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与公平

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与公平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科学。
经济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一、经济效率的定义和重要性经济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或者满足人们的需求。
它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最佳的生产组合来实现。
经济效率的实现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经济效率的实现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或者调控来促进经济效率的实现。
二、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中两个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概念。
经济效率的实现可以促进公平,而公平的追求也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1. 经济效率促进公平在经济效率实现的过程中,资源会得到更加有效地配置,生产效益会得到提高,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减小。
2. 公平促进经济效率公平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实现。
当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时,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感,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公平的追求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
三、经济效率和公平的权衡在实际的经济社会中,经济效率和公平往往需要进行权衡。
经济效率的追求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而公平的追求可能会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
1. 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不均衡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时,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一些人或者地区可能会因为资源匮乏而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导致贫困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 公平与经济增长的限制公平的追求有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制约。
为了实现公平,政府可能会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进行调控,这会对经济活动和创新造成一定的冲击,进而影响经济效率和增长。
然而,在现实中,经济效率和公平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和提升的。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引言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公平指的是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而效率则指的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在实际应用中,公平和效率往往存在着矛盾关系,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难题。
二、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概念1. 公平公平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了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正义性、机会均等等方面。
在经济学中,公平主要指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当社会资源被分配给不同个体时,如果这种分配方式符合人们对于正义、合理、公正等价值观念,就可以说这种分配方式是公平的。
2. 效率效率是指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程度。
在经济学中,效率通常被定义为总产出与总成本之比。
当产出最大化时,我们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高效率的。
三、公平与效率存在着矛盾关系1. 公共物品问题由于某些原因(如外部性或囚徒困境),市场无法提供某些公共物品,政府需要提供这些公共物品。
然而,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通常会牺牲一定的效率,因为它们往往被广泛使用,而且不容易排除非付费者的使用。
2. 税收与福利政府通过税收来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
然而,税收会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从而对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在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时,政府必须权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3. 垄断问题垄断市场通常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效率低下。
垄断者可以通过限制产量和提高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这种行为对消费者和社会都是不公平的。
4. 收入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是由市场决定的。
这种分配方式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或存在其他不公平现象。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并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需要实施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然而,在实施这种政策时必须权衡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四、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1. 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种市场失灵问题,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补贴来纠正外部性问题,或者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解决公共物品问题。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

个人题纲:案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第一篇: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关键词:政府、公平、效率、经济活动、选择(一)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是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适应关系。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
(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这是一种理想的政策组合,政府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既能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又不以效率损失为代价,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目标。
或者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形成某种折中选择,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个人题纲:(一)政府经济与公平经济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经济公平不是无需前提的绝对概念,以按资分配为例,在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传统体制条件下,它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不公平的;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经济公平的内涵大大超过收入平均的概念。
从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界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只是经济公平的涵义之一。
即便是我们平时讲结果公平,至少也有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两个观察角度,财富分配的角度更为重要。
况且,收入分配平均与收入分配公平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应混淆(二)政府经济与效率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
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
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提高效率,兼顾公平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操作技艺收入和财富的差距并不都是效率提高的结果,其刺激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具有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面的效应高效率是无法脱离以合理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公平分配的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5篇]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9b3c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a.png)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5篇]第一篇: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1、案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个人讨论提纲:我国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价值目标,但公平与效率作为经济政策的两个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本文分析了经济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指出完善我国经济政策、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必须做到: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结构;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持社会安定。
例如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 年到1990 年间,因厂长决策投资6000 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四六分;而后又投资3000 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
所谓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平等与效率是任何政府追求的两个基本的政策目标。
经济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
但是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
经济上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
它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因为高效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公平与效率作为经济政策的两个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常常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认为“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
”不管怎样,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
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
经济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学中的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效率是指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以最少
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而公平则是指在社会分配过程中,
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在某些情况下,效率和
公平可以实现统一,例如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
资源配置可以既有效率又公平。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追求效率,可能需
要牺牲一部分公平。
例如,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吸引投资和
发展经济,可能需要降低劳动力成本或减少环境保护等措施,
这可能会对公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
需要兼顾公平,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维护公平,可能
需要牺牲一部分效率。
例如,在社会福利领域,为了确保每个
人都能够获得基本保障和福利,可能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社会
救助力度,这可能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这
种情况下,仍然需要兼顾效率,避免过度浪费资源。
4.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效率和公平之间可能
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
例如,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如果过于强
调效率,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如
果过于强调公平,又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在这种
情况下,需要寻求平衡点,既要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发展,又要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
平与效率的选择
关键词:政府、公平、效率、经济活动、选择
(一)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是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适应关系。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
(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这是一种理想的政策组合,政府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既能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又不以效率损失为代价,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目标。
或者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形成某种折中选择,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第二、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
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
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社会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基础产业实力雄厚,市场体系运行效率提高,政府不需要大量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因而政府活动的重点则转向了收入公平分配。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待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考,就是要历史、全面地看待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
20多年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非常见效。
于是,经过10多年,就把“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经验总结,写进了党的十四大的决议。
但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法上有一个新的变化。
就是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处于“兼顾”的第二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始,直到如今,它是我国在收入分配政策领域的正式精神。
共产党向来主张社会公平和公正。
为什么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把公平与效率相比放在兼顾的次要地位呢?这与我国经济长期落后、难以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众多社会矛盾有密切关系;也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有密切关系。
这种形势迫使我们积极进取,尽一切努力增大我国的国民财富和综合国家实力,所以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时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与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这样就把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突出地提出来,效率成为第一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当时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
为了更快地提高效率,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就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
邓小平告诫我们:改革造成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我们要避免这个前途,我们一定能够避免这个前途,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问题!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