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诵读教案30731

合集下载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经典诵读》中的选定篇目,理解其中的经典文化内涵。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语言韵律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促使其主动阅读。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2.1 教学内容:选定经典诵读材料,包括诗歌、小说片段等,涵盖古代和现代经典。

2.2 教学安排:第1-2节课:介绍《经典诵读》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

第3-6节课:分别深入讲解每一篇选定的经典诵读材料,进行逐句解读和语言点分析。

第7-9节课: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其朗读的流畅度和感情表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2 教学手段:使用PPT展示经典诵读材料,辅以音频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韵律和语调。

分组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兴趣。

四、教学评估:4.1 形成性评价:在课堂中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经典诵读材料的理解和朗读水平。

4.2 综合性评价:通过期末朗读比赛、小组展示等形式,对学生整体的诵读水平和对经典文学的理解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5.1 优点: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采用多媒体辅助,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

5.2 不足: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发音不准确,需要更多的语音训练。

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缺乏兴趣,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5.3 改进措施:引入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经典文学选材,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和兴趣。

通过这次《经典诵读》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理解,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引导。

未来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对中华经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精选3篇)

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精选3篇)

小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案范文(精选3篇)小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案范文(精选3篇)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

我敢肯定,大局部人都对这个教学方案很是头疼的,下面是为大家的小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案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并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1、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弘扬人文精神。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开展。

3、加强思想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学生吸取不竭的精神营养。

4、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诵读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开展奠定根底。

1、诵读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为主题的中华诵读诗文或小学教材中出现及推荐的经典古诗词、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此次诵读形式不限,须使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超过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向同学们经典文学作品。

每位同学选择其中一本阅读后写一篇,经指导老师点评后,20xx年2月10日每班推荐3篇参评,校大队部将组织评选优秀读后感。

3、诵读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中华诵读诗文或中小学教材中出现及推荐的经典古诗词、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论语》等)此次诵读形式不限,须使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超过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技能的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经典文学作品选用(例如童话故事、诗歌等)。

2. 录音设备或音频资源。

3. 课件或PPT展示材料。

4. 活动材料,如课堂练习题、互动游戏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音频或视频播放经典诵读的范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诵读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或读过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或乐趣。

正文(30分钟):1. 选择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然后进行整体理解和分析。

2. 利用课件或PPT展示材料,结合图文说明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和表达形式。

3. 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4. 分组朗读演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片段进行朗读演绎。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并对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巩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他们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诵读技巧和朗读表达应用到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3. 利用游戏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互动起来,共同表演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加深理解和记忆。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经典诵读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并培养自己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教学延伸:1. 设立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角,供学生自主选择和阅读。

2. 鼓励学生参加诵读比赛或朗诵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剧本创编和表演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和理解。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范文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范文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孝顺、友爱、修身、谨慎、守信等。

2.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孝当竭力、亲尝汤药等。

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选文内容,能够进行诵读和背诵。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选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经典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经典的心得体会。

3. 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发音、节奏和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示范:教师示范诵读选文,让学生感受经典的声音美。

3. 分组学习:学生分组学习选文,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4. 分享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学习成果,展示诵读技能。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诵读水平和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诵读能力,培养竞争意识。

2. 组织经典文化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经典文化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创办经典诵读社团:鼓励学生自发组织经典诵读社团,丰富课余生活。

七、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

2. 音频、视频资源:收集经典诵读的音频、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经典诵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五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经典文学作品包括《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2. 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篇章为主要诵读材料。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研究
兴趣。

2. 欣赏和分析:给学生播放录音或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和
分析经典篇章的语言、结构和意义。

3. 合作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朗读练,提高学生的
朗读技巧和配合能力。

4. 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5. 课堂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价其语音准确性、语调表达和情感
表达能力。

2. 观察学生对经典篇章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3.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分享的过程,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和主动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
1. 录音机或音频设备。

2. 经典文学作品的摘录或整本书籍。

3. 学生朗读成果的展示方式,例如PPT、短视频等。

六、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2. 组织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讲座或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生经典诵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熟悉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会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1. 经典文学作品的选取,如童话故事、儿童诗歌等。

2. 录音设备或音频资源。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猜测或回忆经典作品的内容。

二、预习(10分钟)1. 学生在课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故事或诗歌的内容。

三、朗读训练(15分钟)1. 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2. 学生跟读教师的示范,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

3. 分组练习,学生互相朗读并互相评价,帮助彼此改进。

四、理解与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经典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用口头表达或简短的书面作品。

五、团队表演(20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编排小剧场表演。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增加一些创意元素。

3.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2. 学生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或文学分享会,与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学生交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评价学生在团队表演中的合作和创意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的书面作品和口头表达,评估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小学文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小学文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小学文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经典文学作品选段,能准确朗读。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3.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经典文学作品选段:选取适合小学生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小王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2. 诵读技巧:教授正确的诵读技巧,如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起伏变化等。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选定的经典文学作品,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诵读练
1. 教授正确的诵读技巧。

2. 逐句、逐段进行诵读练,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和语调问题。

步骤三:朗诵比赛
在诵读练结束后,可以组织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声、自信地朗诵选段。

步骤四:思考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情感、思想等方面,鼓励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评估:对学生在诵读练和朗诵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 作品解读评估:对学生的思考分享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1. 整合不同文学作品,增加课程的多样性。

2. 加强课下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4.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孝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言、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2.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4.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5. 《论语》选段: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雍也。

三、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教师先进行诵读示范,引导学生跟读。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共同探讨经典中的智慧。

4. 比赛激励法:组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示范:教师诵读选段,引导学生跟读。

3.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段,理解经典内容。

4.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5. 互动教学: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共同探讨经典中的智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能力:评估学生的诵读水平,关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阅读习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态度、专注程度等,评价学生的阅读习惯。

4. 学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选择适合一年级下学期的经典诵读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2. 音频资源:收集经典诵读的音频资源,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 图片卡片:制作图片卡片,帮助学生形象记忆经典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活动一:童真童趣活动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1、出示《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活动二:感受亲情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

(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1、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

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活动三:秋意浓浓活动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正值秋天,寒意袭人。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1、杜牡《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在秋天的气息里,我们感到丰收、喜悦的时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风习习,寒意逼人。

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活动四:祖国风光(一)活动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引的不少诗人墨客写出了流芳千古的诗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望天门山〉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搜集其他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集体背诵〈望天门山〉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1、《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活动五:祖国风光(二)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谁的一首诗,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诵给大家听吗?你能说说这几首诗描写的什么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样?(好)(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4、感受祖国的美好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集体带有感情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1、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课后继续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活动六:名句诵读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化(诗句、名人名言、谚语),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活动准备布置学生广泛搜集诵读古诗文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是文化大国,古诗名句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更加耀眼,请同学们接诵古诗文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