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和谐

合集下载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

文明冲突是
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和平共处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如何在文明冲突中实现和平共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明冲突的根源。

文明冲突往往源自于不同文化、宗教、
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偏见甚至敌意,进而引发冲突和对立。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日益频繁,因此文明冲突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然而,面对文明冲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和平共处是我们应对文明冲突的重
要途径。

和平共处并非是简单的妥协和退让,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的途径。

在和平共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以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待文明冲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文明交流与互鉴,促进文明之间的相互理
解和尊重。

只有通过加强文明交流与互鉴,我们才能打破文明冲突的藩篱,实现和平共处的目标。

在个人层面上,我们也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培养包容和宽容的心态,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待文明冲突,努力促进和平共处的实现。

总之,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文明冲突,我们需要
以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差异,以理性和平和的态度解决矛盾,努力实现和平共处的目标。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和平共处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的主题。

文明冲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和平共处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当今世界,文明冲突依然存在,但我们也看到了和平共处的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明冲突,又该怎样努力实现和平共处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文明冲突的存在。

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候会导致冲突。

历史上的战争、种族冲突、宗教矛盾等都是文明冲突的体现。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悲观,因为文明冲突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反,正是通过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我们才能找到和平共处的路径。

其次,和平共处并非空谈,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信仰,学会包容和谅解。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也应该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通过对话、合作解决分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践行和平共处,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的目标。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和平共处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包容心和理解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明冲突的危害,从而更加珍惜和平。

同时,我们也需要倡导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和平共处的进程。

只有通过理念的传播和实际行动的推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的转变。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要正视文明冲突的存在,但更要努力实现和平共处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和谐、包容的世界而奋斗!
谢谢大家!。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谈谈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这一永恒的主题。

文明冲突,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挑战。

在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现实困扰。

然而,我们相信,和平共处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首先,让我们看看文明冲突的根源。

文明冲突往往源于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解和偏见。

当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宗教、习俗缺乏了解时,往往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从而导致冲突的发生。

此外,文明冲突还可能受到政治、经济、地缘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冲突更加复杂和深刻。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和解决文明冲突的努力。

相反,我们应该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努力消除偏见和误解,寻求共同发展和和平共处的路径。

其次,让我们谈谈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和平共处不仅是各国之间的关系,更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和平共处意味着尊重和包容,意味着平等和互利,意味着合作和共赢。

只有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不同文明才能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因此,和平共处不仅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和平共处做出努力。

最后,让我们思考如何实现和平共处。

实现和平共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习俗,增进了解和友谊。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秉持和平理念,拒绝暴力和冲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想引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文明冲突是一种挑战,和平共处是一种选择。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实现文明共存、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

谢谢大家!。

文明冲突思想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谐共存

文明冲突思想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谐共存

文明冲突思想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谐共存文明冲突:思想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谐共存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文明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

然而,在不同文化间,由于思想的差异,常常会产生冲突。

本文将探讨文明冲突的原因及解决之道,以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

一、文明冲突的原因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不同文明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

这种差异会引发摩擦和矛盾,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男性主导家庭事务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男女平等是普遍追求的目标。

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文明间的价值观冲突。

2.历史与传统历史与传统是文明的血脉,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

然而,不同文化的历史与传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通常会导致冲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幸运和吉祥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红色代表危险和暴力。

这样的差异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

3.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文明发展和存在的基础,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制度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的冲突、民主与专制的冲突等。

这种冲突反映了不同文明在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差异。

二、文明冲突的解决之道1.尊重与理解尊重和理解是解决文明冲突的关键。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只有通过尊重与理解,才能化解因思想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例如: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2.对话与合作通过对话与合作,可以解决文明冲突。

对话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找到共同点和共识,进而达到和谐共存的目标。

例如:国际组织的合作可以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通过多边对话推动文明间的和平发展。

3.教育与宽容教育与宽容是预防文明冲突的有效手段。

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不同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宽容可以让人们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例如:学校的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和宽容心态。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演讲稿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演讲稿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个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也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化冲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变得愈发显著。

这种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

例如,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与东方国家的集体主义之间的碰撞,穆斯林国家的宗教信仰与西方世俗化的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等等。

这些文化冲突给世界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甚至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然而,与文化冲突相对应的是文化融合。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比如,美国的汉堡包、意大利的披萨等美食在全球范围内风靡,成为了全球人民的共同享受。

同时,各国的艺术、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享受。

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对立关系,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化冲突与融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在交流与融合中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文化冲突与融合带来的挑战,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与共融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我们的贡献,让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谢谢大家!。

浅谈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社会和谐

浅谈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与社会和谐

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

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

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

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当前,我国和西方各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使得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此冲突已经逐渐进入到了社会和谐的“领地”中,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影响势必将越来越大,最终必将破坏我们的社会和谐,故此事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从而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冲突如何对我国的社会和谐产生影响?怎样才能减弱这一冲突的能量传递以降低其影响力,从而保证社会和谐?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要探讨如何减缓文化冲突以保证社会和谐,就必须要探究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而要探究这一冲突的实质,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实质?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前代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作了大量、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对文化概念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泰勒第一次给了文化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文化视作一个复杂的整体,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文化。

他认为文化可以继承和学习而得,揭示了文化的传承性特点。

文化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从功能的角度认识和阐释文化,认为文化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文明冲突与共存辩论辩题

文明冲突与共存辩论辩题

文明冲突与共存辩论辩题正方,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

首先,我认为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冲突的产生。

例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就是因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文明冲突而产生的。

因此,我们不能回避文明冲突的存在,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

其次,文明冲突需要通过对话和交流来缓解。

正如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只有通过对话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才能增进理解、减少误解,最终达到共存的目的。

例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典范,它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共存。

最后,共存是文明冲突的最终目的。

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场战争或者一场冲突来彻底消灭对方的文明,而是要通过共存来实现和平与发展。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的那样,“和平不仅仅是一个目的,而且也是一种手段。

”只有通过共存,不同文明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来缓解冲突,最终实现共存。

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文明冲突,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反方,文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共存才是解决之道。

首先,我认为文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导致冲突,而是可以通过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来实现共存。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文明在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进行了交流和融合,最终实现了文明的共存和发展。

其次,文明冲突往往是由于利益、权力等问题所导致的。

只有通过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合作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文明冲突。

正如尼尔·阿姆斯特朗所说,“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和平。

”只有通过合作,不同文明才能实现共存和发展。

最后,共存才是解决文明冲突的最终之道。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不同文明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正如曼德拉所说,“和平不是简单地不打仗,而是建立在公正、自由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

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这一重要的主题。

在当今世界,文明冲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甚至演变成战争。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文明交流与融合所带来的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明冲突的根源。

文明冲突往往源自于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的群体之间产生了隔阂和矛盾,进而导致冲突的发生。

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误解、偏见和歧视,使得冲突更加严重和持久。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文明交流与融合所带来的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历史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交通要道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今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文明交流与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这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那么,面对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需要增强文明交流与对话意识,尊重不同文明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摒弃偏见和歧视,建立平等、包容的文明观。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和平共处的实现。

总之,文明冲突与和平共处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文明冲突的根源,增强文明交流与对话意识,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

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不同文明之间一定能够实现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一个和平、包容的世界。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和谐陈玉荣东方文明曾一度站在世界文明的最前沿,也曾有过落日的凄凉。

代之而起的西方文明,借助工业文明的列车,在与东方文明的较量中似乎如日中天。

然而,固有的征服欲和对抗情结,使得西方文明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文明巅峰的同时,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明困境。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打通东西方文明的互补管道,和谐文明的太阳有望再度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和谐是金,冲突必自焚,和谐则双赢。

亨廷顿从文明达尔文主义出发虚拟的文明冲突论在理论上逆文明潮流而动,在实践上则十分有害关于文明,孔颖达注疏的《尚书·舜典》这样概括:“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就是普照天下的光耀”。

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一部文明史。

翻开人类文明史,不难发现,东方打造了一个个令世人称羡的文明高地。

就像东方文明曾经有过潮起潮落的律动一样,西方文明以其胜于雄辩的真理之手在构筑了工业化大厦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进行着釜底抽薪式的破坏,开始了“死亡之旅”,把人类文明引入了危机四伏的发展陷阱。

出路何在?亨廷顿从实用主义的美国外交政策出发,于1996年撰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认为未来的世界大战是文明的大战,断言中国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西方文明未来的最大敌人。

他由此断言,不同背景下的文明是不兼容的。

我们认为,走出文明困境的惟一出路是从多元化的文明组合中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展望未来的人类文明之路,处处布满了陷阱。

任何一个陷阱,都足以抵消乃至吞噬人类的所有文明成果。

而以上种种陷阱,无不源于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文明与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之间的冲突。

因而,实现文明之间以及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互动,在公元第三个千年走向文明制高点——和谐文明,是文明再生的必然选择。

千年伊始,历史的期望又一次投向了东方,和谐的金色太阳将再一次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以东方文明为主导的东西方文明的千年牵手,威力无比的真理之手与海纳百川的博爱之心的“联姻”,进而达到灵与肉的结合,实现文明的和谐,将使我们不断逼近世界文明屋脊。

一、东方文明的潮起与潮落。

东方文明,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去;东方文明之光,曾经导引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

今天,从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观中,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从东方式的深邃而综合的睿智思维中,对东方文明曾经有过的辉煌仍依稀可见。

但是,18世纪以后,东方的太阳陨落了,东方文明被抛掷到历史的谷底,东方人在凄凉的落日下积累着精神忧伤。

历史,就这样和东方文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综观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大约可分为原始文明、古代文明、近现代文明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前两个阶段,是东方文明的辉煌期,最后一个阶段,是东方文明的衰微期。

1.东方文明傲立历史潮头。

东方,乃日出之地,自古以来就被蒙上神秘的面纱。

神话传说中的人祖亚当和其妻夏娃所居住的伊甸园,就在东方;上帝让洪水灭世后,人类的新始祖挪亚,也是在东方世界打造方舟,救出全家和百鸟禽兽;表征人类文明一定发展阶段的四大宗教都产生于东方: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沙漠,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沙漠,犹太教产生于西奈沙漠;四大文明体系中的三大文明,诞生在东方,即使是基督教文明,其发祥地也在东方。

大概没有人怀疑,人类最初诞生地,是东方;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的开端处,也是东方;人类历史中的文化观念,还是开始于东方的一句话,世界文明史,开始于东方。

东方文明,曾经傲立历史潮头,创造了日出之地的辉煌。

研究东方文明,必然涉及到东西方的划分问题。

因而,这里有必要把东方的空间概念加以确定。

中国绿色经济陈玉荣博士认为,东方本来的含义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但对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理解,又因认识主体所处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对东方的理解各不相同;中国人、日本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德国人和英国人心目中的东方概念也大相径庭。

就中国来说,古代所谓的东方纯粹是一个地理概念。

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之西曰西方,中国之东为东方。

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印度属于西方;在佛教徒眼里,印度是西方极乐世界。

在明代,包括印度、阿拉伯国家以及非洲东部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都属于西洋范围。

郑和下西洋,就是在这一范围内的活动。

那时的东方和西方,基本上是以中国为基点而确定的。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中心论”的结果。

由此,我们也可以反观到日出之地过去曾经拥有的辉煌。

而在西方的中世纪时代,地中海曾被看作是世界的中心,由这一中心确定东和西。

中世纪之后,在西方人眼里,世界的中心已转到欧洲,而且世界的范围扩大到南北美洲,由于这种地理和文明范围的扩大,东方的空间概念也在变化着。

西洋人曾把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地区统统看作东方。

直到今天,东方概念的内涵仍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认为,对东方文明中的“东方”,应当也必须主要从文明构成因素着眼,同时参照地理环境因素加以确认。

所以,东方文明大致可分为三大文明圈:中华文明圈、印度文明圈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圈。

中华文明圈又称儒学文明圈、儒教文明圈、汉字文明圈,或形象地称为筷子文明圈。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都属于这一文明圈。

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这一文明圈的文化基石。

印度文明圈除印度外,还包括一些受印度文明尤其是宗教文明影响很深的国家,如斯里兰卡等。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的范围很广,包括了所有的伊斯兰国家。

这三个文明圈是各自独立的文明体系,各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相互渗透。

这样,东方文明中的“东方”,就是指整个亚洲和非洲北部的国家和地区;东方文明,包括以上提到的三大文明体系。

东方原始文明,是指无书面语言、相对孤立、人口少、社会组织结构简单而松散、技术原始,社会文化变革进程极其缓慢的历史阶段的文明。

这一阶段文明的历史和神话,都是凭借口头世代相传的。

确切地说,此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前期,因此,我们又把它称为史前文明。

在史前文明期,东方已经有了领先于世界的处于初级阶段的人类思维、原始宗教和神话。

古代文明是东方文明最光辉灿烂的历史阶段,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在这一阶段登上了历史的制高点,世界七大奇迹中的四大奇迹金字塔、长城、婆罗浮屠、吴哥寺,也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东方文明杰作。

婆罗门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古埃及宗教、古巴比伦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神道教等等名目繁多的东方宗教,则代表了东方在精神文明和宗教文明方面的水平。

无论是东方的原始文明,还是东方的古代文明,东方文明都站在世界文明的制高点上,以其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陶冶着东方人,也吸引着西方人。

必须指出的是,东方文明不仅塑造了东方,也为西方文明的孕育涵养了不可或缺的因子,润泽了西方文明。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开始于希腊、罗马,因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然而,古希腊、罗马文化固然是古希腊、罗马社会的产物,但它又是在文化发达较早的亚洲西部国家和埃及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无论在宗教、科学、哲学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埃及、巴比伦和其他国家的影响,甚至希腊字母也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

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根基是基督教,其实,基督教本来是东方世界的产物,但在中世纪之后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干文化。

当然,当今的西方基督教文明与原创时的基督教已大相径庭。

而在东方世界,基督教文明因素虽然依然存在,但始终没形成独立的文明体系。

2.东方文明在历史的谷底呻吟。

陋俗文化,就是在长期的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体现于生活惯制上并为文明传统所认同的文化糟粕。

17世纪之后,深藏于东方文明中的怀旧情结、循规蹈矩、一味求稳、自我封闭、个性不足而奴性有余等陋俗文化渐次暴露出来并发生激烈嬗变,这些致命的陋俗文化被强化到一定程度,就极大程度抵消了东方文明曾经耀眼的光泽。

受困怀旧情结,缺乏创新理念,是东方文明致命的弱点。

习惯循规蹈矩,不敢直面现实,抱残守缺,是东方文明的一大缺陷。

热衷一味求稳,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冒险精神,不敢挑战未来和未知,也是东方文明所共有的弱点。

总是自我封闭,很少主动交流,使自身陷入一个无形的“酱缸”中。

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政治上的盲目崇拜和思维上的十足惰性,都是自我封闭的结果。

虽然个性不足,却是奴性有余,人云亦云,简单盲从,使东方社会大都长期深陷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资本主义的“基因”不足。

以上陋俗文化病灶古已有之,只不过没有发生癌变的外部环境。

一旦深藏于中华文明中的陋俗文化活性病灶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快速癌变。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的嬗变是近代社会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

到了近代,这些潜涵在东方文明中的陋俗文化巧遇适合自身成长的环境,于是便交叉互动,恶性发酵,就使得东方文明在政治、经济、精神、思维等各方面内涵着的本来就不多的创造发明“基因”逐渐萎缩,并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东方文明越来越失去其耀眼的光泽,升起在东方的太阳开始西沉,东方文明,遭遇了落日的凄凉和无奈。

近现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更使东方文明雪上加霜,遭到毁灭性破坏。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全面遭遇之后,便节节败退。

在西方列强糟蹋东方文明的过程中,作为东方国家的日本也与西方列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对东方文明大加摧残,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这是东方文明的不幸。

二、西方文明的崛起与代价1.西方文明的崛起。

就在东方文明在困谷中徘徊并不断积累精神忧伤的同时,西方文明却告别了扼杀人性的黑暗的中世纪,以文艺复兴为起点,蓄积着冲刺的潜力。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使被压抑多年的文化和思想潮流喷薄而出。

此时,西方文明的特点是借复兴被遗忘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之名,行萌芽、发展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确立新的西方文明观之实。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文化和思想特征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倡导学术研究,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和经院哲学。

西方文明中暗含的功利性价值指向不久便导引西方完成了震惊并足以改变世界的三次产业和技术革命,使西方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黑马”,享有了征服的荣耀。

西方文明,在与大自然的决斗中似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了地地道道的文明巨无霸和世界文明的骄傲。

于是,东方的一些拜技主义者纷纷拜倒在西方文明的“石榴裙”下。

中国的陈序经和胡适甚至争当“全盘西化”的鼻祖。

2.西方文明的困境与代价。

曾经拥有征服的荣耀,曾经创造辉煌的过去。

然而,物极必反,西方文明在创造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在挖掘着埋葬发展的陷阱:一是生态陷阱,二是科技陷阱,三是伦理陷阱,四是增长陷阱,五是分配陷阱,六是消费陷阱,七是战争陷阱。

今天,一度辉煌的西方文明已是穷途末路,西方的太阳无可挽回地没落了,笼罩在西方文明身上的光环越来越黯淡无光。

尽管亨廷顿一厢情愿地预言“西方可能经历一个复兴阶段,扭转它对世界事务影响力下降的局面,再次确立它作为其他文明追随和仿效的领袖的地位”,但事实上,西方文明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一条死亡之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