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管道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管道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1、焊前预热焊接前预热的目的在于减小焊件与焊缝的温度梯度,延缓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减少温差所造成的应力和淬硬组织。
对于碳钢、碳锰钢、铬钼合金钢、低温镍钢等易产生冷裂纹的材料,在焊接前应进行适当预热。
各标准规范均对常见材料的预热温度做出了规定,对同类材料的预热要求基本一致,GB50236-2011对常见材料焊前预热温度的规定见表1。
表1:常用钢材的最低预热温度附:合金钢的编号示例12CrNi3: 合金结构钢C=0.12%,Cr<1.5% ,Ni≈3%CrWMn: 合金工具钢含碳≥1%(当含碳量大于1%时一般不标注),含Cr、 W、 Mn均小于 1.5%40CrNiMoA: 高级优质合金结构钢C≈0.4%,Cr、 Ni、 Mo均小于1.5%预热范围一般为焊缝两侧各不小于壁厚的5倍,且不少于100 mm。
对于无预热要求的钢种,当焊接环境温度低于0 ℃或焊件温度低于-18 ℃时,应对焊件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不应低于15 ℃。
预热应在坡口两侧均匀进行,防止局部过热,加热区以外100 mm范围应予以保温。
2、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进一步释放焊缝金属中的有害气体,尤其是氢,防止延迟裂纹的发生。
二是适当减缓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防止冷裂纹或者再热裂纹的发生。
通过焊后热处理可以松弛焊接残余应力,软化淬硬区,改善组织,减少含氢量,从而降低焊接接头的延迟裂纹倾向。
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是焊后热处理的关键参数。
焊后热处理的温度过高,或者保温时间过长,会使焊缝金属结晶粗化,碳化物聚集,造成力学性能、蠕变强度等下降。
各标准规范中均对焊后热处理的温度、恒温时间、最短恒温时间,以及热处理后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布氏硬度等参数做出了规定。
表2为SH3501-2011对环焊缝焊后热处理的基本要求。
表2:常用钢材焊接接头热处理基本要求焊后热处理的加热范围为焊缝两侧各不少于焊缝宽度的3倍,且不少于25 mm,加热范围以外100 mm区域应予以保温,且热处理时管道两端应封闭。
焊接术语

焊接术语1、焊接:通过加压或加热,或两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达到原子结合的方法称为焊接。
2、定位焊丝:焊前为装配和固定工件焊缝的位置而焊接的短焊丝。
3、焊前预热:某些钢材为了降低焊后冷却速度,避免生成淬硬组织,减少焊接应力,防止产生裂纹,焊前把焊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再进行焊接,这种方法称为焊前预热。
4、焊后热处理:焊后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清除残余应力,防止产生裂纹而进行的加热处理称为焊后热处理。
5、坡口:根据设计和工艺的需要将焊件的待焊区域加工并装配成一定几何形状的沟槽。
6、线能量:是指熔焊时,由焊接能源输入给单位长度焊丝上的能量。
7、焊接影响区:凡是焊丝俩侧受到焊接热源的影响发生组织性能变化的区域均层热影响区。
8、电弧:在两电极间的气体介质中,连续强烈的放电现象称为电弧。
9、电弧焊:就是借助于高温的电弧使焊条、焊件局部熔化,将两个分离的金属件,借助于原子的结合,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10、手工电弧焊:焊条电弧焊是手工操作焊条进行焊接为电弧焊方法称为手工电弧焊。
11、埋弧焊:埋弧焊是焊丝作为熔电极送入焊接区形成电弧,电弧在焊剂下燃烧、熔化被焊金属,填充金属形成永久性接头的一种焊接方法。
12、钨极氩弧焊:钨极氩弧焊是要用钨棒作为电极,利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进行焊接的一种气体保护焊方法。
13、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是利用CO2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一种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焊接法。
14、电弧长度:弧长为焊条直径的0.5-1倍称为短弧超过这个长度称长弧。
15、焊接进度:焊接速度是焊条沿焊接方向移动的速度。
16、气孔:气孔是在焊接过程中,溶入熔池金属中的气体在凝固以前未能来的及逸出,而在焊丝金属中(内部或表面)所形成的气穴。
17、夹渣:焊后残留在焊丝中的熔渣称为夹渣。
18、咬边:沿焊趾的用材部位产生的沟槽或凹陷即为咬边。
19、未焊透: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称为未焊透。
20、弧坑:弧坑是焊条电弧焊时,由于收弧不当,在焊丝末端形成的低于母材的低洼部分,也属于凹坑的一种。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焊前预热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对于保证焊接质量非常重要。
重要构件的焊接、合金钢的焊接及厚部件的焊接,都要求在焊前必须预热。
焊前预热的主要作用如下:(1)预热能减缓焊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焊缝金属中扩散氢的逸出,避免产生氢致裂纹。
同时也减少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淬硬程度,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抗裂性。
(2)预热可降低焊接应力。
均匀地局部预热或整体预热,可以减少焊接区域被焊工件之间的温度差(也称为温度梯度)。
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变速率,有利于避免产生焊接裂纹。
(3)预热可以降低焊接结构的拘束度,对降低角接接头的拘束度尤为明显,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裂纹发生率下降。
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的选择不仅与钢材和焊条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焊接结构的刚性、焊接方法、环境温度等有关,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确定。
另外,预热温度在钢材板厚方向的均匀性和在焊缝区域的均匀性,对降低焊接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局部预热的宽度,应根据被焊工件的拘束度情况而定,一般应为焊缝区周围各三倍壁厚,且不得少于150-200毫米。
如果预热不均匀,不但不减少焊接应力,反而会出现增大焊接应力的情况。
2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有三个:消氢、消除焊接应力、改善焊缝组织和综合性能。
焊后消氢处理,是指在焊接完成以后,焊缝尚未冷却至100℃以下时,进行的低温热处理。
一般规范为加热到200~350℃,保温2-6小时。
焊后消氢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加快焊缝及热影响区中氢的逸出,对于防止低合金钢焊接时产生焊接裂纹的效果极为显著。
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加热和冷却的不均匀性,以及构件本身产生拘束或外加拘束,在焊接工作结束后,在构件中总会产生焊接应力。
焊接应力在构件中的存在,会降低焊接接头区的实际承载能力,产生塑性变形,严重时,还会导致构件的破坏。
消应力热处理是使焊好的工件在高温状态下,其屈服强度下降,来达到松弛焊接应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高温回火,即把焊件整体放入加热炉内,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在空气中或炉内冷却。
消除焊接应力六种方法

消除焊接应力六种方法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部应力,它会对焊接件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为了消除焊接应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六种方法:1. 预热和后热处理。
预热是在焊接之前对焊接件进行加热处理,目的是降低焊接时的温度梯度,减少焊接应力的产生。
后热处理则是在焊接完成后对焊接件进行再次加热处理,以消除已经产生的焊接应力。
这两种热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焊接应力的影响。
2. 采用适当的焊接顺序。
在进行多道焊接时,采用适当的焊接顺序可以减少焊接应力的产生。
一般来说,应该先对焊接件进行预热,然后从中间位置开始焊接,逐渐向两端延伸。
这样可以减少焊接时的温度梯度,降低焊接应力的产生。
3. 采用适当的焊接参数。
焊接参数的选择对于减少焊接应力非常重要。
合适的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参数可以减少焊接时的热输入,降低焊接应力的产生。
因此,在进行焊接时,应该根据焊接材料的性质和厚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焊接参数。
4. 采用适当的填充材料。
填充材料的选择也会影响焊接应力的产生。
一般来说,应该选择与母材相似的填充材料,以减少焊接时的温度梯度,降低焊接应力的产生。
此外,填充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性能也应该与母材相匹配,以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和稳定性。
5. 采用适当的焊接方式。
不同的焊接方式对焊接应力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电弧焊和气体保护焊的焊接应力相对较小,而激光焊和等离子焊的焊接应力相对较大。
因此,在进行焊接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焊接方式,以减少焊接应力的产生。
6. 采用适当的冷却方式。
焊接完成后的冷却方式也会对焊接应力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应该采用缓慢冷却的方式,以减少焊接时的温度梯度,降低焊接应力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局部加热和冷却的方式,以消除已经产生的焊接应力。
总之,消除焊接应力是焊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预热和后热处理、适当的焊接顺序、适当的焊接参数、适当的填充材料、适当的焊接方式和适当的冷却方式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焊接应力的产生,提高焊接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后热是为了降低焊缝的冷却速度,防止接头生成淬硬组织,产生冷裂纹。
焊前预热温度一般在100-200度,后热不属于热处理,也是一种缓冷措施,后热的温度在200-300度,有的单纯是为了缓冷,有的是针对消氢处理的,一定的后热温度,能使焊缝中氢扩散出来,不至于集聚导致裂纹。
后热保温时间要根据工件厚度来确定,一般不会低于0.5小时的。
焊后热处理的就多了,主要分为四种:
1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温度一般在600-700之间,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2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正火,温度在950-1150之间,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再如不锈钢的固熔、稳定化处理,温度在1050左右,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尤其是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再如淬火,不同的淬火工艺能得到不同的效果,提高钢的耐磨性,硬度等。
3先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处理再进行低于下转变温度下的热处理。
比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等。
4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的焊后热处理。
750-900之间,一些材料的实效强化重结晶退火等。
1/ 1。
工业管道焊接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

工业管道焊接热处理施工工艺标准QJ/JA0615-20061 目的为了规范压力管道等焊件的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工艺,保证焊接工程质量,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承接的工业与公用压力管道焊接工程的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3 引用标准GB50236《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4 定义预热: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措施。
焊后热处理:焊后,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
5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一般要求5.1焊前预热5.1.1 焊接工艺人员应根据母材的化学成份、焊接性能、厚度、焊接接头的拘束程度、焊接方法、焊接环境和所执行的施工工艺标准要求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焊前预热,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确定。
5.1.2 焊前预热温度应符合设计或焊接施工工艺标准的规定,当无规定时,焊前预热温度宜采用表1的规定。
5.1.3 预热的加热方式一般采用氧-乙炔焰加热或电加热带加热法。
预热的温度应用热电偶、测温笔等测出。
当温度达到要求时才能进行焊接。
5.1.4 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应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
5.1.5 要求焊前预热的焊件,其层间温度应在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内。
5.1.6 当焊件温度低于0℃时,所有钢材的焊缝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到15℃以上。
5.1.7 不同钢号相焊时,预热温度按预热温度要求较高的钢号选取。
5.1.8 当采用钨极氩弧焊打底时,焊前预热温度可按表1规定的下限温度降低50℃。
5.1.9 当用热加工法下料、开坡口、清根、开槽或施焊临时焊缝时,亦需考虑预热要求。
表1 常用管材焊前预热工艺条件5.1.3 预热的加热方式一般采用氧-乙炔焰加热或电加热带加热法。
预热的温度应用热电偶、测温笔等测出。
当温度达到要求时才能进行焊接。
5.1.4 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应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
5.1.5 要求焊前预热的焊件,其层间温度应在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内。
钢结构预热及后热处理

钢结构的预热和后热处理是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常见的两个步骤,旨在改善钢材的性能和可靠性。
1. 钢结构的预热(Preheating):
预热是指在进行焊接、切割、锻造等加工操作之前,将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过程。
预热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冷却速率,防止产生裂纹和变形,并提高焊接质量。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降低材料的冷脆性:预热可以使钢材内部的组织更加均匀,减少内应力,从而降低冷脆性,提高钢材的韧性。
减少热影响区的尺寸:预热可以扩大热影响区的尺寸,减少焊接引起的变形和应力集中。
提高焊接质量:预热可以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降低焊接缺陷的发生率。
2. 钢结构的后热处理(Post-Heat Treatment):
后热处理是指在钢材加工完成后,对整个结构进行热处理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改善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并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
常见的后热处理方法有退火、正火、淬火等。
退火:通过加热至适当温度后缓慢冷却,使钢材内部的晶粒重新排列,减少残余应力和提高韧性。
正火:将钢材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然后快速冷却,使晶粒细化,提高强度和硬度。
淬火:将钢材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然后迅速冷却,使钢材表面形成马氏体组织,增加硬度和耐磨性。
需要注意的是,预热和后热处理的具体参数和方法取决于钢材的种类、尺寸和要求。
因此,在进行钢结构的预热和后热处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
和时间,并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消除焊接应力六种方法

消除焊接应力六种方法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六种方法。
1. 预热方法:通过在焊接前对焊接部位进行适当的加热,能够减少焊接过程中材料的收缩,从而减少产生的应力。
预热的温度和时间应根据材料的种类和焊接条件的要求来确定。
2. 后热处理方法:在焊接完成后,对焊接部位进行再次加热处理。
后热处理可以通过热处理设备或火焰枪进行,可选择退火、正火、淬火等不同的处理方式。
后热处理可以改变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消除应力,提高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
3. 振动方法:通过在焊接过程中对焊接部位施加振动,能够有效地消除应力。
振动能够改变焊接接头的结构,使其更加均匀,减少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
振动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焊接,如电阻焊、摩擦焊等。
4. 退火方法:将焊接部位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退火能够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消除应力,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
退火方法适用于焊接接头的后处理,可以通过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来控制其效果。
5. 淬火方法:将焊接部位快速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迅速冷却。
淬火能够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提高抗拉强度和硬度,同时减少产生的应力。
淬火方法适用于高强度材料的焊接,如高强度钢、铝合金等。
6. 冷却方法:在焊接过程中,合理控制冷却速度可以减少焊接接头的应力。
快速冷却可以减小热影响区的大小,减少应力的产生。
利用水冷、风冷等方法可以实现快速冷却,但要注意控制冷却速度,避免产生裂纹等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包括预热、后热处理、振动、退火、淬火和冷却等六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焊接条件和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应用,以达到减少应力、提高焊接接头质量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后热是为了降低焊缝的冷却速度,防止接头生成淬硬组织,产生冷裂纹。
焊前预热温度一般在100-200度,后热不属于热处理,也是一种缓冷措施,后热的温度在200-300度,有的单纯是为了缓冷,有的是针对消氢处理的,一定的后热温度,能使焊缝中氢扩散出来,不至于集聚导致裂纹。
后热保温时间要根据工件厚度来确定,一般不会低于0.5小时的。
焊后热处理的就多了,主要分为四种:
1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温度一般在600-700之间,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2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正火,温度在950-1150之间,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再如不锈钢的固熔、稳定化处理,温度在1050左右,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尤其是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再如淬火,不同的淬火工艺能得到不同的效果,提高钢的耐磨性,硬度等。
3先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处理再进行低于下转变温度下的热处理。
比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等。
4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的焊后热处理。
750-900之间,一些材料的实效强化重结晶退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