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谁是真正“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还是钱三强

合集下载

两弹元勋、科学家

两弹元勋、科学家

我国两弹功臣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恩来总理合称为“三钱”。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突出贡献者。

晚年的钱三强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992年逝世,终年79岁。

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 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因乘坐的飞机失事而牺牲。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1961至1978年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间,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并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程开甲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

十七组介绍

十七组介绍

T
钱三强不仅在科学研究和教育 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他还非 常注重科普工作,认为科学普 及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曾多次参与科普活动和科学 知识的普及工作,为中国的科
普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钱三强还非常注重国际 合作和交流,认为这是促进科 技发展的重要途径。他曾多次 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活动,对中国的 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追求真理、严 谨治学、勇于创新、爱国奉献 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他 的思想和理念将继续影响着中 国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

总的来说,钱三强是一位杰出 的科学家、教育家、科普家和 国际活动家,他的成就和贡献 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史和民 族复兴史上,他的精神和思想 将继续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科
技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感谢观看
20XX年XX月
钱三强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杰出 领导者,他在中国核科学技术的 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首 先发现了核三分裂,打破了原子 核的两种分裂方式,为中国的原 子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地研制 出了氢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有 能力研制氢弹的国家之一
钱三强不仅在核科学技术方面有 着杰出的成就,他还积极参与了 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 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
十七组介绍
“两弹 一星” 元勋 钱三强
目录
钱三强,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 理学家。钱三强(1913年10月16 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 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 湖州,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 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 研究员、原所长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简介7篇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简介7篇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简介7篇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简介篇1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完成19—21题。

(共9分)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

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

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

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

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

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

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

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

十位中国之父

十位中国之父

十位中国之父1.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成功并爆炸,在国际地位上吹出了中国大国的足迹。

原子弹对当时的新中国非常重要。

面对困难的条件,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核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2.中国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于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1926年出生于天津,他的团队完成了氢弹制造工作,这个速度比苏联快了2年3个月,比法国快了6年6个月,比美国快了5年3个月。

他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土专家1号”。

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诸多问题,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4.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5.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科研团队培育的超级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人温饱问题,可以说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能不能吃上饭?那么袁隆平院士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6.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原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7.钱伟长,被誉为力学之父1他的贡献是在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开创了力学在大学的专业。

8.朱瑞,被誉为炮兵之父誉在炮兵部队中的地位很高,一些高难度的作战任务都是由炮兵来完成的。

朱瑞长期与炮兵打交道,为我国炮兵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军火箭军军事改革之前,也叫二炮。

9.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电力牵引技术装备研制开拓者之一,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高级工程师、电力牵引动力高速研究所所长。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
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 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 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 凡中见高尚。
升空
从观礼台上看火箭升空
眺望火箭升空
一级、二级火箭脱落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 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课文 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把 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 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 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 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 画有了一定的高度。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
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 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 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 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 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 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 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 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 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中国于 1966 年 12 月 28 日成功地进行了 氢弹原理试验。 1967 年 6 月 17 日 由 飞 机 空 投 的 300 万 吨级氢弹试验获得 圆满成功。从爆炸 第一颗原子弹到爆 炸第一颗氢弹,中 国只用了 2 年零 2 个 月的时间,其速度 是世界上最快的。
1964年10月16 日中国爆炸了 第一颗原子弹。
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并且把专家全部撤走的 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 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做出了 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再如,有一次,地下核装置试 验时,突然测不到信号,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带领 大家讨论到天亮,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力做 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故障。

邓稼先和钱三强谁贡献大

邓稼先和钱三强谁贡献大

邓稼先和钱三强谁贡献大
邓稼先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邓稼先研究了原子弹,氢弹的理论方案,并亲自参与了核武器的实验。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钱三强30多岁时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实验物理学家,如果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公认其在该领域会更有建树。

然而,回国后,他无条件地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弃自己心爱的科研工作,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组织工作,为别人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条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钱三强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培养中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就是这样的清华走出来的优秀“老兵”,抱着“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报国梦,生动诠释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

钱三强的一生,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有人生的理想和规范。

钱三强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掌握全局,运筹帷幄的指点之才,他无愧于这个时代。

熟悉钱先生的人,不会忘记他那宽阔的胸怀,勇挑重担的气魄,杰出的组织才能,甘为人梯的精神,谦逊朴实的作风,以及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高风亮节。

在钱先生身上,科学和道德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正是因为这样,钱三强先生才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仰慕,科学工作者的爱戴和全国人民的尊敬。

两弹元勋科学家简介

两弹元勋科学家简介

两弹元勋科学家简介“两弹元勋”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包括了14位科学家,他们为了推动中国核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磨难,为中国打造出了两弹一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这些伟大科学家各具特色,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敬。

袁复礼: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袁复礼,1918年4月10日出生在江西省撒网乡一农民家庭。

袁复礼有着一颗好学的心,曾经辍学后专门对知识有很大的渴望。

1937年,他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随后前往美国留学,进入顶尖院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

袁复礼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核物理学,他先后师从保罗·里程和恩里科·费米等国际知名的核物理学家。

1950年代初回国后,袁复礼和中国科学家们一起开始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探索,担任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和研制的主要负责人。

1958年,袁复礼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

钱三强:氢弹设计师钱三强,1917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

钱三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

他是中国氢弹研制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实验的负责人,以及“两弹一星”工程的骨干之一。

在其一生中,钱三强出版了150多篇学术论文,包含物理、天文学和航空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1960年,钱三强和其他科学家一起获得了中国最高的科学技术奖项——荣誉称号“两弹元勋”。

邓稼先:航天事业开拓者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涟源市。

邓稼先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已经涉猎了核物理学、建筑工程学等领域,他是中国燃气轮机研究领域的先驱,担任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设计师、五院院长等职务。

邓稼先主导了多项重要的航天项目,如鲲鹏计划、神舟飞船项目等。

他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让中国航天事业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参与者。

邓稼先曾获得了中国最高科技荣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获国际航空联合会犇科技金质奖章等荣誉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谁是真正“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还是钱三强
导语:“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自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由法国传入中国,自始至今,有关此说的争论不绝于耳。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个“
“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自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由法国传入中国,自始至今,有关此说的争论不绝于耳。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个“舶来品”
“中国原子弹之父”这个说法是在1965年由法国传入中国的。

1965年7月,钱三强收到法国营养学校原秘书、督学巴杭德邮寄的法国《科学与生活》1965年6月号上的一页剪报文章《在中国科学的后面是什么》。

文中写道:“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

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的领导人是曾在巴黎大学Sorbonne部学习过的物理学家钱三强博士。

他才真正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这是目前所见“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最早版本。

根据《钱三强年谱长编》记载,是年,法国《科学与生活》又刊出一篇报道中国核科学研究的文章,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核专家,是钱三强博士”。

在当时,即便是私人信件,只要是从外国寄来的,都要由组织上收拆。

巴杭德的这封来信,由原子能所首先拆看,后报“科委八局”,再转二机部七局,最后批转给钱三强的秘书。

这么一圈批阅下来,我们可以确定,“中国原子弹之父”说从1965年开始就已被圈内人知晓并在国内传播。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6月18日,法国法新社科学编辑赛尔日•贝尔发表文章写道:“人们认为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同一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没有哪个国家进展得有这样快。

法国爆炸第一个原子弹比中国早四年,但是仍然没有试验氢弹……关于参加这项计划的人物,外人知道很少,但是这个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