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与防治教案

合集下载

2024版《计算机病毒及防御》教案

2024版《计算机病毒及防御》教案

《计算机病毒及防御》教案•课程引言•计算机病毒概述•计算机病毒原理与机制•计算机病毒检测与清除技术目录•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策略•实验室操作与实践环节•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引言010204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学会使用常见的防病毒软件和工具进行病毒查杀和防御。

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0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威胁之一。

计算机病毒可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隐私泄露等严重后果,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病毒及防御知识对于保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背景及重要性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PPT、视频、实验演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02计算机病毒概述计算机病毒定义及特点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恶意软件,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破坏数据、干扰计算机操作,甚至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殊程序。

特点计算机病毒具有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和可触发性等特点,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侵入计算机系统,对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计算机病毒分类与传播途径分类根据传播方式、破坏程度和感染对象等不同标准,计算机病毒可分为蠕虫病毒、木马病毒、宏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区病毒等多种类型。

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网络传播、移动存储设备传播、软件下载传播和电子邮件附件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其中,网络传播是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历史与发展趋势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例计算机病毒以来,计算机病毒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发展趋势未来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将更加智能化、隐蔽化和网络化。

同时,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也将向这些新领域蔓延。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教案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教案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培养自学能力。因为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八、帮助和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掌握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
填写表格,把自己知道的计算机病毒写入表格内并相互交流。
将常见的计算机病毒如爱虫、蠕虫、木马以及典型的熊猫烧香等病毒展示给学生。为之后的防范工作打基础。
计算机中病毒之后的症状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过病毒侵害,那么小组交流计算机出现过哪些不正常的症状。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总结常见的计算机中毒症状。
分析总结自己遇到过计算机中毒的症状。参与讨论的学生根据描述的情况进行分析可能中了什么类型的病毒。
2、比如360杀毒、金山毒霸、诺顿、卡巴斯基、天网防火墙等
一起总结本节内容
教师用课件演示,将本节知识点罗列出来,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
重点总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内容。
梳理本节所学的重难点内容。
1、对所教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稳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
2、①不要运用来历不明的程序或盗版软件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可在多媒体教室以小组为单位,便于讨论交流,每人一台计算机,便于操作实践,在操作过程中有问题可以小组交流,教师也可指出学生所出现的问题。除此,在布置的活动中如果需要杀毒软件,则要求教师预先将正版软件或专业公司提供的软件试用版放在学校服务器上或者教师机上,供学生下载使用。对学生计算机的网络开放,供学生上网查阅相关杀毒软件的资料,但为了防治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教师可以事先在专用ftp平台上提供各种资料,供学生下载使用。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教案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教案

甚至死亡,这说明了它对人有危害,具有破坏性。
也就是说微生物病毒具有隐蔽性、潜伏性、传染性和
-3-
破坏性的特点。 老师:那计算机病毒是否也具有上述四大特点呢? 教师:我们以 CIH 病毒为例来看看,CIH 病毒它将自 学 生 : 隐 蔽 己的代码整合在计算机的一些可执行文件中,平时我 性 们很难发现它,这说明病毒的一个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你刚才重点了解的哪个病毒?它有哪些危害? 略
(请学生通过网上阅读的资料谈谈病毒会有哪些破
坏作用这总结出病毒对计算机应用的影响,以及对社
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危害)
教师:通过大家的阅读和讨论,相信我们都有了共同
的认识,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通常情况下
很多病毒会导致我们使用计算机时受到严重干扰:①
内,凭肉眼无法看出来,这说明了它具有隐蔽性。
人感染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后,不会马上出现病症,
过几天才会出现发烧等相关病症,这说明了它具有潜
伏性。
同时甲型 H1N1 流感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说明它
具有传染性。
人感染甲型 H1N1 流感后,轻者与普通感冒相似,重
症患者可能出现体温超过 39 度,能使人头痛、腹泻、
学校 授课人 课题
临邑县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年级 班级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
学科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1)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年月日 年月日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

性,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教案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教案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教案教案:《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知道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难点:如何判断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以及如何使用杀毒软件进行防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病毒防治教材、PPT课件。

学具:学生电脑、杀毒软件、U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自己的电脑打开一个文件,突然发现电脑出现异常,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是计算机病毒导致的。

2. 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点: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本质和危害。

3. 分析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讲解计算机病毒是如何通过网络、U盘等途径传播的,提醒学生注意防范。

4. 教授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杀毒软件,教授如何进行病毒查杀、系统修复等操作。

5. 实例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如何判断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以及如何使用杀毒软件进行防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查杀,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板书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方便学生回顾和记忆。

8.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 列举两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3. 描述如何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查杀的操作步骤。

答案:1.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恶意程序,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自我复制和传播,对计算机系统和数据造成破坏。

2.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有:通过网络传播、通过U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传播。

《计算机病毒及防御》教案

《计算机病毒及防御》教案

(计算机病毒及防备)教案(计算机病毒及防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具体概念;能够说出计算机病毒的七大特点;能够复述常用的计算机病毒防备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提升对于计算机病毒的认识,提高交流能力。

3.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并且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以及防治。

(难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如何爱护计算机安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案例:1999年4月26日上午,在公司的办公室里,小王嚷着:“我的机器怎么死机了。

〞没方法,只好重新启动计算机,却发觉显示器屏幕突然变成刺眼的蓝底的警告信息,然后又死机了。

她焦急得不得了,计算机里存放着很多重要的文件,而且还有好多事情等着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呢。

不一会儿,一些同事的计算机也出现了同样的甚至更为严峻的问题。

这时,能够上网的同事传出了坏消息,在一个网站有一则新闻报道称全世界已有数以万计的计算机雜痪了,罪魁祸首是一个新的计算机病毒——CIH病毒。

这一次CIH病毒的爆发,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到了严峻的经济损失。

教师:“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病毒的发作往往很突然,而且计算机病毒有着很大的危害,它会破坏我们的计算机,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我们又该如何防护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获得答案。

〞——引入新课——计算机病毒及防备。

(二)新知探究任务一:认识计算机病毒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我们把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资料,并能自我复制、传播的程序,都归到“计算机病毒〞的范畴之中。

计算机病毒也被称为“有害代码〞。

我国在1994年2月28日公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爱护条例)的第二十八条中,对计算机病毒作了明确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人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防治计算机病毒》教案

《防治计算机病毒》教案

《防治计算机病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危害。

(2)学生能够掌握常见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方法。

(3)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工具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危害。

(2)常见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方法。

2、教学难点(1)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正确使用和设置。

(2)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4、演示法演示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学习操作技能。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攻击导致系统瘫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防治计算机病毒。

2、知识讲解(20 分钟)(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程序代码或指令集合,它能够自我复制并在计算机系统中传播,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如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隐蔽性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列举计算机病毒可能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如数据丢失、系统崩溃、隐私泄露、网络瘫痪等,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防治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案例,如“熊猫烧香”“勒索病毒”等,分析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造成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病毒的 分钟
附件;
防治
3、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
学问
4、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5、关注病毒流行状况。
学生通过小组团结协作安装和设置 360 杀
毒软件。
上网查询计算机相关法律法规。
学生 仔细 听讲
以开展探讨 合作活动的 方式,培育学 生的协作意 识。
通过老师总 结,理顺和归 纳病毒的防 治方法,消退 学生对病毒
(五) 5 练习 分钟
参照(导学案)
通过练习,检 验学生的防 范意识
(六) 总结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信任同学们都体会到,只要我们在心里构筑一道
分钟 防火墙――树立高度警惕的防范意识,并实行有效的防范措施,我们就能把
计算机病毒挡在我们计算机之外,病毒并不行怕,可怕的是防范意识薄弱。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学习爱好很高,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这节课以任务驱动为先驱, 实践操作法殿后,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是本节课的特色。 2、本课的实践操作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动手实力,培育学生之间的合作实力,增进师生互动,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教学过程

学过

教学 环节
活动 时间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体验导入:把伪装成嬉戏的演示程序发送至学 学生纷纷 通 过 利 用 模
朝气,(狐狸王变种病毒)吸引学生点击,引起学 点击,然 拟“病毒”发
朝气出现“中毒”现象。
后引起一 作 来 引 入 课
引导探讨问题:
阵哗然。 题,既能引起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表现评价表(组内)
评价项目
组员一
组员二
组员三
……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加,表现主动。 他(她)的看法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他(她)常常激励其他成员主动参加合作。 他(她)能够按时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 他(她)对小组的贡献突出。 他(她)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其他同学。 我对他(她)的表现满足。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8课《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8课《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教案

《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教案(一)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8课年级:四年级上册学科:信息技术版本:清华版(2012)【教材分析】《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这一课程旨在提升小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为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授这一课程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和危害。

2. 技能目标:学生能掌握基本的防病毒措施,如安装防病毒软件,不随意下载和打开未知文件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他们意识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危害和传播途径。

难点:如何查杀计算机病毒并进行有效的预防。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性2.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3.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4. 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PPT或教学软件,清晰、生动地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体的病毒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病毒的危害。

3. 实践操作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模拟操作,学习如何安装和使用防病毒软件。

4.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计算机病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实际案例,引出计算机病毒的话题。

2. 讲解知识:详细解释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性、传播方式和危害。

3.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使用防病毒软件,进行简单的病毒查杀操作。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计算机病毒,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小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掌握了防病毒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网络安全管理条例
计算机伦理学十条戒律
教师适时补充和评价
模拟情景:上网浏览与QQ聊天遭遇病毒
完成以上操作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搜索日常电脑使用中常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发布到论坛供大家参考。
体会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乐趣同时,网络中又有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和不良的信息,做为青少年该树立怎样的道德观念,该如何正确面对和使用网络呢
通过学生对病毒的感性体验,突出危害性。
通过生物病毒SARS与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对比,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特征的理解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站发布,使全班共享和浏览各组搜集的资料。
学生表达对黑客、计算机犯罪及违反网络道德行为的心理的感受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站发布,使全班共享和浏览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计算机病毒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学生常接触的问题,学生虽然容易接受和理解“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网络是信息是海洋”的观念,但对信息安全还没有足够认识,对黑客、木马、病毒等问题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渴望深入,对如何掌握鉴别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如何防治病毒的方法更是日常计算机使用的迫切需求。同时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也是青少年道德的要求。因此本节教学设计着重放在计算机病毒相关主题上。
学生对教师的“黑客”行为
过行讨论
学习过程:
(1)各小组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分工合作,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各类信息。
(2)将收集的信息发布到校园网上,全班同学共享浏览。
(3)每小组各出一名代表总结与各自主题相关的信息。
学生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搜索解决日常电脑使用中常出现问题的方法:
1.U盘auto传染的病毒(判断,手工清除,专杀防护)
通过学生总结概括确保信息安全的方式、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及提高防范病毒、木马的能力,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从而能更好的保护信息的安全。
鼓励基础较好的同学把解决实际问题方法发布后大家共享
检验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重视信息安全问题,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数据分析
4.计算机病毒防治
实践检验
5.信息安全与道德
播放有关病毒的flash动画,引出本节主题,介绍学习方法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你对病毒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你都知道哪些病毒名称?
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和感受
向学生提供“参考搜索主题” :
第一个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发展史
2007年十大病毒
大红猩猩、熊猫烧香、CIH、威金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课题名称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与防治
课型
新授
撰写人单位
抚顺二中
撰写人
李清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及类型,初步学会鉴别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掌握防范病毒、保护信息的常用方法与杀毒技巧。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认识,并上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通过讨论或论坛专题发布,使全班共享和浏览搜集的资料或经验成果.教师提出与主题相关的搜索参考任务、适时加以引导,通过结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和评价。
学生分成3个小组上网搜索各自主题材料并到网站发布。
1.诊断组:学生先根据个人经历讨论计算机被感染病毒后的症状,然后上网搜索更全面的症状
关键词:计算机中毒症状
2.防毒组:根据病毒的特点、如何防治?如何保好据信息,你认为这些防治措施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治 计算机病毒防范
4.管理组:
假设我校要制定一个《网络安全管理条例》,你认为该条例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处理
本教材原篇幅对防治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加密、数字证书签名和网络道德都进行了很简要的介绍。原设计这些内容为一课时。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现状来说,相对多为深层次的知识,且在学生日常计算机使用中很少触及,尤其“防火墙、加密、数字证书签名”,每项均有着相当系统的内容,在一课时内将它们泛泛而谈,说不清楚,学生会更迷茫。
教师适时补充和评价
由动画过渡到知识点: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的联系。以非典病毒为例引导学生完成计算机病毒特征主题的总结归纳,教师适时补充和评价。
分小组在因特网上搜索系统引导型、可执行文件型、宏病毒、混合型、特洛伊木马型和INTERNET语言病毒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重点强调最流行的木马病毒与黑客行为,教师以自身为例讲述黑客行为
2.解决上网自动弹出色情页面,垃圾广告问题
3.只能上QQ,不能打开网页的问题
4.开机自启动软件管理
5.垃圾软件的清理
学生结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讨论发言
在网站社区完成调查投票
对市场上各种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品牌、价格及性能的调查比较
通过与病毒相关的有趣动画轻松快乐地切入主题;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网上探索,丰富校园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鉴别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掌握常用防范方法和杀毒技巧、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
突出重点的方法及教学环节
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
如何鉴别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及病毒的防治
突破难点的方法及教学环节
教学反思
案例相关教材:
虚拟情景,引出信息道德话题
开设调查专贴进行网上评价调查
1知识点的测试
2教学效果的反馈
总结归纳本节要点。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学生讨论个人认识和感受
据参考主题,有选择性地展开网上搜索总结相关主题,上报结果全班共享。
学生根据参考主题,.展开网上搜索,上报结果全班共享,结合个人认识进行归纳。
每小组各选一种类型上网搜索,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发布
讨论、情景模拟、网络探究、评价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s)、internet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主题活动1
主题活动2
主题活动3
主题活动4
拓展探索
主题活动5
评价调查
总结归纳
课外调查
1.初识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3.计算机病毒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