生产成本中的劳动者报酬①直接工资项目车间配备员工130人,人均年平均工资为5万元,则车间工人年工资收入为650万元。

②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福利费生产员工年福利费约为65万元。

③制造费用中的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制造费用中的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约为15万元。

④制造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职工福利费=665万元×14%=93.1万元(按照国家税务局文件福利费税前可列支工资总额的14%,综合考虑人员情况故比例取14%)。

生产成本中的劳动者报酬=直接工资+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福利费+制造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650万元+91万元+15万元+93.1万元=849.1万元2)管理费用中的劳动者报酬①直接工资项目配备10名管理人员,年人均工资为8万元,则管理人员直接工资为80万元。

②职工福利费职工福利费=80万元×14%=11.2万元(按照国家税务局文件福利费税前可列支工资总额的14%,综合考虑人员情况故比例取14%)。

③劳动保险费80万元×28%=22.4万元(养老14%+医疗11%+生育0.7%+工伤2.3%)④待业保险费80万元×4.5%=3.6万元(失业2%+补充住院保险2.5%)管理费用中的劳动者报酬=直接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80万元+11.2万元+22.4万元+3.6万元=117.2万元3)产品销售费用中的劳动者报酬①直接工资项目配备10名销售人员,人均工资为8万元,则销售人员直接工资为80万元。

工业增加值计算公式举例说明

工业增加值计算公式举例说明

工业增加值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等部门)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增加的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优劣的重要指标。

那么,如何计算工业增加值呢?下面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进行解释说明。

假设某工业企业在某年度的总产值为1000万元,其中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成本为400万元,购买机器设备和仪器仪表的成本为200万元,劳动力成本为240万元,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分别为80万元和30万元,取得财产权利和无形资产的支出为50万元。

那么,这个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多少呢?根据计算公式是: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成本-购买机器设备和仪器仪表的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取得财产权利和无形资产的支出。

此时,我们将数据带入公式中,就可以得出计算结果:工业增加值=1000-400-200-240-80-30-50= %uFFFD=0万元。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工业增加值是一个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增加的价值。

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工业增加值来评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长潜力。

2.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原材料和半成品成本、机器设备和仪器仪表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各种费用等。

因此,企业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提高工业增加值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工业增加值计算是国家、地区或行业制定政策和规划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基于工业增加值的相关数据,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整体进步。

总之,工业增加值计算是企业经济管理和政府产业政策制定的基础之一。

通过科学计算和有效管理,企业可以提高工业增加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而政府部门也可以基于工业增加值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措施实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参考百度百科-工业增加值。

我们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对于某一企业,会算它的年工业增加值。

个人理解两者本质上一样,可能工业总产值用在更大的范围上,如某一地区许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就是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中间投入,即本统计期间的工业产品的价值,有不变价和可变价两种计算方法,一般用可变价。

工业增加值=净利润+所得税+利息+工资及福利+折旧和无形资产摊消+增值税,就是指本统计期间的产品创造的社会价值,是相对中间投入而言的。

中间投入就是本期产品直接投入的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价值,为生产产品从外部购买的各种原材料的价值,本企业未能对此增加价值工业总产值的两种计算方法统计局给我们下达了工业总产值的两种计算方法:1、当月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单价2、当月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期末余额—库存商品期初余额。

我的疑问是:1、第一个公式里的“销售单价”是含增值税的还是不含税的,我认为从第二个公式“主营业务收入”看应是不含税的,有的书上说是含税的,有的说不含。

2、库存商品是按成本价核算的,与第一种计算方法是否会产生差异?1、第一个公式中销售单价是不含税单价,因为增值税本身并不代表收入。

2、第二个公式中,如果库存商品按照成本价核算,两个公式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公式分解如下:当月销售收入=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余额=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库存商品期初余额=库存商品起初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即: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库存商品起初数量×当月商品成本=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库存商品期末数量-库存商品期初数量)×当月销售成本=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当月产量-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成本=当月销售数量×(当月销售单价-当月销售成本)+当月产量×当月销售成本这样由于销售单价与销售成本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两个公式会有不同的结果。

工业增加值通俗理解举例说明

工业增加值通俗理解举例说明

工业增加值通俗理解举例说明
工业增加值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它通过计算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的价值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小。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工业增加值:
假设一个丝绸工厂,每年生产丝绸产品销售100万元。

在生产过程中,它购买原材料如蚕茧等共计花费了50万元。

那么该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新增的价值就是100万元的销售额减去50万元的原材料成本,即100万元-50万元=50万元。

这50万元就是该工厂在该年度的工业增加值。

它反映了在生产过程中新增了50万元的价值。

同理,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年生产的所有工业产品的销售总额减去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原杂料、能源等成本,就是该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它可以衡量该国家或地区一年来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小。

以上一个简单的例子,帮助我们初步理解什么是工业增加值,它如何计算和反映一个国家或企业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小。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增加值统计实务第一部分工业增加值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工业增加值?所谓工业增加值,就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或对外提供工业性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出)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如何正确理解概念,是关系到能否准确计算的基础。

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理解,我们要把握三点:1、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这里的“生产”是包括生产、经营、管理三个方面在内的大生产概念,不包括企业中非工业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如企业的生活福利部门(子校、医务室等)、基建部门从事非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2、工业增加值是最终成果指标,有别于总产值和销售产值等总成果的指标,它是已经从总产值中扣除中间转移价值后的最终价值;3、工业增加值是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月、季、年或几个月)内创造的,它是一个时期指标;二、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本期生产的原则。

生产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转换或消耗原材料和劳务的投入,创造产品和劳务的产出过程。

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只有进入了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作为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核算;并且,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还是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货物),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第二、最终成果的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出发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生产的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新规定)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与最终产品划分的界线,界线规定到哪里,增加值就计算到哪里。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工业总产值(新规定)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第三、市场价格的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因此,这一总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所采用的价格。

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是指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消耗。

什么是生产者价格呢?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得到的价格,其中包括其销售或使用时应支付的对产品的消费税。

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的商业费用。

对工业品来说,生产者价格就是产品的出厂价格或对外提供工业性劳务时的价格。

什么是购买者价格呢?购买者价格就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其中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但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税(这是对一般纳税人而言的,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则应包括购买时所支付价格中发票上已标明的增值税额)。

三、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一)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生产法,另一是收入法(也称为分配法)。

前者是从工业增加值的产生角度来进行计算的,反映生产过程,是现行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计算方法;后者则是从工业增加值的内部构成的角度来计算的,反映工业增加值中的国家、集体、职工个人三者的初次分配情况,这种方法我市已试运行一年多,但存在许多问题,这次培训会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工业增加值这两方法计算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请财经院的教授给大家讲授有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工作实际的角度如何运用财务会计资料来计算工业增加值。

(二)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指标涉及计算工业增加值的主要指标有:生产法: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和应交增值税;收入法: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应交增值税。

正确计算以上各项统计指标是确保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缩小两法计算差距的基础。

在我们的统计实践中有的企业用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差距很大,有的企业一种方法计算得正数,而另一种方法却得负数。

从理论上讲,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等增援,至少也只有2%以内的差距。

(三)基本计算公式1、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基本计算公式是:(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现价新规定)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工业增加值的基本计算公式是:(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应交增值税第二部分工业增加值统计的生产法一、现价工业总产值1、含义现价工业总产值就是指以现行价格(产品的平均出厂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工业产品生产或提供工业性劳务创造的劳动成果的货币总量。

这里要强调的是,计算价格是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平均出厂价格(可通过用第一种产品的产品销售收入除以相应的销售量而得到)。

2、计算公式(现价新规定)工业总产值=Σ某种产品产量×该种产品的不含增值税平均出厂价格+期末期初在制品半成品差额价值+对外加工收入二、工业中间投入1、含义工业中间投入就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劳务费用,是计算工业增加值指标的重要基础指标,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差额。

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是我们准确计算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许多企业不能准确计算该项指标,甚至没有进行计算填报,该指标的计算对企业来说,难度很大,它计算的基础资料都来源于财务会计核算的相关资料,需要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明细资料的有着科目进行归类整理,主要是成本、费用类的明细帐资料,即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五个会计核算科目的明细帐,因此,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好坏是我们能否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关键。

2、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必须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第二、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的转移;第三、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即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工业总产值的部分。

这也是说,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必须是生产、经营(销售)、管理三个环节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而不应包括本企业的非工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如基建部门消耗的水泥钢材、职工医院和子校消耗的物品和劳务等,都是非工业生产经营消耗。

3、工业中间投入的构成工业中间投入从上面的三条原则规定来看,包括三个方面的中间投入构成,即生产方面、经营方面和管理方面,具体来说,有五个组成,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生产成本中的“制造费用的中间投入”;经营环节的“产品销售费用中间投入”;管理环节的“管理费用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

4、计算方法:目前,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有两种,一是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下表中的上半部分)分别相加(均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就得到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另一种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的合计减支各自费用中的属于增加值的项目(下表中的下半部分),如工资、福利、折旧、税金等,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就得到了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倒算法在实际工作中比较简便易操作,我们一般使用此法进行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以下只介绍倒算法。

5、计算公式a、直接材料=外购原料+外购动力+外购燃料+辅助材料b、制造费用中间投入=制造费用合计-(其中)工资-福利费—折旧费c、销售费用中间投入=销售费用合计—(其中)工资—福利费—折旧费d、管理费用中间投入=管理费用合计—(其中)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养老)待业(失业)保险费(金)—税金—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补偿费e、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利息收入表1、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项目归类表1、含义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产品和对外提供工业性劳务而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2、计算方法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企业,各自的计算方法和征收率均不同。

①小规模纳税企业小规模纳税企业不抵扣进项税额,其本年(或累计)应交增值税直接用销售收入乘以征收率(6%)而得到,其销项税额与应交增值税一致。

②一般纳税企业一般纳税企业的应交增值税等于当期进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再加上出口退税和进项税额转出数而得到。

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以上资料都可以从财务上取得。

有时,由于企业大量购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应抵扣的增值税进项额较大,而当期的销售有限,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从而造成计算的应交增值税为负数,此时,作为我们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应交增值税”就以0计算。

请大家注意这一特殊要求。

第三部分工业增加值的收入法计算一、收入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按收入法进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同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一致,即只包括生产、经营和管理三个环节的相关指标;2、营业盈余的计算是整个收入法计算的关键,一定要从整个生产的角度出发,不能以销售出发;3、工业中间投入倒算法扣除的项目,在增加值收入法的有关项目中进行包含,如管理费用中扣除的土地补偿费,在收入法中应包含在营业盈余中。

二、各指标含义和计算方法1、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即为补偿生产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撮的价值。

固定资产折旧分为:按规定比例撮的基本折旧和为恢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已损耗部分的价值而发生的大修理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的折旧+管理费用的折旧+销售费用中的折旧2、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

这里指计提进入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工资、福利费和企业为职工个人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劳动者报酬=生产成本中的工资、福利费+制造费用中的工资、福利费+销售费用中的工资、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工资、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劳动(养老)、待业(失业)保险费—转作奖金的利润3、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是指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企业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净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