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研究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研究
张开云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47
【摘要】内隐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笔者从海洋类专业学生与非海洋类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内隐攻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页(P159-159)
【作者】张开云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B10数学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J], 杨秀正
2.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的研究 [J], 王彪;吴庆宏;刘晓茹
3.应用IAT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研究 [J],
4.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J], 乔辉;王苗苗
5.不同专项大学生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研究 [J], 李海玲;潘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探讨了攻击性在青年人群中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首先介绍了攻击性的概念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征,然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攻击性的关系。
研究发现,攻击性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高外倾性、低宜人性和高神经质性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学生攻击性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背景下大学生攻击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人格特征、研究、关系、启示、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暴力犯罪事件频发,社会安全形势严峻,引起了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关注。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其攻击性行为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影响。
研究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关人格特征,对于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攻击性的表现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
研究大学生的攻击性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和表现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影响攻击性的因素。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和整理,进一步揭示大学生人格特征在攻击性表现上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大学生攻击性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为相关教育及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多样化,同时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也时有所闻。
人际关系质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攻击性行为则可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大学生在学术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多方面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扰,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其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攻击性行为。
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预防和处理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影响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从中总结预防和处理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形式及其原因。
通过研究,旨在揭示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了解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整体状况,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大学生可能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形式,探讨其表现和原因;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寻找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总结影响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和预防策略,为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和减少攻击性行为提供具体建议和参考。
通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旨在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和理论支持。
2. 正文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周围同学、老师、朋友等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解析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品特色研究【纲要】跟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趋增添,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着要点。
本文经过检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广泛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偏向,且无明显性别差别,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详细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相关的某些人品特色,以期对大学生人品教育提出启迪。
【要点词】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人品特色。
最近几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伤害小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愈来愈关注,依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偏向的人都存在不一样程度的人品阻碍,所以,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品特色进行研究,拥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必定论, Sigmund Freud 以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
Bandura 以为,攻击是致使个人受伤或财富受损的行为。
而我国学者高桦就以为,攻击性是人倡始攻击的心理特色,即人品中所拥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剖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色,在必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变为对别人或其余事物的存心入侵、抢夺或损坏行为。
因为攻击性自己的危险性和隐蔽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切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检查法与察看法,上世纪90 年月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
1996 年、杨治良等人采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别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别,证明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偏向,这类内在的偏向潜伏的对个体在平时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所以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线,令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
过去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好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固的特质,而且发现人品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
但对于人品要素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却鲜有见到。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戴春林 1 杨治良2 吴明证3(1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金华,321004)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3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要本研究采用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
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T测试的联合任务次序不影响IA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隐联结测验攻击性性别差异1 引言自Greenwald &Banaji(1995)[1]首次对内隐社会认知领域进行体系化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更新,这主要得益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
当前许多内隐测量技术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诸领域,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是内隐联结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由Greenwald等人(1998)[2]年提出后,研究者对其心理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认为IAT具有较好的心理计量学特征,如良好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以及较好的重测信度和项目一致性[3]。
IAT被大量应用于传统社会心理学领域,如刻板印象、态度等;同时,IAT也被大量应用于具体实践研究中,如消费者行为学中用来检测消费者的内隐态度[4],以及精神病学中检测个体的焦虑症[5]。
当前,采用IAT技术来测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研究尚为鲜见。
本研究试图以IAT作为手段,以个体的内隐攻击性作为研究对象,探测IAT应用于测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可能性。
Anderson, C.A., &Bushman, B.J(2002a)[6]将“攻击”界定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并指出“对攻击行为而言,攻击者相信,这一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研究者在不同维度上对攻击性进行了区分:情绪性和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冲动性和计划性攻击性行为、反应性和积极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两极性的攻击性行为区分,区别在于前者可能是自动化的、无意图的、迅速发生的、没有考虑到行为后果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和愤怒的情绪相联系,后者可能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个体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深思熟虑后的行为倾向。
不同专业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方式的相关研究
作者:王琳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1.期刊论文王彪.吴庆宏.刘晓茹.WANG Biao.WU Qinghong.LIU Xiaoru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的研究-沈阳
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
通过内隐偏好测验对沈阳体育学院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攻击性图片对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有明显的启动效应,被试有明显的攻击倾向.建议大学生要培养仁爱之心,警惕信仰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危机;适当而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让人本身固有的内隐攻击倾向得到合理的宣泄.
本研究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已有对于电脑游戏成瘾和攻击性的关系研究,为从研究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问题的角度来研究控制和降低其内隐攻击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研发切实有效的完善的“防沉迷系统”从游戏本身来限制大学生玩游戏的时间防止和干预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并从心理学角度来对电脑游戏成瘾进行预防和干预。
9.期刊论文汪红烨.沈潘艳.WANG Hong-ye.SHEN Pan-yan内隐友好倾向对内隐攻击性的抑制效应-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增长,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和谐学习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处于人生转折期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这些压力常常会导致大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为完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特点,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处理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攻击性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为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时期的过渡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健康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少攻击性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大学生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探究

大学生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探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239名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调查,筛选出57名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
结果表明,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同时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网络不文明行为者的内隐自尊水平要低于网络文明状况良好者,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低内隐自尊,同时表现出了较高的内隐攻击性水平。
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网络行为内隐联想测验当下,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的程度,引导其合理、文明地使用网络也逐渐成为了被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其中,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就选择了内隐自尊和内隐攻击性这两个维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研究内容(一)网络文明调查采用网络文明调查,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不文明行为的表现频率。
随机选取2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92.63%。
其中男生117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58岁。
(二)内隐自尊测试(IAT)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考察被试一致性任务和非一致性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一致性任务即把属于“自我”和“积极”的词做相同的按键反应进行归类,把属于“他人”和“消极”的词归为一类;非一致性任务即把“自我”与“消极”“他人”与“积极”等词分别归类。
概念词都是自我词和他人词各5个。
其中自我词包括:我、自己、本人、俺、我们;他人词包括:他、他们、外人、他人、他。
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
其中积极词汇包括:快乐、健康、成功、聪明、开朗、富有、美丽、出色;消极词汇包括:痛苦、疾病、失败、丑陋、阴暗、贫穷、肮脏、苦恼。
从参加实验一的被试中抽取57人作为实验二的研究对象。
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文明组32人,不文明组15人。
以一致与非一致组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内隐自尊水平的指标。
反应时之差越大,则表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0—3 3 2 1 ) 50 9—3 文 0 92 2 ( 00 0—0 30
帮 助 , 满 足 个 体 的 需 要 。本 文 从 社 会 支 持 的 角 度 来 探 讨 来 社 会 支 持 与 内 隐 攻 击 性 的关 系 。
2 对 象 与 方 法
乔 辉 王 苗 苗
10 3 ; 0 0 8 烟台 24 2 ) 6 0 5
( 中 国 人 民 公 安 大 学 ,北 京 。 东大 学 教育科 学 学 院 ,山东 鲁
[ 摘 要 ] 采 用 社 会 支持 量 表 和 内隐联 想 测 验 (A , 过 测 验 和 实 验 的 方 式 来 探 究社 会 支持 与 内 隐攻 击 I T) 通
21 0 0年 第 5期 ( 第 1 期 ) 总 3 2
牡丹 江教 育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M UDANJ ANG I COLLE GE OF EDUCAT1 0N
N o.5,2 1 00
Se i lN o 23 ra .1
大 学 生 社 会 支 持 与 内 隐 攻 击 性 的 相 关 研 究
2 1 被 试 .
要 理 解 攻 击 性 的涵 义 , 先 要 理 解 “ 击 ” 个 词 。事 首 攻 这 实 上 ,攻 击 ” 词 既 可有 动 态 解 释 ( 视 为 动 词 ) 也 可 以作 “ 一 即 , 静态解释( 即视 为名 词 ) 。如 果 将 “ 击 ” 为 动 词 , 是 指 攻 视 就 通 过 语 言 、 体 等方 式 来 伤 害 他 人 的 行 为 , 有 外 显 性 , 身 具 即 攻击 性 行 为 ( g rs in b h v r ; 果 将 “ 击 ” 为 名 ages e ai ) 如 o o 攻 视 词 , 是 指 一 种 意 图 去 伤 害 他 人 的倾 向性 , 有 内 隐 性 , 就 具 即 攻 击 性 。攻 击 性 (g rsin 是 人 发 起 攻 击 行 为 的 心 理 特 ag es ) o 征 , 人 格 中所 具 有 的产 生 攻 击 的 内 在 可 能 性 。 隐 攻 击 即 n内 性 的测 量 采用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是 Gre w l l 于 l 9 e n ad2 ] 9 8年 提 出 的 一 种 新 的 内 隐社 会 认 知 的 研 究 方 法 。它 通 过 一 种计 算 机 化 的 分 类 任 务 来 测量 两类 词 ( 别 维 度 词 和 属 性 维 度 词 ) 间 的 自 类 之 动 化 联 系 的 紧 密 程 度 , 而 达 到 对 内 隐 态 度 和 社 会 认 知 的 从 间 接 测 量 。它 以反 应 时 为 指 标 , 验 过 程 中要 求 被 试 尽 可 实 能 快 地 对 屏 幕 上 出 现 的 词 语 进 行 分 类 判 断 , 按 相 应 的键 并 反 应 , 刺 激 呈 现 到 被 试 按 键 反 应 的 时 间 延 迟 即 为 反 应 时 从 指 标 。反 应 时 的长 短 反 映 了 有 机 体 内部 加 工 过 程 的 复 杂 程 度 。如 果 刺 激 类 型 与被 试 内 心 的 内 隐 态 度 相 一 致 , 加 工 则 简 单 , 应 时 较 短 , 之 则 更 长 。因 为 整 个 反 应 过 程 是非 常 反 反 迅 速 的 , 且 实 验 目的 也 很 隐 蔽 , 试 很 难 进 行 有 意 识 的 加 而 被 工 和 意识 监 控 , 此 可 以 认 为 其 结 果 反 映 的 是 其 内 隐 层 面 因 的认 知 态 度 。研 究 者 还 对 I AT 心 理 计 量 学 特 征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分 析 研 究 , 为 I 的 会 聚 效 度 、 分 效 度 以 及 重 测 认 AT 区 信 度 和项 目一 致 性 都 十 分 良好 。各 种 方 法 都 是 对 问 题 某 一 侧 面的反映 , 它们 都 有 各 自的 优 势 和 局 限 。应 该 根 据 问 题 的性 质 和 研 究 的 需 要 综 合 采 用 各 种适 当 的 方 法 。 到 目前 为 止 , 于社 会 支 持 一 词 的 概 念 及 维 度 尚未 形 对 成 统 一 的 认 识 。 主 要 有 以 下 观 点 : uln 1 9 ) 为 社 会 C l (94 认 e 支 持 是 个 体 从 社 区 、 会 网 络 或 从 亲 戚 朋 友 那 里 获 得 的 物 社 质 或 精 神 帮助 _ 。施 建 锋 等 人 ( 0 3 认 为 , 会 支 持 指 的 3 ] 20 ) 社 是 当某 人 有 需 要 时 , 自他 人 的 同 情 和 资 源 的 给 予 。而 这 来 种 同情 和 资源 的 给 予 是 能 够 满 足 个 体 的 需 要 的 , 而 达 到 从 缓 解 个 体 各 类 紧 张 的 目的 ] 叶 胜 泉 等 人 ( 0 3 认 为 , 。 20 ) 社 会 支 持 是 在 社 会 互 动过 程 中 , 体从 其 他 个 人 、 个 团体 或社 会 组 织 中获 得 的物 质 、 感 、 息 和 归 属 等 方 面 的 支 持 。 情 信 概 括 来 说 , 会 支持 就 是 指 从 自身 以 外 获 得 物 质 的 或 精 神 的 社
性 的相 关 关 系。 结 果 发 现 : 无论 是 男性 还 是 女 性 , 存 在 内隐 攻 击 性 , 在 表 现 方 式 上 不 存 在 性 别 差 异 ; 生 子 都 且 独 女 与 非 独 生 子 女 在 总 社 会 支持 度 上 均 差 异 显 著 , 生 子 女 低 于 非 独 生子 女 , 在 内 隐攻 击性 上 差 异 不 显 著 ; 独 而 总社
会 支持 度 、 观 支持 、 客 支持 的 利 用 度 与 内 隐 的 身体 攻 击 和 语 言 攻 击 相 关 均 不 显 著 , 而主 观 支持 与 内隐 的 身 体 攻 击
相 关显 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隐 的 语 言攻 击相 关 不 显 著 。 与
[ 键 词 ] 大 学 生 ; 会 支持 ; 击 性 ; 隐联 想 测 验 关 社 攻 内 [ 图 分 类 号 ] G 4 中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