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彭桓武

合集下载

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名单简历颁奖词事迹完整版

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名单简历颁奖词事迹完整版

2015年桂平一中高三写作素材适用范围:为科学献身拼搏爱国敬业刻苦艰辛艰苦条件取得成就他自己说的:1、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做出来并且更快。

2、我已经老了,希望年轻人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更多人。

个人简介: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

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名人评价: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科学家钱三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科学家彭桓武)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学家朱光亚)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节目摘录:核武器的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的氢弹研究中于敏发出了宝贵的作用。

宁静以致远,鞠躬而尽瘁。

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

觉得很平凡就好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获奖名片五字概括:报国心皎洁相似人物:钱学森(民族脊梁)二、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适用范围:奉献转变(外交官→乡村教师)平凡中的伟大艰苦条件取得成就他自己说的:1.山寨里的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只是并且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2.夫:只要还能动就要干下去3.妻:它是以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坚持下来人物简介:朱敏才,1942年出生于贵州黄平县,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在商务部工作了近40年,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参赞;孙丽娜女士拥有近40年教育工作经验,是我国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

彭桓武的名言(完整版)

彭桓武的名言(完整版)

彭桓武的名言彭桓武的名言创新是没有规律的,如果有个规律说我们要培养创新的人,就好比是说我们要培养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

科学家就是要做工作,这是科学家最高的追求。

不孤独,我有物理,理论物理陪伴我,不孤独!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我的成果微不足计,能保持脑力劳动者的本色便如愿矣。

我觉得自己还不够艰苦,没有周培源先生勤能补拙的精神。

我锲而不舍不足,对科学研究缺乏深入砥砺的精神。

如果我像周先生那样,再勤快一些,还能取得更多的成绩。

不能阻碍年轻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能当科学的绊脚石。

作研究时要把眼光放开,看到每一条可能走的路,不要局限在一点;而每一条路又要把它走到底,这样得到的结果,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才有可靠性。

英国不承认我们,美国看不起我们,这么大的中国好像在地球上不存在,难道非等我们拿着氢弹才能进联合国吗?只有为理想而工作的人,才是真正富有朝气的人;只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咱们搞自己的原子核物理研究,要把南北力量团结起来,集中最优秀人才,取胜的把握就更大些。

获得国家颁发的奖项,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

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她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亭亭铁塔矗秋空,六亿人民愿望同。

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本来明月是前身,玉骨冰肌别有真。

百尺寒光能彻地,一毫余热不因人。

方圆自在都无相,潇洒风流总出尘。

何事洛阳裘万丈,袁安原不厌清贫。

三七,四八年度,执教两番来去。

战乱认家乡,胜利屡曾回顾。

多祜,多祜,母校育才功著。

零落秋风勿自蹙,富贵春芳勿自得。

此身当与竹为林,四时不改真颜色。

耻效群芳竞媚春,此身当与竹为林。

一朝头角冲霄出,好把青天一扫新。

今又星稀月正圆,往年交契结诗缘。

离巢采酿爱丁堡,归国系情华夏天。

桑梓炊烟萦梦里,楚云凡物展花前。

请君致意家乡忆,九十衰翁眷恋拳。

异国郊游倍觉亲,返乡研教半同寅,羡君镇定深钻场,笑我飘浮广问津,年老担轻逢聚会,樱林潭水共舒神,周师引力新观点,相与推敲冀得真。

感动中国人物氢弹之父于敏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人物氢弹之父于敏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人物氢弹之父于敏事迹材料感动中国人物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一个让国家挺起脊梁的人。

氢弹之父于敏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

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

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

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今年的8月16日,央视为这个大国脊梁、?涞?之父于敏庆生。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拥有氢弹的五个国家之一。

因为他,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技术,并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氢弹的战备状态!少年励志为国建功立业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

于敏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小职员。

和其他普通家庭一样,夫妻俩起早贪黑的工作,只为赚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对于这个聪明的儿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教导。

于敏自幼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书中的那些人物,如诸葛亮,岳飞等都是他崇敬的对象。

和许多热血少年一样,当看到岳飞荡寇平虏,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壮举时,于敏总是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为国家崛起效力,建功立业。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于敏自小聪明好学,智力过人。

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

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但此时,父亲突然失业,在同窗好友的资助下,于敏才得以进入北大求学。

在北大,于敏开始崭露头角,显示出过人的智商和超强的记忆力。

于敏刚刚进入北大时读的是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他发现,工学院教的都是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太过简单没有意思。

而他更喜欢钻研未知的知识领域,喜欢寻根探源,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

大二时,于敏发现物理学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于是他转入理学院,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从此便在物理学领域一发不可收拾。

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

1949年大学毕业时,于敏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理学院的研究生。

读研究生的于敏更是以聪慧闻名北大,让导师张宗燧大为赞赏,甚至表示:“于敏是他带过的最优秀的学生。

”张宗燧的称赞不无道理。

有一次在代数考试中,试题刁钻古怪,北大数学系的学生平均成绩才20分,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过60分,但是唯一的一张满分的卷子显得特别突兀,因为这是别的学院――理学院于敏的试卷。

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名单、简历、颁奖词、事迹(完整版)

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名单、简历、颁奖词、事迹(完整版)

2015年桂平一中高三写作素材适用范围:为科学献身拼搏爱国敬业刻苦艰辛艰苦条件取得成就他自己说的:1、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做出来并且更快。

2、我已经老了,希望年轻人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更多人。

个人简介: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

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名人评价: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科学家钱三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科学家彭桓武)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学家朱光亚)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节目摘录:核武器的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的氢弹研究中于敏发出了宝贵的作用。

宁静以致远,鞠躬而尽瘁。

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

觉得很平凡就好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获奖名片五字概括:报国心皎洁相似人物:钱学森(民族脊梁)二、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适用范围:奉献转变(外交官→乡村教师)平凡中的伟大艰苦条件取得成就他自己说的:1.山寨里的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只是并且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2.夫:只要还能动就要干下去3.妻:它是以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坚持下来人物简介:朱敏才,1942年出生于贵州黄平县,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在商务部工作了近40年,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参赞;孙丽娜女士拥有近40年教育工作经验,是我国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

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来源:| 作者:| 日期:2010-5-7 10:18:44 | 编辑:admin中国人就不应该忘记的23位二弹一星元勋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功臣中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43%:1. 钱学森(麻省理工)2. 邓稼先(普渡)3. 屠守锷(麻省理工)4. 杨嘉墀(哈佛)5. 陈能宽(耶鲁)6. 吴自良(卡内基.梅隆)7. 任新民(密歇根)8. 朱光亚(密歇根)9. 王希季(弗吉尼亚理工)10. 郭永怀(加州理工)23位功臣中毕业于英国名校的有5位占总人数的22%:1. 王大衍(帝国理工)2. 黄纬禄(帝国理工)3. 姚桐斌(伯明翰)4. 彭恒武(爱丁堡)5. 程开甲(爱丁堡)其余还有四位是:赵九章(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德国柏林大学)钱三强(法国巴黎大学)孙家栋(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还有四位是未拿过国外学位的中国学者。

从中不难看出23位功臣中有83%是国外留学海归,正验证了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还有一点就是差不多一半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英国,再从2010年的英国泰晤士报世界200强大学排名中美国有70多所排世界第一英国30多所排第二,同时英美也是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不难看出英美的教学水平在全世界是公认的,所以作为每一位莘莘学子而言要出国留学前必须要对世界各国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3位功臣中毕业于美国名校的有10位占总人数的43%:1 钱学森麻省理工大学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硕士学位;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至副教授。

“氢弹之父”于敏:氢弹研制首功 曾隐身三十年

“氢弹之父”于敏:氢弹研制首功 曾隐身三十年

[键入文字]“氢弹之父”于敏:氢弹研制首功曾隐身三十年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创造世界纪录的“两弹元勋”“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

”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氢弹。

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 年1 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34 岁年轻有为的于敏,带领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1999 年9 月18 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

他在发言中总结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 年3 个月,前苏联用了6 年3 个月,英国用了4 年7 个月,法国用了8 年6 个月。

而中国人只用了2 年8 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1。

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元勋

1999 年 9月 1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 国“两弹一星”事业作

出突出贡献的 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钱学森(1911年 12月 11日— 2009年 10月 31日 11时),中国著名物 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 1959 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 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火箭之父” ,“导弹之王” , 2007 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4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 加利福尼亚理

工大学学习。 1935 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 1938 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 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 箭研究。 2009 年 10 月 31 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 98 岁。

郭永怀(Yung-huai Kuo , 1909年 4月4日-1968年 12月 5日)中国空 气动力学家。妻子是李佩。 1909年 4月 4 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1935 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39 年考

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 1941 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 究可压缩流体力学, 1945 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 1946 年起在美国 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受钱学森之邀, 1956 年 10 月回国后任中国 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57 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年聘为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 之一。

陈芳允 (1916 年 4 月 3 日-2000 年 4 月 29 日 ),浙江台州黄岩人, 无线 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陈芳允 1934 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 年抗战期间毕业于云南昆 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 1945 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 视和船用雷达研究。 1948 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 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第 26 基地,国防科 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桓武院士 中国氢弹之父——彭桓武(一)人物简介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

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 ),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

曾任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

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54年9月,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任三届。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

四十年代起研究固体物理,后转向量子场论的研究。

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六十年代初期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是当时理论研究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

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彭桓武的名字最好地诠释着这个群体在学术圈内的声名卓著和学术圈外的默默无闻。

从20世纪40年代末回国之后,他的名字与新中国在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上的辉煌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所人之一;他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反应堆理论与反应堆计算人才;他是核潜艇动力方案的领导者;他领导和参加了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他领导和参加了氢弹的原理设计和试验;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理论领导工作;他培养了周光召、黄祖洽等一大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但一直以来,彭桓武把自己隐藏在普通人群之中,被很多人看作一个“怪老头”,以致与他订交半个多世纪的挚友钱三强多次感叹: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说:彭桓武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家。

(二)彭桓武的人生经历早年时期,隐身在集体协作帷幕后面的彭桓武,在献身中国核武器事业之前,就已经是师出名门、广受赞誉的年轻物理学家了。

1938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

彭桓武是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和1945年分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

玻恩和爱因斯坦有着30多年的交谊。

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玻恩数次提到这位得意的中国学生。

1941年,经玻恩推荐,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

不久,帮助量子化学的创始人之一W.海特勒进行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

据《薛定谔传》,薛定谔在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彭桓武: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1941年8月至1943年7月,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综合了介子场的若干成果,对宇宙线理解进行较系统的解释,称为HHP理论。

HHP理论,是以三位作者姓名的头一个字母命名,其主要工作出自彭桓武。

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颁布和空间分布。

在这个理论中已经出现了后来被称为戴森(Dyson)方程的方程。

随着HHP理论名扬国际物理学界,彭桓武的名字也广为同行所知。

当时身在法国的钱三强曾说,连我这个不搞理论的人都知道HHP理论,可见彭桓武他们这个工作在当时的名气。

1945年,彭桓武与玻恩因为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共同获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

1948年,在薛定谔和海特勒的推荐下,彭桓武当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时年33岁。

当时,彭桓武已经回国,正执教于云南大学。

直到中美建交后的70年代,彭桓武收到爱尔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刊时,才知道自己30年前就已经是它的会员了。

1947年彭桓武代表云南大学前往比利时参加“大学教授会议”,之后,绕道法国巴黎看望钱三强、何泽慧夫妇。

钱三强是彭桓武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学,日后同被誉为中国原子弹的元勋。

钱三强当时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是法兰西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生导师。

两人在1939年相识,并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那时候,美国已经在日本投了原子弹,彭桓武与钱三强心照不宣地相约:回祖国大干一场!当时的都柏林,找一个到中国的轮船座位十分困难。

无奈之下,彭桓武写信请在英国海军部工作的一个科学家朋友布莱克特帮忙,在一条英国的运兵船上找了个舱位。

1949年,彭桓武回到北京,暂住在清华大学的老师叶企荪家,与先期到达这里的钱三强重逢。

此后,两人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发展原子能事业,培养科研人才。

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彭桓武,当年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时,彭桓武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三)大家风范1.治学态度青年时代的彭桓武 彭桓武自幼体弱多病,读小学和私塾花了7年时间。

彭桓武经常在家翻看父亲书柜里的书,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1931年,只有半年高中学历的彭桓武主要通过自学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彭桓武严格遵循着主修物理、选修化学、旁听数学的学习计划,生活紧张而有序。

清华6年,他和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被称为“清华四杰”。

彭桓武的清华生活,由于日寇的入侵被迫中断。

60年后,八十多岁的彭桓武写了一篇论文,当作自己的毕业论文,还清华大学周培源导师的债。

1940年,彭桓武完成了自己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论文,论文得到了导师玻恩教授的赞赏,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但是,彭桓武对自己的论文并不满意,他说,我的论文只做了一半。

玻恩说,如果都做了,就不能只给你哲学博士,还要给你科学博士了。

直到现在,彭桓武还在为那剩下的一半论文劳作。

第二年8月,经马克斯•玻恩推荐,彭桓武到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中工作。

在彭桓武与玻恩告别时,玻恩说,薛定谔没有学生。

到都柏林后,彭桓武才逐渐明白玻恩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原来,薛定谔思虑深沉严密,对一个问题在没想清楚前是不会跟别人说的,一旦想清楚后再说,便十分严谨和正确,因而无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而玻恩则让学生尽量独立思考,多创造性地做研究工作。

这后来也成为了彭桓武的为师之道,就是要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在清华的第一年,彭桓武每周有三天第四节无课。

他就利用这段时间进书库,挑选要借的书。

每次总凑满三册,这是借书规定的上限。

借的书大多与上的课无关。

当时的借书期限一般是两个星期,少数需要精读的才续借一次。

那一年里,16岁的彭桓武读了英译本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实用理性批判》,罗素的散文集,怀特海的逻辑著作。

第二年夏天,他每天上午都要到图书馆老阅览室去,从靠墙的一个书柜中,取出先秦诸子丛书,连续浏览。

这时的彭桓武,已经在四年前读完了《史记》,两年半前浏览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汤姆逊《科学大纲》的中译本,刚学完了大学一年级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看过几本英文哲学书,年龄已十六七,正是个人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所以对诸子的观点不无思辨,有时晚上还在宿舍写心得。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他比较认同荀子的唯物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后来,曾专门借荀子精读,并假设该书章节在流传中有位置错乱,为之试作更正。

他还对“道心维微,人心维危。

维精维一,允执厥中”这16个字作科学认识论的理解。

若干年后他才体会到这里面包含着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而他从选物理系时起则更强调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这方面。

英伦十年,未改彭桓武书生本色。

他中西兼容,融古今于一炉。

雅好诗词,淡定情怀。

很难单向度定义他到底是以学术为志业的西方式知识分子,还是天下滔滔,独善其身的狂狷之士。

晚年,彭桓武辞去了兼任的各种职务,只保留了一张北京图书馆的图书证。

2.生活情况彭桓武祖籍湖北麻城,父亲彭树棠,母亲陈思敬。

父亲留给他的,是一首《七律•咏雪》:“本来明月是前身,玉骨冰肌别有真。

百尺寒光能彻地,一毫余热不因人。

方圆自在都无相,潇洒风流总出尘。

何事洛阳裘万丈,袁安原不厌清贫。

”彭桓武43岁结婚,62岁那年爱妻离世,后来惟一的儿子也远赴美国求学。

此后的二十多年,彭桓武独自一人,过着简朴的生活。

80岁的时候,即1996年,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奖项:彭桓武纪念赠款。

彭桓武院士在发言第一位获赠的,是一位曾经的合作者、因伤早退的黄毅英。

彭桓武在赠款信中这样说:“黄毅英同志:您好!彭桓武纪念赠款将于1996年10月-11月首次举行。

赠款对象为(暂定)彭桓武个人认为在核方面与他合作的工作中值得纪念的合作者。

今年初办,只赠一位,希望明年能赠两位。

在我多忘的记忆中首先浮出脑海的便是您,希望您能接受这次纪念赠款(不是奖,也不评)。

款暂定为每人三万元人民币,已经准备好,现特商定寻求一个合适的时间,请您乘便来中关村一晤,并同去福利楼工商银行办理转账(我提取活期您再同时存入,利用通存通兑免得动用现钞)。

您最好带一同伴来以减少您的劳累。

时间在电话上商定更好,因为我有时还要出去有事。

”时隔4年,彭桓武纪念赠款又增添了新的项目,他在给黄毅英的信中这样说:“黄毅英同志:您好!报告您一个消息,彭桓武纪念赠款,从2001年开始,将增加一项医疗补助报销,专为过去和未来的纪念赠款获得者,由于公费医疗改革,个人负担份额加重而新设立的。

因为银行利率已几次降低,赠款和补助报销均以基金本金支付,用完即结束,所以补助报销金额,根据实际情况,不作任何限制。

北京人请20、21、22日电话告知我数目,23日我将准备好,电话联系待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