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态度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摘要: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发表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

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

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日关系发展至今也充满了不稳定因素。

首先,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看法和政策。

其次,中日在经济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问题。

再者,中日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中日民族历史观问题。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中日关系调研报告

中日关系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的调研报告一、调研时间:2010年11月二、课题背景:钓鱼岛,8个小岛加在一起,面积不足7平方公里,现在却成为大问题,据新华社消息:日本当局已决定将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明确写入中小学教科书。

据说此举的目的,是强化年轻一代对钓鱼岛的“主权意识”。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媳妇,这是一位学者的名言八年抗战,中国半数国土沦陷,军民伤亡上千万,到日本人嘴里,竟成了轻飘飘的一句“进入中国”。

不久前发生在钓鱼岛海域的撞船事件,我们仍记忆犹新。

《海国记》中记载,钓鱼岛是大清国的领土,而不是琉球国的地盘。

八年惨痛的抗战经历,家破人亡的悲怆记忆令中国人难以忘却,日本人带来的伤痛,造成很多中国人敌视日本,在这样的状态下,中日大大小小的矛盾还不断在发生。

中国当前的战略目标是“和平崛起”,这个目标要求中国一方面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努力扫清外部障碍,包括台湾问题,南沙群岛问题,中印关系,中国和东盟的关系。

而日本当前的战略目标是在东亚拥有一个正常的政治大国的地位,这就与中国产生了竞争。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而日本却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负增长状态,这给日本带来了心理压力和不平衡,因此日本采取了“遏制中国发展”的方式,其表现在:在台湾问题上鼓舞“台独分子”。

东海油气田问题上的争端,在与东盟合作的问题上与中国竞争,为增加中国企业的制造成本抬高铁矿石价格,对青年人的不合理的教育造成了两国人民的相互敌视。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媒体还是国内社会的调查报告都显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高涨。

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特点虽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的特点,但在未来10年,20年中他们将占据社会每一个角落,因此他们的意志会占统治地位。

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是整个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脊梁。

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情况。

在中国爆发的第一次反日高潮中,或许可以说是不理智的,不成熟的,但是,在今年的更大一次的反日活动中,虽然在其中出现了打砸抢之类的有损中国国际地位的事情,但是就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言还是值得部分肯定的,只是采取的行动的确是有点过激。

中日关系调查报告

中日关系调查报告

中日关系调查报告中日关系调查报告一、引言中日两国是地理上相邻的国家,也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中日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态度和看法,探讨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二、历史背景中日两国的历史纠纷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顾过去,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的侵略行为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等方面逐渐取得了一些进展。

三、经济交流经济交流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日两国的贸易额逐年增加,双方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

此外,日本的直接投资在中国也得到了持续增长。

这种经济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两国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包括语言学习、旅游、艺术交流等多个方面。

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学习日语,而日本游客也在中国的旅游景点中越来越常见。

此外,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也在对方国家流行起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五、历史认知与教育历史认知与教育是中日关系中的一大挑战。

由于历史问题的复杂性,中日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历史认知存在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许多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历史行为持有负面看法,而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历史行为也存在一定的误解。

这种历史认知的差异给中日两国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因此,加强历史教育,促进两国民众对历史的客观认知,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

六、地区安全与合作地区安全与合作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重要方面。

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力。

然而,由于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等原因,中日之间的安全关系一直存在一定的紧张。

因此,加强地区间的多边合作,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是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关键。

七、未来展望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有许多机遇。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

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

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

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

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

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3)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之我见(学生自写)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之我见(学生自写)

中日关系之我见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这是有很多的原因的。

首先是历史上的战争问题。

1931年,日本悍然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伤害,使中国人对其至今仍旧存有较大的仇恨心理。

其次是历史的认知问题。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承认自己在二点中犯下的巨大罪行,这是对中国尊严的又一侵犯。

这是不可原谅的。

再者是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非议的主权。

但日本不顾这一史实,屡次觊觎我国领土,使中日关系再次受到重大的挑战。

第四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

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

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近几年来,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

不久前日本单方面提出的“购岛问题”以及后续发展更是深深地挑战了一把中国人民的底线,给本就因为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纠纷等问题而趋冷的日中两国关系再次坡上一瓢冷水,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但这不是中国可以被欺侮的理由。

日本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我国的底线,就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软弱的对外态势,以及我国一直以来对“和好”的中日两国关系所做的各种努力。

但这些却只被作为我国政府“软弱可欺”的理由。

进而从更大方面地挑衅我国的承受能力。

就算不能有效地从地大物博的中国以及“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中国政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也能够恶心一下自己的邻居。

个人以为“中日友好”是可以的,但那只是在那个日本会和你友好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更积极探讨所处地区的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那么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对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形成较大的影响。

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关系在90年代前半期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转折期,经过1997年以来的重新趋稳期,1998年11月江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确定了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框架,即双方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一致,中日关系进入了实现这一目标、落实诸项合作内容的新阶段。

近两年来,中日关系基本上在这一轨道上出现了良性发展势头。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日间各项潜在矛盾因素还没有得到消除,有的摩擦隐患甚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等。

1,影响中日关系有三大症结:第一,日本缺乏对侵华战争历史的正确认识;第二,钓鱼岛与领海主权归属的问题;第三,战略利益冲突:插手台海,“协防”台湾。

2、为了缓解紧张的中日关系,增强两国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我们必须提高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认识。

“战略互惠关系”是由日方提出、而为中方接受的提法。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的“融冰之旅”后,中日两国确认根据2006年10月安倍晋三访华时双方达成的一直,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胡锦涛主席在“暖春之旅”的第二天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

内容上主要包括:一、强调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二、在重申恪守中日关系三文件的同时,将此联合声明定位为“第四份政治文件”;三、正如它的正式名称《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框架和新局面;四、重申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并在共同对应全球性课题上进行合作。

关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看法
当前中日关系是两国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于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随着历史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中日关系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难题。

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地区和全球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两国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中日关系能够不断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历史问题的挑战
中日关系受到历史问题的影响。

过去的战争和侵略行为给两国关系带来了重大的阴影。

历史问题的解决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双方以真诚和实际行动来面对历史,并通过对话与磋商进行和解与处理。

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
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化也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挑战。

随着局势复杂化和各种地缘政治争端的增加,中日两国需要共同努力来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通过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中日关系可以更好地应对地区安全挑战。

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为了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拓展合作领域,改善历史问题,维护地区安全,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政治对话和高层交往,增进互信。

2. 扩大经贸合作,促进贸易与投资的互利互惠。

3. 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4. 建立有效的安全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地区挑战。

5. 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合作,推动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推动,中日关系有望实现稳定发展,为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带来更多的机遇与福祉。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用周恩来总理的话来说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而在隋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顶峰,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

而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日关系一度恶化到极点。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直到1972年,中日之间才恢复邦交正常化,但近三十年中日关系依然曲折反复。

1972年中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到1989年,中日双方的关系一直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从90年开始,双方关系一直曲折反复,直到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达到最低点,出现“政冷经热的现象”。

这是自双方7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糟糕的时期。

2006年,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并于13日后访华,开启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正是他承认了继承“村山谈话”的精神才使安倍晋三的访华成为了可能,打破了总日关系僵化的局面,将中日关系的定位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互惠关系”。

而之后温总理访问日本,福田康夫首相应邀访华以及08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极大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而胡锦涛主席更是在他的“暖春之旅”中,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并提出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六点建议: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加强战略互信三、深化互利合作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虽然之后的日本首相更迭频繁,但无论是麻生太郎还是鸠山由纪夫都在上任之后积极访华,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

但是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并正确对待的。

下面就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就以下简要分析。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一、历史问题:日本侵华战争二、台湾问题:台湾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而且台湾海峡至今仍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校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态度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11月8日——2012年11月22日调查地点:XX大学专业:XX专业学院:XX学院级别:20XX级本科X班作者:XXX学号:XXXXXX今时今日中日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难言的。

用一句简单明确地话来概括就是:经济上相依相傍,政治上形同水火。

其实,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中日两国的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的得到加强,尤其是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进入第一个关键期。

此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加入WTO和经济圈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日本更是逐步成为我国除美国、欧盟以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而对日本来说,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市场,无疑成为其最大的贸易合作对象。

可是,经济上的交往却并不代表着政治上两国之间关系的缓和。

回想德国对犹太人虔诚的道歉和悔悟,再想想日本对中国造成的伤害的歪曲否认,身为一个中国人,如何能够那样轻松地释怀呢?无疑,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并未提高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摩擦有所增多,并逐步从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摩擦。

日方的挑衅行为有逐步升级的趋势。

除了少数议员和阁僚继续歪曲历史、否认侵略、参拜靖国神社外,日本政府还以中国进行核武器实验为由冻结对华日元贷款,并纵容少数右翼分子在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发难,近期钓鱼岛事件激化双方的矛盾。

以上所说皆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然而,这一切却并非是无因可循的。

日本曾经对中国邪恶的所作所为是中日关系难以和解的根源,可是,根源却并不代表了就是一切或者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也许在几十年以前,中日之间难以“和平”相处,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却已经成为一个并不那么重要的理由。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可以说都是在以极快的速度处于一种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曾经的中日,在经济关系上,日本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

可是,在经过了这几十年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今时今日,在经济实力上,中日已经几乎站在了同一个层次上。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中日经济关系处于重大转折的时期,也就是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

这一个过渡时期无疑是会维持一个并不会很短的时期,两国间的矛盾也将会不断地冒出来。

在这一点上,日本表现出来的宽容度实在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之间的矛盾则更容易不必要地激化。

二.调查目的当下,中国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而屡有摩擦,且有不断升温的趋势。

同时全国各地的抵制日货游行不断发生,比如2010年10月16日在西安发生的打砸日本商店的事件,总共超过万余市民参加。

中日两国积怨已久,历史侵略问题与现代领土争端的交织使得民间的交往近乎止步不前。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祖国发展未来20后的顶梁支柱,他们的看法将会很大程度影响了国家的动向与发展,为此,就很有必要在此时做出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态度,观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导向与价值观的取向。

三.调查时间2012年11月8日——2012年11月22日XX大学调查对象XX大学本科学生、硕士生调查受访询问对象分布各年级,男女尽量相近五.调查报告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

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

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而我校在校大学生对于这一种共同利益需求以及双方关系近期内不断波动的看法与态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总结与分析,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我校大学生对于中日关系发展前景报以较为乐观的态度。

在185份问卷中,有83份中填写“双方关系将会缓和”,占44.8%,即使认为双方关系将有恶化倾向,但在之中也仅有10份反馈问卷认为双方会上升至军事层面,仅占4%。

从这可以直观的看出,对于中日关系走向,多数人认为双方会在僵局与矛盾中能够找到一个符合双方需求的利益共同点,从而走出目前关系恶化的情况。

即使对于日本关系走向并非相对明朗的人看来,双方在情况恶化中,采取调节与解决矛盾的方法中也会运用多种方式,如外交洽谈,第三方调和,经济互动等方式,并非通过热战的军事行动解决。

而在大的国际发展环境下,发达国家正积极努力地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则奋力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经过二战惨痛的经历,采取以邻为壑的方式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是短视和错误的,因此为了世界各国的良好发展,合作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在历史潮流正向合作发展涌向,相信中日双方的发展方向也如此。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看法与态度依旧是较为看好和乐观,普遍认为双方不会升级至热战地步。

2.我校大学生对于抵制日货的态度较为理性。

在185份问卷中有101份中表示将会抵制日货,占54%;而在不抵制日货的选项中,有34位出于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考虑,占不抵制中的61.8%;有21为对于日货质量的考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对于日货抵制选择有属于自己的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

抵制日货是对于日本产业经济上的制裁,相对于政治上的矛盾,我国与日本是经济贸易上仍属于合作伙伴,而中国是日本的资本和产品的销售主要地,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庞大市场,在改革建设初期,日本产业的输入对于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与促进也有较大作用。

而对日货的抵制表现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够对日本本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但是对于经济全球合作发展的趋势与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形象却是存在一定影响。

也有不少同学出于对此的考虑,对抵制日货并非完全支持,在我国对于东南亚贸易圈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友好、开放、宽容的形象对我国发展更加有力,并且对于日货,我国应该从产品的本身占取优势。

同时,更有超越了民族与现状,以产品的本身看待问题,注重产品的本身而非产地与生产商。

从上述内容可以开出,我校大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看待抵制日货这一问题,因此是拥有自己独断思考以及爱国理性。

3.看待日本问题中对于领土主权更加注重。

在185份问卷中有138位对于钓鱼岛侵权事件更加关注,占74.9%,在多个问题中难得的意见统一。

与其一起列出的问题有,干涉内政问题,不直面历史(参拜靖国神社),指责中国制造,大部分人对于钓鱼岛更加敏感和重视。

首先,不排除是因为钓鱼岛事件发生在近期,并且引起民间各种热议以及游行行动,因此对于敏感问题的考虑会偏向这一方考虑。

但是无可否认,国人对于领土这一敏感问题更加注重。

而今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

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

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因此,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对于领土问题更加重视。

93542117年级大一大二大三调查数据反馈● 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2日——2012年11月14日● 调查地点:XX 大学●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大学学子● 调查人员:XXX 、XX 、XX● 调查过程:我们在周一到周三的晚上9:00开始了进行问卷发放,从寝室的一楼开始到寝室的六楼分别走访进行调查。

在此调查过程中有些问卷出于被调查者的考虑,不是当时收回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去收取的,所以收回后发现问卷丢失6张。

在周二和周三的两天白天我们进行了对图书馆等地方的调查,因为在这两天我们的课比较少,所以时间比较充分,在此过程中也有遇到过被调查过的学生,在此就不会在此发放问卷了,以确保问卷的实效性。

因此进行了问卷的发放进行了调查。

在此的问卷都是当场收回的。

本次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其中集体发放时,丢失问卷为6份,因此回收问卷为194份。

在回收问卷中,有9张无效问卷,因此回收有效问卷为185份。

问卷回收率为97%,回收有效率为95.3%,问卷调查结果仍算较为满意。

● 问卷结果分析:1. 80位为女性;有105位为男性。

分析:在西政男女比例大约为男生:女生=4:7,而在调查过程中男生比例却多于女生,其原因有两个:① 对于宿舍走访男生宿舍较多。

但是为了数据更加全面真实,我们也采取男女宿舍走寝的方式,男女宿舍调查数量差距不超过5个宿舍,因此其实差别并不大;② 男生对于这一种政治敏感话题与女生相比更加感兴趣,更加愿意回答和填写该类答卷,因此在填表比例中男生较女生更多。

2. 参与年级人数:在受访进行问卷调查人数中,有93位为大一;有54位为大二; 有21位为大三; 有17位为大四;10580性别男女34725326对日本动漫态度热爱喜欢一般厌恶568346文化侵略文化交流与我无关101213429抵制日货的态度会不会①不会②不一定17468438抵制日货对经济影响态度巨大影响有影响略有影响无影响3. 对日本动漫的态度:在受访进行问卷调查人群中,有34人热爱日本动漫; 有72人喜欢日本动漫; 有53人对日本动漫感觉一般; 有26人厌恶日本动漫;分析:由调查数据中,可以直观地发现,① 对于日本动漫喜欢的人数更加多,在我国日本动漫占据动画市场的地位依旧较高。

② 对于动漫的态度两种较为极端的态度人数较为少,因此无论是喜欢或者不喜欢,在我校大学生中对于日本动漫的态度都为比较平和,对于日本动漫的见解都比较理性。

4. 对于日本动漫在我国风行的现象分析:在受访进行问卷调查人群中,有56人认为这是文化侵略; 有83人认为这是文化交流;有46人认为这与我无关分析:在日本动漫在我国大学生中较为欢迎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该现象的实质,由上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① 对于动漫文化流行,有较多的人是以一种较为平和和友好的态度对待这一现象,认为是较为正常的文化交流;② 但仍然有不少数对此抱有敌意,认为这一种文化传播会影响当代青年的文化主导风向和思想,是一种文化的侵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