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追忆两弹元勋的低调人生

合集下载

邓稼先主要感人事迹10篇

邓稼先主要感人事迹10篇

邓稼先主要感人事迹10篇邓稼先,一个举世闻名、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悼念、学习的伟大物理学家。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邓稼先的主要感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邓稼先主要感人事迹篇1看完电影《邓稼先》后,我认为邓稼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其中最1653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为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是默默地在为自己的国家奉献。

更何况如今贪官污吏遍地丛生,能够有这种觉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还记得几个月前看到过一则笑话。

官员一拜访官员二,看到他的豪宅,就问他是怎么变得如此富有。

官员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桥:“我吃了这个工程的20%”。

后来,官员二拜访官员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宫一般,就问了同样的问题。

官员一指了指没有桥的河说:“我吃了这个工程的100%”。

如此调侃,可见这种行为早已变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可是邓稼先却没有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当他被告知马上要参加的工作需要他放弃自己的光明未来,从此销声匿迹,他仍然毫无返顾地接受了。

而这件事是他最亲的亲人也无法知道,而且会让他远离他们。

这份工作,不仅不会赚到很多钱,还会让他的功名“消失”,并且忍受远离家人的痛苦。

按现代人的价值观,这绝对是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工作。

可邓稼先还是同意了,并为这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邓稼先为了国家放弃了利益、名声与亲人,为他赢来了无数好评;而现在有无数人,不是成为金钱的奴仆,就是成为权力的木偶,为了这些他们牺牲了尊严与地位,有时甚至违法,却只“赢”得他人的唾骂与鄙视。

所以,邓稼先的这种为人,值得我们学习而它们也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

邓稼先主要感人事迹篇2你知道我国有那些英雄吗?肯定知道吧!因为我国有无数为祖国捐躯或做出贡献的英雄。

今天,我就为你介绍一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

故事是这样的:邓稼先在1958年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由于事关国家机密,所以,他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不著书立说,不出国交流。

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我国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的故事吧!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

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

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

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

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

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

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

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

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

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

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

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

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两弹元勋”

邓稼先:“两弹元勋”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

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张爱萍与邓稼先邓稼先病了,要动手术,75岁的张爱萍8点赶到医院,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及有关领导汇报九院重建情况。

张爱萍一见到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你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太好。

”“不会吧,没有什么变化呀!”邓稼先知道张爱萍不是一般的见面问好。

从他的神色里更从他的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关心。

而周围的人没谈到他这方面的变化,自己也没感觉到。

张爱萍依然认真地问:“你最近身体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邓稼先说:“其他没有什么,只是患痔疮,总流血,怪讨厌的。

”“做过检查和治疗了吗?”“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疗,没做什么检查。

”“那就到301(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

我来给你联系。

邓稼先:追忆两弹元勋的低调人生

邓稼先:追忆两弹元勋的低调人生

华 景 象 。邓 氏家族 在 白麟 坂 镇 声名 显赫 , 邓稼 先 六世 祖 爷邓石 如 ,被推 崇为 清代 篆 刻 、 法第 ‘ 火家 ,闻 名火 汀南 北 。宫廷 还赠 与他 一 套宅 院 。这 套 宅院 建于 阴 灵 山水 问 , 并 命 名为 “ 铁砚 L l J 房” , 这 成 为邓 稼
尤小 时候 的摇 篮 。当他 第一 次 张丌 眼睛看 f t j = 界时 , 他 的祖 国像 是一 部老 牛掩 着 的破 牟 , 行 进和 风 雨迷 漫 的 f I _ J = 纪之 途 。征 邓 稼 先 出 生 的 l 9 2 4年 , { 历 史上 正 J J 二 演一} { J 阀混战 的 悲剧 。然而 ,白麟坂 古镇 却 是一
人注 H的人 。他 为 巾国核 武器 的事业 隐姓埋 名、默默 奉献 _ I , 2 8年后 , ‘ 为一 篇简 短 的报 道为 人们 所 知 。 他 ‘ 生 的信仰 是 ‘ 个“ 纯” 代 表 的品格 , 忠厚 平实 , 从 骄人 。止是这 种 品格 ,让邓稼 先能 在 个一 穷二
邓稼先 受人们尊敬 ,被 后人缅怀 ,然而不太 一样 的是这位原子弹 之父生
前坎 坷 的 命运 。他生 活在那 个 艰 苦 的年 代 ,和很 多 同时 期 的科 学家 一
样 ,把最好 的时光完 全奉献给 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荣誉和光环 只在
身后 。
SCI E NTI S T 大 家 科学家
被 聘为 北 京大 学哲 学系教 授 。这 期 间 , 邓 以蛰 在 《 晨 报》 《 新 青年 》 等 我 国 期 进步 报刊 上发 表 了许 多文章 , 艾笔 舞放 ,见解 独 剑 , 给 学术 界 、思 想界 乃 文 学界
吹来 ‘ 股消新 之 风 。 邓 稼 先 的 母亲 七淑 蠲 ( 蠲 ,l “ 亍 f j ” )女 士 ,聪

邓稼先: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两弹元勋作者:完颜亮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8期完颜亮他出生在文人世家,他是世界上顶尖的学者。

他如果留在美国会得到良好的生活待遇,但他却毅然回国,在茫茫戈壁上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他的身影和名字几十年不为人知,但他却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就是邓稼先。

少年有志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在安徽省怀宁县城外一座叫“铁砚山房”(当地人俗称为“邓家大屋”)的文人世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儿。

男孩儿的父亲邓以蛰、母亲王淑蠲非常高兴,因为在男孩儿出生前,王淑蠲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儿,就是男孩儿的两个姐姐——邓仲先、邓茂先,这是邓家第一个男孩儿。

他们高兴之余,给他起了个名字——邓稼先。

邓以蛰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王淑蠲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们特别希望邓稼先从小好好读书,长大做个有学问的人。

邓稼先没有让父母失望,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认许多字,背诵不少古典文学篇章了。

那时,邓家人已经搬迁到了北京。

北京已经有许多包括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在内的新式学校。

父母看邓稼先很小就记忆力非凡,读书识字已经很多,一商量,便在1929年9月邓稼先刚刚5岁多一点儿时,送他到北平武定侯小学读书。

邓稼先在学校里虽然年龄最小,但却十分优秀。

他不仅功课领先,待人接物也很是儒雅有礼,读书的勤奋劲头,表现出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种上进心,老师和同学都对这个刚刚几岁的孩子刮目相看。

1936年,12岁的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直接读初中二年级。

崇德中学理科非常强。

邓稼先在这里读书三年,打下了英文、数学、物理方面的良好基础,成为他日后享誉中外的重要起步阶段。

在崇德中学,邓稼先认识了高他两班的杨振宁,邓、杨家庭出身背景大体相同,都是少年聪慧,都有科学救国之抱负,都有共同的志趣爱好,二人因之成为好友。

邓、杨二人的友谊,一直保持了几十年,直到邓稼先去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北平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搬迁至云南昆明,与天津的南开大学一起合办,是为西南联大。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受[精选3篇]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受[精选3篇]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受[精选3篇]【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受第1篇】导语:有一个伟人,他没有和毛主席朱德般战功赫赫,但他以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人们-----邓稼先,一个大写的人.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邓稼先的世界,感受心灵深处的震撼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今天我学完了《“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邓稼先两弹之父是如何工作的,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为我们的祖国做出很大的贡献。

邓稼先不怕艰险、工作艰苦,当他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一片庄稼地,而科技人员也寥寥无几,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换上工作服当小工,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

邓稼先做事都是认认真真、不求回报。

而我确实做每件事都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以后一定要学习邓稼先的精神。

同学们,只有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才能长大更好的报效祖国,为祖国出一份力,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

文中邓稼先他那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1956年,党中央向中科院下达了制造原子弹、氢弹、建造人造卫星的计划。

接到指令后,当时作为中科院高级院士的邓稼先在第一时间就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奔赴千里之外的沙漠进行科研制造。

经过365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相继试爆成功。

而在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地球上空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事后,邓稼先因为功绩卓着,被人们誉为“两弹一星”之父。

看完这个故事,我掩卷长思。

邓稼先能带领科研人员制造出“两弹一星”,靠的不就是他那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吗?读读故事想想我,可是曾经发生过与之截然相反的事例啊!有一天晚上,我在家里做数学题,碰到一只“拦路虎”一道画图题。

我不知从何下手,试了试,觉得很难。

心里想:算了吧,还是先别做这道题了,反正它是一道“智慧乐园”附加题,做不做都无所谓,老师明天还要讲呢,于是就把它放弃了。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想[精选3篇]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想[精选3篇]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想[精选3篇]【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想第1篇】邓稼先同志总是被人们冠以“两弹元勋”的称号。

自然的,我想在 1967 年他就应该被所有中国人熟知。

可是,看了今天的影片。

我才知道他为人的低调和守口如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幼稚想象的范围。

我真的想做一个对比。

两个同是核物理系的学生,两个从小的挚友,都是博士学位。

一个选择以“娃娃博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国家,一个理论和技术在别人看来都是子虚乌有的国家。

在默默中结束了一生。

除了家人和同事,没有外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

直到死后才被公开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才有了今天人们对他的敬意;另一个选择了在外国完成自己的事业。

在外国科研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然,在他的头衔上已经加上了“华裔”二字。

虽然两个人都为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个将血液融入了中国的大地,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诺贝尔奖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的顶峰,但令人兴奋的程度远没有“中国人”更加耀眼。

他从 1950 年回国,理论设计开始,家人就不知道他的工作。

50 年后,当“两弹元勋”被追封时,老人家离开人世已有十二年了。

整整五十年啊。

如果没有对于祖国炽热的心,一定没有这种结果。

我想这也是邓稼先被现代人传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我对于片子中最感人的事迹在于他只身前往核试验场中心。

面对失败的实验,作为负责人,他像废纸似的将生命置之与国家利益之外。

当他捧起核弹的中心装置时,他知道、在场的人知道、许露希知道、中央领导们知道,他生命的沙漏开始往下渗透着。

他的生命结束了,中国核武器的新的里程碑竖立起来了。

他没有白费这一切心血。

就算不为人所知。

我又想到,世界上又有多少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人员,为了大局,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却散落在人群里不为人所知。

这就是科学所能带给人们的幸福的感觉吧。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想第2篇】今天,我读到了《邓稼先》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心里对邓稼先爷爷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静。

邓稼先:舍生忘死追求卓越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舍生忘死追求卓越的“两弹元勋”

的贤妻 良母。他们共生养子女四人 , 邓稼先排行
收稿 日期 : 0 -9 2 2 90—2 0 作者 简 介 : 爱 国 ( 9 2 男 , 徽 安庆 人 , 士, . 从事 大 学 物理 和 物 理实 验 的教 学 朱 18 一) 安 硕 助教 主要
4 2
时那 种迷 狂 于放风 筝 、 抖空 竹 、 弹球 、 打秋 千等 贪
中图分类 " : 8 61  ̄ 一 K 2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2 6 (0 90 — 0 2 0 17 — 8 82 0 )6 0 4 — 5
16 97年 6月 1 我 国第 一颗 全 当量氢 弹 71 3,
空 爆试验 , 首战告捷 。这是继新 中 国第 一颗 空投 原子 弹于 16 9 5年 5月 1 在罗布 泊爆 响之后 , 41 3 在 全球 范 围 内所 掀起 的又 一场 波澜 壮 阔 的核 幽
桌, 只有 带 扶手 的椅 子 , 一落 倾 盆 大雨 时 如 同重
玩的不 良习气 , 开始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浓郁的 兴趣 , 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对新知识 的渴求。他文 理兼修 ,甚至念高一时就 已经能看外文小说 , 博 览了中外很多书籍 。 加之他一直保留着童年时那 种在游戏 中喜好钻研 的习性 ,凡事都要刨根 问 底。 因此 , 少年时代的邓稼先思想活跃 , 各课成绩 都很 优 秀 。 随着 13 震 惊 中外 的 “ 七 ”事 变 的发 9 7年 七
教育效 果 。
在父 亲的高 标准严 要求 下 , 邓稼 先不 仅系统 地学 习 了 中国 的 “ 四书 五经 ”, 而且 也读 了许 多 外 国的文学名著 。如他 当年在 北京念 小学 时 , 就
代表 之一 。现拟 就他辉煌 而崇 高 的人生 , 一简 作 要 的论述 。籍 以启迪 和激励今人 , 当前 我 国实 为 现可 持续 性 发展 和构建 和谐社 会 而作 不懈 的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追忆两弹元勋的低调人生“在所有知识分子当中,他是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物理学家杨振宁这样评价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被称为“两弹元勋”。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核武器先驱一样,邓稼先受人们尊敬,被后人缅怀,然而不太一样的是这位原子弹之父生前坎坷的命运。

他生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和很多同时期的科学家一样,把最好的时光完全奉献给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荣誉和光环只在身后。

人们似乎对他很了解,却又不太了解。

他是一个最没有私心的人。

这个当年意气风发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来与国人共同艰苦奋斗,只为了国家的强盛。

他也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

他为中国核武器的事业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了28年后,才因为一篇简短的报道为人们所知。

他一生的信仰是一个“纯”字代表的品格,忠厚平实,从不骄人。

正是这种品格,让邓稼先能在那个一穷二白,充满斗争和混乱的年代,领导社会各阶层工作者,成功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追忆,这位两弹元勋的低调而不凡的一生。

受传统文化启迪的童年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降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白麟坂镇。

这是一个颇具古风的老镇。

一条条街道用青石板铺就,一座座徽派风格的建筑,历经风风雨雨几百年,但在当时仍可以清楚地看出明清遗留的繁华景象。

邓氏家族在白麟坂镇声名显赫,邓稼先六世祖爷邓石如,被推崇为清代篆刻、书法第一大家,闻名大江南北。

宫廷还赠与他一套宅院。

这套宅院建于四灵山水间,并命名为“铁砚山房”,这里成为邓稼先小时候的摇篮。

当他第一次张开眼睛看世界时,他的祖国像是一部老牛拉着的破车,行进在风雨迷漫的世纪之途。

在邓稼先出生的1924年,中国历史上正上演一出军阀混战的悲剧。

然而,白麟坂古镇却是一块安静的沃土,是一处“世外桃源”。

宁静、古朴的山水启迪了他的智慧。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自幼接受父辈的严格家教,苦读诗书,工画山水。

1907年,邓以蛰刚满15岁便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文学;一年以后,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1913年,邓以蛰学成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期间,邓以蛰在《晨报》《新青年》等我国早期进步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文笔奔放,见解独到,给学术界、思想界乃至文学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邓稼先的母亲王淑蠲(蠲,同“涓”)女士,?颖贤淑。

虽然是大家闺秀,但自嫁到邓家,无论农活家务,她都勤于操作,且手脚麻利,不怕辛苦。

她为人宽厚,从不与人口舌,不在背后讲别人的是非;她还把娘家陪嫁的布匹拿出来给佣人做衣服。

人们夸奖她是一个宽宏大度、仗义疏财的好人。

这种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家庭,对于邓稼先品格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在邓稼先出生的那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皖系军阀卢永祥等在同国民革命军作战中均遭败绩。

紧接着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重申要“召集国民会议,以谋求中国之统一和建设”,并偕宋庆龄赴京。

国共两党通过谈判,出现了第一次合作,这使得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邓以蛰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

1925年,他借回家度假之机,将妻子儿女接来北京定居。

当时,邓稼先刚满八个月。

邓稼先的第二故居北京丰盛胡同北沟沿甲12号,是一座有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

邓稼先刚满五岁时,父亲的挚友张奚若来访,小稼先穿了一件齐地长袍站在比他还高的火炉前背诵《论语》。

张奚若不禁惊奇地问道:“叔存兄,如今是什么年代了,你还让孩子背诵这些东西?”邓以蛰则操着浓重的安徽乡音笑微微地回答道:“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懂一些传统的中国文化,这对他今后的发展会有好处。

”邓以蛰尽管受过日美文化的熏陶,但他在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的道德情操中,依然保留着许多儒家思想的色彩。

他认为儒家思想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部分很有道理,合乎人情。

在邓稼先的印象中,父亲修长的身材,总是挺得很直,走起路来,神态自若,透出一股仙风道骨的飘逸之气。

他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头脑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学识,外表却显得极为平易随和。

在学校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教授,在家中却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在学习和行为规范上,他对幼子严格要求;在生活和爱好上,则对稼先相当宽松。

邓以蛰喜欢京剧,自邓稼先懂事以后,他便经常带着爱子去剧场看戏,《武松打虎》《林冲夜奔》《野猪林》等水浒戏中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镌刻在幼小的邓稼先心间。

邓以蛰的幼儿教育可谓做得非常成功,他不仅注意开发儿子的智力,还总是从多方面启迪邓稼先,使儿子懂得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他经常对小稼先说,人活在世界上,不光要和自家的人一起生活,还要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

不仅要和人交往,还要和其他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生物密切相关。

像树呀,草呀,水里的鱼呀,天空飞的鸟呀,都是我们的朋友,千万不要随便伤害它们。

邓稼先的母亲王淑蠲,就像她的名字那样,秉性贤淑、倩丽。

她待人和蔼可亲,对待孩子们关怀备至,协助丈夫管理家务,教养子女,是邓先生的贤内助。

让邓稼先难忘的,是每当六七月盛夏季节的夜晚,父亲冒着酷热在室内灯下做学问,母亲便带上他们姐弟,坐在庭院里讲故事或看闪烁的星辰。

母亲手里的大蒲扇不停地摇动着,为他们扇凉,驱赶蚊虫。

母亲指给他们看夜空中的“银河”,看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牛郎星”,还有酷似一把羹匙似的北斗星,并给他们讲有关这些星座的神话故事。

邓稼先最感兴趣的,是母亲讲的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的故事:人吃了那种神药竟然可以飞到天上去,月宫里有棵桂树,永远也砍不倒,真神奇!他问母亲:“现在还有那种吃下去就可以飞到天上去的药吗?”母亲说:“这是神话传说,世间哪有这种药?”小稼先遗憾地说:“要能买到这种药就好了,我真想飞到天上去,到月宫去玩玩。

”一句话,把全家人都逗笑了。

次日清晨,小稼先起床后兴奋地跑到母亲身边,说道:“妈妈,你猜我昨晚做了一个什么梦?”母亲摇摇头。

小稼先手舞足蹈地说:“梦见我上天了,天上那么多星星,我想摘一个,可是它们太大了。

我摘不动,就急醒了!”父亲听到了,走过来摸着邓稼先的头,心情很是兴奋。

他知道邓稼先是一个心智初萌且富于幻想的孩子,便夸赞道:“好孩子,有志气,将来一定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

”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这是邓以蛰先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其长子创造的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特殊家世、优良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童幼教育,对于邓稼先日后的成长,起到了?P键性的作用。

书香门第里的少年邓稼先从小活泼健康,好动会玩。

他冰滑得棒,棋下得好,而玩得最精的是杂技项目“抖空竹”,这项爱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

据妻子许鹿希回忆,“他年轻那会儿,甚至可以把茶壶盖拿来抖。

”父亲邓以蛰同时在3所大学兼课,家里经济条件算中等偏上。

但邓稼先没有少爷脾气,他甚至能跟保姆和黄包车夫处得很好。

一次他把家里的香烟拿出来给车夫老岳,求他陪自己下棋。

老岳说,我可以陪你玩一两盘,但你不能拿家里的东西,养成坏习惯可不行。

劳动人民的朴实品质在邓稼先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邓稼先5岁时,父亲为他请了私塾先生,教他背诵《诗经》《论语》。

6岁那年,他被送进北京四存小学。

这是一所极其尊孔的学校,古文训练很严格。

邓稼先的学习成绩一般,他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偏爱数学等自然科学。

家里的大量存书给他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条件,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科全书《万有文库》,一套几百本,那是邓稼先最爱看的。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家里就请来了英文教师,到小学毕业时,邓稼先英文已经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

邓稼先的中学是北京崇德学校。

他与杨振宁是同学。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与邓稼先父亲邓以蛰是多年挚友,一起去过美国留学,在清华大学又是同事,因而两个孩子从小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因为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一级,所以在学校里处处护着他。

那时崇德中学里有许多纨绔子弟,他们不好好学习,就叫邓稼先把作业给他们抄,否则就欺负他。

杨振宁外号“杨大头”,年级高,个子也高,就常常跳将出来,为外号“老憨”的邓稼先撑腰。

邓稼先与杨振宁都热爱数、理、化,并且成绩优异;而邓稼先的外语尤其好,那时已经能看英文的《格林童话》了。

在民族解放大潮中成长邓稼先成长的年代,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开始民主革命斗争的时期。

中华民族独立意识早已觉醒,各种进步的思潮涌动。

由于身处思想活跃、开放的北平,邓稼先也受感染和熏陶。

这样的历史环境,为他日后深厚的爱国情结打下了基础。

“七七事变”时邓稼先正上初二。

日本人的侵略暴行在他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当时日本宪兵队驻扎在府右街,中国人路过那里就得鞠躬,邓稼先上学放学宁愿绕很远的路,也不给日本人行礼。

一次,日本人召开大会,给每个学生发一面小太阳旗,邓稼先悄悄把旗撕了扔掉,不料被一个日伪警察看见,并告到了学校。

因崇德学校是教会学校,对日本人不屑一顾,校方就说学校没有这个人,搪塞过去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勒令崇德学校解散。

校长找到邓以蛰,说邓稼先的学业很有前途,但思想激进,留在北平迟早会出事,最好把他送走。

邓以蛰便下了决心,让邓稼先的大姐带他到重庆去念书。

那时,大姐邓仲先刚从北京朝阳大学经济系毕业。

后来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又和杨振宁成为同学。

1945年12月1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国民党军警、特务包围西南联大等学校,对学生大打出手,并投掷手榴弹炸死学生4人,炸伤20余人。

惨案发生后,为了给受伤同学买药,邓稼先曾不顾同学们的劝阻,趁夜晚跳墙出去,买回了药品。

在此之前,邓稼先虽有爱国思想,但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较深,所以没有参加进步组织。

惨案使他认清了国民党的本质,便毅然参加了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

也就在这时,邓稼先的名字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

幸运的是,当时邓稼先大姐夫郑华炽在西南联大任教务长,与校长梅贻琦很熟,他们悄悄把邓稼先的名字从学校名册中划掉了。

1946年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被北京大学聘为物理助教。

此后,他积极参加反蒋民主运动。

据邓稼先的同胞弟邓携先回忆,在1947年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他也在北大广场集会,曾亲眼看见邓稼先面对军警勇敢地跳上讲台演说。

那种大无畏的气概,让邓携先印象深刻。

留学普渡的“娃娃博士”1946年夏,邓稼先受聘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回到阔别六年的北平。

他用自己一个月的工资给父亲买了两坛茅台酒和两条上等香烟,他一回到家就紧紧地拥抱着母亲,好像瞬间返还到童年时代,这种返还显示着心灵的纯洁。

邓稼先赞赏别人爱用“pure”(纯洁),这是他特别欣赏和终生追求的道德境界。

回家后第二天,邓稼先便骑着自行车找老同学们去了。

他寻访旧地和故友,有一种久别后的关切之情涌动于心。

一次他从北京图书馆回来,带着深感安慰的神情对弟弟邓携先说:“图书馆还是那么窗明几净,鸦雀无声,自来水龙头和以前一样还可以喝水,真舒服呀!”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又开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