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伸和丰富,具体包括繁荣发展、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六个方面。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形成,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回答,也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繁荣发展的观念。
这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
只有通过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繁荣,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民主文明。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旨在使人民群众从受对象转变为直接参与者,实现人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和充分发展。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只有让人民在政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让民主权利的实现更加广泛,才能确保人民的权益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主张自由平等。
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人的基本属性。
平等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既要求人们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益,也要求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享有平等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平等发展。
只有在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中,每个人才能有更多自由的空间,不受社会地位、财富差距等因素的限制。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包括公正法治的理念。
公正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权益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人民权益才能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发展才能实现有序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强调爱国敬业。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
敬业是每个人对工作的责任感与荣耀感。
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马克思主题报告《马克思主义的职业观》马克思主义的职业观产生背景: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数量也连年攀升。
据统计,我国2001~2009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 115、145、212、280、338、413、495、559及630万,十年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
而在这期间,我国的GDP一直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就业面临泰山压顶之势。
因此,大学生是否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和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定义:那什么是职业观呢?所谓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面对职业选择的问题,职业观的不同,使我们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职业是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平台,也是获得基本生活来源的手段。
择业是人生紧要处的重要一步,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要慎重思考。
一、选择职业的原则马克思写道“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深层考虑,我们有必要找出鼓舞的来源。
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1.个人喜好,即是个体自身的兴趣,能否将自己的兴趣与自己所选的职业相结合。
人们在自己的兴趣与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从而使兴趣与工作都能够得到发展。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问题时的考虑有感

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问题时的考虑有感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集中体现了青年马克思择业观,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了青年择业时应具有的正确态度,探讨了青年择业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各种因素,提出了青年择业的主要指针和基本原则。
虽然这时的马克思尚没有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但他在这篇论文中表述的理想信念却论在过去、现在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华。
【关键词】职业;职业选择一,要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青年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时,首先考虑的就应当是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自己对什么样的职业感兴趣,一个人对他所选择的职业有兴趣与否与他能否在其工作岗位上取得好的成就是息息相关的,他所选择的职业很可能将陪伴他一生,如果这个职业不是他的兴趣所在,那么这几十年间的工作时间就很可能是混日子的时间甚至是受折磨的时间。
其次,青年要选择其职业,应当将自身条件列入考虑的范围,如果他想选择的职业对于心理承受能力或是身体条件有限制,那么再坚持自己的职业方向就不现实了。
最后,长辈的经验尤其是父母的建议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很是重要,由于人生阅历的原因,青年很难对各种职业有全面的了解,对于自己的了解也会受到主观方面的制约,因此,父母,与自己最亲密并经历过许许多多风风雨雨的人,在自己的职业选择中就显得尤其有用。
二,要能造福人类: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当有造福人类的取向,人们在选择就业时,通常会以职业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能取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无可厚非,但是,只有能为人类造福的事业,才是真正的事业,才是有意义的事业,青年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着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尔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暇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的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解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解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社会公众大都从兴趣爱好或者工资多少、职位高低、福利待遇等层面考虑一份职业的好坏,而很少有人能把它作为达成“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的目标的手段来看待。
当初周恩来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多少纨绔子弟面红耳赤?真正的伟人凡事绝不是只为自己考虑,他不会只为一己私欲而作出抉择。
但同时,他也不会一味委曲求全责难自己,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最擅长而又能使人民受益最多的职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意识深深烙印于物质,而格局决定了高度。
有人真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就是我们的起跑线,而有人长大就衣食无忧生在终点线,于是奋力拼搏以填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与身份地位的差异,或者怨天尤人,浑浑噩噩,虚度年岁。
其实,搞事情的初衷也就是我们的起跑线,我们对自己所专门从事职业的信仰、思想的高尚程度、处事时所希望的效益与服务的人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同意了我们能够跑多离。
正如文章所言,“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我们应该选择能把自己能力最大化于社会的工作,选择自己存在感最强的工作,选择使我们自己能真正受到鼓舞的工作,不为名不为利,不为虚荣心。
生命本就是无意义的,人向死而生,生就是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存在寻找意义的过程。
为浮名虚利的打拼注定是不能长久的,这样的挣扎迟早会耗尽你所有的热情。
若是习惯了在这温柔乡里消沉,再想摆脱,想重归正途,便更加吃力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可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希望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不要在尘世繁华与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哪怕最初的想法已经改变,也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青年马克思谈选择职业的标准(全文)

青年马克思谈选择职业的标准(全文)马克思十七岁在居里中学读书的时候(一八三五年),写过一篇以“一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看法”为题的作文。
从这篇作文里,可以看出青年时间的马克思的志向、马克思的人生观;而后来马克思的伟大事业,是实现了和发扬光大了他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的。
现在把这篇作文中的几段译文,抄在下面:“……在我们选择职业时应该作为向导的标准,就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成功。
不要幻想:这两种利益,可以互相敌对斗争,这一个要把那一个消灭掉;事实上,人类的性质已经这样安排:一个人只有当他为了成功,为了当代的幸福而工作时,他才能够达到他的完全成功。
“一个人假如只为自己而活动,也很可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一个大贤人、一个卓越的诗人。
但他绝不是一个成功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上所称为最伟大的人物,只是那些在为总体工作中来改进自己的人;经验所称颂为最幸福者,只是那些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的职业,是使我们能够极大量地为人类工作的,那么负担就一定不会使我们屈膝,因为那只不过是为全体作牺牲;那么,我们就一定不去享受可怜的、狭隘的、唯我主义的快乐,反之,我们的幸福乃属于大众,我们的生命纵然静止了,但是会永远不断地在发生影响,而且我们的骨灰将永远由于高尚的人类的热泪而润湿。
”在这篇作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十七岁的马克思已经具有了这样一些高尚信念:一、强烈的工作精神,也就是“爱劳动”的人生态度。
恩格斯在“马克思安葬演说词”中称赞马克思说“战斗是他的本质”马克思战斗的一生,就是百倍顽强地工作的一生。
二、同样重要的:这样的工作和劳动,又是为总体为大众服务的。
从依靠大众,他又取到永远不会“屈膝”的力量,后来马克思就认识到这样的大众就是无产阶级。
三、认定了什么才是幸福,他鄙视那些唯我主义的享乐。
后来马克思和他全家为革命经历了三四十年之久的、异常惊人的贫困生活,可是今天千百万的大众,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光辉照耀之下取到了幸幅,他那“我们的幸福乃属于大众”的宏愿已经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2)

马克思主义职业观----青年应如何选择职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基本思想,也激励着我们在选择职业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始,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的领导人都在自己的职业选择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与榜样,他们有的放弃了荣华富贵,只为为更多的人谋幸福;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保证革命的胜利:历史上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选择职业的方面,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生。
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在他17岁时就曾经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以人类的福利和个人的理想为主要指针。
我们不应当认为这两种利益之间可能发生对立冲突,不应当认为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利益,因为人生来就是这样安排的;他只有为了社会进步和同时代人的福利而努力,才能够使自己完善起来。
”恩格斯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的生活,积极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的事业中,成为马克思强大的后盾。
毛泽东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从小立下志向,亲力亲为,积极考察农民运动,深入群众,成为中国的伟大领袖,终于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胜利的希望。
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刻苦求学,成为人民爱戴的好总理。
邓小平在领带中国人民继续奋斗的道路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李大钊,刘胡兰等无数革命先辈,在选择自己的职业的道路中,坚持了自己的信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战斗一生。
没有他们的选择,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也就没有今天幸福生活的我们。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现实启示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现实启示马克思一生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深入思考,青年马克思就曾对青年人的职业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认为青年人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应当理性分析,树立崇高的价值取向。
这些观点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又独具青年马克思的蓬勃朝气、锐利思想和人本情怀。
研读青年马克思的文章,剖析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于思想多元多样形势下指导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择业与就业,意义深远。
一、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内容解读(一)青年人职业选择的个人维度一一理性而冷静的自我分析青年人的择业选择对其个人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理性而冷静的分析,这也是人思维发展的体现。
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动物远为优越的地方。
因此,认真的考虑这种选择一一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在《考虑》中,青年马克思认为承担择业这种“首要责任”,首先要有理性而冷静的自我分析。
首先,青年马克思认为目标是人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第一步。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
其次,青年马克思认为,个人理想偏好是理性自我分析的重要方面。
“我们狂热的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
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一一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
”为了真正分析自己的志趣与理想偏好,“我们应当认真思考:所准备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
在《考虑》中,青年马克思强调了所选职业要符合个人旨趣及理想偏好,认为不退化的工作热情在职业生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与尚未完全走向成熟、人生经验阅历有所欠缺的当今青年人一样,年轻的马克思重视父母长者的间接经验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的职业观

马克思的职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政策不断改进,高校近些年不断大规模的扩招,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
据统计我国2005-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04万、530万、567万、599万、629万、630万、660万、681万、699万以及727万。
增长速度非常之快,致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我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劳动者大约1500万人,2014年727万人差不多占到一半了。
综合考虑,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大学生是否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和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
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择业要以国家需要为重,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
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
因此,个人选择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要提倡无限奉献的精神。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于1835年8月12日在中学毕业考试中,以一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凡响的回答。
阅卷老师批阅这篇文章时,评论道:“思想丰富,精彩有力,值得赞许。
”特里尔中学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
”虽然这时的马克思尚没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述的优秀思想观点和理想信念却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将永葆其青春的价值。
年轻的马克思的一些见解仍对我们当代青年正确的树立职业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两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个方面,选择职业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中国当代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数量也连年攀升。
据统计,我国2001~2009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15、145、212、280、338、413、495、559及630万,十年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
而在这期间,我国的GDP一直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就业面临泰山压顶之势。
因此,大学生是否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和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那什么是职业观呢?所谓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面对职业选择的问题,职业观的不同,使我们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职业是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平台,也是获得基本生活来源的手段。
择业是人生紧要处的重要一步,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要慎重思考。
在如何选择职业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这个问题上,我们今天所要走进和了解的人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于1835年8月12日在中学毕业考试中,以一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凡响的回答。
阅卷老师批阅这篇文章时,评论道:“思想丰富,精彩有力,值得赞许。
”特里尔中学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
”虽然这时的马克思尚没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述的优秀思想观点和理想信念却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将永葆其青春的价值,而闪耀出夺目的光华。
他以优美的文笔、慎密的推理,给人以深邃的启示。
年轻的马克思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时隔一个多世纪,仍对我们当代青年正确地树立职业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那么马克思的职业观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呢?马克思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两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个方面,选择职业的原则。
第二个方面,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原则。
这个职业具有主客观统一性,即“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一、选择职业的原则马克思写道“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深层考虑,我们有必要找出鼓舞的来源。
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1.个人喜好,即是个体自身的兴趣,能否将自己的兴趣与自己所选的职业相结合。
人们在自己的兴趣与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从而使兴趣与工作都能够得到发展。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兴趣所在,有些人所认为的自己的兴趣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兴趣。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认为虚荣心是导致错误认识的根本原因,因为虚荣心最能让人产生错误的幻想以为自己所选职业是自己受到了鼓舞后的选择,其实不然,“鼓舞”的背后是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了短暂的热情。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对于这种观点我十分认同,并且认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媒体的导向性往往也影响了我们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与择业观。
纵观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与平面媒体上所登载的内容,娱乐新闻总是占据较大的篇幅,现在的湖南卫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娱乐频道”,偶像剧,选秀节目,综艺节目,相亲节目等一应俱全。
社会的公众媒体将我们带向了一个娱乐的时代。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受着这些的影响,对选秀节目中的明星的了解能够细致入微,却不了解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经济局势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我们新青年的“兴趣”是否也受到了影响呢?我想这是必然的。
小时候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感受,看十万个为什么,想当科学家;看福尔摩斯的小说,长大了想当侦探。
而现在看到这些选秀明星的光鲜外表,每年那么多参加选秀的人当中,也必然有人受此影响,认为进入娱乐圈,当歌星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忽略了自身能力与身体条件等对于这份职业是否合适,自己是否能在这职业中感受到幸福,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用马克思的说法也就是“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
2.身体条件因素,身体条件即一个人的体质能否胜任工作。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十七岁的马克思如是说。
当我们的外部条件限制了我们主观愿望的前进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阻力,受挫的感觉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像我们袭来,那么即使原来的热情也会被消耗,厌世的情绪油然而生。
马克思不主张青年超越体质的限制选择职业,“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差强人意的体质使我们不能持久地工作,“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
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
3.个人能力因素,个人的自身能力也是我们考量选择职业的一个原则,马克思曾经说过:“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状态中,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具有异化和剥削性质,人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只有当各方面的客观社会条件具备以后,才有可能选择理想的职业。
“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
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
马克思强调青年应该在正确估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
”“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
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
在他生命的尽头,他却将他的作品付之一炬。
在他离开伦敦之前,他并有考虑到自己的自身能力,因而在生活上备受煎熬与折磨,使他的画家职业生涯走得磕磕绊绊,痛苦万分。
虽然主人公一生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而奋斗,但我认为这样的人毕竟为少数。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充分结合自身能力,为职业的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选择怎样的职业这一原则体现了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1.有尊严的职业,尊严是什么?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所谓有尊严的职业是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我不会感到压抑,而是觉得快乐,觉得这样一份工作是在为亲手搭建自己的理想王国,我们在做这样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展示了个人的能力和风采。
一份有尊严的职业,不是在意被人怎么看待自己,而是这份正当的工作带给我们的价值,在坚持这份工作的时候,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我们在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的时候,也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这就是有尊严的职业。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不一定是最高贵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是让人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创造,而不是奴隶般工作的职业。
”马克思始终把人的尊严、人格的独立、个性的解放,作为职业选择的必须考虑因素,这是相当可贵的,他的职业不是生存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事业和享受。
2.深信其正确的职业,马克思从反面论述错误思想上的职业“使我们感到压抑、自我欺骗乃至使仓促从事的人毁灭”;正面论述正确思想上的职业会使我们行为高尚,拥有高尚的地位,提高自身的尊严。
”并呼应前文,将“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和“在我们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并为他们牺牲生命,“竭尽全力”二者作对比,将“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给我们带来压抑感和“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一样”作了类比,强调选择职业要冷静,要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
一言概之,建立在错误思想上的职业使我们受压抑,甚至使仓促从事的人毁灭,而建立在正确思想上的职业使我们有尊严。
3.遵循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就是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获得主客观统一的职业,追求人类幸福的职业是“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
马克思说个人完美与人类幸福这两种利益不是敌对、互相冲突的。
人类的天性本身应该是——“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在实现自己价值的道路上做到自我价值方面做到统一。
例如:感动中国人物中支教大学生徐本禹,在大学毕业以后到贫困农村扎根支教,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为整个社会作出了贡献,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
著名舞蹈家邰丽华虽然身体有缺陷,但她依然坚持不懈,为自己选择了一份正确的职业,即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又为她人带了激励,她已经超越了这份职业,成为了一种精神,激励着其他的中国聋哑人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这些选择,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职业观的选择,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选择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为其他的人带去了幸福。
同时也做到了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职业观要求我们遵循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
也许我们并不能总是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行业,这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能力方面的问题。
但是,一旦让我们选择一种职业,我们就应当尽自己的权利去选择一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且能够为他人,为我们同时代的人带去福利的职业。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他人的幸福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马克思的逻辑思维非常严密:选择职业是为了获得尊严,使人获得尊严的职业必须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而只有献身于人类的幸福的伟大事业才能真正达到个人的完美,获得真正的尊严。
从该文我们获知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三,选择职业的要求1.职业选择对人的主体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提高主体性职业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检验一个人准确把握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能力,检验一个人公共性实现的程度或水平。
理想的职业选择要求一个人的本质实现程度或公共性程度自然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