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本文将作详细论述。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以下就针对这三要素如何计算作详细介绍。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5)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详见附表一:某厂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表)。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成品生产分厂的统计人员分别报送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产品合格入库量(按各种规格明细分类报出),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送按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

修理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针对本企业的对外加工费收入,可以这样处理:请成品生产厂统计员提供对外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请火车运输队(公司内部)统计员提供对外运输收入;请汽车运输部统计员提供对外运输及对外修理的收入。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企业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减期初的差额价值。本企业的成品生产厂有三个,那么就要分别在三个厂的成本合计表中找出调价差的数额相加而得出全厂总的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2、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1)概念: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

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有三个原则。

A、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

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B、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C、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

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工业总产产值中。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项(详见附表二:“某厂工业增加值、工业中间投入计算表”中的工业中间投入部分)。具体计算过程:①利用会计决算报告中的“制造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

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运输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差旅费、保险费、水电费、办公费、劳务费、绿化费、排污费、机物料消耗、修理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②利用“销售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差旅费、办公费、机物料消耗、装卸费、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修理费、运输费、代理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③利用“管理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机物料消耗、水电费、业务招待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租赁费、绿化费、土地使用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④利用“财务费用表”可以计算出利息收支净额。⑤利用“生产成本明细表”可计算出直接材料,即将属于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等项目相加而得。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回收的原材料从成本中扣除。

但在日常统计中,有些项目资料的取得比较困难,因此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下面二种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一是正算法:即将容易从会计报表中取得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分别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税金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涉及到的财务报表有:“企业产品成本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明细表。

3、本期应交增值税如何计算: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这些资料取自会计核算资料“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

以上对构成工业增加值三要素的计算方法、计算依据、计算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再根据“生产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就能够得出某厂的工业增加值了。(详见附表三)

二、按“分配法”计算:此种方法涉及到七个要素——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及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目前,有的部门归结为四大要素,即: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内容都大同小异。

1、工资:从人力部“劳动工资”报表或会计核算“损益

表”中取得,对应的人数为单位从业人员。

2、福利费:从会计核算“损益表”中取得。

3、折旧费: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科目中取

得。

4、劳动、待业保险费:从会计“管理费用”明细表中

取得。

5、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从会计“损益表”中产品销售

收入科目中取得。

6、本期应交增值税:从会计“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

表”中取得。(计算公式同上)

7、营业盈余:是指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以及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等。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工益金-其他。

将以上这七个要素直接相加就得出工业增加值。(详见附表二)以上就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了详细论述,但两种方法计算企业工业增加值的结果有一定差异,以某企业某月数据为例:用“生产法”计算该月工业增加值为:2159.42万元,而用“分配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346. 64万元,二者之间的差率为:8.67%,高于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正负误差率5%左右。从累计数看,用“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2277.77万元,而用“分配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5068.38万元,二者之间的差率为:12.53%,更是大大超过国家规定。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数据采集的范围误差、统计与会计的计算口径误差等等。由于工业增加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而各工业企业增加值之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真正了解工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寻找到一种更为有效、合理、准确、便捷的计算方法,使各工业企业能够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从而正确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以下为附表)

附表一:

某厂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表某年9月

附表二:

某厂工业增加值(按分配法)计算表

某年9月

附表三:

某厂工业增加值(生产法)计算表

某年9月计算单位:万元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结果稍有差异,一般来说差异不会很大。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计算方法增加值的两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生产法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 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 1、定义: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 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分类:(1)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中间物质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服务费用。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的服务费用。(2)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五大项:①直接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其他直接材料等)。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其它)。③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修理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坏帐损失、研究开发费、技术转让费、业务招待费、职工

对GDP核算中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对GDP核算中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国内生产总值(GDP),包含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工业增加值的核算质量如何,对GDP的核算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国自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实施GDP 核算以来,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核算,,都已建立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统计与核算,由于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较为完备的统计网络、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基础,为工业增加值核算的及时准确,,提供了较好的保证。 但长期以来,上级部门对下级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往往是以经济总量和速度作为评价的尺度,在没有正式开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前,这种考核,往往是以产值论“英雄”,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普遍建立起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后,这种考核就逐步地从过去的总产值过度到国内生产总值。考核,对各地抓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地方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近几年来普遍存在的下一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汇总,普遍大于上一级核算数据的不正常现象,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国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对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从1999年1月份起,根据国家和省统计局的统计制度要求,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发展速度的月度数据计算采用“测算法”,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我们对此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方法可以从生产的角度和分配角度分别反映。从生产的角度即“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的余额,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从分配的角度即“分配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是从增加值构成的项目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计算增加值。因此,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既受企业生产消耗变化的影响,也受企业经济效益变化的影响。在总产值中,企业生产消耗越大,则经济效益越低;反之,生产消耗越小,则经济效益越高。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从不同侧面体现企业进新创造价值的高低。由于工业增加值不包括产品生产的转移价值,只计算生产中新增加的价值,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故“生产法”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上册 用计算器计算 2教案 沪教版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 教学目标:1、复习用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说说下列各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整百或整千数。 47 203 4391 528 1049 9275 二、探究阶段 1、先估计结果,再精确计算 4386+5237+2705 (1)说说这三个数最接近哪个整千或整百数? (2)用递等式进行估算 估算:4000+5000+3000 或 4400+5200+2700 =9000+3000 =9600+2700 =12000 =12300 (3)精确计算 4104÷19×32 (1)学生尝试估算 (2)学生交流 估算:4000÷20×30 或 4100÷20×30 =200×30 =205×30 =6000 =6150 (3)比较两种估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精确计算 2、练一练 9527-5481-3398 276×34 27636÷28÷21 估算: 计算: 4609+3296-5697 9731÷37 35×23×17 估算: 计算:

3、使用计算器计算 3×7= 42÷6= 1×9= 33×7= 402÷6= 12×9= 333×7= 4002÷6= 123×9= 3333×7= 40002÷6= 1234×9= (1)用计算器计算每组算式。 (2)观察、比较每组题目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拓展延伸 1、根据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 33333×7= 400002÷6= 12345×9= 3333333×7= 40000002÷6= 12345678×9= 2、举例:说说像这样有规律的题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注意点:1、加、减法的估算一般估到这个数的最高位,如:9527估成10000,如果有的学生估到百位9500,也是可以的。 2、乘法的估算和加减法估算相似。 3、除法的估算比较特殊,有的时候不能估到最高位,因为可能会出现不能整除,所以估算 时要根据具体题目,估成能整除,并最接近它本身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 如:15904÷32,应估成15000÷30

工业增加值计算表(参考表)

工业增加值计算表(参考表) 企业名称: 法人代码:20 年月计量单位:千元 指标名称行 次 本年本 月止累 计 指标名 称 行 次 本年本 月止累 计 Ⅰ.工业增加值(生产法)(2+3-4) 1 Ⅱ.工业增加值(收入法)(2+13+25+26) 1 一、工业总产值(现行价) 2 一、劳动者报酬(3+4+…+12) 2 二、本年应交增值税 3 (一)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 3 三、工业中间投入(5+13+32+39) 4 (二)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总额(贷方累计) 4 (一)生产成本中的中间投入(6+7) 5 (三)管理费用中劳动保险费 5 1、直接材料 6 (四)管理费用中待(失)业保险费 6 2、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8-9)7 (五)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7 制造费用8 (六)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 贴 8 减:制造费用中的增加值(10+11+12)9 (七)管理费用中工会经费(按60%计算) 9 (1)、生产单位人员的工资10 (八)管理费用中差旅费(按6.4%计算) 10 (2)、职工福利费11 (九)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支付给劳动者的实物 报酬 11 (3)、本期折旧12 (十)三项费用中其他属于劳动者报酬的部分12 (二)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14-15-…-31)13 二、生产税净额(14+15+16-24)13 管理费用合计14 (一)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4 减:管理费用中:工资15 (二)本年应交增值税15 效益工资16 (三)管理费用中缴给税务部门的税金和规费 (17+18+ (23) 16 职工福利费17 其中: 房产税17 社会统筹保险费18 车船使用税18 劳动保险费19 土地使用税19 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20 印花税20 工会经费(按60%计算) 21 矿产资源补偿费21 差旅费(按6.4%计算) 22 排污费22 其他属于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部分23 其他属于生产税净额部分23 折旧费24 减:(四)、补贴收入24 房产税25 三、固定资产本年折旧25 车船使用税26 四、营业盈余[27×(28÷(28+29))+30+31+32+33+34]26 土地使用税27 (一)营业利润27 印花税28 (二)主营业务收入28 矿产资源补偿费29 (三)其他业务收入29 排污费30 (四)管理费用中工会经费的40% 30 其他属于生产税净额部分31 (五)补贴收入31 (三)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33-34)32 (六)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的绿化费、清洁卫生 费 32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现将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不包含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三个部分。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由于工业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价值,因此在企业之

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仅是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不受中间投入价值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其核算结果也不受企业重组、合并、拆分等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成果,并能较好地与GDP核算和国际标准接轨。 二、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 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含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 三、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 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即第三级分类)。第二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为39个行业(即第四级分类),其中采矿业有6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 四、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培训资料

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

数据结构(双语) ——项目文档报告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班级: 指导教师:吴亚峰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设计思想 (01) 二、算法流程图 (01) 三、源代码 (03) 四、运行结果 (15)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16) 六、心得体会 (17)

一、设计思想 A: 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的设计思想: 我们借助计算机计算一个算数表达式的值,而在计算机中,算术表达式是由常量,变量,运算符和括号组成。由于运算符的优先级不同又要考虑括号。所以表达式不可能严格的从左到右进行,因此我们借助栈和数组来实现表达式的求值。栈分别用来存储操作数和运算符。 在计算表达式的值之前,首先要把有括号的表达式转换成与其等值的无括号的表达式,也就是通常说的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要设计两个栈,一个浮点型的存储操作数,用以对无符号的表达式进行求值。另一个字符型的用来存储运算符,用以将算术表达式变成无括号的表达式;我们要假设运算符的优先级:( ) , * /, + - 。首先将一标识号‘#’入栈,作为栈底元素;接着从左到右对算术表达式进行扫描。每次读一个字符,若遇到左括号‘(’,则进栈;若遇到的是操作数,则立即输出;若又遇到运算符,如果它的优先级比栈顶元素的优先级数高的话,则直接进栈,否则输出栈顶元素,直到新的栈顶元素的优先级数比它低的,然后将它压栈;若遇到是右括号‘)’,则将栈顶的运算符输出,直到栈顶的元素为‘(’,然后,左右括号互相底消;如果我们设计扫描到‘#’的时候表示表达式已经扫描完毕,表达式已经全部输入,将栈中的运算符全部输出,删除栈底的标识号。以上完成了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输出无括号的表达式,若遇数值,操作数进栈;若遇运算符,让操作数栈的栈顶和次栈顶依次出栈并与此运算符进行运算,运算结果入操作数栈;重复以上的步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是反映工业产品总量的两项重要指标。这两项指标之间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的特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首先,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核算的范围是一致的,都是工业生产的范围,所反映的都是工业企业本期生产活动的成果。其次,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都遵循最终产品的核算原则。它们核算的均是企业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产品价值,以避免企业内部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再次,工业增加值总量计算的基础来自于工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差额价值。 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不包括原材料等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和付给各部门的劳务支出,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量,与其他部门没有重复计算。工业总产值所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包括原材料等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是工业企业生产的总周转量。虽然在企业内部产值没有重复计算,但企业之间产值允许重复计算。

附件一: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结果稍有差异,一般来说差异不会很大。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计算方法增加值的两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生产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 1、定义: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分类:(1)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中间物质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服务费用。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的服务费用。(2)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五大项:①直接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其他直接材料等)。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其它)。③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修理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本文将作详细论述。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以下就针对这三要素如何计算作详细介绍。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5)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详见附表一:某厂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表)。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成品生产分厂的统计人员分别报送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产品合格入库量(按各种规格明细分类报出),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送按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2009-11-27 15:28【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

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三部分: 工业总产值=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2.1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学案

《2.1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学案 设计:姚栋祥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2、会用计算器计算有理数的乘方。 二、 问题导学 已知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2.32cm ,它的高为7.06cm ,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 × 。(公式) 列式 这么复杂的计算,做起来方便吗? 我们可以利用一个比较熟悉的工具――电子计算器来完成。 三、 课堂研讨 1、对计算器进行简单的介绍。(可请学生对自己的计算器进行介绍) 会用计算器后,我们来试一试: 1、用计算器求345+22.3. 解:用计算器求345+22.3的过程为: 键入 ,再按 , 显示运算结果为 ,所以 345+22.3= 2、用计算器求22.3-345的值。 例1 用计算器求31.2÷(-0.4). 解:用计算器求31.2÷(-0.4)的按键顺序是: 显示的结果为 所以 31.2÷(-0.4)= 。 注意:(1) 输入0.4时可以省去小数点前的0,按成 即可。 (2)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可能会有不同的按键顺序.如输入负数-5,有的计算机是 或 ,有的则为 。 做一做 按例1的方法,用计算器求 8.2×(-4.3) ÷2.5. 例2 用计算器求62.2-4×(-7.8). 解:这是减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对于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混合运算.只要按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计算器会按要求算出结果.因此,本题的按键顺序是: 显示结果为 所以, 62.2-4×(-7.8)= 。 做一做 按例2的方法,用计算器求(-59)×2÷4.2÷(-7) 例3 用计算器求2.73 . 解:用计算器求 2.73,可以使用求立方的专用键x 3,按键顺序是 3 = +/- 0 ÷ 4 2 1 ? ? 5 5 ) - ( - 5 +/- ? 4 6 ? 2 1 - 4 ?7 8 ? = -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 1、本期生产原则 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因此,这一总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所采用的价格。关于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采用的有两种,即按基本价格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我国目前采用

用两种方法实现表达式求值

一、设计思想 一.中缀式计算结果的设计思想: 此种算法最主要是用了两个栈:用两个栈来实现算符优先,一个栈用来保存需要计算的数据numStack(操作数栈),一个用来保存计算优先符priStack(操作符栈)。从字符串中获取元素,如果是操作数,则直接进操作数栈,但如果获取的是操作符,则要分情况讨论,如下:(这里讨论优先级时暂不包括“(”和“)”的优先级) 1.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高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a直接入操作符栈; 2.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低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b出栈,a进栈,并且取出操作数栈的栈顶元素m,再取出操作数栈新的栈顶元素n,如果b为+,则用n+m,若为减号,则n-m,依此类推,并将所得结果入操作数栈; 3.如果获取的是“(”,则直接进操作符栈; 4.如果获取的是“)”,则操作符栈的栈顶元素出栈,做类似于情况2的计算,之后把计算结果入操作数栈,再取操作符栈顶元素,如果不是“(”,则出栈,重复操作,直到操作符栈顶元素为“(”,然后“(”出栈; 5.当表达式中的所有元素都入栈后,看操作符栈中是否还有元素,如果有,则做类似于情况2 的计算,并将结果存入操作数栈,则操作数栈中最终的栈顶元素就是所要求的结果。 二.中缀转后缀及对后缀表达式计算的设计思想: 中缀转后缀时主要用了一个操作符栈和一个用来存放后缀表达式的栈,从表达式中依次获取元素,如果获取的是操作数,则直接存入s3栈中,如果获取的是操作符也需分情况讨论,如下:(这里讨论优先级时暂不包括“(”和“)”的优先级) 1. 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高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a直接入操作符栈; 2. 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低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b出栈,a进栈,并且将b存入到操作符栈中; 3.如果获取的是“(”,则直接进操作符栈; 4.如果获取的是“)”,则操作符栈的栈顶元素出栈,并依次存入到操作符栈中,直到操作符栈栈顶元素为“(”,然后将“(”出栈; 5.当表达式中的所有元素都入栈或存入到操作符栈之后,看操作符栈中是否还有元素,如果有,则依次出栈,并且依次存入到操作符栈中,最后打印操作符栈中的字符串,则此字符串即为要求的后缀表达式。 对后缀表达式的计算方法:主要用到了一个操作数栈,从操作符栈中依次取出元素,如果是操作数,则进栈,如果是操作符,则从操作数栈中依次取出两个栈顶元素a1和a2,如果操作符是“/”,则计算a2/a1,将计算结果再次进栈,依此类推,最终栈顶元素即为计算的最终结果。 在这两种算法中,应该特别注意一点:人的习惯,用户在输入表达式时,容易这样输入,如:3*4(3+2),这样是不可取的,应必须要用户输入3*4*(3+2),这是在设计思想上错误提示的很重要一点,否则计算不全面! 二、算法流程图 第一个图是直接计算的流程图,图中反应除了这种方法的大致设计思路,但是有些细节没有反映出来,比如说,怎样把字符型数据转换为浮点型数据,就没有反映出来。特别说明

用计算器计2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二)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办法

1、可比价增加值 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利用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推算,计算公式为: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上年同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上年同期全部工业现价增加值 当期全部工业可比价增加值 =上年同期规模以上工业现价增加值×当期规模以上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上年同期规模以下工业现价增加值×当期规模以下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发展速度 2、现价增加值 全部工业现价增加值利用专业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加总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算办法 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准确核算全市及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省局工业处关于规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规定和市局对数据质量管理的要求,总结近几年来对工业统计数据审核、评估和质量控制的经验,结合目前经济形势并在广泛听取各县(市)、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办法。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采用相关指标综合加权调控法取得,即采用经审核通过的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工业税收增长速度,加权计算调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具体的相关指标综合加权调控方案为: 当月增速=[(当月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大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当月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中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

重+当月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小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 *60%+统计部门统计的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5%+电力部门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10%+∑(电力部门当月全省平均工业分行业用电量增长速度*库中去年当月分行业增加值比重)*20%+税务部门统计的当月工业税收增长速度*5%]*速度差异调控系数 累计增速=(当月增速+上月累计增速*上月月份)/当月月份 当月总量=认定的当月增速*当月综合价格指数*认定的同月基数 累计总量=当月总量+上月累计总量 一、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确定: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直接采用经过审核通过后的按照价格紧缩法计算的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大型企业按产品部门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 二、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确定: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中型企业按产品部门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各县(市)、区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求控制在80%以内,若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超过80%,按照实际速度计算;若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80%,按照80%计算。 三、小型企业增长速度的确定:以各县(市)、区上报的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按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采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工业增加值率计算现价工业增加值,再用全省统一的分行业中类的价格指数紧缩得到可比价格增加值,然后与上年同期现价工业增加值相除得到。各县(市)、区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求控制在30%以内。若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不超过30%,按照实际速度计算;若小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30%,按照30%计算。四、电力部门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采用电力部门提供的分县工业用电量

数据结构表达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一、设计思想 (一)先将输入的中缀表达式转为后缀再计算的设计思想 我们所熟知的计算表达式为中缀表达式,这之中包含运算符的优先级还有括号,这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在计算机看来,这是非常复杂的一种表达式。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更能使计算机理解的不用考虑优先级也不包括括号的表达式,也就是后缀表达式。我们可以借助栈将其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将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这也是这个算法的关键之处。我们将创建两个栈,一个是字符型的,用来存放操作符;另一个是浮点型的,存放操作数。 接着,开始扫描输入的表达式,如果是操作数直接进入一个存放后缀表达式的数组,而操作符则按照优先级push进栈(加减为1,乘除为2),若当前操作符优先级大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或栈为空,push进栈,而当其优先级小于等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则从栈内不断pop出操作符并进入后缀表达式数组,直到满足条件,当前操作符才能push 进栈。左括号无条件入栈,右括号不入栈,而不断从栈顶pop出操作符进入后缀表达式数组,直到遇到左括号后,将其pop出栈。这样当扫描完输入表达式并从操作符栈pop 出残余操作符后并push进栈,后缀表达式数组中存放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后缀表达式了。 扫描后缀表达式数组,若是操作数,将其转换为浮点型push进数栈;若是操作符,则连续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做相应运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当扫描完数组后,数栈顶便为最终结果,将其pop出,输出结果。 (二)一边扫描一边计算的设计思想 由于第一种算法需要进行两遍扫描,因此在性能上不会十分优秀。而此种算法只用扫描一遍,当扫描完输入的表达式后便可以直接输出最终结果。是第一种算法的改进版,性能上也得到提升,与第一种算法所不同的是其需要同时使用两个栈,一个操作符栈,一个数栈。 当扫描表达式时,若是操作数则将其转换为浮点型后直接push进数栈,而若是操作符则按照优先级规则push进操作符栈(加减为1,乘除为2),若当前操作符优先级大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或栈为空,push进栈,而当其优先级小于等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则从栈内不断pop出操作符,直到满足条件,当前操作符才能push进栈。左括号无条件入栈,右括号不入栈,而不断从栈顶pop出操作符,直到遇到左括号后,将其pop出栈。这中间pop出操作符后直接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并计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括号的处理与第一个算法相同。 扫描完成后,从操作符栈pop出残余操作符,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并计算并进行计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数栈顶便为最终结果,将其pop出,输出结果。 两种算法各有各的优缺点,第一种算法过程比较清晰,使我们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栈的使用规则,但是其性能不如第二种。第二种算法相比第一种来说性能提高了,但是理解起来就不如第一种那么清晰了。

§2.12计算器的使用

§2.12 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目标: 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教学重点: 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乐客多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生:因为是用计算器计算的。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师: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生1:在菜场买菜时。 生2:在书店买书付帐时用到了计算器。 生3:工人在拿工资时也用到过计算器。 …… 师: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生(边指边说):我的计算器是英文牌子的,还有一个R,这说明是经过国家质量验证过的。这是显示器,下面是键盘,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它们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 …… 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 生:开机按ON/C,关机按OFF 2、用计算器计算 师: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准备好了吗? 小黑板出示: 75+47= 24×7.6= 62.8-0.95= 师:现在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器这三题的。(同桌交流) 生1:75+47我是这样操作的,先按75再按“+”再按47,最后按“=”,显示器上就出现了结果,是112。 生2:24×7.6我是这样操作的,先按24再按“×”再按7.6,再按一下“=”结果就出来了,是182.4。生3:62.8-0.95我是这样操作的,先按62.8再按“-”再按0.95再按“=”结果是61.85。

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企业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3 ) 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

初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两种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两种方法 第一讲 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例1.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 2共重116g ,充满CO2时共重122g ,充满某气体共重114g ,则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28 B 、60 C 、32 D 、14 (122-116)/(44-32)=(122-114)/(44-M (气体)) 解之得,M (气体)=28。 故答案为(A ) 例2. 用氢气还原10克CuO ,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克, 则参加反应CuO 的质量是多少克? 例3. 将CO 和CO 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 后,得到CO 2的质量 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 和CO 2的质量比? 例4. 将30克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6克,求参 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例5. 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把30mL 甲 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冷却致常温,测得气体的体积为16mL ,则原30mL 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 例6.给45克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通入一会氢气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 体质量为37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2、 8克 3、 7∶ 5 4、 11.2克 5、 8∶7 7∶23 6、 28.89% 练习1、将盛 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2、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现有CO 、O 2、CO 2混合气体9ml ,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体积减少1ml ,通过氢氧化 钠溶液后,体积又减少3。5Ml ,则原混和气体中CO 、O 2、CO 2的体积比? 练习3、把CO 、CO2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求⑴原混合气体中CO 的质量? ⑵反应后生成的CO2与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比? 练习4、CO 和CO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5、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 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 A Fe B Al C Ba (OH )2 D Na 2CO 3 练习6、在CuCl 2和FeCl 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屑m 克,反应完全后,过滤称量剩余 固体为m 克,则原混合溶液中CuCl 2与FeCl 3物质的量之比为( )(高一试题) 1∶1 B 3∶2 C 7∶ D 2∶7 练习7 P 克结晶水合物AnH20,受热失去全部结晶水后,质量为q 克,由此可得 该结晶水合物的分子量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