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合集下载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2019年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的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结构的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很多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1960年开始,于敏正式加入核武器研制工作,此后的30年间,于敏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工作,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

在1999年,于敏代表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们,到人民大会堂发言,于敏这才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熟知。

在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活中,于敏早已养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格品质。

在众多参与氢弹研制的科学家中,只有于敏一人没有出国留过学,所以他又被称为“土专家一号”。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可是在1951年、1953年,美国和苏联先后研发出了氢弹,氢弹的威力要比原子弹强上几百倍。

所以,我国只有原子弹是远远不够的。

于敏就是第一批被调去研究氢弹的科学家。

当时,无论国际形势还34K U A I L E Z U O W E N04快乐阅读快乐作文是国内气氛,都不容乐观。

但于敏依旧忘我地投身到工作之中,有时还不忘风趣和幽默。

有一次,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现象,这为攻克氢弹原理实现了重大突破。

于敏立刻给邓稼先打电话汇报。

于敏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听出了这个好消息,随即说:“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顿野餐?”“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

”于敏回答。

如此风趣幽默的对话,不但传递了这个好消息,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保密效果。

1967年7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国际上为之震惊。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3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退休之后的于敏,非常喜欢养生,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打几套太极拳,做几节健身操。

于敏:隐身28年的“共和国铸剑师”

于敏:隐身28年的“共和国铸剑师”

08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了“沉痛送别,致敬民族脊梁”的浪潮。

被称作“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用毕生精力缔造了惊天事业,却过着“沉默的人生”——他隐姓埋名28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间连妻子都不知道其从事的秘密工作,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被解禁。

这位让中国国防实力大幅提升的“土专家一号”,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文 王玉琴隐身28年的“共和国铸剑师”于敏:男儿何不带吴钩1926年8月,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

他的童年时光是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战乱中度过的。

在那个自视为“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

兵火轰隆的日子里,于敏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

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凛然正气。

于敏意识到自己内向好静思,不喜交际,喜欢动脑不喜欢动手,这样的自己适合学习科学。

因此,当朗诵起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时,于敏想到,他的“吴钩”就是科学,他要用科学收取“关山五十州”。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并考取了张宗燧的研究生。

1951年硕士毕业后,他被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后因量子力学研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

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同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数同仁不同,于敏不曾出国留学或进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今年的8月16日,央视为这个大国脊梁、氢弹之父于敏庆生。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拥有氢弹的五个国家之一。

因为他,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技术,并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的战备状态!少年励志为国建功立业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

于敏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小职员。

和其他普通家庭一样,夫妻俩起早贪黑的工作,只为赚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对于这个聪明的儿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教导。

于敏自幼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书中的那些人物,如诸葛亮,岳飞等都是他崇敬的对象。

和许多热血少年一样,当看到岳飞荡寇平虏,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壮举时,于敏总是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为国家崛起效力,建功立业。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于敏自小聪明好学,智力过人。

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他用2年8个月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氢弹,用时比美苏英法都更短;他隐姓埋名28年,默默为中国铸造核武盾牌维护和平,淡漠名利不求闻达;他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当外界称赞他是中国“氢弹之父”时,他却谦虚地婉拒。

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于敏,8月16日是他92岁的生日,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但此时,父亲突然失业,在同窗好友的资助下,于敏才得以进入北大求学。

在北大,于敏开始崭露头角,显示出过人的智商和超强的记忆力。

于敏刚刚进入北大时读的是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他发现,工学院教的都是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太过简单没有意思。

而他更喜欢钻研未知的知识领域,喜欢寻根探源,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

大二时,于敏发现物理学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于是他转入理学院,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从此便在物理学领域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是中国氢弹之父,也是中国核武器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他于1921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1941年,于敏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并一直保持极高的学习成绩。

1948年,于敏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并留在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核物理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和泰勒。

1952年,于敏回到了中国,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于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主要负责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工作,在核武器试验中全权负责了仪器测量等方面的工作。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于敏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团队奖。

此外,他还在198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被人们称为“中国核武器之父”。

虽然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的设计者之一,但他始终将核武器的使用视为最后的手段,并
对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在90年代初期,他支持了中国科学院推出了一项名为“热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国项重点论证”的科研项目,该项目旨在探索氢弹的和平
利用。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核不扩散会议,并于1985年担任中国核工业协会会长。

2019年5月12日,于敏因心脏功能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纪念于敏,中国科学院特别设立了“于敏教育奖学金”,用于资助青年科学家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

[最新]沉默是金“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

[最新]沉默是金“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

沉默是金“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沉默是金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 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

唯一不变的是, 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鞠躬尽瘁, 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

今年1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 享年93岁。

于敏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还是在20__年1月9日。

那天, 他从__记手中, 接过了当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

这样的抛头露面, 于敏只经历过两次。

上一次是1999年, 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 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

对于这样的大场合, 于敏并不习惯。

因为此前几十_大学物理系。

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生前的卧室里, 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

和煦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 照着泛黄起皱的封皮。

可想而知, 那位温文尔雅的主人, 曾经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 翻阅着心爱的书籍。

其实, 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 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时, 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 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然而, 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 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

1961年1月的一天, 雪花飘舞, 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

一见到于敏, 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 报请上级批准, 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 你看怎样?从钱三强坚毅的眼神中, 于敏立刻明白, 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也要尽快进行。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

于敏逝世: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于敏先生,中国核物理学家和国防科技工作者,因为他的杰出贡献和对中国核武器和氢弹技术的推动而闻名于世。

他从不以“中国氢弹之父”自居,他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忠诚和勇气使得他成为中国国家科学研究和国防发展的楷模。

于敏先生1930年生于安徽省寿县,小时候的他生活贫困,但他聪明好学,才智出众。

1950年,他作为中国第一批留苏研究生赴苏联留学,开始了他的学术之旅。

在苏联的一所著名大学里,他广泛学习物理学知识,尤其是核物理。

他的学习成绩突出,获得了苏联政府奖学金,以及白俄罗斯共和国政府授予的博士学位。

1955年,他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期的核物理研究工作。

他参与了中国核武器项目的研发和试验,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4年,他开始主持中国氢弹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虽然他在氢弹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坚持不懈,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对外界所给予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号保持了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氢弹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

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只是团队中的一员,并没有多大区别于其他科研人员。

他将科学家应有的职责看得很重,始终把科研工作的结晶归于国家和人民。

除了在氢弹领域做出的贡献,于敏先生还在核物理学的其他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他在核裂变和核聚变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有广泛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为国际核物理学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在科研领域的杰出成就,于敏先生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人才。

他坚信,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指导和人生指引。

2021年12月23日,于敏先生因病离世,享年91岁。

他的逝世给中国核物理学界和国防科技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令全国人民感到深深的悲痛。

他留下的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将永远闪耀在中国科学史上。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晚会评选出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

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 …
打上 了一只松 鼠。 ”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 : “ 你们
西北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 ,1 9 7 3 年 ,于敏在
返 回北 京 的 列 车上 开 始便 血 ,回到 北 京后 被 立 即送 进 医 院 。在 急 诊室 输 液 时 ,于敏 又一 次休 克 在病 床 上 。 正 是 靠着 这 种 将 生死 置 之度 外 的 奉献 精 神 ,于 敏 才 对 中国 的核事 业 做 出 了 巨大 贡献 ,登 上 了核 理论 研 究 的 科学高峰。 对 于 自己的人 生 ,于敏 觉得 有 两 个 遗憾 :一是 对 孩 子 们 关 心不 够 ,二 是 没 能 到 国外 深造 。其实 ,于敏全 康 复 ,又奔 赴 祖 国
课题 。于敏高兴地说 : “ 我们到底 牵住 了 ‘ 牛鼻子 ’ ! ”
他 当 即 给在 北 京 的邓 稼 先 打 了一 个 耐人 寻 味 的 电话 。为 了保 密 ,于 敏 使用 的是 只 有他 们 才 能 听懂 的 隐语 ,暗 指 氢 弹理 论 研 究 有 了突 破 —— “ 我们 几 个 人 去 打 了 一 次 猎
量大 、威力比低 、聚变比低 ,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科
技人 员 总 结 经验 ,随 即 又设 计 了一批 模 型 ,终 于 发 现 了 热 核材 料 白持燃 烧 的关键 ,解 决 了氢 弹 原 理 方案 的重要
1 9 7 1 年1 0 月 ,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 , 特许他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他 。一天深夜 ,于敏感到 身体很难受 ,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 ,赶紧扶他 起来 。不料于敏突然休克 ,后经医生抢救才转危为安 。
时 中国遭 受 重 重 封锁 的情 况下 ,他 尽 可能 多 地搜 集 国外
相关信息 ,并依靠 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 的理论探索 。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今年的8月16日,央视为这个大国脊梁、?涞?之父于敏庆生。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拥有氢弹的五个国家之一。

因为他,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技术,并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的战备状态!少年励志为国建功立业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

于敏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小职员。

和其他普通家庭一样,夫妻俩起早贪黑的工作,只为赚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对于这个聪明的儿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教导。

于敏自幼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书中的那些人物,如诸葛亮,岳飞等都是他崇敬的对象。

和许多热血少年一样,当看到岳飞荡寇平虏,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壮举时,于敏总是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为国家崛起效力,建功立业。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于敏自小聪明好学,智力过人。

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

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但此时,父亲突然失业,在同窗好友的资助下,于敏才得以进入北大求学。

在北大,于敏开始崭
露头角,显示出过人的智商和超强的记忆力。

于敏刚刚进入北大时读的是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他发现,工学院教的都是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太过简单没有意思。

而他更喜欢钻研未知的知识领域,喜欢寻根探源,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

大二时,于敏发现物理学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于是他转入理学院,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从此便在物理学领域一发不可收拾。

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

1949年大学毕业时,于敏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理学院的研究生。

读研究生的于敏更是以聪慧闻名北大,让导师张宗燧大为赞赏,甚至表示:“于敏是他带过的最优秀的学生。


张宗燧的称赞不无道理。

有一次在代数考试中,试题刁钻古怪,北大数学系的学生平均成绩才20分,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过60分,但是唯一的一张满分的卷子显得特别突兀,因为这是别的学院――理学院于敏的试卷。

国产专家引世界震动
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这个研究所,集中了当时中国所有核领域的顶尖人才,这其中就有于敏日后的挚友,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进入研究所之前,于敏研究的是量子场论,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量子场论难度够高,符合于敏的口味。

于敏进入研究所时,我国已经开始了原子弹的理论研究,于敏知道原子弹对国家意味着什么,少年时种下的家国情怀让于敏很快就转行开始研究原子核物理。

量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学分支,于敏必须从头学起。

但是学习对于于敏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而且在关于核物理研究的关键领域,写出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专著,其中包括于敏与杨立铭教授合著的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

而于敏所写的论文,分量有多重呢?它直接让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国内外专家纷纷好奇,这些震惊世界的论文,其作者到底是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曾亲自跑到中国,点名要见于敏这位奇才。

一番学术交流后,朝永振一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都是国产的!”在得知于敏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得到过外国名师指导的本土学者,靠独自钻研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后,朝永
振一郎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回到日本后,朝永振一郎在自己的著作中称赞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隐姓埋名默默研究氢弹理论
1961年,于敏已经是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顶级专家,为我国原子弹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这一年,他接到了新的任务。

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

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并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
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和谈话里,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

接着,钱三强拍拍于敏肩膀,郑重地对他说:“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

我这样调兵遣将,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
钱三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原子弹和氢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一个是重核裂变,一个是轻核聚变,理论研究上基本没有联系。

让一个原子核物理专家去研究氢弹理论,不亚于强迫一个飞鸟去大海学游泳。

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

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

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
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而此时的法国依然在摸索。

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会晤,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

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

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

大家见他这样,?s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

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

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
北。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

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自己,将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

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

从19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

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尴尬,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让他备受“折磨”,很不好受。

从此以后,他就决定不再出国了。

于敏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

一个人的名字,
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