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

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2018中考必考文言文虚词18个及用法说明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举例:1.但(1)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2)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1)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2)连词:①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醇翁亭记》)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③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④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⑤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1)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1)疑问代词:①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②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③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乎(1)语气词:①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专题04文言虚词意义用法课外篇(原卷版)-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04文言虚词意义用法课外篇(原卷版)【考点穿透】“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典例在线】【1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语文真题】(三)古代诗文阅读竹赋①(宋代)王炎晦叔读书南斋之上。
路折西南,万竹苍然。
其偃蹇②挫折者,如忠臣节士赴患难而不辞。
其婵娟萧爽者,如慈孙孝子侍父祖而不违。
其挺拔雄劲者,气毅色严,又如侠客与勇夫。
其孤高介特③者,格清貌古,又如骚人与臞④儒。
予虽朝夕吟啸于其下,曾无以名其美而状其奇。
之中然泛观宇宙,万物均函育于一气,而有刚柔坚脆之不齐:荣者必悴,盛者必衰,实繁者易剥⑤,色丽者早萎。
惟松柏之有心及竹箭之有筠⑥,足以阅寒暑而贯四时。
春日载阳,竹于是时清而不腴;冬日祁⑦寒,竹于是时秀而不癯。
今而后见其含德之有常,特操之不移。
【注释】①选自《双溪类稿》,有删节。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王炎,南宋人,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
文中“晦叔”指作者自己。
②偃蹇jiǎn:弯曲的样子。
③介特:孤高,不随流俗。
④臞qú:同“癯”,清瘦。
⑤剥:脱落。
⑥筠yún:竹子的青皮。
⑦祁:盛,大。
17. 下列与“晦叔读书南斋之上”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B.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C.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D.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二则》【22022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虚词是一类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主要用来表示语气、衔接上下文、调节句子成分等。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对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
词用法进行总结归纳。
一、表示语气的虚词
1. "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常用于句末。
如:何妨哉之文乎?
2. "焉":"何也",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如:何必书焉?
二、表示衔接上下文的虚词
1. "乃":连接动作的结果或原因,常用作连词。
如:故其人乃衣过士者也。
2.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
如:其性务而莫知其功。
三、表示调节句子成分的虚词
1. "之":与名词连用表示所属、关系或目的。
如:不忍之耳。
2. "者":与动词或代词连用表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如:具麦者,为具酒之人,具人之以酒。
四、表示状语的虚词
1. "乃":"即"。
表示时间、地点或转折、顺承关系。
如:小小叔乃食。
以上就是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全]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
![[全]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5d1ec1fad6195f302ba68c.png)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凭借、按照、依靠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按照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何以战;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凭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虽我之死(《愚公移山》)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因果关系
所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北冥有鱼》)
(三)以
用法
意义
例句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课内例句总结
(一)之
用法
意义
例句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它(它们)
公与之乘,战
于长勺(《曹刿论战》)
代事,这件事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此、一类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三)(为、所、以、焉、则、乃、何)十二、为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跟”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例句: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例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2.用作动词(1)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动词读wéi“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例句:吾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此外,依据语境的不同,还可以灵活翻译为相应的词语。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做,当例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做例句:自以为不如。
《邹忌》——和“以”连用,译为“认为”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是“为了”,第二个译为“接受”)例句: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作为例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成为十三、“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的方法”、“用这些来”。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课标要求】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考查重点】实词注重词义的理解落实,虚词注重词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
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
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
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主要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2、选词填空。
3、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备考策略】1、句意分析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交换理解如果给出两个句子,问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3、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4.代入检验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中考的虚词题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再以此推断另一个虚词的用法。
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例题剖析】【例1】(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子,命翌日 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
8.代词 指“屋券”
二、“而”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而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而的用法
1.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 表转折
2. 学而时习之
连词 表顺承
3. 三十而立
连词 表顺承
4. 学而不思则罔
连词 表转折
5. 曲肱而枕之
连词 表修饰
6.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连词 表并列
•
4.北面是土耳其,越过土耳其进入了 独联体 外高加 索的国 家,西 边是叙 利亚和 约旦, 稍微过 去一点 就到了 巴勒斯 坦和以 色列。
•
5.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于 是就在 帝国内 推广应 用。以 后,阿 拉伯人 通过西 班牙人 把这种 印度数 字传入 欧洲, 并传播 到世界 各地, 这就是 我们所 使用的 阿拉伯 数字。
与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与的用法与意义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动词 给予
2. 与儿女讲论文义
介词 对、向、和
3. 陈太丘与友期行
连词 和、同
4. 君与家君期日中
连词 和、同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介
对、向、和
6.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介
对、向、和
7. 夜与邵步月
介词 对、向、和
五、“于”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而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而的用法
1.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介词 在
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介词 对于
3. 其一犬坐于前
介词 在
4. 闻之于宋君
介词 被
5.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 在
6. 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介词 对于
7.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
介词 在
六、“以”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以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以的用法及意义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代词 指住宅
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1。卜吉日入新第,
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2.代听词之指2老,妪曰的:哭声 “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3.助之词3爱“的,” 触于其心欤?吾将4问.代之词4。指老”妪遂与邵推扉
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
10.问其故居所在
代词 她的,指老妪的
四、“与”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介词“和”与连词“和”的区别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杀其骑且尽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
B.而复还至其骑中
胡皆引兵而去
C.欲夜取之
大军不知广所之
D.见匈奴三人,与战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射
杀胡白马将
辨析连词“与”和介词“与” “与”作连词,解释为“和”时,构成并列短语,依据我们学过的并列短语的性
7.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连词 表转折
8.家无井而出溉汲
连词 表因果
9. 有闻而传之者
连词 表顺承
10.遂与邵推扉而入
连词 表修饰
11.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
而吾子不肖
连词 表转折
1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连词 表顺承
三、“其”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其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其的用法及意义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而、之、于、其、以、为、乃、虽 因、与、乃、且、则、何、所、焉
提示: 1.每个词并没有列出全部用法及词义,只列出了初中阶段出现并常用的用法及词义。 2.对于一些比较模糊、晦涩的例子,不必钻牛角尖,中考考察的都是用法及意义十分鲜明、 确定的例子。 3.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特殊的用法(有些甚至在初中阶段甚至是孤例),要牢记例句,做到一 出现就能明确辨认。
一、“之”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之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 下车引之
代词 他,指元方
2. 学而时习之
代词 它,指学过的知识
3. 曲肱而枕之
代词 它,指“肱”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它,指优点
代词 它,指缺点
5. 夫君子之行
助词 相当于“的”
6. 复投之
代词 它,指骨头
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 ,遂举以售诸 人。吾今日
5.助词 “的”
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5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
6.代词 指老妪 7.助词 “的”
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 ,徐谓之6曰:“妪之7旧
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对妪焚之8。呼
•
2.对于一些比较模糊、晦涩的例子, 不必钻 牛角尖 ,中考 考察的 都是用 法及意 义十分 鲜明、 确定的 例子。3.对于课 文中的 一些特 殊的用 法要牢 记例句 ,做到 一出现 就能明 确辨认 。
•
3.中东地跨三洲,联系五海,沟通两 洋,自 古以来 是东西 方交通 枢纽, 战略位 置极为 重要。
7.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 取独,无意义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助词 补充音节,无意义
9. 又数刀毙之
代词 它,指狼
10.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 相当于“的”
11.宋之丁氏
助词 相当于“的”
12.有闻而传之者
代词 指这件事
13.得一人之使
助词 相当于“的”
14.因往晓之
代词 他,指杞国那个人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邱智
代
它的,指大海的
2.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代词 那(种)
代词 他的,指颜回的
3. 乐亦在其中矣
代词 那
4.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 他们的Biblioteka 5.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 它的,指柴草堆
6. 其一犬坐于前
代
其中的
7. 及其家穿井
代
他的,指丁氏
8.其人曰:“奈地坏何?
代词 那(个)
9. 奈何忧其坏
代词 它,指大地
连词 表目的,“来”
2.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可以凭借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 表目的,“来”
4. 屠惧,投以骨
介词 把
5. 以刀劈狼首
介词 用
6.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 表目的,“来”
7. 盖以诱敌
连词 表目的,“来”
七、“虽”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八、“为”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
1.每个词并没有列出全部用法及词义 ,只列 出了初 中阶段 出现并 常用的 用法及 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