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进行居住区的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居民基本居住生活环境、合理、有效的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需要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和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内也可以考虑设置少量的无污染、无干扰的工业。

一居住区的构成以及规模1.居住用地的组成1)住宅用地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地占地以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为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以及其他等8类用地。

3)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路四季,在应用时还应该包括非公建配建点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停放场地。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有关规定。

居住区级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指路同级。

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道路。

组团级道路,上接小区路,下联宅间小路。

4)公共绿地居住区内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盖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公共绿地应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尤其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

2.居住规划的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和范围2)确定规模,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户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不知方式6)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不知方式7)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3.居住规划的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应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2)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以及规划用地周围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围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竖向设计:只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并实施。

城市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围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建筑面积毛密度:又称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二.单选题1.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C)A.RB.C2C.R2D.R32.关于高层住宅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A.可提高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B.每层户数超过3户时,要设2部电梯C.高层住宅的高度参考防火云梯高度而定D.高层住宅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是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的3.在我国炎热地区的建筑适宜朝向依次是(C)A.南向、东向、西向、北向B.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南向、北向、东向、西向C.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东向、北向、西向D.东偏南45°与南偏西15°以、南向、东向、北向、西向4.以下选项中,应是坡地住宅规划设计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条件是(D)A.朝向B.通风C.采光D.地形5.根据居住用地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可将地面规划为三种形式,分别是(D)A.平坡、台地、台阶B.台地、台阶、混合C.混合、平坡、台地D.台阶、平坡、混合6.为了便于场地排水,场地最小坡度和最大坡度分别为(D)A.3%、8%B.0.5%,8%C.0.3%,15%D.0.3%,8%7.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B)A.电力、给水、热力、煤气、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B.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C.电力、燃气、热力、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D.污水排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电力、热力、燃气、给水8.居住区工程管线规划应结合居住区道路网规划,宜采用(A)A.地下敷设B.架空敷设C.网状敷设D.平行敷设9.对工程管辖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时,应将其设置在(C)下面A.人行道B.非机动车道C.机动车道D.绿化草坪带10.下列措施中,会减弱建筑物的保温功能的措施是(B)A.加大建筑的进深B.增加外墙长度C.增加外墙厚度D.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11.为使建筑产生活跃,醒目的气氛,富有活力,常采用(C)手法A.变形B.呼应C.对比D.重复12.居住区竖向规划中,广场兼停车场的适用坡度以及绿地的适用坡度的正确选择应是(B)A.0.2~0.3%;0.5~1.0%B.0.2~0.5%;0.5~1.0%C.0.2~0.5%;0.8~1.5%D.0.1~0.5%;0.5~1.0%13.中小学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时间不应小于(D)A.4.0hB.3.0hC.2.5hD.2.0h14.住宅进深在(A)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A.11米以下;1000m2B.12米以下;1200m2C.13米以下;1300m2D.14米以下;1300m215.住宅区容积率是指(A)A.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B.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C.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D.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16.居住区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但坡长不能超过(B)A.8.0%、50B.8.0%、20C.3.0%、20D.3.0%、5017.起居室布置家具的墙面长度应大于多少(C)A.2.4mB.2.7mC.3.0mD.3.3m18.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公共建筑通道宽度与长度的主要因素(C)A.空间感受B.功能需要C.通道两侧门洞的数量D.防火规定19.主要供残疾人使用的走道设计,以下哪一项符合规要求(B)A.宽度不应小于1.2mB.两侧应设扶手C.地面不得有高差D.两侧墙面应设高0.65m的护墙板20.老年人建筑层数为几层时应设电梯(C)A.2层B.3层C.4层D.5层1.公共建筑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主要考虑(C)方面之间的联系A.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的“大”与“小”B.空间的“主”与“次”、空间联系的“”与“外”、空间的“大”与“小”C.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与“外”D.空间的“大”与“小”、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与“外”2.下列关于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说法中不妥的是(C)A.在群体建筑造型处理上,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类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室外空间组合B.运用绿化及各种建筑的手段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效果C.采用分散式布局是公共建筑全体组合的最优方法D.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相互关系,加以合理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布局联系方便3.多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中,当单幢住宅的宽度超过(B)m时,应设置消防通道A.80B.160C.120D.1504.一般来说,空间是指(B)A.由点、线、面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B. 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C.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概念D.一个地方所占据的体积5.把社区分为居住社区和精神社区的分类方法是(B)A.从历史发展角度分类B.从空间特征角度分类C.从社区结构和特点角度分类D.从社区生活方式角度分类6.根据社区结构和特点把社区分为(A)A.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B.流动性社区和村舍式社区C.居住社区和活动社区D.流动性社区和汇集式社区7.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为()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下列选项正确的为(C)A.14~24,16~25%B.16~26,18%~30%C.18~28,20%~32%D.20~30,22%~35%8.居住区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得小于(C)A.3.0mB.2.0mC.1.5mD.1.0m9.中国古代居民多以(C)为主,这种情况对居住区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A.家族聚居,并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B.木结构低层院落围合形成城市广场、院落等公共活动中心C.里坊制为居住单位D.“天人合一”、“相天法地”10.下面哪项容不是居住用地选择的必要因素(C)A.有良好的自然条件B.与工业保持环保距离,靠近就业区C.符合居民生活行为规律的设施D.依托现有城区,充分利用原有设施11.居住区级配套公建的合理服务半径为(A)A.800~1000mB.500~700mC.400~500mD.150~200m12.宅间小路用地面积计入到下列哪一项(A)A.住宅用地B.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用地D.公共绿地13.居住区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一下哪项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围之外的要求(B)A.1/2B.1/3C.2/3D.1/414.中高层住宅是指(A)A.7~9层住宅B.10~11层住宅C.11~12层住宅D.12~16层住宅15.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机动车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多少米及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多少米(A)A.150m、80mB.200m、80mC.180m、70mD.160m、80m16.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的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苦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尺寸不宜小于(),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基本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基本知识
置。最主要是幼托的布置,应该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 幼托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宜,独立设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四、道 路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技术经济 指标
1、概述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 街道。
②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 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 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 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 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 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特点:这种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的解决了私人小汽 车和人行的矛盾,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广为采 用。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公建用地 规划布置
道路
居住区景 观环境设

技术经济 指标
城市 规划 原理
居住 区
规划
居住区基 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设计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213:13:5813:13Aug-212-Aug-21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13:13:5813:13:5813:13Monday, August 02, 2021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针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居住需求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道路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等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知识点。

1.地理环境分析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目标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这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的考虑。

地形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道路布局和建筑设计。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绿化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

水资源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供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

2.人口需求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人口需求。

这包括人口密度、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等方面的考虑。

人口密度决定了居住区内的住宅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家庭结构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布局。

居住方式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交通系统的设计。

3.道路网络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道路网络的设计。

道路网络的设计要满足交通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通道,并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交通安全。

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人行道的规划等都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公共设施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公共设施的规划。

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公园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规划要充分满足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并且要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公共设施的规划要考虑到容量、位置和距离等因素。

5.绿地空间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绿地空间的设计。

绿地空间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

这些绿地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内的植被和景观的需求。

绿地空间的规划要考虑到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因素。

6.环境保护考虑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

这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考虑。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资源。

总结:居住区规划设计涉及到许多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口需求、道路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 1000-3000人。居住组团一般应设有居委会办公室、卫生站、青少年校外活动站、老年人活动室、服务站、 小商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绿地等。其他一些基层公共建筑则根据不同的特点 按服务半径在居住范围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居住区 10000~16000 30000~50000
小区 3000~5000 10000~1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5011.02
邻里单位——1929年 美国 佩里(C.Perry) 1)控制规模
以一个小学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人口规模(约1000户),四周交通道路为界,不被穿越,内部设置公用设施, 日照通风良好。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22011.02
居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三、以居住组团为基本 单位为基本单位组织居 住区
以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 扩大小区的形式。
城市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 划
第一节 居住区基本知识
一、 居住区类型与规模 (1) 居住区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 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 30000~50000人, 户数 10000~15000户, 用地 50~100公顷。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总结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总结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总结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居住区规划成为了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了解和掌握居住区规划知识将对城市规划者和居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居住区规划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规划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等方面。

一、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1.人性化原则居住区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品质。

规划者在设计居住区时,应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年龄构成等因素,设计出符合居民需求的居住环境。

2.功能分区原则居住区规划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居住区按照商业、教育、医疗等不同功能进行合理分区,以提高便捷性和居住环境的质量。

3.生态环境原则居住区规划要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布局绿地、湖泊、森林等自然资源,提供优美的自然景观,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4.可持续发展原则居住区规划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水文、土壤、气候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居住区的布局、功能分区和景观设计。

2.交通条件交通条件对居住区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交通便利程度将影响人们居住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因此交通条件应成为居住区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3.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与居住区规划息息相关。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居住区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规划者应根据当地的人口结构设计出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居住环境。

4.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规划者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因素,以保证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5.历史文化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对居住区规划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要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到规划中,打造独具特色的居住区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的具体内容1.整体布局整体布局是居住区规划的首要内容。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整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整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整理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1.里弄城市旧区的道路结构,一般由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满足居住需求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的层次性;住宅区适居性;居住环境可14、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街、弄、里三级组成。

街;城市的行车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富有文化与活力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的文明社区。

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干道.弄;街两面的分支,一般不通机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共享、公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共参与 15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动车。

里弄两面的分支就是里,一般是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16、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死胡同。

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7、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2.街坊最早在20年代初期的苏联出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多种类型。

18、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现,我国50年代应用。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确保居民基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19、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3.扩大街坊起因:随着城市道路网格的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设计质量。

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扩大和改造,破坏了构成街坊的规划结2、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20、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构形式,产生了扩大街坊。

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排、灵活使用。

21、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高4.邻里单位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的比率(%)。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1、行列式:空间单调;易产生穿越交通。 2、周边式:封闭或半封闭形式,易形成安静、安全的 内院,易布置室外交往空间;利于防风阻沙;节约用 地。部分住宅朝向差;不适宜炎热地区采用。
3、自由式:点群式、曲线形、曲尺形等 便于利用地形,形成空间丰富的建筑群体;点群式在 寒冷地区不利节能;曲线形和曲尺形要求异型单元设 计。
大于1.0ha 步行8~15分钟 明确功能划分
用地平衡表
项目 总用地
单 数 比重 位 值 (%)
hm² ----
人均面积 (m2/人)
----
1、居住区用地(R) hm² 100
(1)住宅用地(R01) hm² (2)公建用地(R02) hm² (3)道路用地(R03) hm² (4)公共绿地(R04) hm²
重庆 天津
龙湖花园一期工程,位于重庆渝北区九龙 湖南岸。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23万平 方米。绿地率45%。
重庆首个小康试点小区。
水晶城位于解放南路原天津玻璃厂厂址上。原厂 区遗留下来的树木、厂房、吊装车间以及原有的 调运铁轨,成为水晶城的设计资源。规划概念来 源于对这些资源的保留和再利用。
3、丰富景观 4、技术规定:道路分级、出入口、转弯半径、回车让车等。
三、交通组织方式 1、人车分行 2、人车混行 四、道路系统 1、类型 2、停车设施 3、步行道
Woonerf:人车共存道路系统最早 1970年代出现在荷兰。利用各
种设计手段降低车速,创造人 车共享的公共空间。
一、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方案评述: 无锡太湖花园二期、漳州商贸城
实例介绍: 规划和现实——柏林格罗皮乌斯城
思考和讨论: 规划的编制和评判标准? 实施之前
在实施之前,规划的编制和评判标准? 规划对城市所起的作用 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规划原理知识点整理方法:细心观察生活,随手翻规范,再就是有空看看电视剧一、前言—居住1)、城市:城,防卫;市,交易。

2)、城市规划:古代的城市规划坊、里、瓦、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开端: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3)、城市规划纲要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次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4)、居住:a、居住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雅典宪章》中城市的四大功能工作、游憩、交通、居住b、居住形式在城市中的存在c、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20%—32%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沿革)——对应课本P492—P494A、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克拉伦斯•佩里提出,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提出了现代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应用:新泽西州的雷邦德和英国哈罗新城B、扩大街坊: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空间布置上比邻里单位更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扩大街坊比邻里单位更活泼。

C、居住综合体:是指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是建筑组合体应用:1940年代末1950年初,法国,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素混凝土)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是十分有利的D、居住小区:以城市道路或是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作为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应用: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还有“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和新城市主义模式(了解)常识:人的步行速度,4km/h;人骑自行车的速度:12—15km/h;人步行的心理承受力:10—15min三、现行居住区规范A、1)居住区按照居住户数或是人口规模分类居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住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区居住组团:1000—3000人,300—1000户2)住区、社区和邻里a、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强调形态上的完整,是否满足生活的物质需求分类:(居住区的分类)按城乡城市住区建设新建住区(一般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区域范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条件围划分乡村住区不同旧住区(复杂:调整和保护)住宅低层住区层数多层住区不同中高层住区划分高层住区或是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b、社区:一定区域内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亲密社会关系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独立(社会关系的远近);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居住空间分异)当前我国的社区成为具有一定行政意义的称谓B、居住区规划的任务要求及编制内容a、居住区规划的任务:科学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

经济、舒适、美观b、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书上的全部编制内容,红色字为上课老师讲的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①在城乡地域尺度的范围内考虑居住区用地的适当选择,满足城市功能布局、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配置的总体要求。

应考虑多样的居住类型及对居住地点选择的要求。

②住区用地适宜性分析a对建成区的空地和待改造地区、拟开发地区和计划开发的居住区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适宜性因素包括可达性、避免灾害、与公共服务和城镇设施的临近程度、延伸这些服务的成本、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可服务空间等b现有居住区进行调整以及增加新的居住邻里的适应性。

c规划拟定的公共中心位置、城镇设施、交通系统。

开放空间系统d基础设施的有效延伸和环境保护等。

(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a 针对特定的功能构成住区的合适要素,确定将要采用的针对性的设计原则。

b根据基地特征,公共中心系统,交通系统、城镇设施系统和开放空间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住区规划的功能和目标,研究适宜的邻里关系类型的空间组合、家庭类型、支撑性服务设施的现状与问题。

以及与交通系统、商业及就业中心、开放空间等之间的关系。

c 根据功能、目标要求和采用的特定原则,提出该住区规划的概念模式和初步方案,并进一步比较修改和深化(3)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a评估未来住宅和相应服务设备的空间需求,测算初步方案中各类居住单元的容量,将空间需求分配到初步方案所拟定的未来各类居住单元中。

b估算未来居住人口所需的住宅数量、住宅的桃树和类型组合,估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家庭人口比例,并根据家庭类型对住宅进行分类(4)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以及布置方式(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备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6)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

(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10)对不同阶段方案进行必要的公共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C、居住区的基本概念(见规范:P3—P6)1、居住区规划的适用范围:是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并主要适用于新建区。

(见规范P53,理由)2、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河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6、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8、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图解)9、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10、用地概念10.1、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10.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10.3、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10.4、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10.5、其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一般情况下的各个用地的比例关系(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1111.1、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居住区建筑总面积(万m2)居住区用地(万m2)内部成本外部化(权利的寻租)容积率市政投资11.2、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m2)。

住宅建筑总面积(万m2)居住区用地(万m2)控制住宅的数量11.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住宅建筑总面积(万m2)住宅用地(万m2)注意净密度和毛密度的区别11.4、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各类建筑的基地总面积(万m2)高层:一般15%居住区用地(万m2)多层:一般25%11.5、人口毛密度:人口数量人口净密度:人口数量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11.6、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11.7、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绿地覆盖率)11.8、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房屋间距日照满窗日照:3h 大城市遮挡房屋檐高要求满窗日照:2h 小城市11.9、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车的停车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10、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11、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1.12、高层住宅比例:高层住宅建筑面积中高层住宅比例:中高层住宅建筑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低层住宅:1—3层住多层住宅:4—6层宅中高层住宅:7—9层7层以上的住宅要增设电梯高层住宅:10层以上小高层:12层以上的(建筑上常用)四、居住区的组成、类型和规划结构A、组成1)、组成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建筑以及工程设施等;)要素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修养等。

2)、组成建筑工程:主要是居住建筑,其次是公共建筑、生长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和小品建筑等。

内容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包括: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以及挡土墙、护坡等。

3)、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建用地规划居住区用地道路用地用地其他用地公共绿地(重点内容,注意规范上的定义)4)、居住区内部居住环境:住宅内部的和住宅楼公共部分的环境环境组成外部生活环境:住区的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等B、居住区的功能(课本P491)C、居住区的规模1)居住区的规模:a、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为主要的标志b、适当规模的原因:本身的功能、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要求2)、居住区的规模的决定因素a、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合理的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b、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