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及计算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导线测量及计算教学内容

导线测量及计算教学内容

2
-11
90-06-51
+210.31 +96.29
710.37 596.34
90-07-02
294-42-51 200.40 +0.06 +0.04 +83.85 -182.00
3
-11
135-49-01
+83.79 -182.04
794.22 414.34
135-49-12
依次瞄准A和B,观测并记录;
(二)倒转望远镜成盘右,按逆时针方向依次
瞄准B和A,观测并记录;
(三)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测回数满足要求。
二、导线测量的内容
(一)、测角
导线角分左角、右角如图:
前进方向
测左角或右角,支导线 观测左右角,导线网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测角。
二、各导线形式的使用条件:
(一)闭合导线:适用于宽阔地区,无高级控制点的地区。
(二)附和导线:适用于狭长地带。例铁路、公路。
(三)支导线:无校核条件,适用
于导线数目不足时的测图。在钢
B
A
尺量距时由于量距精度低一般不
D
超过两个点。
(四)结点导线:增加校核条 件可以提高导线点的精度。 (五)导线网:测区范围较大时, 首级控制可布成导线网。
No 角度闭合差: fβ=∑β测—∑β理=+52″
图根导线容许角度闭合差:
Image F 4"0n4"058"9
角度闭合差分配: vfn 1"0 2"
分配值以秒为单位,剩余的分给短边夹角。
(二)、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αAB
右角:
No BC AB 18 00右
αAB

导线测量计算讲解

导线测量计算讲解

448.56 441.94
4
+12 123 30 06 123 30 18
284 36 12
94.38 +23.80 -91.33 +23.78 -91.32
-1 +1
472.34 350.62
A
+12 112 22 24 112 22 36
341 05 54 48 43 18
67.58 +63.94 -21.89 +63.93 -21.88 536.27 328.74
8
4
7
204°54′30″
3
6
181°13′00″
5
2
1
193°44′00″
B
178°22′30″
43°17′12″ AB
B
180°13′36″
A
XB=1230.88
YB= 673.45
附合导线计算步骤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满足图形条件 理(右) 始 终 n180
5
6 2
7
204°54′30″
3
181°13′00″
1
193°44′00″
B
178°22′30″
43°17′12″ AB
B
180°13′36″
(5)推算各点坐标
A
XB=1230.88
YB= 673.45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 号
转折角 (右)
°′″
改正后 方向角 边 长
转折角
1
(XB,YB)
点 观测角 方位角
号 ° ′″
°′″
A
237 59 30

导线测量计算

导线测量计算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1
3352400 201.60 2635108 263.40 1680116 241.00 1235017 200.40
335708 231.40
5
183.30
2
83.92
183.35
83.90
7
2
28.21 261.89
28.14 261.87
在本例中,导线边1-2旳坐标增量为:
x12 D12 cos12
201.60m cos 3352400 183.30m *
y12 D12 sin12
201.60m sin 3352400 83.92m *
* * * *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2)* * *
点 坐标 距离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坐标值 点 号 方位角 m ∆x/m ∆y/m ∆x/m ∆y/m x/m y/m 号
841018 1354911 900701 1212702
10 10 10 10
841008 1354901 900651 1212652
1680116 1235017 335708
241.00 200.40 231.40
7 235.75
5
111.59 6
191.95
2 50.02
1
O
*
(-)
x
2 ∆y12
3
∆x12
(+)
1
∆x51
(+)
4
5 ∆y51(+)
y O
*
2
1 Wy
WD Wx
1′
5
y
(3)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WD和导线全长相对

《导线测量计算》课件

《导线测量计算》课件

数据校准
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 确性。
数据整合
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检测并排除异常 值。
数据后处理
01
结果验证
对计算结果进行验
证,确保其准确性
02
和可靠性。
误差分析
分析测量和计算过 程中的误差来源, 提出改进措施。
04
报告编写
根据处理结果编写
03
报告,提供给相关
人员使用和参考。
数据归档
将处理后的数据归 档保存,方便后续
导线测量的应用场景
1 2
3
城市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导线测量用于确定地物的位置和地形 图测绘。
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中需要精确测定地块的位置和面积,导线测量是一 种常用的方法。
交通工程
在道路、桥梁和隧道等交通工程建设中,导线测量用于确定 工程的位置和地形。
导线测量的基本原则
先整体后局部
先进行整体控制测量,确定控制点的大致位置,再进行局部的详细测量。
案例三:大型工程中的导线测量
总结词
在大型工程中,导线测量用于监测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确保工程的安全和 稳定。
详细描述
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导线测量是施工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布设控制网和定期进行 导线测量,可以监测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导线测量还可以用于大型工程中
包括闭合导线公式、附合导线公式等 。
坐标计算方法
坐标计算方法概述
坐标计算方法是根据已知的起始 点坐标、转折角和边长等参数, 利用导线测量公式计算其他点坐
标的方法。
手工计算方法

导线控制测量讲义(最新)

导线控制测量讲义(最新)

导线控制测量一、导线的布网形式导线是由若干条直线连成的折线,每条直线叫导线边,相邻两直线之间的水平角叫做转折角。

测定了转折角和导线边长之后,即可根据已知坐标方位角和已知坐标算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按照测区的条件和需要,导线可以布置成下列几种形式:1)附合导线如图所示,导线起始于一个已知控制点,而终止另一个已知控制点。

控制点上可以有一条边或几条边是已知坐标方位角的边。

2)闭合导线如图所示,由一个已知控制点出发,最后仍旧回到这一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在闭合导线的已知控制点上必须有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是已知的。

3)支导线如图所示,从一个已知控制点出发,既不符合到另一个控制点,也不回到原来的始点。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观测导线测量的外业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点及埋设标志。

首先确定导线的形式和布置方案;选点应考虑便于导线测量、施工放样。

选点的原则为:1) 相邻导线点间必须通视良好;2)导线点应选在地势高、视野开阔便于施工利用的地方;3)导线边长大致相同;点位均匀、一等导线以500米为宜。

4)土质坚硬、易于保存和寻找。

选好点后应埋设混凝土桩。

埋桩后应统一进行编号。

为了今后便于查找,应量出导线点至附近明显地物的距离。

绘出草图,注明尺寸,称为点之记。

2.测角 可测左角,也可测右角,闭合导线测内角。

3.测边 目前全站仪已成为距离测量的主要手段。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1).坐标的正算和反算 如图7.7所示, 已知一点A 的坐标A x 、A y 、边长AB D 和坐标方位角AB α,求B 点的坐标B x 、B y ,称为坐标正算问题。

由图可知AB A B ABA B y y y x x x ∆+=∆+= (7.1)式中x ∆称为纵坐标增量和y ∆称为横坐标增量,是边长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即:AB AB AB ABAB AB D y D x ααsin cos ⋅=∆⋅=∆ (7.2)x ∆、y ∆的正负取决于αcos 、αsin 的符号,要根据α的大小、所在象限来判别,如图7.8。

导线测量教学教案

导线测量教学教案

导线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导线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导线测量实践操作的能力,提高其测量技能。

3. 使学生掌握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线测量基本概念:导线测量原理、导线测量方法、导线测量误差等。

2. 导线测量仪器的使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

3. 导线测量操作步骤:测点设置、仪器架设、观测、数据记录等。

4.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数据处理方法、平差原理、成果整理等。

5. 导线测量实践案例:实地操作、成果分析、问题解决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导线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使用演示法展示导线测量仪器使用、操作步骤等。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导线测量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 利用软件模拟导线测量内业计算过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案、教材等教学资源。

2. 导线测量仪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

3. 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4. 导线测量实践场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导线测量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地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测量精度。

3. 内业计算:检查学生对导线测量数据处理、平差原理的掌握。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5.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导线测量知识的掌握,提高其实践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导线测量基本概念讲解、原理介绍。

2. 第3-4课时:导线测量仪器使用方法演示、操作步骤讲解。

3. 第5-6课时:导线测量实践操作,学生实地操作练习。

4. 第7-8课时:导线测量内业计算方法讲解,使用软件进行模拟。

5. 第9-10课时:导线测量实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决。

导线测量及计算..

导线测量及计算..

右角
观测方法:单导线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左角或右角,支导线 观测左右角,导线网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测角。 (二)、测边: 光电测距仪:目前是测距的主要方法,测距仪等级不同对不 同等级的导线测距的技术要求不同。测距仪的等级是按标 称精度划分。 mD=(a+b×D) mD—测距中误差: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 D—测距长度:
f
f x2 f y2
1 K S T f
考虑导线误差与边长有关,衡量导线精度用相对误差表示。
图根导线精度要求:
K
1 2000
3、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
调整原则: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比例分配到各边长的坐标增量 中去。其坐标增量改正数为:
Vxi V yi fx Si S
S
导 线 测 量
要点: 1、导线的布设形式, 各种形式使用条件。 2、导线的外业工作 包括的内容及精度 要求。 3、导线测量计算
导线的布设形式及要求
一、导线的形式: (一)、闭合导线:如图,从一点开始 经过一系列的导线点,最后又回到原来 的起始点形成一多边形。 (二)、附和导线:如图, B βA 1 2 3 βp P B βA A 7 5 6 3 2 Q 4
∆xAB
α
AB
S
∆yAB
x AB xB x A d cos AB y AB y B y A d sin AB
xA o
A yA
yB
y
以上,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已知边长和坐标方位角计算出 该边的坐标增量,并计算出另一点的坐标的方法称为坐 标正算。用普通计算机计算坐标增量的方法: 例:已知坐标方位角α 12=24°36′00“ 已知边长231.30m

导线测量和导线计算3333

导线测量和导线计算3333

93
7
三、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四.导线计算的基本 公式
A、B为已知导线点,1、2、3...为新布设导线点。
观测导线转折角B、1、2...
导线各边长D1、D2、D3...
计算点1、2、3 的坐标:

2 1
3 3
2
3 2
12
23
D3
D2 2
3 (X3,Y3)

再次检核。
93
13
利用EXCEL软件, 设计支导线坐标计算表
表格的蓝色填充部分为应输入的已知数据及观测数据, 输入完毕,EXCEL表即自动计算并输出
93
14
闭合导线的已知数据和观测值
1.闭合导线
A、B为已知点,
1、2、3、4、5 为新布设导线点
已知数据为:
AB,XB,YB
1
DB1
D12 2
B
推算各边方位角:
如果按导线左角计算
前 后 180o 左 AB
如果按导线右角计算 A
B B1
B
DB1
(XB,YB)
1 12
2
D12 1
前 后 180o 右
该导线观测左角: B1 AB 1 180
450015 2120010 180
1 0
2
D23

B (XB,YB) D51
5
3
3
A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闭合导线布设图 D45 4 D34
观测数据:
4
连接角B,线转折角0 ,1 ,… 5
导线各边长DB1,D12,…,D51
93
15
(二)闭合导线计算
闭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及角度的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次瞄准A和B,观测并记录;
(二)倒转望远镜成盘右,按逆时针方向依次
瞄准B和A,观测并记录;
(三)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测回数满足要求。
二、导线测量的内容
(一)、测角
导线角分左角、右角如图:
前进方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左角
右角
观测方法:单导线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左角或右角,支导线 观测左右角,导线网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测角。
f fx2 fy2
考虑导线误差与边长有关,衡量导线精度用相对误差表示。
图根导线精度要求:
K
f
S
1 T
K
1 2000
3、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
调整原则: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比例分配到各边长的坐标增量 中去。其坐标增量改正数为:
V xi
fx S
Si
V yi
fy S
Si
改正数的总和应满足条件:
Vx fx Vy fy
(二)、测边:
光电测距仪:目前是测距的主要方法,测距仪等级不同对不 同等级的导线测距的技术要求不同。测距仪的等级是按标 称精度划分。
mD=(a+b×D) mD—测距中误差: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
D—测距长度:
例;mD=±(5mm+5×10-6×D)
(三)、连接角测量: 根据已知点坐标求下一点坐标需要求出导线边的方位角。与 高级点联测的由已知点坐标求得。 独立导线,要测定一条边的方位角。 (四)、用全站仪测量三维导线。 全站仪具有测距、测角、测高差一次性完成功能,并得出导 线点坐标和高程,此导线为三维导线。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要点: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及闭合差的分配原则;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及闭合差的分配原则; 3、导线点的坐标计算; 4、利用表格计算方法;
一、闭合导线的计算 (一)、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角度的调整 理论值:
∑β理=(n-2)180⁰=540⁰00′00″ 实测内角和: ∑β测=540⁰00′52″
2
-11
90-06-51
+210.31 +96.29
710.37 596.34
90-07-02
294-42-51 200.40 +0.06 +0.04 +83.85 -182.00
3
-11
135-49-01
+83.79 -182.04
794.22 414.34
135-49-12
αAB S
∆xAB
xABxBxAdcosAB
xA
A ∆yAB
yAByByAdsinAB
o
yA yB y
以上,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已知边长和坐标方位角计算出 该边的坐标增量,并计算出另一点的坐标的方法称为坐 标正算。用普通计算机计算坐标增量的方法:
例:已知坐标方位角α12=24°36′00“ 已知边长231.30m
No 角度闭合差: fβ=∑β测—∑β理=+52″
图根导线容许角度闭合差:
Image F 4"0n4"058"9
角度闭合差分配: vfn 1"0 2"
分配值以秒为单位,剩余的分给短边夹角。
(二)、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αAB
右角:
No BC AB 18 00右
αAB
A
B
αBC
β右 αBA C αAB
左角:
(三)导线测量的距离测量技术要求见表3
表3 距离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四)导线高程测量一般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和表5。
表4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表5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程序及内容
一、导线测量操作程序
(一)仪器架设在O点,盘左位置按顺时针方向
导线测量
要点:
1、导线的布设形式, 各种形式使用条件。
2、导线的外业工作 包括的内容及精度 要求。
3、导线测量计算
导线的布设形式及要求
一、导线的形式:
B
5
(一)、闭合导线:如图,从一点开始
βA
经过一系列的导线点,最后又回到原来 的起始点形成一多边形。
4 A7 6
(二)、附和导线:如图,
1
3
B
βA
1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x理=0 ∑∆y理=0
x
∆yCD C
∆xCD
D
∆xDA
∆yDA A
0
∆yBC
∆xBC
B
∆yAB
∆xAB y
fx=∑∆x测 坐标增量闭合差:
fy=∑∆y测
∆yCD C ∆yBC
∆xCD
D
∆xDA
fy f fx
∆yDA A
∆yAB
∆xBC
B
∆xAB
y 0
导线全长闭合差—由于闭合差的存在使闭合导线不能闭合产 生缺口称为导线全长闭合差。
二、各导线形式的使用条件:
(一)闭合导线:适用于宽阔地区,无高级控制点的地区。
(二)附和导线:适用于狭长地带。例铁路、公路。
(三)支导线:无校核条件,适用
于导线数目不足时的测图。在钢
B
A
尺量距时由于量距精度低一般不
D
超过两个点。
(四)结点导线:增加校核条 件可以提高导线点的精度。 (五)导线网:测区范围较大时, 首级控制可布成导线网。
3
βp
2
A
2
P
Q
4
导线起始一个高级控制点,最后附和到另一个高级控制点。
βA、βP为连接角。 (三)、支导线:如图,导线从已知控制点开始,既不附 合到另一已知点,也不会回到原来已知点。
(四)、结点导线:从三个以上高级控制点开始的导线,在一个 或几个共同点汇合。如图,E、F点称为结点。
(五)、导线网:若干个闭合导线连接在一起,形成导线网。
A A'
B
B'
C
E
F
D' D
C C'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一、导线测量的等级及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三部分内
容,不同等级的导线三个测量内容的限差要求不同。 (一)导线测量的等级及相应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二)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见表2 表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4、坐标的计算:
x2 x1 x12 x3 x2 x23
y2 y1 y12 y3 y2 y23
测 左角
调整后
坐标

坐标增量值
调整后坐标增量值
坐标
Y
站 观测值
左角
方位角

∆X
∆Y
∆X
∆Y
X
1
24-36-00 231.30 +0.06 +0.05 +210.37 +96.34 500.00 500.00
Image β左
BCAB1800左3600 AB1800左
αAB
B
A
若计算出的方位角超过360 0则应减去360 0。
若计算出的方位角小于0 0则应加上360 0 。
αBC αBA C
(三)坐标增量的计算和坐标增量调整
x 1、坐标增量的计算:
坐标增量—相邻导线点坐标之差。
坐标增量的计算方法:
xB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