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克隆技术
猪转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猪转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猪转基因克隆技术是一项应用基因工程学技术创造新品种、提高猪肉产值的前沿科学技术。
研究表明,通过克隆技术和基因转变,能够在猪实现育种和生产中的多方面改进,包括改善肉质、增强疾病抵抗力和提高生殖性能。
猪是人类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养殖动物之一,向着提高其产值和质量方向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遗传育种方法存在时间短、效果慢等问题,为此,转基因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育种范围更为广泛。
目前,基因工程学在猪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猪的体细胞基因组,获取产生永久性改变的细胞系,并基于这些细胞系产生带有有益性状的转基因猪。
在猪转基因克隆技术研究中,克隆技术和基因转变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克隆的苗头肿瘤抑制基因p53株开辟了抗肿瘤育种的路子。
猪的病毒特异基因处理也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例如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蓝耳病毒等病毒的抗性基因进行研究。
在猪育种方面还涉及到人和猪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研究从猪基因中提取出对人体有利的生理部件,例如训练猪产生人源性抗铁蛋白和人源性因皮质醇释放激素。
研究人员还通过改变基因组来增强猪的抵抗力,预防逆境(如寒冷或缺氧)和多种病毒感染。
(Wu et al., 2005)虽然猪转基因克隆技术在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改进,但它已经在生产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品种。
例如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们,他们使用通过基因改造的猪骨嫁接可以解决断骨治疗中所碰到的困难。
(Lin, 2019)在过去的研究中,一些科学家成功地将嵌合餐状状元素限制片段(HARPS)基因嵌入猪的遗传物质中,这使得这种猪抵抗禽流感的能力大大提高。
(Wu et al., 2005)在未来,猪转基因克隆技术将继续在猪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将继续改进和优化技术,以更有效地利用猪的育种潜力,促进猪肉产业的发展。
猪转基因育种技术在人类医学研究中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和创新猪转基因克隆技术,并在农业生产和医学研究等方面发挥她独特的优势,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持续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植物细胞的过程,从而改变植物的表型特征。
在植物转基因技术中,将外源DNA插入到植物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DNA片段的生产和收集:DNA片段的生产和收集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比如PCR扩增技术、染色体复制,等等。
(2)特異性克隆:特異性克隆是一种利用抗原受体系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将无菌的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从而使改变细胞表型性状的抗原受体获得潜在的克隆特异来源。
(3) 载体特异性转染:载体特异性转染是将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的过程,它通常是利用哺乳动物质粒等载体将外源DNA片段植入到宿主细胞中。
(4) 转化:转化是植物细胞在受到DNA片段植入后,能够形成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的过程。
2、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方法
(1) 诱导细胞抗性:植物转基因技术可以利用一些诱导剂,如多聚糖、双链RNA等,通过诱导植物细胞的自然抗性,让其增加免疫反应及抗外源性抗原的能力,从而提高转基因植物的转化效率。
(2) 共价结合技术:共价结合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方法将外源DNA植入植物细胞的技术,它通常利用某种活性稀释剂将DNA片段与
植物细胞表面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从而使外源DNA片段能够植入宿主细胞。
(3) 转化抗性:转化抗性是一种利用抗生素来抑制植物细胞的自然抗性,从而促进植物细胞内部外源DNA的转化。
一般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和环丙沙星。
(4) 小麦内含体技术:小麦内含体技术是一种利用小麦内含体将外源DNA植入植物细胞的技术,它通常利用小麦内含体外质壁偶联(ECC)促进外源DNA的转化。
克隆和转基因关系的关系

克隆和转基因关系的关系
克隆和转基因是具有重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这两者均在生命科学领域有
重要应用。
从基因学层面来说,克隆技术涉及基因的复制,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将基因转移到另一个非同源的表达体中。
因此可以说,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的存储位置。
克隆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或复制基因来影响生物体发育或功能的一系列技术。
在
该技术中,可以将一个细胞里的基因组复制给一个新的细胞(可能是大型有机体中的细胞或小型细胞,如细菌),从而获得相同基因组的繁殖体。
这种技术能够被用来创建新的种群(原为人工选择),或者用于获取具有某种基因表达的个体。
相比之下,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基因工程的手段,用于改变一个生物的性状或行为。
它的操作原理是,先从一个物种中提取某个特定基因,再将其注入另一个物种,使其获得原物种所没有的某一特定能力。
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抗病虫性、抗药性和抗逆性,以及提高收获率和抵抗环境条件等性状。
例如,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生产保育型转基因植物,以增加农作物抗病虫性和耐旱性,减少农药的用量和污染。
从上述可以见,克隆技术主要对改变生物体的功能,而转基因技术则针对改变
某种特定性状,从而改变目标生物体的性状。
克隆是将一个细胞的基因复制到另一个细胞中,而转基因是将基因转移到非同源的表达体中,进而改变特定性状。
因此,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在研究和应用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它们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生物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基因的原理

转基因的原理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使其获得特定的性状或功能的技术。
它是现代生物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和工业领域。
转基因的原理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导入和基因表达等过程。
首先,基因克隆是转基因技术的第一步。
科学家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感兴趣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复制出来,这个过程涉及到DNA的定位、切割、连接和复制等操作。
通过基因克隆,科学家们可以获取到目标基因的大量复制品,为后续的基因导入和表达奠定了基础。
其次,基因导入是转基因技术的核心环节。
一旦获得了目标基因的复制品,科学家们就需要将其导入到目标生物体的染色体中。
这一过程通常通过基因枪、细菌介导转化、病毒介导转化等方法实现。
一旦目标基因成功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它就会与其它基因一起参与到生物体的遗传调控网络中,从而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最后,基因表达是转基因技术的最终目的。
一旦目标基因成功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它就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涉及到DNA的转录、翻译和后续的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学过程。
通过基因表达,目标基因所携带的性状或功能得以在目标生物体中得以表现,从而实现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目的。
总的来说,转基因的原理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导入和基因表达三个过程。
通过这些过程,科学家们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基因的精准操作,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性状或功能的转基因生物体。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农业领域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还可以为医学和工业领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转基因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最新发展

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最新发展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两个领域之一。
这两项技术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甚至重塑生命,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最新的发展角度分别探讨这两项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一、克隆技术的最新发展克隆技术是指通过体外培养细胞或大量复制DNA来复制生物个体的过程。
近年来,克隆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其中最具有前景的是癌症克隆技术。
癌症克隆技术是指利用DNA纠错及扩增技术,从肿瘤细胞中检测有关癌症克隆的分子特征和毒性,以便为个体化治疗打下基础。
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医疗界更好地针对不同癌种的个体化治疗。
另一个有前景的应用方向是克隆动物。
在这个领域,最新发展的成果是,一种名为“克隆猫”的技术已经得到成功应用。
该技术基于嵌合体技术,采用体细胞核转移法,从源腹泻病患者抽提细胞,及一只母猫的卵母细胞,制造体細胞克隆狀態下,将來自源腹泻患者的細胞放入并将其融合到母猫卵母细胞中,随后將“經過胚胎發育”的胚胎移植到另外一只母猫子宫内孕育,最终成功获得了一只克隆猫。
另外,人体细胞克隆技术也在近年来得到了一些进展。
近日,澳大利亚门加利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通过克隆技术克隆了人类胚胎,这是首次成功克隆人胚胎。
据报道,该研究还有望开发出旨在治疗一些人类疾病的新疗法。
二、转基因技术的最新发展转基因技术是指人工干预、改造基因体系的一种技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基因体系中,改变宿主基因的表达和/或组成,从而实现新的生物性状或新的应用功能。
最新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应用包括食品、医药、工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等方面。
在食品工业方面,转基因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改良食品营养成分、削弱食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强食品的抗性和保存期限等。
最近,一家名为“哈尔冰品”的企业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儿童冰淇淋,被市场称为“智能冰淇淋”。
通过添加DHA等多种有益成分,实现了对儿童大脑、身体的全面保护,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体细胞克隆技术的若干改进及其在转基因克隆牛中的应用》范文

《体细胞克隆技术的若干改进及其在转基因克隆牛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体细胞克隆技术是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特别是在农业和生物医学领域。
通过这一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复制出与原始动物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为农业生产和疾病模型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着重探讨体细胞克隆技术的若干改进及其在转基因克隆牛中的应用。
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原理与改进体细胞克隆技术是指通过去核卵细胞与供体细胞核的结合,再经过人工诱导产生胚胎,进而培育出与供体动物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
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供体细胞的选择和基因编辑的精确性。
近年来,体细胞克隆技术得到了诸多改进。
首先,在供体细胞的选择上,科学家们通过优化细胞培养条件,提高了细胞的增殖速度和分化能力,从而提高了克隆成功率。
其次,在基因编辑方面,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的应用,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地修改动物基因,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克隆。
三、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转基因克隆牛中的应用转基因克隆牛是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畜牧业中的一种重要应用。
通过将特定基因导入牛的体细胞中,再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具有特定性状或能力的转基因牛,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在转基因克隆牛的培育过程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引入各种优良性状基因,如抗病性、耐寒性、生长速度等。
此外,通过克隆技术培育出的转基因牛还可用于生产珍贵的医疗用蛋白质或药物,如乳蛋白、生长因子等。
四、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挑战与展望尽管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在克隆过程中仍存在较高的失败率和技术成本问题。
此外,对于大型哺乳动物而言,由于生殖生理机制较为复杂,体细胞克隆难度相对较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克隆效率和降低成本,需要继续研究和优化克隆技术。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细胞克隆技术有望在农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通过克隆技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和动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食品质量;同时,利用克隆技术建立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平台,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手段。
转基因克隆动物的流程

转基因克隆动物的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转基因克隆动物流程。
1. 选择母体细胞,从供体动物中获取体细胞,例如皮肤细胞或卵母细胞。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来获得特定性状的技术,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导入和基因表达三个基本步骤。
首先,基因克隆是指从一个生物体中获得目标基因,并将其进行复制。
这一步骤通常是通过PCR技术或者其他基因克隆技术来实现的。
通过这一步骤,科学家们可以获得他们感兴趣的基因,并将其进行后续的操作。
其次,基因导入是指将获得的目标基因导入到另一个生物体中。
这一步骤通常是通过载体DNA或者病毒载体来实现的。
科学家们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结合,然后将其导入到目标生物体的细胞中。
在细胞内,目标基因会被插入到生物体的染色体中,并成为其遗传信息的一部分。
最后,基因表达是指在目标生物体中使导入的基因表达出目标蛋白质。
这一步骤通常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一旦目标基因被导入到生物体的染色体中,它就会参与到生物体的基因表达过程中,从而使目标蛋白质得以表达出来。
通过以上三个基本步骤,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体特定性状的改变。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增加作物的抗病性、抗虫性和耐逆境能力,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生产药物、改良家畜和提高微生物的发酵能力等方面。
总的来说,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基因克隆、基因导入和基因表达三个基本步骤来实现对生物体特定性状的改变。
这一技术已经在农业、医药和工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转基因技术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克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转基因克隆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它是以动物体细胞为受体,将目的基因以DNA转染的方式导入能进行传代培养的动物体细胞,再以这些体细胞为核供体,进行动物克隆。
与传统转基因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概述了传统转基因技术的缺陷、转基因克隆技术的优越性、研究概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
关键词:转基因动物克隆转基因克隆引言:转基因动物( transgenic animal)是指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使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从而将外源基因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的工程化动物。
[ 1 ]在转基因动物作为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发展最快、最热门的领域正在改变着生物医药、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材料,甚至是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面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出所期望的转基因动物已成为科学界甚至商界关注的热点。
克隆(cloning)是英语“clone”音译,来源于希腊语“klon”[2],原意是扦插枝条,即无性繁殖。
动物克隆指不通过精子和卵子受精过程而获得与亲本具有相同遗传物质后代的过程。
由于细胞核移植是产生克隆动物的有效方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它称为动物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的发展为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应用带来了契机,两者的结合既有迫切性又有必然性。
而且,这种结合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技术的重组、综合和优化[3]。
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是转基因动物技术与克隆动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是以动物体细胞(包括动物成体体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等)为受体,将目的基因以DNA转染的方式导入能进行传代培养的动物体细胞,再以这些体细胞为核供体,进行动物克隆。
[3]转基因技术与克隆技术结合,创建转基因克隆动物,已经成为本世纪培育遗传工程动物的主导性技术途径。
转基因克隆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而低成本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技术已经为转基因动物的生产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文概述了传统转基因技术的缺陷、转基因克隆技术的优越性、研究概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
1.动物传统的转基因技术概述现代转基因动物研究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
1980年, Gordon等首次报道用显微注射法获得转基因小鼠。
1982年, Palmiter等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中,获得了个体比对照鼠增大一倍的“超级小鼠”,从此揭开了转基因动物研究的新篇章[1,4]。
先后出现了显微注射法、反转录病毒载体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精子载体法等转基因动物生产技术。
但是由于这几种方法都各自存在一些缺点,所以在技术上制约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转基因动物生产的发展速度,现分述如下。
显微注射法存在转基因的整合是随机的,因此整合的位点、拷贝等均难以精确控制。
同时随机整合也可造成较严重的插入突变,影响受体动物基因组的其他结构和功能,无法满足精确修饰的要求。
反转录病毒载体法只能通过嵌合体途径获取纯系转基因动物,实验周期长;目的基因不能超过100kb;由于含有病毒DNA,可能会出现病毒自身复制和表达的现象,安全性令人担忧。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适用物种少[ 5, 6],只能适用于已建立了真正的ES细胞系的小鼠。
此外动物育种需经过嵌合体途径,受ES细胞的生殖嵌合能力以及交配机率的影响,实验周期较长。
精子载体法和"受精卵显微注射"途径一样具有目的基因整合的随机性和无法早期验证修饰事件等不足之处。
上述几种转基因技术中常用的方法的不足的确在技术上制约了转基因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范围,总的来说转基因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 整合和表达效率低用显微注射法一次可向一个卵中注射几百个转基因拷贝,但总是单位点整合或单位点多拷贝整合,Hochic 等[7]研究了显微注射法的转基因动物总效率为0.38%,田小利等[8]对大鼠的统计结果阳性率为3.3%,总效率为1%。
说明转基因动物的总效率很低。
转基因的整合还可造成宿主细胞基因的突变,导致四肢畸形、死胎、木乃伊等现象的发生。
(2) 转基因的遗传率低许多研究表明,转基因动物及其后代并不能够保证外源基因世代传递,外源基因整合后容易从基因组型中消失,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连续传代。
只有单位点整合才能以孟德尔方式遗传[9]。
(3) 生产成本高由于基因整合与表达效率较低,生产一头有用的转基因动物,需用大量供体和受体动物,涉及很高的研究费用,转基因动物产业化受到很大限制。
据Wall等[10]计算,生产一头祖代转基因猪需花费2.5万美元,生产一头转基因牛需要50万美元。
如果用体外成熟和体外授精方法,成本约可降低1/3。
2.转基因克隆技术生产转基因动物的优越性转基因克隆技术用于生产转基因动物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在于它直接以胎儿体细胞为转基因受体细胞,继而以转基因体细胞为核供体制作转基因克隆动物。
其采用简便的体细胞转染技术实施目标基因的转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细胞来源困难和低效率。
同时,采用转基因体细胞系,可以在实验室条件进行转基因整合预检,减少了受体动物的数目,不需要用受体母畜来承担那些非转基因的胚胎。
同时,可事先在细胞中进行基因转移和对阳性细胞进行筛选,简化了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许多环节,节约了人力,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另外,结合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可以通过鉴别核供体的核型而预先得知转基因动物的性别,从而选择性地制备雌性的转基因动物,有利于外源基因在母乳中的表达以使生产的转基因动物获得期望的性状。
用转基因克隆技术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提高了。
这是因为用作核供体的细胞是确证整合了某一外源结构基因的细胞,一旦核移植成功,就意味着得到了转基因动物。
3.转基因克隆技术的研究概况3.1转基因克隆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自从多莉诞生的近十年来,转基因克隆技术不断的被应用于转基因动物的的制作,并且越来越向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生产靠近。
1997年,第一只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多莉”诞生后不久,Wilmut研究小组[11]于1997 年6 月报道用胚胎细胞为核供体,获得了表达治疗人血友病的凝血因子IX 转基因克隆绵羊“波利”(Polly),由此第一只转染了人凝血因子IX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绵羊也顺利诞生。
1998年,Cibelli等[12]成功制备出转LacZ基因的克隆牛。
1999年,Baguisi等[13]用含人抗凝血酶基因的山羊胎儿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得到了三只转基因克隆山羊,经诱导泌乳证明能高效表达人抗凝血酶,首次证实含外源基因的山羊胎儿细胞能克隆得到转基因的个体,为转基因克隆法生产转基因山羊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2000年McCreath等[14]报道了世界上第一只基因打靶克隆绵羊的诞生,为特定基因修饰的转基因动物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方法。
2001年,曾经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 医疗公司4月宣布,该公司研究人员成功地培育出5只转基因克隆猪。
这是人类首次培育出转基因克隆猪,标志着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同年,Denning等[15]成功制备出灭活了原蛋白基因〔PrP)、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GGTA 1)的克隆绵羊。
2002年,Dai等[16]以及Lai等[17]获得了灭活了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GGTA 1)的克隆猪。
特别是Lai等[17]通过两次核移植制备出完全灭活两条α-1,3半乳糖转移酶等位基因的克隆猪,向着为人类提供异种器官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2 转基因克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在多莉诞生之后,我国的科学家奋起直追。
2002年,成勇等[18]用成年转基因山羊的成纤维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克隆得到转基因克隆山羊,首次证实含外源基因的成年山羊体细胞也能克隆得到个体。
邹贤刚、成勇等[19]用转染了外源基因(neo)的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克隆得到5只转基因克隆山羊,并且在克隆羊的体细胞中仍能检测到外源基因(neo)的表达。
经过不懈努力,2003年,李宁等[20]的实验室培育出了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乐娃”和“岩娃”。
其中,“岩娃”创造了两个世界纪录:一是首次转有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使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的牛奶,可望成为一种口服液用于治疗或预防人类胃溃疡疾病;二是首次在同一头牛中转有3种外源基因。
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了转岩藻糖基因,转人乳铁基因,转溶菌酶基因。
之后龚国春等以不同类型的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生产牛的转基因克隆胚胎。
2004年,龚国春等[21]又利用转基因克隆技术成功的获得了转基因牛。
2005年,张运海,潘登科等[22]利用转基因克隆技术生产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猪转基因克隆胚胎。
2006年,东北农业大学刘忠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23]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是世界上继美国、韩国、日本之后的第四例成功通过转基因克隆技术生产出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猪。
4.转基因克隆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4.1 转基因的供体细胞核是否会影响核移植效果关于外源基因对核移植是否有影响,不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同。
有报道称,转入的外源基因对牛的体细胞核移植有负面影响[[24,25]。
而Rohet等人[26]报道,将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核移植时,重构胚的体外发育等情况与未转染的细胞无差异。
4.2 外源基因在制备的转基因动物中表达效果不一在已制备的转基因克隆山羊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效果也不相同。
Baguisi等[12]用转基因山羊F代的胎儿体细胞克隆得到个体,外源基因的表达量与其F1代转基因山羊的表达量相似。
Keefer等[27]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到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中,并克隆得到一只转基因克隆山羊,可是,在转基因克隆山羊的细胞中不能直接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
邹贤刚、成勇等[28]用转染了neo r基因的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克隆得到转基因克隆山羊,并在其细胞中检测到neo r基因的表达。
5. 展望转基因克隆动物技术用于生产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当今动物克隆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
转基因克隆技术是21世纪创建遗传工程动物的主导性技术,对该技术的研究可以迅速实现转基因动物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但是由于转基因克隆技术还存在着上述几方面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利用转基因克隆技术高效而低成本的获取期望的转基因动物将会是今后转基因克隆技术走向成熟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些问题也将会是21世纪研究领域争论的热点。
参考文献:[1] 陆得如,陈永青主编.2002. 基因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21~122[2] AE.Schnicke, JM .Alexander, AR .Willianm, et al. Humanfactor IX transgenic sheep produced by transfer of nuclei from transfected fetal fibroblasts. Science, 1997, 278:2130~2133.[3] 张福德,王建荣.转基因克隆动物研究[Pl.生物技术通报,1999,4:16~18.[4] 刘建忠,李宁,丁翔等.1998.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6(3): 269~276[5] 林莉,胡佐忠.2005.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研究进展.畜禽业,(5) : 20~23[6] 李丽立,杨坤明主编.2002.现代生物技术与畜牧业.北京:科学出版社,1930[7] Hochi SI,Ninomiya T,Honma M, et al. Successful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rats.Anim Biotech. 1990;1:175~184.[8] 田小利,陈兰英.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存在问题.生物工程进展,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1995.05.41~44 .[9] Palmiter RD BR, Hammer RE, Trumbauer ME, et al. Dramatic growth of mice that develop from eggs microinjected with metallothionein-growth hormone fusion genes. Nature 1982; 300: 611~615.[10] Robert J. Wall..Products of Recombination. Science 1 January 1993 259: 109[11] Schnieke AE KA, Ritchie WA, Mycock K, et al.Human factor IX transgenic sheep produced by transfer of nuclei from transfected fetal fibroblasts. Science. 1997; 278: 2130-2133.[12] Cibelli JB SS, Golueke PJ, Kane JJ,et al. Cloned transgenic calves produced from nonquiescent fetal fibroblasts. Science. 1998; 280: 1256-1258.[13] Baguisi A BE, Melican DT, Pollock JS, et al. Production of goat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Nat Biotechnol. 1999; 17: 456-461.[14] McCreath KJ HJ, Campbell KH, Colman A, et al. Production of gene-targeted sheep by nuclear transfer from cultured somatic cells. Nature 2000; 405: 1066-1069.[15] Denning C BS, Ainslie A, Bracken J, et al. Deletion of the alpha(1,3)galactosyl transferase (GGTA1) gene and the prion protein (PrP) gene in sheep. Nat Biotechnol. 2001;19: 559-562.[16] Dai Y VT, Boone J, Chen SH, et al. Targeted disruption of the alpha 1.3- 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 in cloned pigs. Nat Biotechnol. 2002; 20: 251-255.[17].Lai L K-SD, Park KW, Cheong HT, et al. Production of alpha 1.3-galactosyltransferase -deficient pigs. Science 2002; 299: 411-414.[18] 成勇,王玉阁,罗金平,等.由成年转基因山羊体细胞而来的克隆山羊.生物工程学报2002; 18:79-83.[19] Zou X WY, Cheng Y, Yang Y, et al. Generation of cloned goats (Capra hircus) from transfected foetal fibroblast cells, the effect of donor cell cycle. Mol Reprod Dev. 2002; 61:164-172.[20] 龚国春,戴蕴平,樊宝良,等.以不同类型的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生产牛的转基因克隆胚胎.中国科学,C 辑,2003,33(6):532-538[21] 龚国春((2004)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基因牛.[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2] 张运海,潘登科等.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猪转基因克隆胚胎.中国科学C 辑生命科学2005,35(5):439-445[23] 黑龙江日报. 2006年12月27日[24] Arat s, Gibbons,J., Rzucidlo,s., et al.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bovine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 from transgenic clonal lines of adult and fetal fibroblast cells of the same genotype. Biol Reprod. 2002; 66:1768-1774.[25] Zakhartchenko V, Mueller,S., Alberio,R., et al. Nuclear transfer in cattle with non-transfected and transfected fetal or cloned transgenic fetal and postnatal fibroblasts. Mol Reprod Dev.[26] Roh S, Shim,-1., Hwang,W.S, et al.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transgenic bovine embryos after nuclear transfer using different cell cycles and passages of fetal nbroblasts. Reprod. Fertil. Dev. 2000; 12: 1-6.[27] Keefer CL BH, Keyston R, Wang B, et al. Generation of dwarf goat (Capra hircus) clones following nuclear transfer with transfected and nontransfected fetal fibroblasts and in vitro-matured oocytes. Biol Reprod. 2001;科:849-856.[28] Zou X WY, Cheng Y, Yang Y, et al. Generation of cloned goats (Capra hircus) from transfected foetal fibroblast cells, the effect of donor cell cycle. Mol Reprod Dev. 2002; 61:16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