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焊后热处理
管道热处理基本要求

管道施工焊前消氢焊后热处理基本要求 2.固溶处理参数: (1)对于非稳定型不锈钢,焊后一般进行1000~1120℃,保 温按每毫米1~2分钟计,或保温30分钟,然后急冷。 (2)对于TP321或0Ci18Ni10Ti等稳定型不锈钢,以加热到 950~1050℃为宜,保温按每毫米1~2分钟计,或保温30分 钟,然后急冷。经固溶处理后仍要防止在敏化温度范围内加 热,否则碳化铬会重新沿晶界析出。
管道施工焊前消氢焊后热处理基本要求 四.设计出图项目,在设计文件中应列出需要进行固溶或稳 定化热处理,焊前消氢和焊后消应力热处理的管线明细,并 制定热处理工艺标准。 五.有图项目,施工单位可以根据设计制定的热处理工艺, 制定详细的管道热处理方案,经建设单位审批后进行热处理 施工。 六.无图项目,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或使用介质需 要进行热处理的,施工单应制定详细的管道热处理方案,经 建设单位审批后进行热处理施工。
管道施工焊前消氢焊后热处理基本要求
3.稳定化热处理参数:对于TP321或0Ci18Ni10Ti等稳定型不锈钢,应进行固 溶+稳定化热处理,或只进行稳定化处理。 (1)温度在400℃以下时升温速度不控制,加热至400℃后,加热速度应按 5000/δ℃/h计算,且不大于220℃/h。 (2)恒温温度为890~900±10℃,保温时间每25mm壁厚保温2小时(4.7分钟 /mm),且不小于4h。 (3)热处理后应强制空冷至环境温度,如鼓风机鼓风进行,现场不具备条件可以 空气冷至环境温度。对于大壁厚管道,为防止过烧情况的发生,应适当降低恒 温温度,但最低温度不得小于875℃。 4.焊前消氢热处理参数: (1)热处理温度: 350~400℃。 (2)恒温时间,非合金钢每毫米壁厚2min~2.5 min,合金钢每毫米壁厚3min, 且不少于30 min。 (3)升温时间不大于220℃/h,恒温后冷却速度不大于260℃/h。
20g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

20g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在20g管道的焊接过程中,由于热影响区内的晶粒尺寸增大、硬度降低等问题,需要进行热处理来恢复和提高材料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20g管道焊后热处理的工艺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工艺流程1. 预热:将焊后的20g管道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和晶粒生长,预热温度一般为400-600℃。
2. 保温:在预热温度下,将20g管道保温一段时间,使其达到均匀加热的状态。
保温时间根据管道的厚度和规格而定,一般为1-2小时。
3. 冷却:将保温后的20g管道冷却到室温。
冷却速度要适中,过快或过慢都会对材料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4. 后续处理: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后续处理,如表面处理、机械加工等。
二、注意事项1. 温度控制:在热处理过程中,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材料的过热和烧焦,而过低的温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热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材料和工艺要求合理控制温度。
2. 保持时间:保持时间是指材料在特定温度下保持的时间,对于20g管道的热处理而言,保持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保持时间过短可能导致材料的组织未完全转变,保持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材料的晶粒长大,从而影响性能。
3. 冷却速度:冷却速度是指材料从高温到室温的冷却速度。
过快的冷却速度可能导致材料的组织不稳定,甚至产生裂纹;而过慢的冷却速度则可能导致晶粒长大,影响性能。
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冷却速度来保证材料的性能。
4. 热处理设备:选择适当的热处理设备也是保证热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热处理设备应具备稳定的温度控制能力和合适的加热方式,以确保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得到均匀加热和冷却。
5. 工艺记录: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应进行记录,以备后期参考和追溯。
同时,还应对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和检验,以确保热处理效果符合要求。
管道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管道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1、焊前预热焊接前预热的目的在于减小焊件与焊缝的温度梯度,延缓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减少温差所造成的应力和淬硬组织。
对于碳钢、碳锰钢、铬钼合金钢、低温镍钢等易产生冷裂纹的材料,在焊接前应进行适当预热。
各标准规范均对常见材料的预热温度做出了规定,对同类材料的预热要求基本一致,GB50236-2011对常见材料焊前预热温度的规定见表1。
表1:常用钢材的最低预热温度附:合金钢的编号示例12CrNi3: 合金结构钢C=0.12%,Cr<1.5% ,Ni≈3%CrWMn: 合金工具钢含碳≥1%(当含碳量大于1%时一般不标注),含Cr、 W、 Mn均小于 1.5%40CrNiMoA: 高级优质合金结构钢C≈0.4%,Cr、 Ni、 Mo均小于1.5%预热范围一般为焊缝两侧各不小于壁厚的5倍,且不少于100 mm。
对于无预热要求的钢种,当焊接环境温度低于0 ℃或焊件温度低于-18 ℃时,应对焊件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不应低于15 ℃。
预热应在坡口两侧均匀进行,防止局部过热,加热区以外100 mm范围应予以保温。
2、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进一步释放焊缝金属中的有害气体,尤其是氢,防止延迟裂纹的发生。
二是适当减缓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防止冷裂纹或者再热裂纹的发生。
通过焊后热处理可以松弛焊接残余应力,软化淬硬区,改善组织,减少含氢量,从而降低焊接接头的延迟裂纹倾向。
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是焊后热处理的关键参数。
焊后热处理的温度过高,或者保温时间过长,会使焊缝金属结晶粗化,碳化物聚集,造成力学性能、蠕变强度等下降。
各标准规范中均对焊后热处理的温度、恒温时间、最短恒温时间,以及热处理后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布氏硬度等参数做出了规定。
表2为SH3501-2011对环焊缝焊后热处理的基本要求。
表2:常用钢材焊接接头热处理基本要求焊后热处理的加热范围为焊缝两侧各不少于焊缝宽度的3倍,且不少于25 mm,加热范围以外100 mm区域应予以保温,且热处理时管道两端应封闭。
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

吴江华力热处理设备厂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1、管道焊接后,根据刚材的淬硬性,焊件厚度和使用条件等综合考虑,按图纸要求或表3规定进行焊后热处理。
2、管道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一般应在焊接后及时进行,对于易产生焊接延迟裂纹的焊接接头,若焊后不能及时进行热处理,则在焊后冷却到300-350℃(或加热到该温度区间),保温4—6h缓冷,加热范围和焊后热处理相同。
3、焊后热处理采用履带或陶瓷加热器进行,温度检测根据不同要求,采用色笔和热电偶,保温材料采用硅酸铝针刺保温毯,保温宽度从焊缝中R 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5倍。
4、焊后热处理的加热范围;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应小于焊缝宽度的3倍,且不小于60mm。
5、焊后热处理的加热速率、恒温时间及降温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加热速率。
升温至3O0℃后,加热速率不应超过220×25.4/δ℃/h(δ为壁厚,mm),且不大于220℃/h。
(2) 恒温时间,碳素钢每毫米壁厚为2—2.5mm;合金钢每毫米壁厚为3min,且不小于30min。
(3) 冷却(降温)速率降;恒温后,冷却速率不得超过275×25.4/δ℃/h且不大于275℃/h。
300℃以下自然冷却。
6、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要求,按合金成分较低侧的金属确定,热处理温度不超过该钢材的下临界点AC1 。
7、焊后热处理后,焊缝及母材上焊接热影响区的硬度值:碳索钢不应超过母材的l20%,台合钢不应超过母材的l25%,当硬度超过规定时,应重新进行热处理,并仍须作硬度测定。
硬度检查的位置。
每条焊缝不少于l处,每处各测焊缝、热影响区、母材三点,当管外径大于57 mm时,检查热处理焊口数的10%以上,当管外径小于等于57mmS时,检查热处理焊口数的5%以上。
工业管道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工业管道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工程中非低温用碳钢、低合金钢及lCr5Mo钢等管道焊缝焊后热处理工艺。
2施工准备2.1施工用材料及机具要求:2.1.1热处理所用保温材料应能满足热处理保温性能要求,且应有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
2.1.2热处理设备为可自动控制温度的固定盘柜式控制柜或手提式控制箱,并应配有电子电位差仪即长图记录仪,加热器采用绳状红外线加热器,热电偶为K型,其连接线为补偿导线。
2.1.3热处理设备应经检查合格,温度指示仪表及热电偶校验准确。
2.1.4挡雨、雪的遮盖物准备齐全。
2.2作业条件2.2.1热处理操作者应熟悉专业标准以及工艺、设备、测量仪表的使用。
2.2.2热处理前应对焊缝进行确认,确认项目包括:a)焊接工作已完成;b)焊缝外观符合质量标准;C)除铝铝耐热钢以外焊缝的无损检验已检验合格,并已取得检验合格通知单;d)其它要求的检验项目已检验合格,并取得检验合格通知;θ)防变形措施。
3操作工艺3.1工艺流程:不合格*仅适用于铝铝钢。
3.2热电偶及加热器安装3.2.1每道焊口对称安装两支热电偶,热电偶安装在靠近焊缝边缘内,管材与热电偶端部接触处应用砂轮机打磨露出金属光泽,热电偶安装采用细铁丝捆扎,为保证所测温度为管材实际温度,在热电偶与加热器之间垫小块保温玻璃布以进行隔离。
3.2.2电加热缠绕宽度为焊缝两侧各100-125mm,-根加热器缠绕多道焊缝时,必须保证热处理部位的相似性,即:同材质、同规格,缠绕的圈数及宽度相同。
3.23加热器安装完毕后用保温棉进行保温,保温厚度100-125mm,为降低温度梯度,加热器外部100mm范围内应予以保温。
3.24处理工艺3.24.1温速度:300。
C以下不控制,300。
C以上升温速度为5125∕δ.o C∕h,且不大于220o C∕h o(δ为管壁厚度,单位为mm)o3.24.2处理温度见下表:*恒温期间任意两测温点温差不得大于50o C o3.24.3温时间厚度在25mm以下的非合金钢和16Mn恒温时间为Ih,厚度25mm以上为2h,合金钢及lCr5Mo(厚度40mm以下)恒温时间为2h o3.24.4降温速度为6500∕δ.o C∕h,且不大于260o C∕h z300o C后可自然冷却。
管道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

管道焊后热处理作业指导书1. 目的焊前预处理及焊后热处理应根据钢材的焊接谇硬性,焊件厚度,结构钢性,焊接方法,焊接环境及使用条件等因素,对管道焊后热处理作业要求做出规定,指导焊后热处理作业,保证焊后热处理作业质量。
2. 适用范围2.1适用于钢制管道现场焊缝的焊后热处理。
2.2 在现场施工条件下的焊后热处理,是指对焊接接头进行消除应力退火,以降低接头残余应力改善接头性能的热处理。
3. 作业要求3.1人员3.1.1 施工员负责检验任务的安排。
3.1.2 技术员负责编制焊后热处理工艺卡并对热处理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1.3 热处理人员实施热处理任务、执行热处理工艺、检测经热处理的焊接头的硬度、填写焊后热处理报告。
3.1.4 热处理责任人审批热处理工艺卡,审核热处理报告。
3.2工艺流程不合格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流程图3.3施工准备3.3.1热处理用设备及材料要求1)热处理设备包括加热器可控制温度的固定盘柜式或手提式控制箱(并应配有自动打点记录仪)和硬度计。
对管壁厚度小于或等于25mm的焊接接头宜用挠性指状加热器(镍铬电阻丝)加热,管壁厚度大于25mm的焊接接头,宜用感应法加热。
2)热处理设备须完好,测温仪表和硬度计经计量检定合格。
3)热处理所用保温材料应为无碱超细玻璃棉,且应有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
3.3.2作业条件3.3.2.1热处理操作者应熟悉专业标准熟练掌握工艺、设备、测量仪表的使用方法。
3.3.2.2热处理前应对焊缝进行确认,确认项目包括:1)焊接工作已完成;2)焊缝外观经检查确认符合质量标准;3)其它要求的检验项目已检验合格,并取得检验合格通知;4)焊缝的无损检验已检验合格(除铬钼耐热钢以外),并已取得检验合格通知单。
5)焊缝热处理前,应将管道两端的管口封闭,以防管内气体流动,与焊缝相邻的阀门如不可拆除,则应对阀体采取冷却措施,阀瓣应处于开启状态。
3.4热处理工艺图3.4焊后热处理曲线示意图3.4.1热处理工艺参数1)焊后热处理温度应符合设计或焊接工艺规程的规定。
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流程说明综述

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流程说明综述引言管道焊接是连接管道和配件的常见方法之一。
在管道焊接完成后,由于热影响区域中的结构和性能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管道的质量和可靠性,通常需要进行焊后热处理。
本文将对管道焊后热处理的工艺流程进行综述,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工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工艺流程概述在进行管道焊后热处理时,通常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1 预热在管道焊接完成后,首先需要进行预热。
预热的目的是提高焊缝区域的温度,以消除焊接变形和减轻焊接应力。
预热温度的选择应根据管材的材料和焊接方法来确定。
1.2 保温在预热完成后,需要对管道进行保温处理。
保温时间一般较长,以保证管道内部的温度均匀分布,从而消除残余应力并提高管道的耐蚀性和机械性能。
1.3 冷却保温完成后,需要进行冷却处理。
冷却的目的是使管道逐渐恢复到室温状态,从而稳定其结构和性能。
冷却速度应适中,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对管道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4 后续处理在冷却完成后,还需要对管道进行后续处理工作。
具体的后续处理工作包括清洁管道表面,对焊缝进行检测,以及进行必要的防腐处理等。
2. 注意事项在进行管道焊后热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2.1 温度控制在整个工艺流程中,温度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预热和保温时,需要严格控制管道的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管道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2.2 冷却速度冷却速度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材料来确定。
过快的冷却速度可能导致管道的脆性增加,影响其耐久性;而过慢的冷却速度则可能引起残余应力的积聚,导致管道变形。
2.3 后续处理在管道焊后热处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后续处理工作。
特别是对管道表面的清洁和焊缝的检测,以及防腐处理等。
这些后续处理工作的质量和细致程度将直接影响管道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是保证管道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工艺流程的综述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工艺的步骤和要点。
只有正确并严格地执行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才能保证管道的性能和寿命,确保工业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和可靠性。
管道焊后热处理的技术要求

管道焊后热处理的技术要求一、引言管道焊接是管道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焊接后的管道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并提高焊缝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管道焊后热处理的技术要求,包括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焊后热处理的目的焊后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提高焊缝的性能和稳定性。
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焊缝区域发生相应的热膨胀和收缩,导致残余应力的积累。
这些残余应力会降低焊缝的强度和韧性,甚至导致开裂和变形。
通过热处理,可以使焊缝区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消除残余应力,提高焊缝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三、焊后热处理的方法1. 回火处理回火是一种常用的焊后热处理方法,适用于低合金钢和不锈钢等材料。
回火处理可以通过控制回火温度和时间来改变焊缝区域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一般情况下,回火温度应低于材料的临界温度,回火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焊缝区域的均匀加热和冷却。
回火处理可以消除焊接产生的硬化组织,提高焊缝的韧性和可塑性。
2. 热处理热处理是一种针对高合金钢和特殊材料的焊后热处理方法。
热处理可以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来改变焊缝区域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热处理可以使焊缝区域发生相应的相变和析出,从而提高焊缝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应高于材料的临界温度,保温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焊缝区域的充分相变和析出。
四、焊后热处理的注意事项1. 温度控制焊后热处理的温度控制是关键,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焊缝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应根据材料的特性和焊接工艺要求来确定合适的热处理温度。
同时,在热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均匀性,避免产生温度梯度过大的区域。
2. 时间控制焊后热处理的时间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焊缝的组织结构没有充分相变和析出,影响焊缝的性能。
而保温时间过长则会造成能耗浪费和生产周期延长。
因此,应根据材料的特性和焊接工艺要求来确定合适的保温时间。
3. 冷却方式焊后热处理后的焊缝需要进行适当的冷却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
本方案针对六盘水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一期工程A标段工艺管线对接焊缝及设备局部需要进行热处理部位而编制的焊后热处理的基本要求,本工程采用履带式陶瓷电加热板加热,使用热电偶检测温度。
2.目的
本方案的制定用于正确的指导现场操作工人进行正确的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为降低或消除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防止产生裂纹、改善焊缝和热影响区的金属组织与性能,应根据材料的淬硬性、焊件厚度及使用条件等综合考虑进行焊接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3. 编制依据
3.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
3.2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GB50235-97
3.3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4709-2000.
3.4 《石油化工工程鉻钼耐热钢管道技术规程》SH3520-91
3.5 《石油化工低温钢焊接规程》SH-T3525-2004
4.准备工作
4.1 人员资格
参与热处理工作的操作工应熟悉热处理设备的性能,熟悉本工程所采用的热处理各项技术参数。
4.2 设备准备
本工程采用履带式电加热板进行加热,各项技术参数如下:产品型号:DJK-120型
输出功率(P
):120KW
最大
):0~1000℃
温控范围(I
输出
输出电压(V
):380V /三相四线
输入
控温点:3点
):220V/50HZ
输出电压(V
输出
记录点:6点
5.热处理流程
焊口拍片→工件接收(若合格)→固定加热板→固定热电偶→保温包裹→检查各连线→送电→加热→记录→断电→拆除各连线→拆除热电偶、加热板→资料整理
6.热处理详细描述
A.在进行包扎加热板前,应检查以下几项内容:
✧检查工件是否清洁和去除油脂。
✧检查工件表面是否有缺陷。
B.加热板的安装
✧以焊缝为中心在焊缝两侧均匀缠绕加热板(规格:长度应为790mm,宽度280mm)。
✧缠绕加热板时要确保缠紧,加热板要紧贴工件表面,不得有重叠、交叉、悬空或松动。
C.热电偶的安装
✧采用三个热电偶进行温度的监测。
✧三个热电偶的安装位置为沿管道径向各120度方向安装。
热电偶的头部应靠近焊缝热影响区并紧贴在工件表面,用铁丝进行热电偶的固定。
✧热电偶的安装位置,应以保证测温准确可靠、有代表性为原则。
对于管径大于或等于273mm的管道,测温点应在焊缝中心按圆周对称布置,且不小于两点;水平管道,测温点应上下对称布置;分区控温时,热电偶的布置应与加热装置相对应;当用一个热电偶控制多个焊件时,该热电偶应布
D.保温
✧采用50*600mm硅酸铝纤维保温棉保温。
✧硅酸铝保温棉应采用铁丝进行包扎防止松落。
✧各保温棉之间不得有搭接间隙,防止热量损失。
F.补偿导线的安装
✧电加热板、热电偶和硅酸铝保温棉均已包好后,将热电偶、电加热板的连线分别连接。
G.送电
✧接好各连接线并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打开温控仪,按照工艺参数调节好各数据后,向加热板送电,开始加热。
H.进行热处理
✧加热速率:不得大于200℃/小时;加热至300℃以上时,不得大于205×25/T (℃/h)且不得大于220℃。
✧降温速率:不得大于260×25/T (℃/h)且不得大于260℃/h,300℃以下可自然冷却。
✧保温温度:焊后的恒温时间为T/25小时,且不得小于30分钟。
恒温期
间温差不得大于50℃。
在常温——300℃之间的温度可不作记录,其他温度区段应有连续的记录。
T为管材壁厚
I.在热处理过程中应及时填写热处理记录表。
J.当工件冷却至室温后拆除加热板和热电偶。
K.资料整理
热处理结束后,取下记录纸,并标出各热电偶各自对应的温度曲线,单线图号,焊口号,焊工号,焊接日期,热处理日期,热处理工姓名、并加盖热处理专用章。
7. 焊接热处理工艺
7.1 焊前预热
管道焊接时,应按表1的规定进行焊前预热。
焊接过程中的层间温度,不应低于其预热温度、当异种金属焊接时,预热温度应按可焊性较差一侧的钢材确定。
预热采用电加热,预热时应使焊口两侧及内外壁的温度均匀,防止局部过热。
预热的加热范围以焊口中心为基准,每侧不少于壁厚的三倍;
有淬硬倾向或以产生延迟裂纹管道每侧应不小于100mm。
加热后加热区以外100mm范围内应于保温,以减少热损失,预热温度在距焊缝中心50mm~100mm处进行测量。
常用钢的预热温度见表1.
7.1.1确定焊件的预热温度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a) 钢材的焊接性;
b) 焊件厚度、接头型式;
c) 环境温度;
d) 焊接材料的潜在含氢量和结构拘束度;
e) 异种钢焊接时,预热温度的选择应根据合金成分高的一侧或焊接性差的一侧进行选择。
7.2 焊后热处理
7.2.1 在制定焊后热处理工艺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对有再热裂纹倾向的钢种,焊后热处理温度应避开敏感温区,升、降温时,应尽快通过温度敏感区,且避开在此温度区间停留;
B、热处理的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 3 倍,且不小于25mm。
加热区以外100mm范围内应于保温,且管道端口应封闭
C、热处理时的保温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得小于管子壁厚的5倍,以减少温度梯度;
D、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应;力求内外壁和焊缝两侧温度均匀,恒温时在加热范围内任意两侧点间的温差应低于50℃。
厚度大于10mm时应采用感应加热或电阻加热。
E、低温钢焊接完毕后,宜对焊缝进行表面焊道退火处理。
常用钢材的焊后热处理温度与恒温时间见表2
7.2.2 热处理过程中,升温、降温速度规定如下:
7.2.2.1 降温过程中,温度在300℃以下可不控制。
7.2.2 热处理时的保温宽度,从加热区向外100mm范围,且管道端头应封闭。
7.2.3 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应力求内外壁和焊缝两侧温度均匀,恒温时在加热范围内任意两测点间的温差应低于50℃。
7.2.4 进行热处理时,测温点应对称布置在焊缝中心两侧,且不得少于两点。
水平管道的测点应上下对称布置。
7.3 15CrMoG热处理
由于15CrMoG是本施工现场热处理的重点,在给15CrMoG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7.3.1 焊缝的无损检测在热处理完成后进行;
7.3.2 15CrMoG焊缝焊接完毕后若不能及时进行热处理,应在焊后均匀加热至300-350℃、并保温缓冷,其加热范围同热处理范围;
7.3.3 若焊后立即进行热处理,则不必进行后热,否则应按照焊接工艺卡的要
求进行后热;
7.3.4 热处理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器及保温层的固定位置如图2所示。
热处理时DN≤12″焊缝应至少安放一支测温热电偶,12-24″焊缝对称安放2支热电偶,>24″焊缝应相隔120°安放3支热电偶。
热电偶应在检定有效期内。
升降温速度根据7.2.2规定执行,但降温时应待冷却至常温后方可拆除保温层。
图2
7.420ANTI-HIC热处理注意事项
20ANTI-HIC在焊接完后应立即进行热处理,若不能及时热处理,应在焊后均匀加热至300-350℃,并保温缓冷,其加热范围同热处理范围;
8.责任和义务
8.1 焊接工程师
负责热处理程序方案的编制,为现场热处理操作工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并监督检查热处理过程的正确实施。
8.2 质量检查员
8.3 现场操作工
在现场正确的按照热处理工艺规程进行操作,负责收集热处理记录曲线并按照单线图焊缝位置进行正确的编号。
9.质量保证体系
热处理操作工。