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环境质量:一个文献综述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_0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
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
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负责,因为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
财政学文献综述【精选文档】

财政与农村建设(政治、经济、教育方向)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民、农村都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
它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小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概括。
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政治建设应当充分认识到,城市化不可能化掉中国的农村,更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进行片面的城市化。
在中国城市化的漫长道路上,即便按照官方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每年保持提高1个百分点来计算,到2030年的城市化率最高也只能达到74%,以那时的15亿人口计算,仍然有近4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世界标准来看,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因此,新农村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长期整体发展的需要。
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国家整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县政的边缘化、压力型运行机制和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都指向了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困境,要破解新农村建设的困局,必须把政治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议题当中,着力调整与完善与农村社会相对应的基层政治体制、政府运行机制以及以农民权利为中心的政治关系。
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还权于农民,还农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具体来说:第一,以“省管县”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解决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中的悬置和异化问题。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摘要】中国式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污染治理。
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态度和环保支出与治理效果的关系备受关注。
环境治理责任的界定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激励机制也是重要议题。
结论指出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造成了一定影响,建议加强政策措施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提升环境治理效果的措施。
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财政分权制度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财政分权、环境污染、地方政府、环保支出、环境治理效果、环境治理责任、财政激励机制、政策建议、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治理效果。
1. 引言1.1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分权制度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备受质疑。
因为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恶化;环保支出与环境治理效果的关系并不明确,导致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堪忧。
环境治理责任的界定已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之一。
为了提升环境治理效果,建立环境保护的财政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愈发凸显,应对环境污染的政策建议和提升环境治理效果的措施亟待探讨。
2. 正文2.1 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定的财政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得地方政府可以自主运用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
在中国,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权限,这对环境污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追逐,往往导致环境污染情况的加剧。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地方政府往往会鼓励发展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而环境保护成本高昂,容易被忽视。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和增加GDP,对环境污染问题选择视而不见,从而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摘要】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一直是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回顾了财政分权理论及相关研究,探讨了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
对财政分权下的环境污染管控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环境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
总结了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财政分权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制定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财政分权和环境污染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分权、环境污染、影响研究、环境治理、管控策略、环境税收政策、总结、展望1. 引言1.1 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旨在探讨政府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监管能力。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来管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务。
财政分权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更加明确,可以更好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
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
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可能面临行政能力不足、监管不力等问题。
研究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财政分权制度下环境治理的机制和效果,为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将对财政分权下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总结财政分权与环境税收政策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管控策略,以期为未来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2. 正文2.1 财政分权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财政分权理论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财政收支、税收、支出权利划分等方面的理论框架。
财政分权理论的提出源于经济学领域对政府权责划分的研究。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采用了一种相对分权化的财政体制,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其自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这种财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区域经
济发展,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首先,地方政府在获取财政收入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环保考虑,大量地投资和发展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业,例如钢铁、化工、纺织等。
此外,地方政府往往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导致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
其次,由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不太足,地方政府往往只能通过削减环保支出和监管成本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这样会导致环保力度的削弱和法规的缺失,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最后,中国企业的环保意识非常薄弱,这也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环保投资的成本高昂,加之环保监管的疏漏,企业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解决,如增加中央政府环保补贴、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环保法规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国情 的 事权 划分 原 则 、 科 学 的事 权 分
类 方 法 和 政 府 间 具 体 事 权 划 分 的 可 操 作 性 方 案 等 方 面 进 行 更 深 入 的 研 究。同时, 在 研 究 方 法 上 也 需 要 进 一 步 改进 。
步 的研究 方 向 。
、
一
财 政 事 权 划 分 的 依 据 与 原
则
财 政 事 权 是 指 政 府 的一 种 提 供 公
3 O 财 政 监 督 CA I Z HE NGJ I AN DU 2 0 1 7 9
专题 : 政府 间事权 与支 出责 任划 分再 探 讨
偏好 强 加 于居 民之 上 , 容 易 造成 其 对公 共 品供 应 的过 多 或过 少 。与 之相 比 , 地 方 政府 受 “ 偏 好 误识 ” 的 影 响 较小 , 故 由其 提供 公 共物 品是 对 周 围居 民的偏 好 与需 求更 贴切 的 反映 。
受 制 于 当时 的客 观 条 件 , 改 革 中 涉 及 政 府 间 事 权 划 分 问 题 的举 措 较 少 . 这 类 问
共物 品与公 共 服 务 的职 责 , 它 的履行 主 要 以财 政资 金为 支持 与保 障 。 于 政府 问财政 事权 划 分 以 多级 财 政 为前 提 , 因 此 研 究 这 个 问题 首先 要 弄 清 楚 为什 么
圈A I z E 9 J I A N D u 望:
皇 葺 壹
. . .一
政府问财政事权划分研究 : 一个文献综述
●李 祥 云 刘欣 媛 徐 婷
【 摘
要 】政 府 的职 能之 一是 有 效 提
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2006年第3期税务与经济No13May15,2006 (总第146期)Taxati on and Economy(Serial No1146)经济纵横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张 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的财政分权问题展开研究。
财政分权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对其研究必须采用多层次的视角。
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囿于财政分权的某个局部层面,尚未见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完整理论框架出现。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市场化改革[中图分类号]F81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06)03-0015-03财政分权,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而言,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界定中央(或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并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
19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出现了一股财政分权的浪潮。
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990年代中期,全世界人口超过500万的75个发展中国家中,有62个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财政分权改革(世界银行,1997)。
伴随着财政分权实践的蓬勃兴起,涌现了大量理论文献。
这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探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财政分权问题,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后,其财政分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
已有的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文献主要沿着下述几条线索展开:11对财政分权和市场化改革之间次序问题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制度变迁意义的财政分权改革肇始于1980年代初“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
将中国的财政分权置于其市场化进程的宏观视野中考量,学者们首先对于两者之间的先后次序问题进行了研究。
高培勇(2001)认为,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在改革启动初期扮演着为推进整体改革“铺路搭桥”的角色。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文献综述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十财经论坛西方财政分权理论文献综述李 鹏 杨硕飞财政分权理论的奠基人是蒂布特,1956年,他发表了论文《地方公共支出的纯理论》,被认为是分权理论的起点。
经过施蒂格勒、奥茨、马斯格雷夫、特里西等人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钱颖一、罗兰、温格斯特和怀尔德森等人为代表形成了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为财政分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一)关于财政分权可以降低信息成本的论述蒂布特(Tiebout,1956)的“用脚投票”理论。
蒂布特预定了居民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这样居民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水平寻找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本好效用最大化间的一种理想组合。
而且他们会自动聚集到这一地方政府周围,同理当这一地方政府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
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从而促进地方政府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获得更大的财政收入。
另外如施蒂格勒也认为,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居民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掌控具有优势,而且对于公共产品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也由不同地区的居民自行选择。
特里西(Richard W·Tresch,1981)提出了“偏好误识”理论,他认为,中央政府在了解公众的边际消费替代率时具有随机性,即带有偏好误识,这是由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距离的阻碍作用。
因此,地方分权是必要的。
(二)财政分权与资源配置关系的论述马斯格雷夫(Musgrave,1959)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应该明确,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跨区域的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调控收入差距,而地方政府更加贴近基层群众,可以进行符合居民偏好的资源配置,提高配置的效率。
同时,不同的税种应该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固定分配,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独立的税权。
美国经济学家夏普(sharp)也认为,政府部门级次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因此,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分工,政府正常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财政资金,合理地划分财政税收权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分权与环境质量:一个文献综述摘要: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较早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的程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低。
近些年来,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
有的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提高,而有些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降低。
国外文献基本是针对财政联邦制下,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税率决定权的财政分权行为进行研究的,而我国地方政府并不具备独立的税率决定权。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中国的财政分权伴随着政治集权,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有非常强的(政治)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从国内文献的研究来看,基本上还是认为,财政分权加大了地方环境污染。
但是,研究越来越细致。
如把环境污染的种类再细分,发现财政分权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又如,采用不同的财政分权度量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此外,针对我国各省区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环境污染倒u型曲线的新假说。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财政环境质量一、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较早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的程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低。
tiebout(1956)利用“用脚投票”理论解释了较高的财政分权体制可以激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居民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来该辖区居住,其中就包括提供较低的环境污染程度。
近些年来,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
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提高,而有些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降低。
从理论研究角度,kunce and shogren (2007)认为,分权监管环境会产生“竞次”现象,为了吸引新的商业和创造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可能会通过放松环境监管来降低所引进的商业企业的社会成本,促使地方政府放松环境监管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fredriksson et al(2003)认为,地方政府降低环境标准或以其他地区为标杆制定标准是为了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或税收等,而环境作为具有显著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地方政府很少有动力去关注他们的不作为给周边区域强加的污染成本问题从实证研究角度看, potoski(2001)考察了美国《清洁空气法案》颁布前后大气污染状况。
在假定地方政府以辖区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时,发现各州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税收趋劣竞争现象,甚至有的州环境标准设置在国家水平之上,即表现出“趋优竞争”。
chirinko and wilson(2007)认为地方政府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会采取不同的污染治理策略,即类似“骑跷跷板”二、国外文献基本是针对财政联邦制下,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税率决定权的财政分权行为进行研究的,而我国地方政府并不具备独立的税率决定权。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中国的财政分权伴随着政治集权,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有非常强的(政治)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即地方政府更多的只需要对中央政府负责,中央政府通过以gdp为主导的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进行考评。
在中国,中央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威任命地方官员,因而有能力奖惩地方官员的行为,那么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国内专门作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对于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几乎国内外所有学者都主要从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而以钱颖一(1997)为代表学者则指出传统理论中对于政府官员的假设是存在问题的,政府官员也会为了寻求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与辖区居民的愿望相违背的决策。
就环境质量来说,如果缺乏一套激励相容的制度,地方政府政府官员就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最低标准的环境质量。
因此,从理论分析而言,地方政府对于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的动机是存在不足的。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8)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是由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而这种发展模式又源于“中国式分权”下的政府行为。
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够的激励,牺牲短期的增长以换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改革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地方政府追求gdp及其带来的财政收入推动的,节能减排要求是否与地方政府的动机激励相容,是任何有关政策能否有效的关键。
周业安等(2004)认为,中国式分权和基于经济增长的政绩考核体制导致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部资源展开互攀式竞争,虽然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却使得地方政府对改善环境的偏好不断降低,带来的是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
张凌云,齐晔(2010)分析了作为“理性人”的政府,在面临政治激励(政绩考核下的经济发展动力)和财政约束(地方政府财税压力大)下的环境监管困境,只是没有对相应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
总之,从理论上分析,大多数研究结论都认为财政分权与污染量排放存在负激励。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李永友、沈坤荣(2008)对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同时考察了公众环保诉求、邻近辖区污染控制策略以及中央政府的污染控制行为等因素的效应,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杨海生等(2008)则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竞争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存在明显的相互攀比式竞争,即周边省份环境治理投入多,本辖区投入也多;周边省份监管弱,本辖区环境监管也弱的结论。
杨瑞龙、章泉(2007)实证检验了中国的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出财政分权度越高,环境质量越差,验证了财政分权可能导致地方政府降低环境保护的努力。
张克中,王娟,崔小勇(2011)从碳排放的角度,利用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权度的提高不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这说明财政分权可能会降低地方政府对碳排放管制的努力,财政分权导致碳排放增加的影响途径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
洪璐,彭川宇(2009)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总收益函数分析出发,指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选择上存在的差异;运用混合战略博弈模型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地方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的最优概率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最优概率。
总之,从国内文献的研究来看,基本上还是认为,财政分权加大了地方环境污染。
但是,研究越来越细致。
如把环境污染的种类再细分,发现财政分权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闫文娟,钟茂初(2012)利用199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式财政分权确实增加了外溢性公共物品(如废水)以及覆盖全国的纯污染公共物品(如二氧化硫)的污染排放强度,但并没有增加地方污染公共物品(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强度。
由此得出结论,财政分权对不同性质的污染公共品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又如,采用不同的财政分权度量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薛刚,潘孝珍(2012)发现,以支出分权度衡量的财政分权指标与污染物排放规模负相关,且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以收入分权度衡量的财政分权指标与污染物排放规模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来讲不确定。
此外,针对我国各省区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学者提出了新的假说。
李猛(2009)考察了财税收入对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行为的影响,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新假说,环境污染程度随着人均地方财政能力水平的提高而持续上升,当人均地方财政能力水平超过倒u型曲线拐点值后,环境污染程度趋于下降,并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验证。
研究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地方财政能力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现阶段几乎所有省份的人均财政能力与倒u型曲线拐点值相去甚远。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中央政府改善财税激励以优化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行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1 tiebout,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y,1956,(64)2 chirinko robert s and wilson daniel j,tax competition among us states :racing to the bottom or riding on a seesaw?【r】, 2011,cesifo working paper,no.35353 fredriksson and millimet, 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cross u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2,(51)4 qian y,weingast b r.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5张克中,王娟,崔小勇: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6 蔡昉,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6)7 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4,(1).8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7)9 杨海生,陈少凌,周永章: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来自中国省份数据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8,(6)10闫文娟,钟茂初:中国式财政分权会增加环境污染吗?【j】,财经论丛 2012,(5)11 杨瑞龙,章泉,周业安:财政分权、公众偏好和环境污染——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r】,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报告, 200712 张凌云,齐晔:地方环境监管困境解释——政治激励与财政约束假说【j】,中国行政管理, 2010,(3)13 崔亚飞,刘小川:中国省级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基于1998-2006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 2010,(4)14洪璐,彭川宇: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5 薛刚,潘孝珍:财政分权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6 李猛,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对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修正【j】,经济评论,2009,(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